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國杰《倫理學》(修訂本)筆記和復習思考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585字
- 2021-06-24 18:08:54
2.2 復習思考題詳解
1怎樣看待人類活動、尤其是勞動在道德的起源中的地位?
答:任何規范調節方式的產生,歸根到底都根源于社會勞動活動的某種客觀需要和社會歷史條件。以勞動為核心的人類活動,為道德的起源創造了第一個歷史前提。
(1)勞動活動創造了道德主體,使人作為道德主體一方面獲得了有力的推動;另一方面又獲得了更加確定的方向。
(2)勞動活動創造了對道德的需要。
(3)勞動活動創造了道德產生與發展的動力。
(4)勞動在人類道德的個體發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個體道德主體的道德意識、道德心理及道德行為,其成熟程度是與個體道德主體的一系列活動過程緊密相關的。
2為什么說沒有人類的社會關系就沒有人類的道德?
答:社會關系的發展,為道德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基礎。道德只有在社會中,在發生個體與整體、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的時候和地方,只有當人脫離了動物界并將其合群的本能上升為交往關系時,才有可能發生。本能不能形成關系,而沒有關系的人是不能稱為人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離開了社會關系,就不會形成人,也就不可能產生人的道德。
3怎樣理解道德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答:人的社會意識在道德發生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1)意識是道德發生的前提,而意識本身又是在人類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意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道德起源的過程。
(2)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形成是道德起源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它不僅使人意識到了活動的環境和對象,而且給活動注入了一種意圖和目的,給活動的節奏與秩序加進了自覺自為的成分。
(3)道德從不自覺的意識發展為自覺的意識,是一個質的飛躍,是從前道德向道德的過渡。道德是人們對自身行為在社會關系中的“應當”與“不應當”的自覺意識,是人們調節相互關系的一種特殊規范體系。
4試述原始道德發生的基本過程。
答:原始道德的發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孕育、萌芽和生長的過程。大體上說,原始道德在血緣公社時期尚處于萌芽狀態,在原始人進入到氏族公社之后,原始道德才開始了真正的形成期。在這兩個時期之前,還有一個原始道德的前奏期。
(1)原始道德發生的前奏期
①原始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己的本能。
②生活在非常狹小的群體內,各個群體是孤立的,他們在自己的群體內有十分簡單的分工協作,這些行為習慣在本質上是在簡單求生意識支配下產生的,還不是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
③原始先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本身的生產上表現出自然調節傾向。
a.原始先民的物質資料生產,其秩序本身是天然的,原始人基本上靠本能直接向自然界索取天然食物。
b.人類自身的生產是一種天然的、井井有條的秩序,人們靠本能、彼此間的習慣性行為就足以調節生產關系,不需要有意識的道德規范來進行補充。
④原始人因受歷史環境、他們本身的社會關系和自我生理心理素質的限制而沒有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但是,隨著社會關系形成并復雜起來,生產關系必然會發展并復雜起來,他們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質也必然會發展并成熟起來。這一切,就為道德的原始發生,創造了最必要的條件。原始道德的發生已孕育在將要開始的人類文明進程的起點中。
(2)原始道德發生的萌芽期
①人類生產的不斷發展,必然伴隨著出現對新的生產秩序的要求,這種情況下,原始人才真正有了道德的需要。
②隨著人類的勞動實踐的發展,人類進化到古人階段,這時,出現了家庭這種有組織的社會形式,在婚姻上排除了集團內部的輩份婚。這是人們以自我意識控制行為的標志,也是原始人對人和人的關系有了萌芽式的認識,是原始道德意識的開端。
③在原始家庭階段,由于勞動實踐的推動,人們之間的團結互助精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同時提出了排除血緣公社內部兄弟姐妹之間的性交關系,代之以不同血緣公社之間的通婚關系。這樣,在生活實踐的推動下,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原始道德規范,就開始從萌芽狀態向比較成熟的形態發展。
(3)原始道德發生的形成期
①古人時期的進化,就是新人時期,新人的形成,是人類生物學意義的進化的完成。新人時期出現的最大進步是氏族公社的產生,氏族公社比較血緣家庭或公社,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和更復雜的組織形式。氏族公社的誕生,標志著氏族內部通婚的禁止和道德意識的進一步增強。
②氏族公社內部禁止通婚,是原始人類鞏固社會組織、調整社會秩序的嚴格規定。氏族內部禁止通婚,是人類最早的道德規范之一
③在氏族公社時期,勞動活動由于進一步分化出不同的形式,于是按輩份、按性別、按年齡來組織勞動的規則就產生了,這是原始人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人為的規則”來對人們的活動進行主動的管理。
5原始道德最終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答:原始道德最終形成的標志是氏族公社的產生。
6道德的本質是什么?
答:(1)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受著社會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的制約。
(2)道德是特殊的規范調解方式。道德是由各種各樣的規則組成的規范體系,離開規范就無所謂道德。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道德規范并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3)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道德是特殊的意識信念、行為準則、評價選擇、應當理想等的價值體系,是調節社會關系、發展個人品質、提高精神境界諸活動的動力。
7為什么說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規范調節方式?
答:道德是由各種各樣的規則組成的規范體系,離開規范就無所謂道德。道德不同于其他社會意識的根本特征,就在它的特殊的規范性:
(1)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2)道德規范并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
道德規范的實施主要是借助于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實現的。教育、宣傳、大眾傳播媒介等等也常常是道德規范轉化為人們實際行動的重要手段。
(3)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道德規范只有在為人們真心誠意地接受并轉化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時,才能得到實施。內化的規范也稱為良心,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會規范。
8怎樣理解道德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
答:道德不僅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不僅是行為規范,而且是人類的實踐精神,是人類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1)道德不是被動地反映世界,而是從人的需要出發,從特定的價值出發來改造世界。
(2)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現世界,而是對世界進行價值評價。
(3)道德把握世界不是讓人盲目聽從外界權威、屈從于現實中的邪惡勢力,而是增強人的主體意識和選擇能力,動員全部身心力量克服惡行、培養德行,既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又實現社會的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