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成興《國際貿易教程》(第5版)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498字
- 2021-05-28 19:21:43
第2章 國際分工(下)
一、概念題
1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答: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簡稱赫—俄模型,又稱H-O模型,由兩位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師生倆提出。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雖從生產成本的角度解釋了兩個國家進行國際分工的原因,但并沒有解釋這種生產差異產生的原因。赫—俄模型對比較優勢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拓展,從各國要素稟賦方面的差異解釋了生產成本差異的原因,從而解釋了國際貿易發生的根本性原因,為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奠定了基礎。
該定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豐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即如果一個國家勞動豐裕,資本稀缺,則應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相反,如果一個國家勞動稀缺,資本豐裕,則應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要素價格均等化
答:要素價格均等化又稱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簡稱H-O-S定理,是指在國際貿易中,由于貿易商品價格的變動會引起生產要素在各個國家的再配置,最終達成要素價格的均等化。雖然生產要素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但在國際間商品的自由流動將會導致這兩個國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實際工資、資本獲得同樣的利息、土地獲得同等的地租。這是因為兩國在實行分工和發生貿易之后,各自經常大量的使用本國豐裕要素進行生產,從而使這類要素價格日趨上漲;同時,由于各自不斷進口本國稀缺要素生產的外國產品,將使本國這類要素價格不斷下跌。這樣,通過國際貿易導致了兩國間的工資差異和利息差異的縮小,并使要素價格趨向均等化。
3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
答: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又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簡稱H-O-S定理,是指在國際貿易中,由于貿易商品價格的變動會引起生產要素在各個國家的再配置,最終達成要素價格的均等化。雖然生產要素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但在國際間商品的自由流動將會導致這兩個國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實際工資、資本獲得同樣的利息、土地獲得同等的地租。這是因為兩國在實行分工和發生貿易之后,各自經常大量的使用本國豐裕要素進行生產,從而使這類要素價格日趨上漲;同時,由于各自不斷進口本國稀缺要素生產的外國產品,將使本國這類要素價格不斷下跌。這樣,通過國際貿易導致了兩國間的工資差異和利息差異的縮小,并使要素價格趨向均等化。
4三要素論
答:三要素論是赫—俄模型的基礎。其主要論點為:勞動、土地、資本是一切社會生產不可或缺的要素,商品價值是由這三個要素共同創造的,勞動的報酬是工資,使用資本的報酬是利息,使用土地的報酬是地租,這些報酬(收入)確定了商品的價值。
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分析,三要素論的實質是把資本對勞動者的剝削,土地所有者對勞動者的剝削轉化為要素的報酬和收入,從而掩蓋了剝削行為;從使用價值來看,三要素論比惟一要素進行生產更符合實際情況,赫—俄模型的這一理論特點,對于后人從更廣闊的角度探尋國際貿易問題是具有啟迪作用的。
5列昂惕夫反論
答:按照赫—俄模型,在國際分工中,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豐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在這樣的觀點下,一般認為,美國是一個資本充足,但勞動力相對不足(高工資率)的國家,因此,美國在生產、出口機器設備等資本密集型產品方面應具有相對優勢,進口的則應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經濟學家列昂惕夫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美國的對外貿易進行經驗檢驗,得出資本資源充裕的美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多于進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又大于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這個結論嚴重違背了赫—俄模型,因此被稱為列昂惕夫反論,也稱為列昂惕夫之謎。
6人力資本說
答: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T. W. Schultz)和貝克(G. S. Becker)、美國學者基興(D. B. Keesing)、美國經濟學家鮑德溫、美國經濟學家坎農(P. B. Kennen)等的研究從人力資本的角度對列昂惕夫之謎給出了一定的解釋。
人力資本說在解釋國際分工產生的原因時,引進了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即在勞動力身上的資本投資,并從這點出發否定了過去理論中勞動力具有同質特性的假設。同時這一學說也表明,一個國家要想在人力資本方面占有優勢,就需要在教育、衛生保健、職業培訓等方面進行投資,通過不斷的積累,逐步形成本國新的比較優勢。
7研究與開發說
答:研究與開發說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格魯伯、麥赫塔和弗農三人于1967年提出的國際貿易的新要素學說。這一學說的核心思想是,研究與開發也是一種生產要素,占有研究與開發的多寡可以改變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該學說認為豐富的資金、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與高質量的勞動力是進行研究與開發的先決條件,國內對新產品有巨大旺盛的需求,則是這種產業能夠得以發展的基礎。在這些基礎與條件之上,研究與開發會使一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不是產生于擴大已有的經濟規模,而是通過向研究與開發投資取得的,因而研究與開發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新的生產要素,這種生產要素的變化會產生出新的貿易比較優勢。
8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答:美國學者弗農和威爾斯(L. Wells)將市場學的產品生命周期與國際貿易理論結合起來,使比較優勢學說從靜態發展為動態。他們根據美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的四階段模型:第一階段,美國因國內科技力量、工業基礎、市場廣大等優勢,生產出創新產品,并對該創新產品擁有壟斷地位。第二階段,外國開始仿制該種新產品,因在勞動成本方面具有優勢,仿制國使美國產品競爭力下降,出口出現相應萎縮。第三階段,外國廠商開始出口該產品,美國壟斷地位逐漸喪失,出口大幅度下降,外國產品在第三國市場取代了美國產品。第四階段,外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美國進口該種“不再是創新”的產品,開始從出口國轉變為進口國。當四個階段結束之后,該產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國基本完結,但在仿制國中依然繼續著,這時可能處于第二或第三階段,此后另外的國家又可能開始新的仿制過程,使這種產品在另外的國家又開始了自己的生命周期。
9技術差距貿易理論
答:技術差距貿易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波斯納1961年提出來的,它以不同國家之間技術差距的存在,作為對貿易發生(比較優勢的差別)的解釋原因。波斯納的看法是:新產品總是在工業發達國家最先問世,新產品在國內銷售之后進入國際市場,創新國便獲得了初期的比較優勢。這時,其他國家雖然想對新產品進行模仿生產,但由于與先進工業國家之間存在著技術差距,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才可能做到,在這段時間內,創新國仍擁有在該產品上的技術領先地位,其他國家對該產品的消費仍需通過進口得到滿足,因而技術差距所引起的國際貿易仍然需要。當其他國家可以模仿生產之后,隨著模仿規模的擴大,創新國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出口下降,最后甚至可能從其他國家廉價進口該產品。
10產業內貿易理論
答: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研究對象是一國既出口又進口某種產業產品的現象。這種國際貿易現象與貿易商品、貿易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商品生產的區域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假設前提:①理論分析基本是從靜態出發進行分析的;②分析不以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市場,而以非完全競爭市場為前提(過去的貿易理論的前提大多為完全競爭市場);③經濟中具有規模收益;④分析中考慮需求不相同與相同兩種情況。
產業內貿易包含以下幾個主要內容:①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②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③需求偏好相似的產業內貿易;④規模經濟產生的貿易利益。
11國際產品的同質性與異質性
答:產品的同質性是指產品間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彈性極高,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消費偏好完全一樣。這類商品在一般情況下大多屬于產業間貿易的對象,但由于市場區位不同,市場時間不同等,也在相同產品中進行貿易。
產品的異質性是指產品間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數產業內貿易的產品都屬于這類產品。差異產品分成三種,即:水平差異產品、技術差異產品和垂直差異產品。
12國家競爭優勢鉆石模型
答:國家競爭優勢鉆石模型又稱“鉆石理論”,是對“國家競爭力”的規范解釋,一種理解國家或地區全球競爭地位的全新方法。該理論由國際戰略家邁克爾·波特于1990年在其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在國家競爭優勢鉆石模型中,波特認為,國家和國家環境是形成產業和企業進行國際競爭的基礎。產業和公司贏得創新方面不斷進步的條件,在于影響行業的四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是:①要素條件;②需求條件;③相關和支持性產業;④公司戰略、結構和競爭。以上四要素再加上機遇以及政府構成六邊形的六個角,形成一個鉆石的形狀,即著名的波特國家競爭優勢鉆石模型,這一模型是波特出口競爭力或競爭力理論的核心。模型中的因素是一國創造經濟繁榮和競爭環境的主要條件。模型體系中一個方面的因素通常依賴于其他方面因素的狀態,任何一個方面因素的弱點都反過來會影響行業的競爭力,模型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自我增強體系。
二、思考題
1赫—俄模型的主要理論含義和結構是什么?
答:(1)赫—俄模型的主要理論含義
①每個國家以自己相對豐富的生產要素從事商品的專業化生產和國際交換,就會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從事專業化生產和國際交換,就會處于不利地位。因此,在國際貿易體系中,一國出口的總是那些以自己相對豐富的要素生產的產品,而進口的則總是那些需要用本國相對稀缺的要素生產的產品。
②如果兩國生產要素存量(如勞動與資本)的比例不同,即使兩國相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完全一樣,也會產生生產成本的差異,從而使兩國間發生貿易關系。
③國際間商品交換的結果,往往會使各國要素報酬(如工資、地租、利息)的國際差異縮小,出現要素價格均等化趨勢。
(2)赫—俄模型的結構
在既定的時間里,每個國家擁有的生產要素的相對豐富程度是不同的,生產要素相對豐富程度的不同,導致了生產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進一步導致使用這一要素生產的產品的成本的差異,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價格出現差異。從需求角度看,消費偏好決定了消費者的要求、欲望,生產要素所有權分配狀況影響著人們的收入。從供給方面分析,生產的物質技術條件決定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即商品生產中不同生產要素配合的比例;另一條件為各種資源的賦予。以上四個因素決定著生產要素的供求,而供求關系又決定著要素的價格從而決定著商品的價格,赫—俄模型側重于從供給方面進行分析,其主要思路的邏輯關系如圖2-1所示,在商品相對價格差的基礎上便會產生商品的國際交換。
圖2-1 赫—俄模型邏輯順序
2什么是列昂惕夫反論?
答:(1)列昂惕夫反論的含義
按照赫—俄模型,在國際分工中,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豐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在這樣的觀點下,一般認為,美國是一個資本充足,但勞動力相對不足(高工資率)的國家,因此,美國在生產、出口機器設備等資本密集型產品方面應具有相對優勢,進口的則應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經濟學家列昂惕夫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美國的對外貿易進行經驗檢驗,得出資本資源充裕的美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多于進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又大于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這個結論嚴重違背了赫—俄模型,因此被稱為列昂惕夫反論,也稱為列昂惕夫之謎。
(2)對于列昂惕夫反論的解釋
①列昂惕夫對于反論的解釋。認為美國對外貿易結構出現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原因,在于美國工人具有比其他國家工人更熟練的技術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②要素密集度逆轉。要素密集度逆轉,是指生產的某種商品,在勞動力相對豐富的國家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在資本相對豐富的國家中則屬于資本密集型產品。
③資本密集型需求偏好。美國貿易結構中出現的反論,是由于在美國市場上消費者對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需求過于偏好,這樣美國就不得不改變原有的貿易結構,進口更多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更多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④關稅結構。該觀點認為:在現實中,美國的關稅政策和其他貿易限制總是傾向于保護國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反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這樣就會人為地阻礙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同時為保護本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美國的貿易政策傾向于促進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因而使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數量和比重都有所增長。
⑤自然資源稀缺。該觀點認為:列昂惕夫在進行研究時,沒有考慮到自然資源要素(土地要素)的投入。如果美國對于某些自然資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進口來滿足需求,而這些資源的開發或提煉,在美國是耗費大量投資的,即屬于高資本投入的產品,則美國的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會出現列昂惕夫反論指出的現象。
3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美國經濟學家弗農和威爾士提出的國際貿易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將周期理論與國際貿易結合起來,認為國際貿易的發生是由于不同國家之間生產技術方面存在著差距,技術差距的產生與縮小會改變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從而使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從靜態發展成為動態,即比較優勢從一個或一類國家轉移(傳導)到另一個或一類國家,一類產品的生產的優勢因而從一國轉移到另外的國家,國際貿易的格局也因而發生變化。國際貿易中產品生命周期包括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產品創新階段。創新國由于具有廣大的市場、高水平的科技人員、科技投入高,且企業將創新轉化為產品的能力強。因此創新發生在創新國,其他國家由于技術差距尚不具備條件模仿創新產品,創新國對創新產品擁有生產和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并獲得國內外的壟斷利潤。
第二階段,外國開始模仿生產該種產品的階段。這時因為這一創新在技術上已經基本成熟,生產過程已經標準化,其他國家進行模仿生產已經沒有絕對的技術、管理的障礙,可以進行模仿性生產了。不僅如此,模仿國一般還具有勞動成本或其他資源方面的優勢,因而產品價格比創新國更低,因而創新國產品的競爭力相對甚至絕對下降,總出口額開始下降。
第三階段,外國模仿者以低成本為基礎開始向第三國出口的階段。創新國對于該種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壟斷地位逐漸喪失,對外出口大幅度下降,模仿國的產品在第三國市場上逐漸取代了創新國產品的銷售地位。
第四階段,外國產品進入創新國市場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創新國對于這種不再是創新的商品,開始從出口轉向進口,該產品在創新國的生命周期基本結束,生產該產品的比較優勢從創新國轉移到了模仿國。
上述四個階段結束之后,即該商品在創新國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后,隨著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便在模仿國(由于模仿國具有“后發優勢”)開始并進行新的周期。
4如何評價產業內貿易理論?
答:(1)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研究對象是一國既出口又進口某種產業產品的現象。這種國際貿易現象與貿易商品、貿易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商品生產的區域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
(2)對產業內貿易理論的評價
①產業內貿易理論是對傳統貿易理論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實際。如果產業內貿易的利益能夠長期存在,這實際說明自由競爭的市場是不存在的,因為其他廠商自由進入這一具有利益的行業將受到限制,因而不屬于完全競爭的市場,而是不完全競爭的市場;
②產業內貿易理論不僅從供給方面進行了論述,而且從需求角度進行了考察,這實際將李嘉圖理論中貿易利益等于國家利益的隱含假設轉化為供給者與需求者均可受益;
③這一理論還認為,規模經濟是當代經濟重要的內容,它是各國都在追求的利益,而且將規模經濟的利益作為產業內貿易利益的來源,這樣的分析較為貼近實際。
產業內貿易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補充,它揭示了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傳統的赫—俄模型用于解釋初級產品與標準化產品的合理性,但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原因應該從其他角度予以說明。產業內貿易理論仍然是靜態分析,但在政策建議上該理論贊同動態化的建議。
5如何表示一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
答:在進行實證研究中,一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大多用貿易競爭力指數來表示,即:
其中,TC為貿易競爭力指數,Xi為商品i的出口額,Mi為商品i的進口額。TC>0,該種商品為凈出口,具有較強競爭力;TC<0,該種商品為凈進口,競爭力較弱;TC=0,該商品的競爭力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TC為1或-1,表明競爭力極強或極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