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2字
- 2021-05-21 22:18:32
第三章 古代文學意識的萌芽
3.1 復習筆記
本章考點:
1.原初朦朧文學意識的表現(xiàn)
2.言靈思想
3.“真實”文學意識的萌芽
4.《記·紀》與“真實”文學意識
5.儒佛道對《懷風藻》的影響
7.古代文學意識萌芽的表現(xiàn)
內(nèi)容索引:
一、諸種文化的混沌狀態(tài)
二、原初朦朧文學意識的涌動
三、古代文學主導理念的言靈思想
四、《記·紀》與“真實”文學意識
五、《懷風藻》的教化文學觀
六、總結
主要內(nèi)容:
一、諸種文化的混沌狀態(tài)
1.歷史背景
日本文化是從繩文文化和漁獵采集經(jīng)濟開始的,經(jīng)歷彌生文化,到公元3世紀的古墳文化,巫術和祭祀成為日本原初文化的雛形,開始雛形日本語言。但飛鳥時代以前,日本仍處在諸種文化的混雜狀態(tài),文學尚未從歷史、政治和宗教分化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實體,處在混沌的階段。
2.文化背景
應神天皇于285年引進中國大陸的《論語》等儒家經(jīng)典和漢字。欽明天皇于552年輸入佛教。開明派蘇我氏和圣德太子大力提倡佛教,積極吸收中國大陸文化。佛教在信仰處理現(xiàn)世的禍福的巫術力量上找到了結合點,強調(diào)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意識。對萌芽狀態(tài)下的古代文學意識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二、原初朦朧文學意識的涌動——口誦傳承
1.原初階段的三個系列:一是原初歌謠系列,二是“祝詞”系列,三是神話、傳說、說話系列。
2.本質(zhì):這些口傳文學的動機是由各種形式的重疊產(chǎn)生的,以不自覺的生活意識為中心,而不是帶有明確的文學意識的。這種不自覺的生活意識,與勞動、信仰和性欲的意識結合得非常緊密。從本質(zhì)上說,它們只不過是當時實際生活的自然胚胎。但它們有強烈的傳承性,成為日后各種文學藝術美形態(tài)和文藝意識生成的母胎。
三、古代文學主導理念的言靈思想
1.定義
言靈思想實際上是神靈信仰的延長。它不僅是上代日本民族的一種語言觀,而且也是上代日本的重要信念,是地地道道的日本民族的本土思想(或曰土著世界觀)。上代日本民族的信仰是以原始神道信仰為主,以萬物有靈、自然生成為中心思想,將語言也神格化,形成日本特殊的神道精神。
當時的口傳文學與音樂舞蹈渾然一體,處在未分化的混沌狀態(tài),即文學尚未脫離其他文化藝術形態(tài)而獨立存在。
2.作用
言靈思想在滋潤日本文學意識的萌芽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3.言靈思想的產(chǎn)物
①依存于言靈思想的萬葉歌,大致分為“招迎”、“祓除” 二類,以“招迎”為主。在萬葉歌中還有含“招迎”和“祓除”雙重意義的鎮(zhèn)魂歌,即挽歌,這是以信仰靈魂不滅作為思想基礎的。
萬葉歌中所表現(xiàn)的言靈,不僅是語言表現(xiàn),而且是言外所思,即只有徹底理解言靈思想,才能獲得神的心,代神發(fā)出語言,才能發(fā)揮言靈的效應。
②日本神話傳說本身是言靈思想的產(chǎn)物。這一口傳文學的生活意識究其原型都可以還原為言靈思想。
③作為口傳文學的重要系列的祝詞,起初實際上是一種祈禱聲,企圖通過言靈思想來實現(xiàn)人的“崇神榮國”的意志。
四、《記·紀》與“真實”文學意識
1.短歌的定型
原初歌謠的形式由不定型到開始由五、七音節(jié)組成句,出現(xiàn)短歌的最初形態(tài)。內(nèi)容主要分為原初的生活感情和原初的審美感情,開始涌動著原初文學意識潮流。
這股潮流催生了“歌垣”。 將原初短歌的感嘆聲和反復部分的聯(lián)結起來,形成原初的短歌形式。
這些短歌已使古代歌謠詠頌的主題從神漸次轉向人與人際關系,反映的多是男女的感情生活,具有一定的抒情歌的性質(zhì)。
2.“真實”文學意識的萌芽
日本古代文學以神話、傳說為中心的民族敘事文學與以歌謠、短歌為中心的抒情文學并行發(fā)展。這些古代文學主要是對神、天皇和共同體或國家表示了一種最樸素的、最真誠的信賴和感動,顯露出了“真實”(まこと)的寫實文學意識的萌芽和文學藝術美形態(tài)的雛形。
3.《記·紀》中的“真實”文學意識
①在文學意識上,“まこと”是情與理、言與事兩方面一致的內(nèi)容。在文學意識萌芽期,“まこと”以其樸素性而成為日本古代文學的根本精神。
②《古事記》、《日本書紀》的歌謠就十分重視“真實”萌芽中的主情文學意識,其戀歌以樸素的情真意實為其特色。從日本文學思潮發(fā)展的歷程來說,它是日本古代文學意識的萌芽,具體地說是寫實的文學意識的萌芽。
③作為萌芽的文學意識“真實”本身含有美的要素,也含有道德(主要指宗教道德)的意味,是真與美、善的統(tǒng)一。
④《古事記》強調(diào)“削偽存實”,《日本書紀》強調(diào)“定本定說”。從這個意義上說,《記·紀》所顯露出來的“真實”,以實證和主情育成原初文學意識的根,這是不能否認的。
五、《懷風藻》的教化文學觀
1.關于《懷風藻》
①編者:一說是淡海三船
②意義:最早的漢詩集
③編排原則:以創(chuàng)作年代為順序
④內(nèi)容:敘事敘景詩居多。間夾有述懷言志詩,幾乎沒有言情的抒情詩。
2.儒佛道對《懷風藻》的影響
儒佛道對其都有影響,而儒教、道教的傾向更強烈,尤其是教化、感化和經(jīng)世的思想成為其根基。因此,序文首先提出詩與儒學的關系,是“調(diào)風化俗”和“潤德光身”,其次貫穿佛教與道教調(diào)和的對立思想,形成生的享樂態(tài)度和靜觀性的傾向,撰者撰集的目的,很明顯是“恢開帝業(yè),弘闡皇猷,道格乾坤,功光宇宙”,所以在全部撰集里,認為作詩應盡量去掉無意義的修飾詞句,重視詩的教化思想和功利價值。
3.教化文學觀
神道與儒佛道的對立與融合而產(chǎn)生的原初的朦朧文學意識,對于后世日本文學思潮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它育成日本文學偏于含蓄、自然的審美情趣,凈化了的和諧、寧靜的自然意象,以及以內(nèi)心體驗為主的藝術思維模式,最后發(fā)展為幽玄文學思潮,籠上深玄神秘的哲學色彩。
六、總結
這一萌芽期的文學意識,在本土的固有信仰原始神道精神培育出來的以“明凈直”為核心的“真實”中,加入了佛教的凈土思想、儒教的仁智思想等等。從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朦朧文學意識,其所注重的“真實”——“真”、“實”、“誠”開始具有倫理的傾向,但至此仍然沒有完全超越樸素文學思想,即仍然處于無自覺的、情理未分化的狀態(tài)。也就是仍然沒有完全擺脫以感情作用為主導的神觀念,進入以理性的審美為主體的人的自覺創(chuàng)造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