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理論篇

第1章 國際分工(上)

一、概念題

1國際分工

答:國際分工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超越國界而形成的各國國民經濟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國內社會分工向國際領域擴展的結果。國際分工的產生與發展主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生產力因素;生產關系因素;自然條件因素。

2水平型分工

答:水平型分工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國家之間的橫向分工,主要是指發達國家之間在工業部門上的分工。從歷史上看,工業化的發達國家之間的工業發展有先后,技術水平不一,形成了這種類型的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科技進步與產業的迅速發展,這種類型分工進一步發展,而且從發達國家之間延伸到發達國家與部分發展中國家之間。

3垂直型分工

答:垂直型分工即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之間的縱向分工,主要是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制造業與農、礦業的分工。19世紀形成的傳統國際分工就屬于垂直型國際分工。當時少數歐美國家是工業國,而絕大多數亞非拉地區的國家則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農、礦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這種類型的分工有所削弱,但仍然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一種重要分工類型。

4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

答:供給曲線是顯示一種商品的價格與供給量關系的曲線,根據商品不同的價格—供給量組合在平面坐標圖上繪制而成;需求曲線是顯示一種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關系的曲線,根據商品不同的價格—需求量的組合在平面坐標圖上繪制而成。

5絕對優勢理論

答:絕對優勢理論可以被看成是比較優勢理論的特例。它是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提出的。絕對優勢實際是指在某種商品的生產上,一個國家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于自己的貿易伙伴國,在勞動生產率上占有絕對優勢。各國如果都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繼而進行自由交換,那么彼此都可以獲得絕對優勢的好處。

6比較優勢理論

答:比較優勢理論是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之集大成者大衛·李嘉圖給予詳細闡述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國際分工中若兩國生產力不等,甲國生產任何一種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國,處于絕對優勢,而乙國則相反,其勞動生產率在任何商品的生產中均低于甲國,處于絕對劣勢,這時,兩國間進行貿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為兩國勞動生產率間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樣,這樣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不必生產全部商品,而應集中生產在本國國內具有最大優勢的商品,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也不必停產全部商品,而只應停產本國處于最大劣勢的商品,通過自由交換,可以增加世界產量,提高生產率,參與交換國也可以節約社會勞動,增加產品消費。

7機會成本

答:機會成本是指為獲得生產一單位追加的某種產品而必須放棄生產的另一種產品的最大數量或價值。機會成本的存在需要三個前提條件:資源是稀缺的;資源具有多種生產用途;資源的投向不受限制。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考察生產過程時,廠商需要將生產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項目,而避免帶來生產的浪費,以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

8生產可能性曲線

答:生產可能性曲線表示資源在不同產品生產中的分配所形成的替代關系,即在一定技術和資源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大限度不同產品組合的產量。生產可能性曲線主要用來考察一個國家應該怎樣分配其相對稀缺的生產資源問題,還可以用來說明潛力與過度的問題。

9社會無差異曲線

答:社會無差異曲線是指用來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的不同數量的各種組合的一簇曲線。或者說,它是表示能給消費者帶來同等效用水平或滿足程度的兩種商品的不同數量的各種組合的。

二、思考題

1影響國際分工產生與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各占什么地位?

答:影響國際分工產生與發展的因素及其地位分別為:

(1)影響國際分工產生與發展的生產力因素

生產力的變化對國際分工的形成與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推動著國際分工的發展,也決定著國際分工的形式、廣度和深度。在生產力因素中,科學技術的進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生產能力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產品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基礎上進入國際市場;

生產專業化的趨勢加強,它把原本連貫的生產過程分解為相互聯系但又相互獨立的不同生產部門;

隨著生產規模逐步擴大,這可能使本國原料和其他部門提供的中間產品產生質量、結構或數量上的不適應,促使一國從國際市場上尋找適宜的原料、中間產品,這就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

在新的科學技術所提供的物質基礎上,飛機、巨輪、電子通信等全新的交通運輸工具和通信聯絡手段,為國際分工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2)影響國際分工產生與發展的生產關系因素

生產關系因素主要是指參與國際分工國家的社會生產關系,以及參與國際分工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或生產的國際關系。

參與國際分工國家內部的社會生產關系因素

生產關系最重要的內容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它制約、決定著一國生產關系和對外經濟聯系的性質,并直接或間接地決定著一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特點。資本主義的國際分工帶有強制、畸形和剝削的性質與特征。

生產的國際關系因素

國際貿易或國際分工,在資本主義(占主導)條件下,本質上是國際資本與國際工人階級之間的對立經濟關系,但在現象上卻往往表現為各國企業即各國資本之間的關系。國際分工又表現為不同的情況:a.在發達國家之間,由于生產力水平相近,國際分工呈水平型,主要表現為部門內的國際分工,即產品、零部件生產和工藝的專業化;b.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由于生產力水平相差較為懸殊,國際分工呈互補性的垂直型,即發達國家主要從事高資金、高技術含量的制造業生產,發展中國家主要從事農、礦產品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

(3)影響國際分工產生與發展的自然條件因素

自然條件是國際分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條件對于某種具體的生產活動有著決定性的制約作用。有利的自然條件為參與國際分工與生產提供了可能性,但在自然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是否能夠形成現實的國際分工,則要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與實際的生產關系。

2試述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重要內容及其局限性。

答:(1)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內容

李嘉圖繼承和發展了亞當?斯密的觀點,他認為各國不一定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絕對低(即絕對有利)的商品,而只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相對低(即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便可進行對外貿易,并能從中獲益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因此,他認為國家應該按照“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前者應專門生產最為有利(即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應專門生產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雙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勞動所能生產的更多的產品,從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給貿易雙方都帶來利益。

(2)比較優勢理論的局限性

該理論沒有從根本上揭示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比較優勢理論力求說明,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產生的原因在于國內、國際市場中有著不同的交換比率,在這一點上該理論并不全錯,但用這一點作為解釋貿易發生的全部基礎卻是不對的。事實上,比較優勢只是進行國際貿易比較次要的原因而決非開展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

比較優勢理論賴以成立的許多假設前提過于苛刻,并且不符合經濟現實,這就大大削弱了比較優勢理論的適用性。例如,關于完全自由競爭的假設、生產要素在國內自由流動和國際間完全不能自由流動的假設、充分就業的假設、物物交換的假設等均不符合經濟現實,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分別生產兩種產品的假設、短期和靜態的假設等則過于苛刻,在這些嚴厲條件下論證的理論很難作為世界各國普遍的對外貿易的指導原則。

比較優勢理論與現實的國際貿易實際不相符合。表現在:

a.按照該理論,比較優勢相差越大則發生貿易的可能性越大,從這點出發,目前貿易應該最容易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展開。而現實中,國際貿易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

b.按照該理論,國際商品交換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參加貿易的雙方都可獲利,因而各國為獲得貿易的比較優勢應該都會自覺自愿地實行自由貿易。但是,在國際貿易現實中,無論是什么樣的國家從來都未實行過徹底的自由貿易,總要在不同程度上實行某種貿易保護政策。

c.按照該理論,國際貿易雙方是互利的,不存在價值轉移和國際剝削,甚至相對落后的國家通過國際貿易節約的社會勞動更多,這與當前國際貿易中富國總是剝削窮國的事實相悖,因而也使得這一理論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為現行舊國際經濟秩序進行辯護。

d.按照該理論,由于國際交換與國內交換比率的不同,出現了與李嘉圖勞動價值論相違背的情況,李嘉圖自己也看到了這個問題的難解性,只好認為“支配一個國家中商品相對價值的法則不能支配兩個或更多國家間互相交換的商品的相對價值”。

3什么是比較優勢理論的現代說明?

答:比較優勢理論的現代說明,是以機會成本概念、生產可能性曲線和社會無差異曲線作為分析工具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發生及利益的。機會成本是指為獲得生產一單位追加的某種產品而必須放棄生產的另一種產品的最大數量或價值;生產可能性曲線表示資源在不同產品生產中的分配所形成的替代關系,即在一定技術和資源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大限度不同產品組合的產量。社會無差異曲線表示在既定收入與消費偏好下,消費者所選擇不同商品組合可使其獲得同等滿足程度的情況。

(1)封閉條件下的生產和交易

如圖1-1所示,A、B兩點分別為A、B兩國在封閉條件下經濟均衡點,表示資源的最充分、有效的利用和社會福利達到了最大化。A、B兩點的切線TA和TB,它們的斜率分別表示A、B兩國在封閉條件下商品的相對價格。比較A、B兩國國內相對價格可知,A國在生產Y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B國在X產品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

圖1-1 封閉條件下的生產與交易

(2)比較優勢的說明

如圖1-2所示,A、B兩國按照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和貿易,即A國放棄部分X產品的生產,將因此而讓出來的資源去擴大Y產品的生產,在圖1-2中表現為A點沿生產可能性曲線左移;而B國相反,其生產點沿生產可能性曲線右移。

圖1-2 比較優勢的說明

A、B兩點分別移動到A′、B′點時,A、B兩國國內相對價格相等,形成TW的統一交換價格,達到均衡狀態。此時,A國專業化生產Y產品,并用Y產品去換X產品,出口DC數量的Y產品,進口A′D數量的X產品,交換使消費福利水平提高;B國專業化生產X產品,并用X產品去換Y產品,出口EF數量的X產品,進口FB′數量的Y產品,交換使消費福利水平提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边| 庆阳市| 包头市| 辽源市| 太保市| 札达县| 工布江达县| 哈巴河县| 延安市| 中山市| 凌海市| 聂荣县| 肇州县| 苗栗县| 宁国市| 南澳县| 巴青县| 宝鸡市| 玉门市| 玉田县| 梅河口市| 广水市| 宽城| 亚东县| 容城县| 鄂尔多斯市| 西林县| 章丘市| 军事| 蒲城县| 孟津县| 沂源县| 新巴尔虎右旗| 芜湖市| 石景山区| 梨树县| 乌恰县| 甘洛县| 孟津县| 若羌县|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