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專題 塵封地下的軍團

⊙始皇陵寢 ⊙第八大奇跡 ⊙各有分工 ⊙等級森嚴 ⊙車馬俑 ⊙軍事強國

秦始皇統治下的秦王朝是顯赫一時的帝國。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共動用80萬大軍;修靈渠,建阿房宮,征夫無數。無論是橫掃六合并天下,還是中央集權治天下,始皇都離不開強大的軍事做后盾,在那樣一個“勝者王、敗者寇”尤甚的年代,沒有強大的軍隊,始皇打不下江山,沒有強大的軍隊,始皇更坐不穩江山。

始皇陵寢

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即秦國王位,隨后不久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后,從全國征調70萬人到驪山繼續修建陵墓,還任命了丞相李斯為總設計,大將章邯為總監工,至嬴政50歲去世,歷時36年的秦始皇陵才修筑完成。

銅車馬·秦

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中出土的車馬全長317厘米、高106.2厘米,車上跽坐一御官俑。

秦始皇陵坐西朝東。陵內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墻,象征著都城中的皇城與宮城。內城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578米;外城為長方形,南北長2513米,東西寬974米。內垣墻基寬10米,外垣墻基寬6~7米。秦始皇陵的陵冢最初高二百多米,可歷經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現在降低到76米。秦始皇陵的內部更加復雜華麗。據歷史記載,秦始皇死后被安葬在陵墓的地宮中,地宮挖土已經到了地下水的位置,所以石料加工非常精細,石塊之間還用銅、錫溶液灌注。地宮中還用水銀做成長江大河,墓頂有夜明珠鑲成的天文景象,還用油脂做成長明燈,象征秦始皇萬壽無疆。毫不夸張地說,秦始皇陵就是一個地下王國。

第八大奇跡

秦始皇陵中最寶貴的歷史文物,莫過于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它們生動地再現了秦軍的風貌。其實從漢代到近代,秦俑都斷斷續續地出土,因為兵馬俑一般埋在距離地面5米的地方,打井挖墓都極容易挖到,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1974年7月正式的挖掘才開始。到目前為止,已經挖掘出的始皇陵俑葬坑,雖然還僅是整個從葬坑的一部分,但是其規模已經令世界震驚。其中一號、二號、三號坑都陳列有相當數量的俑葬品,俑坑均為地下巷道式土木結構建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3個俑坑布局嚴整,結構奇特。在深約5米~7米的坑底,每隔3米筑起一道東西相向的重墻,墻間空擋為“過洞”,坑底墁以青磚,兵馬俑陳列在過洞中。墻兩側約1.5米的地方栽以稠密的弦柱,柱頭連接木梁,隔墻和順梁上橫鋪密桁,上邊覆以蘆席、細泥和填土。

各有分工

一號坑是由兵車、步兵混合編成的矩形方陣,以步兵為主,稱右軍。東有210個弓弩手,成三列橫排組成先鋒部隊,中間為6000名鎧甲俑的主體部隊,后置35乘駟馬戰車,車兩側各一排馭手(古代駕馭馬車的人稱為馭手,在戰車的編制中,一般每輛配兩名“車士”,一名“馭手”),組成進可攻退可守的“臨戰軍陣”。整個軍陣又可分為若干單元,每個單元配置一名指揮官,若干戰車和步兵。這些臨陣待發的將士已經到位,弓弩手劍拔弩張,戰馬服駕,呈現隨時待命即發的場景。

二號坑的面積約6000平方米,平面為曲尺形,是以戰車、騎兵、步兵組成的攻防結合、車步協調、互相掩護的混合編陣,稱為左軍,是個象征性的行營,即軍中的臨時駐地。二號坑共有大型陶俑、陶馬1400余件,其中鞍馬騎兵俑160件,是目前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大批騎兵俑群,說明秦代騎兵已經形成一支裝備齊全的獨立兵種。

三號坑呈凹字形,戰車在陣前方待命,衛士在后方排成兩列,手持儀仗等候將軍的到來,據情形可以推斷,這顯然是戰區指揮部。三個坑構成完整的軍陣編制體系,生動地再現了秦軍“帶甲(步兵)百余萬,車千乘,騎萬匹”,兵強馬壯、氣勢磅礴的陣容。三個坑的葬品以數量多、體型大、技藝精巧、內涵豐富被喻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并且對探究軍事情形、陵寢制度、雕塑藝術、冶金技術等方面都有重要價值。

等級森嚴

秦始皇陵中兵馬俑每個的體重都有300多千克,身高平均在1.8米左右,仿真人大小,按照秦時的將士形象塑造,體格魁梧,服飾逼真,神態生動??梢詮乃麄兊难b束、體態、神情、手勢以及細微的發須,對其職務、兵種、性格等辨明一二。一號坑中最前橫3排204名武士俑,除3個將軍俑外,其余的都身穿戰袍、足蹬淺履、精梳各種發髻,無一人戴攻堅作戰的頭盔和護身鎧甲。按照史料記載,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崇尚軍功,戰士臨戰皆不戴頭盔,甲衣也簡便,以驍勇著稱。至始皇時,士兵根據不同的官階、兵種、任務性質配備不同的戎裝。軍官和直接對敵交鋒的戰士,多配備鎧甲。鎧甲的防護程度,又因以上標準而不同。一般較低級或擔任遠距離攻擊的士兵只備戰袍。一號坑所顯示的正是一般士兵的著裝。

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

二號坑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其中前鋒為步兵武士俑,左翼為騎兵武士俑,右翼為戰車。二號坑目前已發掘出戰車、武士俑、馬俑1400余件。

灰陶跪射武士俑·秦

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出土。俑高130厘米,武士屈右膝挺身跪姿,雙手作持弩的姿態,目視前方,似正準備隨時張弩發箭。人體和衣物都塑制得與真人實物完全相同,連武士所穿鞋的鞋底上的線紋,都一絲不茍地塑得仔仔細細。

另經細心辨別,還可以發現,這些陶俑著裝五顏六色,鮮明艷麗。一般騎兵馭手著青銅質鎧甲,將軍著皮質鎧甲,并配以黑、白、紫、紅、綠等彩繪花紋,形成四方連續的菱形圖案,顯示出南方楚國的風格。這表明秦人在征服六國的過程中,粗獷剽悍、爭強好斗的民族個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然而同時也受到了其他六國文化的浸潤,在衣著、冠帽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但是秦軍的發髻仍堅持了特有的傳統,并以之區分各種身份等級。我們也由此可以想見,秦國軍隊以及整個王朝的等級都是非常森嚴的。

車馬俑

不單是制作人俑的技藝如此,各種車馬俑亦是技藝超凡。始皇陵中的青銅車馬,是考古史上時代最早、體型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車馬。青銅車身裝飾華麗,繪有流云和幾何圖案的彩色花紋,駿馬為乳白色。它們結構復雜,制作工藝高超。如二號坑中的青銅車馬由2462個零部件組裝而成,零部件均是鑄造成型,組裝方法采用了鑄接、焊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連接等多種工藝,是古代青銅制品中的瑰寶。又如二號坑中的一把青銅劍,經檢測,其表面含有氧化膜,含鉻2%。這種鍍鉻技術,在近代最先是由德國用一整套復雜的工藝流程才得以實現,秦人是如何操作這門技術的至今沒人知道。此外,這些制品韌性好、色澤純、密度大、防腐性能好,既堅硬又銳利,今人實驗制造了無數回都以失敗告終,可以說秦人的冶金技術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武士俑背部圖案·秦

這是秦始皇陵中彩繪將軍俑背部的圖案,刻畫精細,是秦代軍官服飾特征的真實寫照。

軍事強國

始皇陵兵馬俑正如一個巨大的軍事博物館,記錄下了秦軍的歷史風貌,顯示出秦王朝的浩大軍威。歷史上的秦軍以橫掃六合之勢被稱為百萬雄師,在戰場上,秦軍英勇善戰、威猛強悍,有時甚至可以用野蠻肆虐來形容,大秦王朝正是憑借這樣一支勁旅成就了千秋偉業。

兵馬俑中出土的兵器包括了當時流行的全部武器種類,而且各種武器皆制作精良。在兵種上,秦時有步兵、騎兵、車兵三大兵種,有陸軍和水軍兩大部分。始皇時陸軍以步兵為主,騎兵也成為獨立兵種,并在秦國的兼并戰爭中作為主力。弩兵是步兵中的一種,殺傷力最強,與戰車和一般步兵混編。水軍主要是在兼并楚國和進攻百越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兵馬俑坑出土的跪射俑,記錄了秦軍射手射擊的瞬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农安县| 定结县| 宁远县| 昌邑市| 辽阳县| 连江县| 宜都市| 峨眉山市| 调兵山市| 望都县| 辽阳市| 蒲江县| 阿瓦提县| 和静县| 寿阳县| 中西区| 涞源县| 盐山县| 景东| 科技| 鞍山市| 武平县| 屯门区| 江山市| 遵化市| 嘉兴市| 河间市| 衡东县| 肥东县| 丰宁| 马公市| 信阳市| 翼城县| 九寨沟县| 克什克腾旗| 剑河县| 宿迁市| 平江县| 岳普湖县| 广昌县| 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