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嬗變中的東方帝國
- 龔書鐸 劉德麟
- 2431字
- 2020-04-13 17:00:01
09 寧斷頭,不剃發
時間:1645
清朝入主中原后,在全國范圍內貫徹滿人的制度和習俗,與漢文化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其中,以文化積淀最為深厚的江南地區人民圍繞“剃發令”展開的斗爭尤為慘烈,為此付出了十幾萬條生命的慘痛代價,影響了有清一朝對江南地區的統治政策。
對于清政府而言,“剃發”早已不是個人私事,它代表的是滿族的文化,是滿人的祖宗成法,每攻占一地,只有剃發換服才能表示真正的、完全的占領。剃發與否成了衡量“順民”與“逆民”的標準。
然而,漢人卻強調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不可輕易改變,蓄發是漢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剃發就是不孝。明朝的遺民們能夠順理成章地接受滿人取代明朝政權,卻不能接受滿人的文化。剃發一事,引發了兩種文化的對立,挑戰了人們的信念,必然引起反抗和流血。
強推“剃發令”
清軍進入北京城沒幾天,多爾袞就發布告示:“凡投誠官吏軍民皆剃發,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一石激起千層浪,告示一出,京城內立刻人心思變,惶惶不安,甚至很多人準備南逃。多爾袞見此,考慮到清剛剛入關,危機四伏,應該先穩定根基。于是,20天后,多爾袞暫時放下了“剃發令”,允許天下臣民保持舊日的裝束。

鋼劍·清
一年后,李自成農民軍被清軍鎮壓了下去,南京的弘光政權也已經覆滅,清軍已經基本控制了中原大地。為了徹底征服這片土地,牢牢控制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清政府強制推行了圈地、逃人法、剃發令、遷界令等一系列的政策。這些為了滿族的利益而侵蝕了其他民族人民利益的政策遭到了各族人民的堅決反抗。
順治二年(1645)六月,清政府向全國發布了“剃發令”,命令中規定:所有人都必須像滿人一樣剃去前額的頭發,蓄起辮子。京城內外限在10日內剃發,遲疑者或逆命者,都將治以重罪,任何巧舌爭辯、逃避剃發的人,均殺無赦!
清朝所派的地方官員還在江南各地貼出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布告,強制民眾剃發。清統治者強令剃發,就是強迫漢人改變傳統的生活習俗,這極大地傷害了漢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激起了漢族人民的堅決反抗,其中以漢文化氛圍最濃厚的江南地區的反抗最為悲壯。
頭可斷,發不可剃
江南的百姓自發地用各種方法保護頭發,無聲地反抗著。蘇州有一對老夫婦,一生與人無爭,卻在剃發令公布之后,懸梁而死。溫州一家人,舉家躲進深山,一住就是幾十年。
隨著個體反剃發行動的不斷增加和累積,最終在一些地區爆發了集體的、全城的反抗斗爭。這年六七月間,怒不可遏的江南人民,拿起了武器,展開了英勇不屈的反抗斗爭,其中以江陰人民的斗爭最值得紀念。

黃楊木透雕靈芝如意·清
江陰是江南大縣,民生富足,地勢重要,是水陸交通要沖,素有“三江之雄鎮,五湖之腴膏”之稱。剃發令造成了全城百姓的恐慌和憤恨。閏六月二日,江陰縣令方亨嚴申剃發令,眾多江陰鄉紳跪倒在縣令方亨的面前請求留發,卻被縣太爺大罵趕出。
到了限令剃發的最后一日,江陰秀才許用等站在城內明倫堂的中央,高高掛起明太祖的肖像,聚集數百人向肖像跪拜痛哭,聲稱“頭可斷,發決不可剃”!到下午的時候,這里的人越聚越多,哭聲感天動地。隨后,許用等人帶著群情激昂的江陰百姓上街示威,從四面八方涌來的響應者多達數萬人之眾。失去控制的人群沖進縣衙,盡行搗毀衙內的設施,抓獲了知縣方亨并將他處死。
第二天,全縣人民響應縣城的斗爭,遠近農民組成鄉兵,他們自己準備武器和干糧,入城打仗,共同推舉縣主簿陳明遇為江陰城主,并打開武器庫,用以前庫藏的火藥器械武裝鄉兵,準備自衛。

碧玉太平有象·清
江陰縣的抗清力量首先在江陰城內搜捕了清軍的間諜60多人,隨后又在江陰城四門布置力量,誓死堅守家園。前任典史閻應元應陳明遇之請,在危急時刻擔負起領導守城的重任,在城墻上英勇指揮,浴血奮戰,化解了清軍的一次次進攻。
江陰義兵大義凜然,紀律嚴明,得到了江陰百姓的堅決擁護,甚至連一些富商鄉紳也捐糧獻銀以作抗清經費。江陰各階層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結成了強大的抗清聯合陣線,這條鋼鐵防線有效地阻擋了清軍的炮火。

黃楊木雕松竹盒·清
城破與屠城
在此之后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江陰城如英雄一樣巍然屹立在清軍的炮火之中。清軍見久攻不下,就將圍城的清兵增至24萬,又從南京運來24門大炮,日夜不停地向城內轟擊,城中情況越來越危急,死傷的義兵越來越多,糧食和火藥卻越來越少。
八月二十一日,大雨傾盆而下,江陰義兵仍然冒雨守城。終于,在臨近中午的時候,縣城西門被清軍重炮擊毀,清兵從此處蜂擁入城。幾百名江陰義士同清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最后全部壯烈犧牲。
江陰人民堅持守城83天,殺死清兵7.5萬人,有6.7萬江陰人戰死在城墻之上,展現了江南人民不畏強暴的反抗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執著信念。
清軍攻下江陰以后,并沒有就此收手、安撫百姓,而是下令“滿城殺盡,然后封刀”。江陰人民再次展現了威武不屈的高風亮節,坦然赴死。
后人為贊揚江陰人反對民族壓迫的浩然正氣,寫了這樣一副挽聯:“八十日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王原祁藝菊圖·清 禹之鼎
嘉定三屠
同時,在江南的另一重鎮嘉定縣,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剃發斗爭。同江陰一樣,一紙剃發令激起了全城老百姓的反抗斗志,很快就聚集了數萬民眾,他們也沖進了縣衙,搗毀衙內的各種設施。嘉定百姓組織鄉兵,日夜操練,進行武裝防守的準備工作。
從七月初一開始,清兵夜以繼日地向城內發炮。在激烈的戰爭中,嘉定鄉兵多次粉碎清軍的攻城,給清兵以重創。但是,半個多月后,終因孤城無援,寡不敵眾,嘉定城被清軍攻破。
清軍攻下嘉定以后,同樣下令野蠻屠城。一時間,嘉定家家戶戶,小街僻巷,都無法藏身,嘉定百姓慘遭搜捕濫殺。數千人為了不受清軍屈辱而投河自盡。在前后3次的大屠城中,有2萬多無辜的百姓喪生。
江陰、嘉定這兩座繁華富庶的江南名城因遭清軍的血腥屠殺而成為廢墟,在江南人民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對清朝日后的統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體現出以多爾袞為代表的滿族統治階層,雖然已經入關,但是他們的思想還保有強烈的野蠻性痕跡,帶有關外原始部族的統治方法的慣性,治國思想還很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