- 中國腐敗高發期及治理研究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腐敗高發期及其治理方略研究
- 王傳利
- 1541字
- 2021-03-12 13:18:49
第二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現高頻腐敗
學術界有一種觀點,改革開放前的腐敗比改革開放后還要嚴重,毛澤東治理腐敗并不成功,改革開放以后腐敗的病灶來自改革開放前。我們認為,有沒有腐敗與是否有效治理腐敗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毛澤東時代確實存在著腐敗現象,但毛澤東那一代共產黨人疾惡如仇,有效治理了腐敗。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要用辯證的全面的觀點,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腐敗頻度。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現的貪污、浪費、官僚主義現象,與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封建時代相比,與國民黨統治時期相比較,是相當低的。1952年1月9日,薄一波代表中央人民政府節約檢查委員會在中央和華北局機關以及北京、天津兩市干部大會上講道:“為什么貪污、浪費、官僚主義的現象,在我們黨內、人民政府內部、人民解放軍內部和人民團體內部,仍然比革命勝利以前的解放區時期嚴重了呢?是不是我們的黨、政府、軍隊和人民團體的素質在勝利以后反而退步了呢?是不是貪污、浪費、官僚主義的現象我們不能撲滅呢?毫無疑問,我們不是退步了,而是進步了;貪污、浪費、官僚主義現象,不是比國民黨統治時期擴大,也不是和那時一樣,而是縮小得多,只是比革命勝利以前的解放區卻是發展了。問題的嚴重性,也就在這里。”
從這一段話可以看出,衡量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腐敗頻度存在著兩個參考系,一是與國民黨時期貪污腐化盛行的狀態相比,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腐敗頻度處于低頻狀態;二是與共產黨領導的政治清明的解放區根據地相比,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腐敗頻度處于高頻狀態。從研究的角度來看,還要注意區分兩個腐敗頻度:一是當時的中國共產黨所強調的腐敗頻度;二是客觀真實的腐敗頻度。
剛剛獲得執政地位的共產黨考慮的是,如果不對資產階級思想和腐化現象進行堅決的斗爭和打擊,任其發展下去,黨和國家將變質變色,將要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將因此而前功盡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領導人對歷代王朝興衰的周期率有深刻的體會。所以,他們往往刻意強調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腐敗頻度。在腐敗現象出現苗頭時,窮追猛打,絕不手軟,警鐘長鳴。這不是小題大做,而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居安思危的長遠戰略。一般而言,政黨為了進行政治統治與黨派斗爭,往往故意隱瞞自己黨內的腐敗現象,故意夸大其他黨派內部的腐敗現象。能夠像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國共產黨那樣無私無畏地公開承認,甚至有意強調黨內出現腐敗現象提醒人們嚴加防范、下大力氣治理的黨,為世界所罕見。很可能,那時的中國共產黨宣布的腐敗頻度要高于事實上的腐敗頻度。
必須承認,新中國成立初期,共產黨領導的各級人民政府中的絕大多數工作人員,大都過著清苦的生活,忠心耿耿地為人民服務。在黨內,有成千上萬久經考驗的堅強干部,有成千上萬聯系著人民群眾的優秀黨員。在革命戰爭年代,大多數黨員奮不顧身,忠誠于黨和人民事業,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延安時代,毛澤東、朱德親手開荒種菜,周恩來成為“紡線能手”。一些民主人士深感延安與重慶的天壤之別。1940年訪問延安的陳嘉庚稱贊延安呈現“勤勞質樸、民生安定、廉潔奉公、政治清明”的新氣象。共產黨領導和教育的結果,使得遼西戰役時的解放軍戰士不拿老百姓的蘋果,
解放上海時出現“拒腐蝕,永不沾”的“南京路上好八連”。正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與廣大人民群眾建立了血肉聯系,贏得了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和信任,在1949年獲得了執政黨地位。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國共產黨看來,如何克服執政狀態下的腐敗現象,長久保持執政黨地位,是一個新的考驗。共產黨以對人民和民族高度負責的精神,絲毫不隱瞞黨內的不良作風,防微杜漸,謙虛謹慎,發現黨內腐化的苗頭,立即毫不客氣地大造聲勢,大張旗鼓地動員反腐敗。在干部中出現腐化現象并不可怕,關鍵是出現腐化苗頭立即給予嚴厲打擊,這恰恰體現了共產黨疾惡如仇,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