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國杰《倫理學》(修訂本)筆記和復習思考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3266字
- 2021-06-24 18:08:55
3.2 復習思考題詳解
1試說明道德結構態勢的無序性和有序性。
答:道德結構的實際態勢,既呈現出某種無序性,又蘊涵某種有序性,而在總體上則是無序和有序的統一。
(1)道德作為系統其存在的范圍是無序和有序的統一
①一切人的活動和關系,都與道德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都直接或間接具有某種道德價值。從這個意義而言,道德可以視為處于無穩定秩序狀態。
②道德的載體和范圍,在直接現實性上,只限于人的社會規定性以及人與人之間涉及利益和善惡價值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就這個意義而言,應該確認道德是有其相對穩定秩序的系統。
③從總體上把握道德的存在態勢,必須把它如實地看作是表象層次上的無序性和深刻層次上的有序性的統一。
(2)道德作為系統的內部結構諸要素的存在態勢是無序和有序的統一
①在直觀的表象形態上,可以稱為“道德”的現象、關系和活動,往往沒有確定的樣式和過程。
②所有的道德現象、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在超直觀的更深層次上是有其固有規定性和過程的。
③在總體上,道德作為系統的內構諸要素,是表象層次上的無序性和深刻層次上的有序性的統一。
(3)道德作為系統諸內構要素的相互關系,是有序和無序的統一
①在直觀的表象層次上,道德現象、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之間,往往并未呈現出有機的內部關聯性,也就是說是無序的。
②從深層次上來看,道德現象、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不僅有共同的特性、機理和功能,而且各有其不盡相同的特性、機理和功能,彼此間存在著某種有機關聯性。它們之間的這種有機的關聯性,使道德作為系統而成為有機整體。
③作為總體性把握,我們應該把道德現象、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看作是表象層次的無序性和深刻層次的有序性的統一。
2倫理學應該怎樣描繪道德結構模式?
答:(1)道德的社會結構的總體模式
①社會道德關系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道德關系和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道德關系。
②在每一類關系序列及其包含的各個子關系中,就表象形態或存在形態而言,道德現象或道德存在有社會道德意識現象、社會道德規范現象和社會道德活動現象。
③依其與時代要求的關系來看,每一社會道德現象都可能內涵三種成分,即過時的道德成分,應世的道德成分和趨前的道德成分,并以其不同的結構,顯示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狀況。
(2)道德個體結構的總體模式
①個體的道德素質,就其存在形態而言,包括兩個層面,即個性道德心理和個體道德行為,前者是個體道德的主觀方面,后者是個體道德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方面。
②每一個層面或方面,又大致包括兩個系統,即道德能力系統和道德指向系統。前者決定個人具備道德素質的可能性,后者決定個人道德素質的傾向性。
③相對于社會或階級的道德素質要求,個體道德素質的境界,又有程度標識系統和性質標識系統。前者標志實現某一社會或階級的道德素質要求的程度,后者標志具有哪一社會或階級要求的道德素質。
3試分析社會道德和個體道德的辯證統一關系。
答:(1)從生成上看,不論社會道德和個體道德,都既有自成的一面,又有相成的一面,是自成與相成的統一。
(2)從運行過程上看,不論社會道德或個體道德,都既有自組、自控的一面,又有互動與互控的一面,是自組、自控與互動、互控的統一。
(3)從社會功能上看,不論社會道德或個體道德,都既有“自為”的一面,又有互補的一面,是“自為”和互補的統一。
(4)①社會道德因有其宏觀的嚴整結構及相應機制,會有其自身固有的生成、運行和功能規律。
②個體道德因有其微觀的嚴整結構及相應機制,也會有其固有的生成、運行和功能規律。
③社會道德和個體道德終歸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甚至可以說,它們之間也是一種結構性關系。
④道德的內在結構表明,我國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僅需要在宏觀上改善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而且需要在微觀上注意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
4倫理學應當怎樣概括道德作為整體的對外社會功能?
答:(1)道德同政治和法等一樣,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范疇。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反映現實社會經濟基礎的社會功能,而且具有調解現實社會經濟基礎的社會功能。
(2)道德同政治、法等一樣,是社會控制力量。道德不僅直接疏導和調整社會成員的行為,而且還要為其他社會力量的控制提供社會成員現行狀況的信息。
(3)道德是人把握現實世界的特殊方式。道德不僅要能動地反映社會現實,而且要積極地調節現實社會關系。
5道德對現實的反映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
答:道德對現實的反映具有客觀真理性。
(1)道德有反映現實社會狀況及預測其歷史趨勢的認識功能。它對社會現實的認識,雖然是征兆性的和輪廓性的,不如科學的認識明晰、精確、嚴謹,但總可以為科學理論的探索提供廣泛的信息和可靠的線索。
(2)道德意義上的認識,雖然多為善與惡、應當與不應當、正義與非正義等的價值判斷,難以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加以證明,但是它畢竟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并在世界歷史意義上往往是可信的。
因此,不能籠統地說道德對社會現實的反映不具有認識意義,更不能一般地否認它的認識(反映)中涵有某種客觀真理性。
6試論道德對不同性質和狀態的社會矛盾的調節效力。
答:從調節的效力上看,道德對于內涵不同性質和狀態的矛盾的關系和活動,有著不同的效力。
(1)就矛盾的性質而言,對于內涵非對抗性矛盾的關系和活動,道德調節可以充分發揮其效力;對于內涵對抗性矛盾的關系和活動,道德調節的效力則是相當有限的。
(2)就矛盾的狀態而言,對處于非對抗狀態的關系和活動,道德調節都可以充分發揮其效力;但是,對處于對抗狀態的關系和活動,道德調節的效力就會是有限的。
(3)必須正確估量道德調節的效力,既同道德無用論劃清界限,在一切應當或可能運用道德調節的時候和場合充分運用道德調節;又同道德萬能論劃清界限,在一切不應當或不可能運用道德調節的時候和場合運用政治和法等予以調節。
7社會的道德基本運行目標是怎樣界定的?
答:(1)道德的基本運行目標是完善的社會道德和完善的個體道德的有機統一。
(2)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以至于不同社會群體和社會成員,往往賦予“完善”以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社會意義。因此,揭橥“完善”的道德基本運行目標,在其所涵的實際社會意義上,應注意以下特征:
①它必須是由現實社會的根本性質和歷史趨向所決定的。
②它必須表達現實社會結成最優利益關系特別是結成個人和社會的最優利益關系的要求。
③它必須是該社會的道德追求的根本誘因和方向。
(3)道德基本運行目標是由當時社會的根本性質及其應有的最優利益關系所要求和決定的,并能實際成為該社會的道德追求的根本方向的道德完善。正因為道德基本運行目標有這樣的客觀規定性,使不同社會的道德基本運行目標,具有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社會內容。
8試說明道德運行的外部機制和內部機制的相互關系。
答:(1)道德運行的外部機制主要是指現實社會的道德,基于同外部的有機關聯性所構成的運行機制;道德運行的內部機制指道德作為一個系統因內部各要素以固有機理和功能相互關聯而形成的運行機制,正是得益于內部機制,道德才具備作為系統相對獨立運行的能力或內在根據。內外機制相互作用,共同促進道德在社會中的發展和進步。
(2)首先,道德若要正常運行,必須建立自身的相應的內部道德機制,才能夠在自身機制基礎之上不斷完善道德理論學說體系,從而指導社會實踐中道德發展。其次,道德內部機制的良好運行離不開外部機制的監督,只有在相應外部機制的監督下,內部機制才能夠不斷規范自身,以此來促進自身發展。
(3)總之,道德的內部機制和外部機制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只有兩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才能夠促進整個社會道德的發展和不斷完善。
9試論道德運行曲線與經濟運行軸線之間的關系。
答:一個社會的經濟結構作為系統運行的軌跡,在直觀的表象形態上也是曲線,但同樣可以在深層上劃出其曲線的中軸線,即常說的“經濟必然性”。道德運行的基本目標及其內外機制,歸根到底是以經濟必然性為基礎的,是由經濟必然性所決定的。從這一視角來觀察較為廣泛而持久的道德運行軸線與經濟運行軸線的關系,就勢必是前者越來越接近著后者,甚至越來越與后者“平行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