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古代文學意識的萌芽

3.1 復習筆記

本章考點:

1.原初朦朧文學意識的表現

2.言靈思想

3.“真實”文學意識的萌芽

4.《記·紀》與“真實”文學意識

5.儒佛道對《懷風藻》的影響

7.古代文學意識萌芽的表現

內容索引:

一、諸種文化的混沌狀態

二、原初朦朧文學意識的涌動

三、古代文學主導理念的言靈思想

四、《記·紀》與“真實”文學意識

五、《懷風藻》的教化文學觀

六、總結

主要內容:

一、諸種文化的混沌狀態

1.歷史背景

日本文化是從繩文文化和漁獵采集經濟開始的,經歷彌生文化,到公元3世紀的古墳文化,巫術和祭祀成為日本原初文化的雛形,開始雛形日本語言。但飛鳥時代以前,日本仍處在諸種文化的混雜狀態,文學尚未從歷史、政治和宗教分化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實體,處在混沌的階段。

2.文化背景

應神天皇于285年引進中國大陸的《論語》等儒家經典和漢字。欽明天皇于552年輸入佛教。開明派蘇我氏和圣德太子大力提倡佛教,積極吸收中國大陸文化。佛教在信仰處理現世的禍福的巫術力量上找到了結合點,強調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意識。對萌芽狀態下的古代文學意識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原初朦朧文學意識的涌動——口誦傳承

1.原初階段的三個系列:一是原初歌謠系列,二是“祝詞”系列,三是神話、傳說、說話系列。

2.本質:這些口傳文學的動機是由各種形式的重疊產生的,以不自覺的生活意識為中心,而不是帶有明確的文學意識的。這種不自覺的生活意識,與勞動、信仰和性欲的意識結合得非常緊密。從本質上說,它們只不過是當時實際生活的自然胚胎。但它們有強烈的傳承性,成為日后各種文學藝術美形態和文藝意識生成的母胎。

三、古代文學主導理念的言靈思想

1.定義

言靈思想實際上是神靈信仰的延長。它不僅是上代日本民族的一種語言觀,而且也是上代日本的重要信念,是地地道道的日本民族的本土思想(或曰土著世界觀)。上代日本民族的信仰是以原始神道信仰為主,以萬物有靈、自然生成為中心思想,將語言也神格化,形成日本特殊的神道精神。

當時的口傳文學與音樂舞蹈渾然一體,處在未分化的混沌狀態,即文學尚未脫離其他文化藝術形態而獨立存在。

2.作用

言靈思想在滋潤日本文學意識的萌芽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3.言靈思想的產物

依存于言靈思想的萬葉歌,大致分為“招迎”、“祓除” 二類,以“招迎”為主。在萬葉歌中還有含“招迎”和“祓除”雙重意義的鎮魂歌,即挽歌,這是以信仰靈魂不滅作為思想基礎的。

萬葉歌中所表現的言靈,不僅是語言表現,而且是言外所思,即只有徹底理解言靈思想,才能獲得神的心,代神發出語言,才能發揮言靈的效應。

日本神話傳說本身是言靈思想的產物。這一口傳文學的生活意識究其原型都可以還原為言靈思想。

作為口傳文學的重要系列的祝詞,起初實際上是一種祈禱聲,企圖通過言靈思想來實現人的“崇神榮國”的意志。

四、《記·紀》與“真實”文學意識

1.短歌的定型

原初歌謠的形式由不定型到開始由五、七音節組成句,出現短歌的最初形態。內容主要分為原初的生活感情和原初的審美感情,開始涌動著原初文學意識潮流。

這股潮流催生了“歌垣”。 將原初短歌的感嘆聲和反復部分的聯結起來,形成原初的短歌形式。

這些短歌已使古代歌謠詠頌的主題從神漸次轉向人與人際關系,反映的多是男女的感情生活,具有一定的抒情歌的性質。

2.“真實”文學意識的萌芽

日本古代文學以神話、傳說為中心的民族敘事文學與以歌謠、短歌為中心的抒情文學并行發展。這些古代文學主要是對神、天皇和共同體或國家表示了一種最樸素的、最真誠的信賴和感動,顯露出了“真實”(まこと)的寫實文學意識的萌芽和文學藝術美形態的雛形。

3.《記·紀》中的“真實”文學意識

在文學意識上,“まこと”是情與理、言與事兩方面一致的內容。在文學意識萌芽期,“まこと”以其樸素性而成為日本古代文學的根本精神。

《古事記》、《日本書紀》的歌謠就十分重視“真實”萌芽中的主情文學意識,其戀歌以樸素的情真意實為其特色。從日本文學思潮發展的歷程來說,它是日本古代文學意識的萌芽,具體地說是寫實的文學意識的萌芽。

作為萌芽的文學意識“真實”本身含有美的要素,也含有道德(主要指宗教道德)的意味,是真與美、善的統一。

《古事記》強調“削偽存實”,《日本書紀》強調“定本定說”。從這個意義上說,《記·紀》所顯露出來的“真實”,以實證和主情育成原初文學意識的根,這是不能否認的。

五、《懷風藻》的教化文學觀

1.關于《懷風藻》

編者:一說是淡海三船

意義:最早的漢詩集

編排原則:以創作年代為順序

內容:敘事敘景詩居多。間夾有述懷言志詩,幾乎沒有言情的抒情詩。

2.儒佛道對《懷風藻》的影響

儒佛道對其都有影響,而儒教、道教的傾向更強烈,尤其是教化、感化和經世的思想成為其根基。因此,序文首先提出詩與儒學的關系,是“調風化俗”和“潤德光身”,其次貫穿佛教與道教調和的對立思想,形成生的享樂態度和靜觀性的傾向,撰者撰集的目的,很明顯是“恢開帝業,弘闡皇猷,道格乾坤,功光宇宙”,所以在全部撰集里,認為作詩應盡量去掉無意義的修飾詞句,重視詩的教化思想和功利價值。

3.教化文學觀

神道與儒佛道的對立與融合而產生的原初的朦朧文學意識,對于后世日本文學思潮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它育成日本文學偏于含蓄、自然的審美情趣,凈化了的和諧、寧靜的自然意象,以及以內心體驗為主的藝術思維模式,最后發展為幽玄文學思潮,籠上深玄神秘的哲學色彩。

六、總結

這一萌芽期的文學意識,在本土的固有信仰原始神道精神培育出來的以“明凈直”為核心的“真實”中,加入了佛教的凈土思想、儒教的仁智思想等等。從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朦朧文學意識,其所注重的“真實”——“真”、“實”、“誠”開始具有倫理的傾向,但至此仍然沒有完全超越樸素文學思想,即仍然處于無自覺的、情理未分化的狀態。也就是仍然沒有完全擺脫以感情作用為主導的神觀念,進入以理性的審美為主體的人的自覺創造階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州市| 东港市| 县级市| 水城县| 石屏县| 嘉祥县| 油尖旺区| 本溪市| 沾化县| 山西省| 怀来县| 阆中市| 太仓市| 揭东县| 保德县| 安徽省| 高雄县| 浙江省| 黄冈市| 淄博市| 禄丰县| 贡山| 土默特右旗| 灵石县| 鄄城县| 平阴县| 蒙山县| 聂拉木县| 班玛县| 墨玉县| 铜川市| 安塞县| 称多县| 孝昌县| 安平县| 手机| 武功县| 六盘水市| 曲沃县| 新乐市| 天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