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國杰《倫理學》(修訂本)筆記和復習思考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5字
- 2021-06-24 18:08:55
第4章 道德的歷史發展及其規律性
4.1 復習筆記
一、道德的歷史類型
1原始社會的道德
(1)形成
①產生背景
a.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原始社會的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的第一個歷史類型。在原始社會里,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們必須結成集體,共同勞動,相互協作,才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下去。
b.原始公有制、原始平等和原始民主,是這一時期道德的自然基礎和社會基礎,由此決定了原始人的道德關系及其道德行為、道德品質的最基本的特征。在原始公有制基礎上形成、維護氏族公社和部落的共同利益的道德要求,是原始道德的最突出的特征。
c.氏族和部落的形成,使個人利益、家族利益與氏族利益、部落利益之間的關系日益明顯和重要化,漸漸滋生出一定的矛盾,這種矛盾的產生及相對公開化,使得道德調節作用的增強成為一種歷史必然。
②產生目的及原因
a.產生目的
維護氏族利益和部落利益,調整氏族和部落間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一切利益矛盾。
b.產生原因
第一,任何一個氏族和部落在原始社會都很脆弱,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下,必須“以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能力的不足”。
第二,對于原始個人來說,脫離了集體,就意味著死亡;只有集體,才能向個人提供盡可能多的生存和發展機會。摩爾根說:“氏族既以團結親屬為其原則,所以它對于每一個成員所盡的保護之責,是現有的任何其他力量都辦不到的。”
③原始的集體主義道德觀念
氏族和部落的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無條件地服從和維護集體利益,是每一個氏族和部落成員的最高義務和神圣職責。這種原始集體主義道德,成為原始社會道德的搖籃。
a.共同勞動、相互幫助、勇敢剛強、吃苦耐勞是氏族成員竭力推崇的美德。
b.當時凡是有勞動能力的人,不論男人、女人,都必須盡力勞動;在捕獲野獸時,都必須勇敢、剛強,任何偷懶、怯懦都被認為是可恥的。
c.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關于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故事,都反映了原始社會人們熱愛勞動、團結互助、頑強勇敢、為公共利益獻身的高尚的道德品質。
d.維護氏族內的自由、平等,是原始社會最重要的生活準則和道德規范。在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內部,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共同勞動和平均分配,氏族成員之間都是自由的平等的。恩格斯說:“酋長在氏族內部的權力,是父親般的、純粹道義性質的。”
(2)氏族道德特征
氏族部落道德的樸素性、狹隘性、外在性和權威性,是氏族道德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①樸素性
a.原始氏族成員剛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社會意識和個人意識都很不發達,語言貧乏,道德不能以理性的形式表現,不能用準確的概念概括自己的道德準則、規范及原則,只能以情感的、感性的、直觀的形式來表達。
b.自我道德評價處于萌芽狀態,甚至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不能區分夢境中的自我和現實中的自我。
②狹隘性
由于“部落始終是人們的界限”,一切道德要求僅存在于氏族和部落內部這個狹隘的范圍內。部落之間的沖突,不受道德約束,而用戰爭和殘殺來解決。對原始人來說,屬于自己氏族、部落的就是“善”的,屬于別的氏族、部落的就是“惡”的。
③外在性和權威性
由于意識極不發達,原始人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萬物有靈的世界,把傳統習俗、道德禁忌都視為外部神靈的因素,有時把自己的良心譴責也解釋為外部神靈的警告和懲罰。加之當時的道德和風俗、習慣融合在一起,因此它對人們道德行為的調節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和外在性。
(3)評價
對原始社會的道德既不能簡單地看成是粗野的、殘暴的,也不能籠統地說成是理想的、無限美好的,而是要作歷史的、具體的分析。
①在原始社會的初期和中期,由于生產資料公有,沒有剝削壓迫,形成了維護原始集體主義、熱愛勞動、團結互助、剛毅勇敢、自由平等等高尚的美德和風尚。
②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由于人們剛剛脫離動物界,在道德上還有許多消極的表現,最突出的是氏族復仇、食人之風和血緣群婚。
2奴隸社會的道德
(1)形成
①隨著私有制的出現和階級的產生,原始社會瓦解演變為人類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原始道德解體后,人類的道德也走上了階級道德發展的歷史行程,第一個階級道德就是奴隸社會的道德。
②在奴隸社會中,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矛盾。奴隸主不僅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和絕大部分生活資料,而且占有奴隸本身。奴隸主與奴隸之間這種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占有與被占有的關系,成為奴隸社會道德的基礎,決定了奴隸社會道德的基本特征。
(2)特征
①奴隸主道德與奴隸道德分裂、對抗
a.奴隸主道德的主要特征
第一,維護奴隸對奴隸主的絕對服從和人身依附關系。奴隸主不僅占有著全部生產資料和絕大多數生活資料,而且占有著整個奴隸階級。這種私有觀念反映在主奴關系上,就要求奴隸對奴隸主絕對服從,甚至終身依附。
第二,鄙視勞動和勞動者是奴隸主階級一條很重要的道德規范。奴隸主階級是一個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他們一方面追求貪欲、物欲、情欲,縱情享樂,一方面把一切體力勞動轉嫁到奴隸身上。
第三,對奴隸主國家絕對忠誠,既是奴隸主階級的政治要求,也是奴隸主階級的道德規范。奴隸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要求所有人必須忠于奴隸主國家,要求奴隸主各階層的自由人監督和警惕奴隸,在戰爭中英勇果斷,保衛奴隸主國家。
第四,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道德規范。男女不平等是階級不平等的反映。奴隸主壓迫、剝削奴隸的這種階級關系,反映到奴隸主家庭關系中,便產生了男子壓迫、奴役妻子、女兒的道德現象。
b.奴隸階級道德
反抗奴隸主的虐殺,爭取人的地位,是奴隸階級道德的基本原則。在反對奴隸主的斗爭中,奴隸們形成了頑強勇敢、大公無私、團結互助的高尚品質。
②道德在表現形式方面成為獨立的社會上層建筑成分和意識形態
a.在原始社會,人類的道德意識由于處于一種渾沌朦朧的原始狀態,人們不可能把道德和其他意識形態諸形式區分開來。在奴隸社會,由于勞動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已經能夠養活一部分人專門從事精神活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開始分化,人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發展,人的自我道德意識有了很大提高。
b.文字的產生,使人們在勞動和各種社會生活中遵循的一些行為規范與做事準則,這不僅在人們的意識中逐漸明晰起來,而且經過奴隸主階級思想家的思考和概括,能夠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用理論的形式表達出來。如中國的道德規范,信、義、忠、孝、仁、愛等;西方的道德規范,智慧、勇敢、節制等。
c.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們,為了奴隸制的鞏固和發展,從各個方面對人們在道德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進行論證和回答,闡述自己的道德見解,提出自己的倫理學體系。
d.在奴隸制時代,道德克服了過去那種樸素、感性直觀的形式,具有了獨立的思想意識形式、理論形式和其他形式。它不再混雜于其他社會意識之中,而是分化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上層建筑成分和社會意識形態。
③道德調節的范圍和內容日益多樣化、復雜化
a.人類社會進入奴隸社會之后,人們的道德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不再像原始社會那樣簡單、純樸。
b.出現了階級、國家、民族,產生了多種行業及行業人員,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為了調整這種復雜化、多樣化的關系,道德本身有了很大的發展。
(3)評價
①進入奴隸社會以后,道德有了很大的進步,掙脫了束縛人類發展、束縛個人創造力的原始氏族道德的桎梏,加快了道德從原始思維分化的進程,加快了倫理學理論向前發展的步伐,因而在人類道德史上有重要地位。
②奴隸社會的奴隸主畢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殘暴的剝削階級,他們的道德在表現進步傾向的同時,也表現出原始淳樸道德從未有過的惡習,包括最卑下的利益和最卑鄙的手段。
3封建社會的道德
(1)形成
①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是封建地主全部占有生產資料和部分占有生產者——農民。封建制度的建立,使封建地主不能任意宰割農民,農民獲得了比奴隸較多的人身自由,就社會制度而言,封建社會較之奴隸社會是一個進步。
②封建地主竭力維護等級森嚴的綱常秩序,農民則盡力反抗暴政、力爭平等,這種沖突關系,決定了封建社會道德的基本特征。
(2)特征
①等級制度
維護封建的宗法等級關系,是封建社會道德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最根本的原則。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是一座“金字塔”,國王或天子是最大的封建主,高踞塔頂,擁有絕對權威,在國王和天子之下,則是由高到低的不同等級。
a.在西歐,國王之下依次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在中國,人分五等(即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官分九級。
b.各等級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不僅官職、財產、特權上有嚴格規定,而且在吃喝穿戴、儀禮、舉止、風度、習慣,也都有明顯的界線。
c.為了維護封建的宗法等級關系,封建道德要求人們安于自己的等級,安守本分,禁止僭越,否則即大逆不道。
②三綱五常
為了維護封建宗法等級關系,在中國,封建地主階級提出了三條最根本的道德規范,即“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a.要真正做到“三綱”,在封建統治階級看來,首先就必須按照“忠君”“孝親”的封建道德去做。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要求兒子絕對服從父親,即所謂“孝”。
b.為了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封建道德還繼承和發展了奴隸主歧視婦女的道德規范,進一步提出“夫為妻綱”的道德要求。它要求妻子對丈夫絕對服從,做到“三從”(在家從父,適人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工)。
第一,“婦德”就是守節有恥,動靜有法;
第二,“婦言”,即擇詞而論,不道惡言;
第三,“婦容”,即服飾鮮潔,沐浴以時;
第四,“婦工”,即專心紡織,不好戲笑。
c.封建地主階級在宣傳“三綱”的同時,還提出了“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道德準則。
③政治化、宗教化、規范化、理論化
道德進一步政治化、宗教化、規范化、理論化,也是封建地主階級道德一個很重要的特征。
a.道德政治化即使統治階級的政治披上道德的外衣,賦予其道德以政治的地位和法律的權威。
b.統治階級把道德和“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神學目的論及宗教觀念結合起來,以此來論證封建道德的合理性、神秘性和永恒性。
c.宋明以后,理學家又把道德和神秘的“天理”結合起來,提倡“人欲凈盡,天理流行”,把道德宗教化,鼓吹禁欲主義。
d.在西歐,封建統治階級一開始就主張政教合一,把道德與宗教緊密結合在一起。教會借助上帝的名義,給封建道德蒙上了神秘的靈光,強使人們服從地上的王權。
(3)封建農民階級的道德
農民階級由于沒有土地或只占少量土地和農具,世世代代受封建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因此,揭竿而起,暴力抗爭,往往成為農民反對地主階級、爭取自己權利的最直接的手段。
①在長期反復的斗爭中,農民階級逐漸形成了與封建專治統治和封建禮教對立的、要求社會平等的道德品質。
②農民階級由于長期處于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終年辛勞卻不得溫飽。這一方面使他們對地主階級的享樂生活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也使他們形成了勤勞、節儉、艱苦樸素、“有財相通”“救窮周急”等優良品德。
③農民是勞動者又是小私有者,在道德觀念上也反映出這個階級兩重性的特點。作為勞動者,有上述優良美德;作為私有者,又不免因循守舊、散漫落后、自私保守。
(4)評價
①總起來說,封建社會的道德,不論是地主階級道德還是農民階級道德,相對于奴隸主道德和奴隸道德來說,都有一定的進步。
a.從封建地主道德來說,它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多少承認了勞動者的人身自由,反對封建主任意虐殺農民,向人道的方向邁進了一步。
b.農民則由于在政治上、道義上敢于提出平等要求,并在斗爭和勞動中養成了優良美德,因而在自我肯定、自我覺醒方面也獲得了一大歷史進步。
②封建道德提倡的等級制、家長制、愚忠愚孝、輕視人、安于現狀、聽天由命等思想,像鎖鏈一樣束縛了自我意識和個性的發展,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及整個社會的進步。
4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
(1)產生背景
①由于生產力和商品交換的不斷發展,在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逐漸產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資產階級革命在各國取得勝利,最終摧毀了封建宗法等級關系,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
②資本主義社會的建立帶來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繁榮,大批手工業者破產淪落為無產者,大批破產的農民擁入城市加入無產者雇傭大軍的行列。這樣,資本主義社會在造就自己的統治者——資產階級的同時,也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無產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斗爭,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③雇傭關系、榨取和創造剩余價值的關系,形成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新的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這種關系,既是資本主義社會道德的基礎,也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道德的基本特征。
(2)特征
①從資產階級的歷史和現實來看,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是資產階級貫徹在他們實際道德關系中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則。這個原則雖然根源于私有制的經濟關系,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卻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成為資產階級道德的核心準則。
②資本主義是最完備的、也是最后一個私有經濟形態。資產階級一切活動的基本點就是最大限度地剝削無產階級,榨取剩余價值。
③這種活動反映到意識形態上,就是極端個人主義,其表現為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在實踐中表現為唯利是圖、爾虞我詐、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等。
④為適應資產階級商品經濟和個人主義道德原則的要求,針對封建社會對個人的壓抑,資產階級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并且把它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準則。
(3)評價
①革新
a.個人主義道德原則以及自由、平等、博愛規范的提出,在人類道德發展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革新。
b.肯定了人生自由,否定了人身依附;
c.肯定了人的平等,否定了等級特權;
d.肯定了博愛,否定了非人道主義。
e.肯定了人的尊嚴、價值以及對幸福的追求,有利于人的個性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對人們掙脫禁欲主義、蒙昧主義、等級主義的枷鎖起到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②局限性和虛偽性
a.從本質上講,資產階級的“自由”,實質上是貿易自由,榨取工人剩余價值的自由。
b.資產階級的“平等”,只表現為財產私有的平等權利和商品交換的等價原則,表現為在資本主義法律面前的平等。
c.資產階級的“博愛”,只是用“對己以合理的自我節制”,對一切人以愛的手段,來抵消由“人對人像狼”的關系所造成的惡果。
d.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實際上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經濟關系在道德關系上的反映。
e.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把自我絕對化,把個人看得高于一切,把個人利益凌駕于社會和集體利益之上的行徑,從一開始就和集體、社會處于矛盾對立之中。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個人主義越來越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不道德現象和非道德主義的思想根源。
f.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及個人主義道德原則相聯系,金錢萬能、唯錢是圖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占統治地位的主要道德規范。人和人的關系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變成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
③總結
a.在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倫理學說在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和封建特權、強調個人的物質利益和個性解放方面都有一定進步意義。所主張的人道主義,即把一切人當人看、愛護人、關心人等等,在人和人的關系上開創了一種和封建特權不同的新關系。
b.從本質上來看,他們的道德理論仍是個人主義的、利己主義的。在個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關系上,絕大多數資產階級倫理學家都把個人利益看作道德的基礎,并以此來建立自己的倫理學體系。
(4)無產階級道德
①無產階級道德是和資產階級對立的道德,是人類社會以來最高尚的道德。
②這種道德是建立在現代化大生產的基礎上的,是在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在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嶄新的、革命的道德。
③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道德的基本原則。
④推翻資本主義統治,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最高理想。
⑤無產階級道德作為共產主義道德的初級形式,伴隨著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勝利,進一步發展為社會主義道德,成為社會主義社會人們遵守的普遍道德要求,并必將隨著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進一步發展為共產主義道德。
二、道德發展的規律性
1道德隨經濟的發展而發展
(1)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斷矛盾運動,推動了人類歷史的次第更替和前進,形成了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
(2)道德作為社會的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最終要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制約,并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變化,依次形成了原始社會道德、奴隸社會道德、封建社會道德、資本主義社會道德和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道德。
①其中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對抗社會。與經濟關系中表現出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系相適應,在道德關系中就出現了剝削階級道德與被剝削階級道德。
②由于各階級在生產關系體系中的地位不同,他們的道德體系在社會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在生產關系中居于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其道德在社會中也居于統治地位。
(3)人類道德發展的三個階段
①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原始社會的道德。
②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對抗社會的階級道德。
③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的。
每一種歷史類型的道德之所以被高一級歷史類型的道德所代替,都是社會生產方式、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都是人類道德發展中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
2道德的曲折前進過程
人類道德隨著經濟發展而發展,而且越來越趨向進步。但是,這種前進和進步卻不是平穩直線上升的,而是在善惡正邪的矛盾斗爭中,沿曲折道路前進的。
(1)剝削階級道德
①當剝削階級處于革命上升時期,作為新的生產關系的代表者的利益同其他非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有較多聯系,能夠對先前的剝削階級道德的腐朽方面進行批判和否定,同時,能適應新的生產和社會關系提出新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從而表現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道德風貌。
②歷史上任何一個剝削階級道德的發展,都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由革命到反動、由進步到墮落的過程。
(2)勞動人民道德
①歷史上勞動人民的道德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曲折上升的過程。不過這種曲折上升的過程是和剝削階級道德是不同的。
②勞動人民是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的主體力量。他們為了推動生產和進行革命,在斗爭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勤勞儉樸、團結互助、英勇奮斗、不怕犧牲等高尚品德。
③歷史上每一次革命的勝利都帶來了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躍進。
④勞動人民的革命在歷史上常常遭到剝削階級的殘酷鎮壓,加上剝削階級道德的影響、物質生活條件的低下和自身消極落后的道德觀念,歷史上勞動人民道德的前進和發展,也總是充滿著善惡、正邪的矛盾和斗爭。
(3)無產階級道德
①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的發展也不是直線上升、一帆風順的。
②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無產階級在長期斗爭中雖然形成了自己熱愛勞動、團結友愛、英勇斗爭、不怕犧牲等優秀道德品質,可是資產階級的統治卻從各方面束縛和限制了無產階級道德的進一步發展。
③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主要不是階級對立的關系,而是平等友愛、互助合作的關系。
④社會主義剛剛從舊社會脫胎而來,不僅在經濟、政治方面還保留舊社會的很多痕跡,而且在道德方面,資產階級道德乃至封建道德殘余的影響仍然存在;小生產者自私、落后的道德意識,也廣泛地起著腐蝕作用。
因此,社會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必然要在曲折中前進,在斗爭中發展。總之,道德的曲折前進歷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4)道德的前途
①人類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進步的,人類道德發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②發展的標志
a.道德從原始社會一般的風俗和人類意識中分化出來后,日益發展成為具有特殊規定性和相對獨立性的社會上層建筑成分和社會意識形式,并不斷發展成為豐富、完整、自覺的特殊的社會思想體系。
b.道德在發展過程中,隨著科學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道德的內容也日益豐富,涉及的范圍也日益擴大,越來越成為人們掌握世界、指導人生、調整關系、選擇行為的特殊手段。
c.道德日益成為促使社會生活及個人精神完善的加速器,道德是促進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精神力量。每一個新的道德模式的出現,都標志著人對自己道德關系的理解逐漸加深和擴大,標志著人的個性進一步解放和人格的逐步完善。
d.各階級倫理學說的發展,從理論上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道德的認識。關于道德的本質、起源、發展問題的揭示,關于道德理想、原則、規范、范疇、人生目的、價值、道德行為等問題的探討、爭論,反過來給人們的道德實踐以重大影響。
3道德文化的批判和繼承
(1)道德文化的定義
道德文化是人類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凝聚起來的道德心理、道德觀念、道德準則、人生理想、道德思考和道德學說或倫理學說的總體。
(2)道德文化的表現
①凝聚在一代代人身上,表現為傳統的道德心理、習俗、民族性格;
②凝聚在歷史的文獻記載中,滲透在倫理學、哲學、文學、史學、醫學等大量典籍中。
(3)道德文化的發展
它的發展并不是無序態、無規律的,每個時代的道德文化總是依據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及表現這種關系的利益,對過去的道德文化進行“揚棄”,將不適合、特別是直接危害該時代經濟關系的部分摒棄,而將其中適合于該時代的部分繼承。
(4)道德文化自身批判繼承發展的規律
在人類歷史上,道德文化的發展,在適應社會經濟關系的同時,總是遵循著自身批判繼承發展的規律。
①人類道德文化的發展史證實了批判繼承發展這一規律的存在。
a.自原始社會解體以來,奴隸社會的奴隸及小生產者,封建社會的農民及其他勞動人民,由于他們生活在不同歷史時代,受不同剝削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因此,他們的道德有著特定的內容。
b.由于他們都是直接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者,由于受剝削階級的殘酷壓迫和剝削,與剝削階級處于尖銳的對立之中,因而他們有著相同的歷史命運,相似的社會地位,和相似的生活經歷,因此,他們在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中,前后相承,逐步形成了同剝削階級根本對立的道德文化傳統。
②歷史上剝削階級的道德文化傳統是后者批判繼承前者發展的結果。
歷代剝削階級由于處于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之中,用不同的剝削方式剝削勞動人民,因此,在經濟、政治、道德上各有自己的特點。但是,由于他們都是剝削階級,又有著共同的政治、經濟利益,在道德上,總是后一個階級批判、因襲、繼承前一個階級的道德文化遺產。
③無產階級道德文化傳統的形成和發展是批判繼承歷史上一切優秀道德文化遺產的結果。
無產階級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個嶄新階段。它雖然植根于自己歷史時代的社會經濟關系之中,是從自己階級整體利益的需要中引申出來的,但它同整個人類思想文化、道德文化一樣,是在人類以往道德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以往的優秀道德文化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產生的歷史前提和直接出發點。
(5)如何批判繼承
無產階級在批判繼承歷史上勞動人民道德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極為重視對歷史上剝削階級道德文化遺產的批判繼承。但是這種繼承絕不是全面肯定和繼承,而是批判地繼承,是“揚棄”,在吸取過程中包含著必要的改造;同時這種批判也絕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否定中有肯定,在摒棄過程中包含著必要的吸收。
①馬克思主義所說的批判繼承,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道德文化遺產放在它當時的社會關系中加以歷史地考察,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人民性、民主性、革命性和科學性。
②根據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及社會革命實踐的需要,以科學的批判態度、全面縝密地審查、清理道德文化遺產中的各種體系、原則、規范、范疇、理論以及表現于社會的風尚習俗和個人的觀念、行為品質。
③正確地判明、確定這種道德文化在歷史上的地位及作用,恰當地估量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解出精華和糟粕。然后,在此基礎上拋棄其陳腐過時的原有體系,剔除其反動落后的內容,汲取其一切有價值的、可利用的東西。
三、中國傳統倫理的基本特點
1傳統倫理的肯定方面
(1)重視人倫關系的和諧相處、“愛人”。
(2)利民、富民、“民為貴”的民本思想和反對祖國分裂、抵抗外族侵略的愛國主義理念。
(3)重視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
(4)重視理想和志向。理想和志向是人生的最高目標,是激勵進取的精神動力。
2傳統倫理的否定方面
(1)以家族為單位的宗法等級制度及其等級主義道德原則,是我國古代剝削階級文化傳統的核心,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剝削階級道德文化傳統的重要內容。
(2)這種宗法等級主義制度及其道德原則,由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最深層,因而在整個社會道德生活中形成了比較穩定的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和道德心理結構,以及等級森嚴的倫理綱常之網:“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在這種宗法等級主義道德原則的影響和支配下,除皇帝外,其他人均無獨立人格。
(4)下級對上級忍讓屈從,人的自我意識、自由個性被完全泯滅。
(5)統治者只要求人盡各種各樣的義務,卻很少講獨立的“人”應享有的權利。
(6)統治者主張圣道不可違、祖法不可變,倡導因循守舊、安分守己,這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積極進取、銳意革新的精神。
3對待中國傳統倫理的兩種傾向
(1)強調中國倫理傳統、民族心理的消極因素,認為中國傳統倫理是糟粕多而精華少,應該全盤否定。
(2)認為既然中國的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倫理思想,儒家倫理思想中有著東方獨有的“人道精神”,那么,在當前的現實生活中,也只有儒家的思想,才能救中國。在國外,資本主義世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同時,產生了所謂精神危機(強盜、兇殺、吸毒、賣淫以及所謂性解放、同性戀等)。
在亞洲,儒家的仁義道德正受到日本、新加坡等國以及韓國的重視,為了維持自身的穩定,正打著儒家的仁義禮智等旗幟,企圖以此來調整多種社會矛盾。因此,有些人認為,只需把孔子之道重新實行起來,中國人的道德面貌和社會風尚就可以煥然一新。唯有實踐,唯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才是我們發展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