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道德的結構、功能和運行機制

3.1 復習筆記

一、道德的結構模式

1道德的結構態勢

道德結構的實際態勢,既呈現出某種無序性,又蘊涵某種有序性,而在總體上則是無序和有序的統一。

(1)道德作為系統其存在的范圍是無序和有序的統一

一切人的活動和關系,都與道德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都直接或間接具有某種道德價值。從這個意義而言,道德可以視為處于無穩定秩序狀態。

道德的載體和范圍,在直接現實性上,只限于人的社會規定性以及人與人之間涉及利益和善惡價值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就這個意義而言,應該確認道德是有其相對穩定秩序的系統。

從總體上把握道德的存在態勢,必須把它如實地看作是表象層次上的無序性和深刻層次上的有序性的統一。

(2)道德作為系統的內部結構諸要素的存在態勢是無序和有序的統一

在直觀的表象形態上,可以稱為“道德”的現象、關系和活動,往往沒有確定的樣式和過程。

所有的道德現象、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在超直觀的更深層次上是有其固有規定性和過程的。

在總體上,道德作為系統的內構諸要素,是表象層次上的無序性和深刻層次上的有序性的統一。

(3)道德作為系統諸內構要素的相互關系,是有序和無序的統一

在直觀的表象層次上,道德現象、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之間,往往并未呈現出有機的內部關聯性,即是無序的。

從深層次上來看,道德現象、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不僅有共同的特性、機理和功能,而且各有其不盡相同的特性、機理和功能,彼此間存在著某種有機關聯性。它們之間的這種有機的關聯性,使道德作為系統而成為有機整體。

作為總體性把握,應該把道德現象、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看作是表象層次的無序性和深刻層次的有序性的統一。

(4)總結

人類現實社會生活中,道德現象、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不僅存在范圍、各自規定是表象層次無序性和深刻層次有序性的統一,而且它們之間的關聯性也是表象層次無序性和深刻層次有序性的統一。

道德作為系統,在總體上,也應視為表象層次無序性和深刻層次有序性統一的有機整體。

2道德的社會結構模式

(1)社會道德的關系結構

道德關系的分類

按關系中主體和客體的不同,可以把社會范圍的道德關系概括為三類: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道德關系、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和社會整體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道德關系。

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道德關系

由于作為關系客體一方的社會整體有著范圍和級次的不同,這類道德關系又廣泛包括著個人與職業集體、個人與社團、個人與民族、個人與國家、個人與人類等的道德關系。

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道德關系

由于作為主體和客體的個人,都有其多種不同的“社會身份”,這類道德關系又包括夫婦、父子、兄弟、長幼、師徒、師生、朋友、鄰里及其他上下左右等的道德關系。

上述這兩類道德關系所涵子關系的數量和內容,在不同社會條件下是不盡相同的,在同一社會歷史條件下則是可以大體確定的。如果兩類社會道德關系及其所涵子關系,均屬于同一社會性質或階級性質的道德關系,那么,一般地說,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往往是從屬于相關的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道德關系的。

社會整體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道德關系

這類道德關系同前兩類道德關系是可以相通或類推的,平行社會整體之間的道德關系可以同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道德關系相通或相類,包容兼主屬性的社會整體之間的道德關系則可以同個人與社會整體之問的道德關系相通或相類。

(2)社會道德的現象結構

社會的道德現象的分類

社會的道德現象可劃分為社會道德意識現象、社會道德規范現象和社會道德活動現象。

社會道德意識現象

a.社會道德意識現象指在社會性道德活動中形成并影響社會性道德活動的各種具有善惡價值的社會意識。

b.包括各種自發自在的社會道德心理(如社會道德認知、社會道德情緒、社會道德意志、社會道德風尚等)和自覺自為的社會道德意識形式(如各種道德思想、道德觀點和道德理論體系)兩個結構層次。

社會道德規范(準則)現象

a.社會道德規范現象指一定歷史條件下,指導和評估社會成員行為價值取向的善惡準則。

b.包括自發形成的判斷善惡的常規慣例和自覺概括或表達的善惡準則體系兩種形態。自覺的道德準則體系一般又包括社會道德原則、社會公德規范、社會道德范疇、特殊行為領域的道德準則、日常場合和人際中的道德準則、私德準則等結構層次。

社會道德活動現象

a.社會道德活動指人類生活中具有善惡意義的群眾性活動。

b.包括一切具有善惡價值的群眾性活動(如社會道德決策活動、社會道德建設活動、社會道德整飭活動等)和直接為培養和評價社會成員道德品質而進行的群眾性活動(如社會道德教育活動、社會道德調控活動、社會道德評價活動等)。

社會道德意識現象、社會道德規范現象和社會道德活動現象的關系

a.社會道德意識不僅是社會道德規范形成的思想前提,而且對社會道德活動的開展具有導向作用。

b.社會道德活動不僅是一定社會道德意識和社會道德規范形成的實踐基礎,而且是既成社會道德意識和社會道德規范鞏固、深化、完善和目標實現的重要條件。

c.社會道德規范不僅集中體現著社會道德意識和社會道德活動的統一,而且作為一種社會法則,指導和制約社會道德意識和社會道德活動。

(3)社會道德的水準結構

社會道德水準

社會道德水準是指某一個時期內在相當范圍的各種關系中實際流行的道德意識、道德準則和道德活動,同當時整個社會利益關系諧調需要和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的適應程度。

社會道德狀況的分類

a.過時道德

過時道德是同當時社會利益關系諧調需要相悖的道德,一般屬于陳舊腐朽道德的遺毒。

b.應世道德

應世道德是同當時社會利益關系的諧調需要相吻合的,并且也同當時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不違背的道德。

c.趨前道德

趨前道德(或稱順勢道德)是順應當時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萌發的道德,往往在未來時代成為全社會道德的主體成分。

過時道德泛濫則顯出社會道德水準低下,趨前道德擴展則意味著社會道德水準將有突破性的升華。一般說來,應時道德居于主體地位,過時道德日趨泯滅,趨前道德日益發展。

(4)道德的社會結構的總體模式

道德的社會結構模式

a.社會道德關系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和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道德關系。

b.在每一類關系序列及其包含的各個子關系中,就表象形態或存在形態而言,道德現象或道德存在有社會道德意識現象、社會道德規范現象和社會道德活動現象。

c.依其與時代要求的關系來看,每一社會道德現象都可能內涵三種成分,即過時的道德成分,應世的道德成分和趨前的道德成分,并以其不同的結構,顯示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狀況。

道德的社會結構模式,總體上就如簡圖3.1所示。

圖3.1 道德的社會結構模式圖

從宏觀上完整把握道德的社會結構模式,必須把它看作是一個具有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有序性和方向性的立體網絡系統。

3道德的個體結構模式

道德的個體結構模式即是道德的個性結構模式,也可稱為個人的道德素質結構模式,指道德以個體的人作為主體或載體,其內部各要素依某種關系結連構架的模式。

(1)個性道德心理結構

定義

個性道德心理結構,即“德心”,指具有社會身份并起著一定社會作用的個人含有的善惡意義的心理活動和心理機制。

個性道德心理的構成

a.個性道德心理的過程結構

個性道德心理的過程結構是動態反映現實社會道德關系的不同心理形式的有機集合,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視其為保證道德活動有序進行的能力系統。

b.個性道德心理的傾向結構

個性道德心理的傾向結構是個人對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態度的選擇系統,它的偏頗決定著個性道德心理的品格,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其引發道德活動的誘因系統或動機系統。

這兩方面的有機統一,構成個體道德的心理素質。

(2)個體道德行為結構

定義

個體道德行為,即“德行”,指具有社會身份并起一定社會作用的個人,基于某種道德心理機制而引發的具有善惡價值的行為。

個體道德行為的構成

a.個體道德行為的過程結構

個體道德行為的過程結構是個人道德行為等各必要環節的有機結合,它的整合狀況決定著個人道德行為實現的可能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視為個體道德行為的能力系統。

b.個體道德行為的傾向結構

個體道德行為的傾向結構是個人對道德義務和道德實踐的選擇系統,它的偏頗程度往往決定著個體道德行為的品格,并在一定意義上可視為個體道德行為的目標指向系統。

這兩方面的有機統一,構成個體道德的行為素質。

(3)個體道德境界結構

定義

個體道德境界,即“德品”,指一個人的道德素質達到當時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的程度。

個體道德境界的構成

a.個體道德境界的過程結構

個體道德境界的過程結構,包括自發的道德境界、自覺的道德境界和自由的道德境界等等。個體道德境界的過程結構是個人道德境界發展各個環節的有機結合,它的實際狀況表明個體道德素質達到了何種程度,可以視為個體道德素質純備程度的標識系統。

b.個人道德境界的性質結構

個人道德境界的性質結構,包括善的道德境界、可容道德境界和惡的道德境界等。個人道德境界的性質結構是個人道德境界的質的規定性的綜合,它的狀況表明個人道德素質屬于何種性質的道德價值,可以視為個人道德素質的價值屬性的標識系統。

個人道德境界的過程結構和性質結構相結合,便構成個人道德素質的現實狀況。

(4)道德個體結構的總體模式

道德的個體結構模式

a.個體的道德素質,就其存在形態而言,包括兩個層面,即個性道德心理和個體道德行為,前者是個體道德的主觀方面,后者是個體道德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方面。

b.其中,每一個層面又大致包括兩個系統,即道德能力系統和道德指向系統。前者決定個人具備道德素質的可能性,后者決定個人道德素質的傾向性。

c.相對于社會或階級的道德素質要求,個體道德素質的境界又有程度標識系統和性質標識系統。前者標志實現某一社會或階級的道德素質要求的程度,后者標志具有哪一社會或階級要求的道德素質。

這樣,道德的個體結構模式,總體上就如圖3.2所示:

圖3.2 道德的個體結構模式圖

從微觀上完整地把握道德的個體結構模式時,要把它看作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內部關聯性、動態性、有序性和方向性的立體網絡系統。

4社會道德與個體道德的辯證統一

(1)從生成上看,不論社會道德還是個體道德,都既有自成的一面,又有相成的一面,是自成與相成的統一。

(2)從運行過程上看,不論社會道德還是個體道德,都既有自組、自控的一面,又有互動與互控的一面,是自組、自控與互動、互控的統一。

(3)從社會功能上看,不論社會道德還是個體道德,都既有“自為”的一面,又有互補的一面,是“自為”和互補的統一。

(4)總結

社會道德因有其宏觀的嚴整結構及相應機制,會有其自身固有的生成、運行和功能規律。

個體道德因有其微觀的嚴整結構及相應機制,也會有其固有的生成、運行和功能規律。

社會道德和個體道德終歸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甚至可以說,它們之間也是一種結構性關系。

道德的內在結構表明,我國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僅需要在宏觀上不斷改善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而且需要在微觀上注重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

二、道德的社會功能

1道德的基本社會功能

(1)道德同政治和法等一樣,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范疇。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反映現實社會經濟基礎的社會功能,而且具有調解現實社會經濟基礎的社會功能。

(2)道德同政治、法等一樣,是社會控制力量。道德不僅直接疏導和調整社會成員的行為,而且還要為其他社會力量的控制提供社會成員現行狀況的信息。

(3)道德是人把握現實世界的特殊方式。道德不僅要能動地反映社會現實,而且要積極地調節現實社會關系。

(4)從世界觀的高度,概括道德總體社會功能,則應當是其反映功能和調節功能。它的其他較低級次的功能,則可歸附于或交織于這兩大社會功能之中。

2道德認識功能的特殊性

(1)從認識的角度和范圍上看

道德是著重從個人和社會整體、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這一角度,提供現實社會狀況的信息,顯示現實社會的生命力和歷史趨勢,展望或預測現實社會發展的未來圖景。

道德以普遍存在的利益關系為基礎,不僅可以更廣泛地去反映現實社會,而且可以使現實社會得到更廣泛的反映。

(2)從表達認識成果的方式上看

道德主要以具有善惡意義的行為、準則、風俗、情緒、信念、理想等形式,表達其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成果,并因此往往使這一認成果多半具有評價性、征兆性和輪廓性。

(3)從認識的基礎上看

社會生活實踐是道德實現其認識的基礎和確證其認識成果的標準。

道德實現其認識,往往更直接地依賴于社會生活實踐,以至其認識過程往往就是整個社會、每個社會群體、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的實際生活過程本身。

社會生活實踐對道德的認識成果的確證,不僅確證其是否為人類提供了現實社會本身的真實知識,而且更主要的是確證其是否提供了現實社會同人的需要之間的實有和應有聯系。

對道德的認識成果的評價,在直接現實性上,就是對社會和個人的道德活動進行評價,并且是應用善與惡、榮與辱正當與不正當、正義與非正義等對立范疇進行評價的。

(4)從認識主體上看

整個社會,每個社會群體、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都是道德認識社會現實的主體。

對于道德的認識過程來說,主體和客體的劃分具有相對的意義,在宏觀的直接現實性上兩者往往是重合的或互易其位的。

道德的認識會因主體的廣泛而最廣泛地反映著社會現實,同時也聚合著最廣泛的主體意志。

(5)總結

道德具有反映現實社會狀況及預測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認識功能。它對社會現實的認識,雖然是征兆性的和輪廓性的,不如科學的認識明晰、精確、嚴謹,但總可以為科學理論的探索提供廣泛的信息和可靠的線索。

道德意義上的認識,雖然多為善與惡、應當與不應當、正義與非正義等的價值判斷,難以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加以證明,但是它畢竟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并在世界歷史意義上往往是可信的。

因此,不能籠統地說道德對社會現實的反映不具有認識意義,更不能一般地否認它的認識(反映)中涵有某種客觀真理性,應該透過社會道德風尚和群眾道德情操去認識和把握社會現實。

3道德調節功能的特殊性

(1)從調節的角度和范圍上看

道德是從現實利益關系的角度出發來調節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凡涉及現實利益關系,特別是涉及個人對社會整體利益和他人利益態度的關系和活動,都屬于道德調節的范圍,也才能屬于道德調節的范圍。

以社會整體為主體的關系和活動,政治和法均可調節,而道德則難以調節或只能假社會整體為個體予以調節;但對于以個人為主體的關系和活動,道德則不僅可以作為輔助力量調節政治和法所及的關系和活動,而且可以獨立地調節政治和法所不能觸及的關系和活動。

對于科學、宗教和文藝等調節范圍的關系和活動,道德則只能協同地或獨立地調節其中主體客體均為人并以個人為主體的關系和活動,而不能直接調節其中完全屬于人與神、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和活動。

(2)從調節的尺度上看

從調節的尺度上看,道德也有其不同于其他上層建筑的特點。

道德和法在調節尺度上的區別

a.法是以“必須怎樣”的法律準則為調節尺度的,道德是以“應當怎樣”的道德準則為調節尺度的。

b.法律準則的“必須怎樣”的行為要求,一般地說,是當時全體社會成員或全體當事人都能夠達到并一定要達到的最基本最起碼的要求。道德準則的“應當怎樣”的行為要求,不限于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而還包括一些相對于現行法律準則來說,屬于非基本的要求以及更高層次的要求

c.相對于同一社會性質的法律調節尺度來說,道德調節尺度不僅具有廣泛性,而且具有多層次性。

(3)從調節的偏頗上看

從調節的偏頗上看,道德也有其不同于政治、法、宗教、科學、文藝等上層建筑的特點。

法和道德在調節人的關系和活動上的特點

a.在從權利和義務兩個方面調節社會成員的行為時,法律依其自身的固有規定和特有機理,往往偏重于確認和維護當事人所應享有的權利。道德則依其自身的固有規定和特有機理,側重于引導當事人履行其按“社會身份”所應有的義務。

b.道德和法在調節偏頗上的不同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各自將人們的行為引入不盡相同的秩序范圍。

c.道德和法即使只限于調節偏頗的不同,也應當并勢必成為彼此互補的社會控制因素。

(4)從調節方式上

道德調節人們的關系和活動,并不訴諸國家機器和懲罰手段,而主要訴諸輿論褒貶、溝通疏導、教育感化等,尤其注重于喚起人們的知恥心,培養人們的道義責任感和善惡判斷能力,一般不帶有國家強制的性質。

道德調節的主體也不是專門的組織、機構和人員,而是包括政權組織、司法機關在內的一切社會組織和機構,也包括當事人自身在內的一切社會成員。

道德調節的程序和方式并不一定要經過某種權力機關的正式批準和認可,而是可以隨時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的。道德對人們關系和活動的調節,是具有法調節所不能及的經常性、深刻性和靈活性等特點的。

(5)從調節的效力上看

道德和其他上層建筑因素,對于內涵不同性質和狀態的矛盾的關系和活動,有著不同的效力。

a.就矛盾的性質而言,對于內涵非對抗性矛盾的關系和活動,道德調節可以充分發揮其效力;對于內涵對抗性矛盾的關系和活動,道德調節的效力則是相當有限的。

b.就矛盾的狀態而言,對處于非對抗狀態的關系和活動,道德調節都可以充分發揮其效力;但是,對處于對抗狀態的關系和活動,道德調節的效力就會是有限的。

必須正確估量道德調節的效力,既同道德無用論劃清界限,在一切應當或可能運用道德調節的時候和場合充分運用道德調節;又同道德萬能論劃清界限,在一切不應當或不可能運用道德調節的時候和場合運用政治和法等予以調節。

就道德對矛盾的解決來說,歸根到底,道德的力量是深厚的、持久的。

三、道德的運行機制

道德運行機制是指道德作為系統基于內部構成要素之間的有機關聯性以及同外部諸因素之間的有機關聯性而形成的因果聯系和運轉狀況。

1道德運行的目標體系

(1)道德運行目標的涵義

道德運行目標是指某一歷史時代的道德作為系統整體,基于當時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和狀況的客觀要求及其自身內外有機關聯性形成的必然趨勢,而在其運行過程中實際蘊涵或自覺確立并力求在過程結束時實現的結果,即人們力求于道德運行過程結束時實現的某種結果。

這種意義上的道德運行目標,既是道德運行過程的出發點,又是道德運行過程的歸結點,并因此實際規定著道德運行的方式及其發展方向。

(2)道德運行目標體系的結構特點

多向性:這是就一個社會的道德運行目標的取向而言的。

級次性:這是就不同道德主體的道德運行目標而言的。

序列性:這是就同一主體和范圍的道德運行目標而言的。

階段性:這是就道德運行過程的不同時期而言的。

總結

a.全社會范圍的道德運行目標,是由不同取向、不同級次、不同序列、不同階段的具體目標集合而成的。

b.這些不同取向、不同級次、不同序列、不同階段的道德運行目標,既有彼此一致或相同的一面,又有彼此相別或矛盾的一面。

c.在探究和了解道德運行目標時,既要看到其復雜性的一面,又要力求找出貫穿其過程始終的基本目標。

(3)道德運行的基本目標

道德的基本運行目標是完善的社會道德和完善的個體道德的有機統一。

在揭橥“完善”的道德基本運行目標時應注意的社會特征

a.它必須是由現實社會的根本性質和歷史趨向所決定的。

b.它必須表達現實社會結成最優利益關系特別是結成個人和社會的最優利益關系的要求。

c.它必須是該社會的道德追求的根本誘因和方向。

總結

道德基本運行目標是由當時社會的根本性質及其應有的最優利益關系所要求和決定的,并能實際成為該社會的道德追求的根本方向的道德完善。正因為道德基本運行目標有這樣的客觀規定性,使不同社會的道德基本運行目標,具有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社會內容。

(4)道德基本運行目標的實現

道德基本運行目標只能在道德運行過程中得以實現。

為實現道德基本運行目標,道德運行機制須具備的功能

a.目標決策功能,即保證道德基本運行目標對各個不同取向的目標的支配作用或主導地位。

b.目標控制功能,即通過道德基本目標的分解和具體化,使其內涵于各個級次、序列、階段的具體目標中,并隨著這些具體目標的實現而最終得以實現。

c.目標協調功能,即排除某種具體目標因過度膨脹和沖動而對道德基本運行目標的干擾。

d.目標應變功能,即保證預定的道德基本運行目標值,能順應外部條件和運行過程本身的變化得到有效校正。

2道德運行的外部機制

道德運行的外部機制主要是指現實社會的道德,基于同外部的有機關聯性所構成的運行機制。

(1)外部機制的主要表現

目標機制

道德運行目標的確定,主要不是由其內部機制所決定的,而主要是由其外部機制所決定的。

涵容機制

道德運行的外部機制不僅表現在目標上,而且表現在具體的社會內容上。這種情況,在道德準則和政治準則、法律準則、宗教戒規等之間表現得特別明顯。它們之間往往相互吸取、相互貫通、相互限定。

功能機制

道德運行系統作為開放系統,要作為一個整體對外發揮其社會功能。但是,它的社會功能同其他外部因素的社會功能之間,仍然存在著相互聯系和作用的有機關聯性。這種功能性的外部機制,特別是調節功能的外部機制,突出地表現為相同社會性質的各因素之間的相互借助、相互補充。

時空機制

道德運行的外部機制,還表現在時空方面的機制。道德運行的時空,包括道德發生的遲早、運轉的緩速、存續的久暫以及波及和影響范圍的廣狹等表現。

效應機制

a.道德運行效應是就其目標的預定值和實現值而言的。目標實現值與目標預定值相當即為正效應,而目標實現值與目標預定值不相當即為負效應。

b.道德運行效應的正值與負值,不僅同其內部機制是否優化有關,而且同其外部機制是否優化有關。

總結

道德運行的外部機制是其重要的運行機制,不僅貫穿于道德運行的全過程,而且體現于道德運行的各個環節和方面。離開正常的外部機制,就不可能有道德的良性運轉。

(2)外部機制的性質與程度

外部機制的性質

a.當道德和外部關聯因素同屬于一個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因素即具有同一社會屬性時,由此而形成的外部機制,一般說,對于該道德的運行往往會起推動、促進作用,并因此為積極性質的外部機制;反之,則為消極性質的外部機制。

b.為保證道德運行的良性循環,一個重要的條件,就須盡力使其與社會屬性相同的因素形成外部機制,盡力避免其與社會屬性不同的因素形成外部機制。

外部機制的程度

a.道德運行的外部機制不僅在性質上有積極和消極之分,而且在程度上有強弱之別。

b.外部機制的強弱程度,往往同外部各因素當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能量有關。

c.道德運行的外部機制,不僅是全方位的,而且是有重點的。

總結

道德運行的外部機制及其性質和程度,在不同時間、地點和條件下是不同的,并隨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3)外部機制的基礎和限度

道德運行的外部機制是廣泛但不平衡的,是以經濟必然性為基礎和限度的。其中,道德同經濟相關聯而形成的外部機制,對道德運行有更大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而道德同上層建筑等因素相關聯而形成的外部機制,則是以普遍依賴于經濟條件為限度的。

3道德運行的內部機制

道德運行的內部機制指道德作為一個系統因內部各要素以固有機理和功能相互關聯而形成的運行機制。正是得益于內部機制,道德才具備作為系統相對獨立運行的能力或內在根據。

(1)道德運行能力的表現

自選擇能力

自選擇能力突出地表現在道德運行目標和道德運行方式的自選擇能力這兩個方面。

a.道德運行目標的自選擇能力

在若干可能性目標并存的情況下,道德運行系統僅基于自身固有的內部機制,選擇某一運行目標而摒棄其他運行目標。在現實道德運行中,目標的實現值和預定值的相當或誤差,就是這種自選擇能力的確證。

b.道德運行方式的自選擇能力

在若干可能方式并存的情況下,道德運行系統也是基于其自身的內部機制,選用某種運行方式,而拒用其他運行方式。現實的道德運行中的所謂“計日程功”或“欲速不達”等情狀,就是這種自選擇能力的確證。

自組織能力

a.定義

道德系統內一個隨機性的小小擾動,就會因各要素間的非線性機制產生的相干效應而得以放大,引起整體性“巨漲落”,導致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宏觀上有某種變化。這就是所謂道德運行的自組織能力。

b.道德運行的自組織能力的類型

第一,原為無序的道德狀態,因某一微小擾動賴其內部非線性機制發生的相干效應,而逐步地或突然地變成有序的道德狀態。

第二,原為不穩定的道德狀態,因某一微小擾動賴其內部非線性機制發生的相干效應,而逐步地或突然地變成穩定的道德狀態。

第三,原先已是有序而穩定的道德狀態,處于過程的臨界點時,因某一微小擾動賴其內部非線性機制發生的相干效應,而逐步地或突然地變成新的有序而穩定的道德狀態。

自控制能力

a.定義

道德運行的自控制能力是指作為系統層面的道德,依賴于自身的內部機制,排除環境干擾以最終實現預定目標的能力。

b.道德運行的自控能力的內容

第一,道德運行的預前自控能力,是道德作為既存系統,基于排干擾經驗的積淀(“記憶”)和運行前對未來干擾的預測而形成的機制所具有的“防患于未然”的抗干擾能力。

第二,道德運行的隨機自控能力,是道德作為系統在運行的過程中,隨時根據反饋回來的信息,檢查并修正因外來干擾引起的運行偏差,以保證預定目標最終實現的能力。

(2)總結

道德作為系統正因為有其特殊的內部機制以及賴此而具有的自選擇、自組織、自控制等能力,才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因素,并有自身相對獨立的運行過程。

道德運行過程始終離不開人的參與,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必然性決定的,其內部機制和賴以具有的能力本身也是相當復雜的。

4道德運行的軌跡

(1)道德運行曲線道德

作為系統運行的宏觀軌跡,在直觀的表象層次上,突出地顯現為曲折的曲線,而非平直的直線。

(2)道德運行曲線的中軸線

道德運行曲線的中軸線,是由既存道德狀況和基本運行目標兩個因素界定的,因此,在確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道德運行軌跡的曲線不論曲折或偏離的幅度和頻率怎樣,總是有環繞于這兩個因素界定的“中軸線”并最終會達到其基本運行目標的。

(3)道德運行軸線與經濟運行軸線

一個社會的經濟結構作為系統運行的軌跡,在直觀的表象形態上也是曲線,但同樣可以在深層上劃出其曲線的中軸線,即常說的“經濟必然性”。

道德運行的基本目標及其內外機制,歸根到底是以經濟必然性為基礎的,是由經濟必然性所決定的。

從這一視角來觀察較為廣泛而持久的道德運行軸線與經濟運行軸線的關系,就勢必是前者越來越接近著后者,甚至越來越與后者“平行而進”。

(4)總結

道德運行過程是一個曲折的過程,但又有某一“中軸線”貫徹始終的,這一“中軸線”歸根到底是與作為經濟運行軸線的經濟必然性相接近的,甚至是與經濟必然性平行而進的。

這一道德運行規律,不僅有力地證明了歷史唯物主義提供的方法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而且對于認識社會主義社會道德的運轉和構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系統工程有著指導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贺州市| 双鸭山市| 来宾市| 安达市| 商南县| 焦作市| 班玛县| 如东县| 澄迈县| 承德县| 北票市| 凤庆县| 泌阳县| 罗平县| 望江县| 道孚县| 克东县| 娄底市| 左贡县| 延庆县| 赞皇县| 松阳县| 柳江县| 武夷山市| 长武县| 临沧市| 怀安县| 大同市| 闵行区| 丹阳市| 珲春市| 上犹县| 乌拉特中旗| 长兴县| 新邵县| 沂源县| 大庆市| 葵青区| 杭锦后旗| 梓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