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日昇《咨詢心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721字
- 2021-05-28 12:15:24
第3章 心理咨詢的對象、技法與原則
3.1 復習筆記
一、心理咨詢與指導的對象
(一)心理咨詢、咨詢指導與面談
1心理咨詢的目的
(1)來訪者(或求詢者)因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適或心理障礙而煩惱,或因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給他人增添了麻煩、引起他人的不滿和困惑,為此需要獲得心理咨詢專家的心理學援助。心理咨詢的根本目的是咨詢專家主要通過面談的形式,從側面幫助來訪者解決所存在的心理問題。
(2)對不存在心理障礙或問題行為的來訪者,可以促進其自身更好地健康發展。
2心理咨詢的形式
基本形式主要是面談、電話或書信。
3心理咨詢的性質
(1)心理咨詢并不等于教育指導,它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或純粹的教育活動。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人員有時要給來訪者以一定的指導、啟發、助言和勸告,因此會帶有某種教育的涵義和作用。但咨詢者和來訪者并不存在教與學的師生關系,來訪者也不是為了學習某種知識、也不是為了求得某種教導而來的。
(2)學校心理咨詢主要是咨詢指導或指導的咨詢,是以學生或家長、保護者為對象所進行的一種教育指導,會帶有明顯的教育色彩。這在學校心理咨詢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可以允許的,但在一般的心理咨詢時則要予以避免。
(3)某些簡易的精神分析、心理療法也屬于心理咨詢的工作范圍。
(二)心理咨詢的對象及其限定
1心理咨詢的對象
心理咨詢的對象,大體可以分為:
(1)以心理不適應為中心的行為障礙、心理障礙和身體障礙;
(2)有些心理不適應看上去好像是由其先天素質或身體原因所造成的,但其發生或經過可以認為是與心理原因有著密切關系的某些心理障礙(如某種心身癥、人格障礙、精神障礙等)。
(3)某些心理不適應或問題行為即使是由于心理原因所造成,但不是心理咨詢都能夠給予解決。從幼兒期潛移默化、慢性性格化了的某些心理障礙和問題行為,由于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進行咨詢治療,因此就可能要求由心理療法來最終完成咨詢工作。
2心理咨詢的對象限定
(1)在法制方面的對象限定
①現狀
a.日本尚沒有對心理咨詢工作給予法律上的明確限定;
b.我國心理咨詢活動方興未艾,但咨詢人員職能、資格問題尚未提上議事日程。
②意義
在法制方面的對象限定,可以明確咨訪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以保證心理咨詢工作的順利進行。
(2)在涵義方面的對象限定
這是由心理咨詢的廣義和狹義不同而引起的對象及其限定的不同,如果從涵義論的角度將心理咨詢區別于心理療法的話,有些對象,如精神病患者、抑郁癥患者、神經癥患者、性格異常者、弱智者,就應該被排除在心理咨詢的對象之外。
(3)在理論方面的對象限定
心理咨詢有多種多樣的理論和觀點,因理論和觀點的不同,咨詢技術、方法和過程也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會影響到咨詢對象及其限定。要求咨詢人員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立場和觀點,盡可能采取折衷的觀點去開展心理咨詢工作。
(4)人際關系方面的對象限定
咨詢專家與來訪者是一種共同成長的存在關系,也是一種相互協作的關系,這一關系不得超越咨詢活動的范圍,咨詢人員在約定的咨詢時間以外,不得與求詢者見面或建立咨詢活動以外的任何聯系,這種關系一般隨咨詢活動的結束而結束。
(5)正常和異常方面的對象限定
①統計的標準
統計學上,將大多數看成為正常的,少數看成為異常的。所以智能一般的人屬于正常,天才和弱智就都屬于異常,過分長壽也屬于異常。
②價值的標準
比照什么價值為標準,如果符合就屬于正常,相反就屬于異常。
由于正常和異常的界限很難區分,因此在使用這一用語時必須極為慎重。許多臨床專家(特別是心理學家),有避開正常和異常的評價、從適應或不適應的觀點出發去看待精神障礙的傾向。咨詢的對象就應該排斥正常和異常的局限性。
二、心理咨詢的基本技法
(一)心理咨詢技法的理論領域
1精神動力論的立場觀點
精神動力論的立場觀點的中心,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交流分析、箱庭療法也屬于這一范疇。
2人性論的立場觀點
人生論的立場觀點是以羅杰斯的來訪者中心療法為主,還包括實存分析、森田療法等。
3行為主義的立場觀點。
行為主義的立場觀點是以現代學習理論、行為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4總結
三大理論的構成及其對問題行為、不適應原因存在著不同的解釋。精神動力論強調“無意識的力動”,人性論強調“自我與經驗的不一致”,行為主義則強調“錯誤認知-學習”。心理咨詢應該整合三大立場觀點并將其作為心理臨床的三大支柱。理想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應該從不同側面綜合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各領域立場觀點,在實際臨床應用時應注意交互使用。
(1)日本心理療法專家前田重治(1992)整理了三大理論領域的構成因素,認為以“信賴”為軸所構成的“支持”“共感”“明確化”三大因素應該成為心理臨床的三大理論支柱的中心。

圖3-1 心理臨床的三大支柱(前田重治,1992)
(2)治療者或咨詢者所經常使用的咨詢與治療的方法多達30種,而主技法可以歸為四類,即非指示的心理咨詢、精神分析的心理療法、行為療法和簡易精神分析。非指示的心理咨詢(來訪者中心)相當于人性論的、精神分析的心理療法相當于精神動力論的、行為療法相當于行為論的各領域。簡易精神療法實質上可以歸屬于精神動力論的、行為論的兩領域。
(二)心理咨詢技法的基本因素
心理咨詢的技法主要由支持、訓練、表現和洞察四個基本因素的組合而構成。
1指示的、支持的咨詢方法
這是一種給來訪者以各種鼓勵、教給來訪者某些知識、給予其某些忠告、說服及精神上的支持的方法。
(1)指導、忠告
①對于來訪者在現實生活中所產生的某些煩惱、焦慮、不安或壓抑,可以通過面談,向來訪者提供某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②指導的模式也重視來訪者主體的作用,強調在咨詢者的引導下發揮來訪者的自我洞察和自我調節的機能。
(2)保證
①對來訪者所存在的問題行為、癥狀及其發生的內在驅力、原因及含義給予充分的說明,對將來的結果,咨詢者也能夠承擔責任并就此向來訪者作出保證,以促使來訪者能夠排除某些不必要的不安和焦慮,能夠安心地配合咨詢者的一種咨詢方法。
②保證的咨詢技術:
a.讓來訪者知道自己所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天生的;
b.讓來訪者放棄現在的某些做法,選擇至今不同的方式;
c.告訴來訪者通過自己的力量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3)說服
通過與來訪者進行談話和說服工作,幫助來訪者學會調節情緒,發散壓抑情感,促使其改變自身所存在的自卑感,提高自尊心,恢復自信心。說服這一咨詢技法著眼于兩個方面:
①依據事實去說服;
②依據理論去說服。
說服這一咨詢技法不存在任何強迫性,更不能像做思想政治工作式的對來訪者進行教育。
(4)再教育
是指花費一定的時間與來訪者就其自身的生活史、病理等進行交談,從而明確其產生心理不適應的內在心理驅力的一種咨詢方法。這種方法強調,不單是從指示的指導出發去與來訪者商談心理的不適應問題,而且是教給來訪者正視處于欲求、感情階段的各種不滿、矛盾及走向適應的方法,指導來訪者樹立新的生活目標,采取合理的行動。
(5)暗示
是通過語言或某種態度,向對方施以影響并促使對方無條件地接受這一影響,以引起心理變化的一種心理現象。來自咨詢者的暗示,不管這一暗示語言或態度是何種含義,出于何種考慮,都會對來訪者產生某種影響。因此,作為咨詢者需要特別注意選擇合理的暗示,向來訪者施以影響。尤其是因為孩子被暗示性高、易受暗示,更需要慎重使用這一咨詢技術。
(6)環境調整
通過有意圖地改變社會環境,調整周圍的人對待來訪者的態度,家庭成員、學校和朋友集團對來訪者的理解,以協助來訪者盡早恢復對現實的適應能力。
(7)提供健康的同一化機會
青年期的發展課題是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和防止同一性擴散。提供給青少年健康的、向上的同一化機會,讓來訪者通過與有魅力的、適切的榜樣人物進行直接的或間接的接觸(電影、錄像或報告會等),可以促使來訪者攝取對方健康的自我機能,從而促進自我機能的強化。
(8)讀書療法
①目的
讀書療法是以促進來訪者心理成長或心理治愈為目的的一種咨詢方法。
②使用讀書療法的原因
a.讀書具有提供信息的機能;
b.提供模仿對象、起到宣泄效果;
c.促使來訪者自我洞察。
2訓練的方法
這是通過行為實際、練習等學習、訓練,促使來訪者問題行為的改變、新的適應的行為規范的形成的方法。
(1)各種行為療法
①基本認識
a.不適應行為或問題行為既然是通過學習、強化而獲得,同樣也自然可以通過學習、強化予以改變或消失。
b.強調來訪者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通過控制自身的情緒、行為及生理活動來矯正不適應行為和不適應態度。
②效果
行為療法對于不適應行為或問題行為的改變、抑制或消除,取而代之以適應行為的出現和形成,具有很好的效果。
③技法
現在經常使用的技法主要有:系統脫敏法、刺激控制法、觀察學習法、社會技術訓練法、自我控制法等。
(2)系統脫敏法(心理脫敏感)
①含義
系統脫敏法是指在患者出現焦慮或恐怖反應時,同時人為地激起與之相對抗的肌肉松弛反應,使患者原本的不良反應強度減弱。這種交叉抑制按等級排列,從弱到強,漸次實施,直到最終消除、抑制患者的不良反應。
②實施過程
a.要求患者先進行放松訓練。
b.全部放松程序完成后,要患者按假定焦慮等級的第一種情境進行想象,看是否會出現緊張。
c.如果感到不緊張,肌群繼續呈松弛狀態,便可轉入下一個情境。假如在某一個情境的想象中感到緊張,即應在自覺緊張的肌肉部位再做一遍放松練習。
d.以此類推,直到每一個情境均不感到緊張為止。
(3)自律訓練法
①含義
自律訓練法,又稱身心松弛法,是指通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和自我暗示的練習等來解除全身的緊張,訓練身心狀態能由自己來調整和操作的訓練方法。
②應用
a.由自我控制可以促進患者情緒的鎮靜化,生理方面獲得自律神經的安定等自律狀態,被應用于對焦慮、緊張等神經癥、身心癥的治療和咨詢中;
b.作為一般性的健康法、緊張解消法,也被廣泛應用于學校教育中的教育效果促進、企業的創造性開發活動之中。
③訓練過程
自律訓練法分為基本性的標準練習、作為上級練習的各種特殊練習:
a.標準練習分為安靜練習、四肢重感練習、四肢溫感練習、心臟調整練習、呼吸調整練習、腹部溫感練習、額部涼感練習等七個階段;
b.特殊練習是將由標準練習所獲得的身心變化,如被暗示性的亢進等特征,利用于治療或咨詢過程中的技法。
3表現的方法
這是一種被壓抑在深層心理中的欲求、感情和體驗等盡可能用自由表現的形式表現出來,以減輕心理重負的方法。
(1)告白
①讓來訪者盡可能將平時所壓抑的情緒告白、傾吐出來;
②一般情況下,只要形成與來訪者之間信賴的咨訪關系的話,來訪者就會將平時難以啟齒的各種不愉快的回憶、羞恥的體驗、罪惡感等坦誠地傾吐出來。
(2)發泄
①使來訪者將壓抑在心底深處的焦慮不安情緒、恐怖心理、罪惡感、屈辱感等發泄出來,這種發泄除了單純的語言表達,也要求伴隨著感情流露或身體表現的形式發散出去;
②主要在使用催眠法、自由聯想法、自律訓練法等意識狀態得到某種改變的情況下表現得尤為強烈。
③在咨詢初期如果輕易使用這一方法,往往容易導致來訪者的心理失控,從而導致其后產生空虛感、抑郁癥或對咨詢者、其他當事者產生敵意情緒,成為今后開展咨詢或治療的障礙。
4洞察的方法
這是一種直接將問題行為、癥狀及其背后所隱藏的欲求不滿、心理矛盾等內在驅力予以感情外化,從而促使本人以新的角度去正視自我的方法。
(1)精神分析法
①含義
精神分析法是弗洛伊德所倡導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是讓來訪者自由地談自己的所思所欲,以了解、洞察來訪者談話中所隱藏的情感、欲求并給予明確化,進而解釋其所以這樣的原因,即讓來訪者本人意識到、洞察到至今尚未意識到、洞察到的東西,從而促使其獲得自我的自律性。
②分類
精神分析法分為“標準型精神分析”和“簡易型精神分析”兩種:
a.“標準型精神分析”
一般讓來訪者躺在睡椅上進行自由聯想,利用自由聯想法的場面設定效果,讓來訪者回顧過去,將長期以來對雙親的情感、被壓抑的愛與憎等直接表現出來,以此作為咨詢者治療的鑰匙,通過對其背后所壓抑的內在驅力的解釋這一徹底操作的方法,促進來訪者自我的洞察及自我的再構成。
b.“簡易型精神分析”
使用對面法或90度法,由咨詢者與來訪者自由地談話,使來訪者展開一定程度的自我洞察能力的技法。由于自我洞察程度的不同,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一般每周1~2次,每次50分鐘,大約需要3~6個月。
(2)以人(來訪者)為中心的方法
①含義
以人(來訪者)為中心的方法是一種強調以與來訪者共感的、接納的、絕對的態度去面對其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從而修正來訪者自我概念的方法。
②目的
這種方法的目的,是讓來訪者能接納自我,無論是肯定的自我還是否定的自我,以追求來訪者從理想的自我轉換為現實的自我。
(3)夢的解析
①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強調與過去(特別是幼兒期)的體驗聯系在一起的因果關系論。
②榮格重視夢的預見機能,因而更強調夢的目的論。
(4)催眠分析
這種方法充分利用催眠狀態這一特殊的意識形態,松懈來訪者被壓抑的情緒,理解來訪者無意識的運作機制,以提高心理治療或心理咨詢的效果。在臨床應用時將來訪者施以催眠狀態下可以誘發來訪者產生幻影、幻覺、幻視或夢境,也可以促使來訪者在被催眠狀態下年齡退行、人格變容和癥狀消除等。
(5)交流分析
這是由柏恩所提倡的一種精神分析方法,將對人的交流分解為雙親的自我狀態(P)、成人的自我狀態(A)和孩子的自我狀態(C),有構造分析、交流模式分析、游戲分析和腳本分析等技法。
5兒童的游戲療法
(1)含義
這種方法是由咨詢者與兒童一起,使用各種玩具、游戲用具,一邊玩一邊進行觀察、咨詢和治療。
(2)類型
①與成人自由聯想法類似的、非指示的自由游戲療法;
②限定某一場面或道具(玩具)而進行的課題游戲療法;
③個人游戲療法或集體游戲療法。
(3)舉例
箱庭療法在兒童游戲療法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特別適合于語言尚不發達或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孩子。
三、心理咨詢的基本原則
(一)保密的原則
1重要性
保密的原則是心理咨詢中最為重要的原則,它既是咨訪雙方確立相互信任的咨詢關系的前提,也是咨詢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
2具體要求
這一原則要求在沒有得到對方同意的時候,不得將在咨詢場合下對方的言行隨意泄漏給任何人或機關。在公開案例研究或發表有關文章必須使用特定來訪者的有關個人資料時,必須充分保護來訪者的利益和隱私,并使其不致于被他人對號入座。
3不能保密的原因
(1)幼兒的性格
幼兒不能承受保守秘密的壓力,一有事就全部告訴父母親的心理。咨詢者需要有相當的自我抑制力。
(2)社交能力不足
盡管心理咨詢要求拒絕有關對來訪者情況的調查,但來訪者的某些情緒調整可能需要在不傷害其自尊心的前提下獲得他人的配合,這要求較高的社交能力。
4保密原則并不絕對
與保密原則相比,來訪者的生命安全應該而且必須首先予以考慮。
(二)時間限定的原則
1時間限制
咨詢時間一般規定為每次50分鐘左右(初次受理時咨詢可以適當延長),原則上不能隨意延長咨詢時間或間隔。
2限制時間的原因
(1)由于事先對咨詢時間予以限定,可以讓來訪者有一定的安定感,使來訪者能夠充分珍惜并有效利用這一時間;
(2)一般咨詢次數為一周一次或兩次比較普遍,這樣可以使來訪者在間隔期間充分回味咨詢時的體驗,并將其作為自身走向適應的成長的刺激劑;
(3)可以促使來訪者進行現實原則的學習,要讓來訪者知道,咨詢者也有自己的生活,除自己以外,還有其他人要找咨詢者咨詢;
(4)促使來訪者產生分離的體驗,限定一定時間,讓來訪者重復這些分離所帶來的傷感和復雜體驗,可以促進人的健康成長。
3非絕對性
咨詢時間的限定也不是絕對的。根據來訪者的病理狀態、心理發展程度和年齡大小,可以縮短時間和間隔,增加咨詢次數。咨詢者若因為會議等原因不得不提前結束咨詢談話時,需要在咨詢開始時向來訪者說明,避免咨詢半途時突然告知而引起來訪者的不安和不快。
4電話咨詢和學校心理咨詢
(1)電話咨詢原則上以30分鐘為限,如果超過30分鐘仍然不能終止咨詢的話,除應急情況之外,可以考慮要么是咨詢人員卷入了求詢者的感情漩渦,要么是咨詢人員在咨詢技術、應對能力方面存在問題。
(2)學校心理咨詢和指導時可能出現的家庭訪問,也應該遵循咨詢室內時間限制的原則,不能根據學生狀態的好壞而隨意改變時間從而被學生(求詢者)所牽制。
(三)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則
1自愿前來
到心理咨詢室求詢的來訪者必須出于完全自愿,這是確立咨訪關系的先決條件。沒有咨詢愿望和要求的人,咨詢者不會去主動找他(她)并為其心理咨詢,只有自己感到心理不適,為此而煩惱并愿意找咨詢人員訴說煩惱以尋求咨詢者的心理援助,才能夠獲得問題的解決。
(1)被迫前來的來訪者
這一類來訪者往往自閉傾向較強,也有較強的抵抗情緒和自我防御,因此開始不愿意談論實質性問題。咨詢者不能排斥這種迫于別人督促前來求詢的來訪者群體,但需要付出比對一般人更多的辛勞,才能夠使來訪者去掉被動態度最終建立咨訪關系并展開咨詢活動。
(2)代替他人咨詢
代替他人前來心理咨詢室咨詢的情況也較多見。原則上,心理咨詢是與當事人進行談話,才能幫助解決其存在的心理問題。但是,我們仍然不能拒絕代替“主角”前來咨詢的來訪者群體,不過要讓代替者清楚,當問題的實質無法解決而又期望問題解決的時候,需要“主角”出臺。某些智力低下、重度的精神病患者因為無法自訴或缺乏自控能力,原則上需要接受系統的心理治療,不能作為心理咨詢的直接對象。不過,心理咨詢也不能拒絕這一群體,可以通過家屬或他人陪同開展心理咨詢和指導。
2自愿離去
無論是在咨訪關系確立的時候,還是咨詢過程之中,以及咨訪關系的打破、中止或結束,都不應該存在任何意義上的強制。
(四)感情限定的原則
1含義
咨訪關系的確立和咨詢工作的順利開展的關鍵,是咨詢者和來訪者心理的溝通和接近,但這也是有限度的。
2原因
個人間接觸過密的話,不僅容易使來訪者過于了解咨詢者內心世界和私生活,阻礙來訪者的自我表現,也容易使咨詢者該說的不能說,從而失去客觀公正地判斷事物的能力。
3要求
心理咨詢的場面設定時,原則上禁止與來訪者除咨詢室之外的任何接觸和交往,也不能將自己的情緒帶進咨詢過程,不對來訪者在感情上產生愛憎和依戀,更不能在咨詢過程中尋求在愛憎、欲求等方面的滿足和實現。
(五)重大決定延期的原則
1含義
心理咨詢期間,由于來訪者情緒過于不穩和動搖,原則上應規勸其不要輕易作出諸如退休、調換工作、退學、轉學、離婚等重大決定。在咨詢結束后,來訪者的情緒得以安定、心情得以整理之后作出的決定,往往不容易后悔或反悔的比率較小。就此應在咨詢開始時予以告知。
2有自殺愿望者
對于有強烈自殺愿望的來訪者,最好依賴精神科醫生或接受精神科醫生的指導,必要時也可以得到其他有關人士的協助。咨詢活動必須慎重進行,以免發生意外。
3因特殊原因中止咨詢者
對因為特殊原因辦理轉學或退學不得不中止咨詢的學生,咨詢者需要在咨詢時與來訪者開誠布公就現在面臨的問題及今后的打算細致地進行討論,必要時還可以通過來訪者(學生)與學校、家長建立聯系,以共同促進來訪者的成長和問題的解決。
(六)倫理原則
心理咨詢活動的開展必須以一定的倫理規范為約束力,這是心理咨詢所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心理咨詢的倫理規范,主要表現為對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咨詢人員、團體的倫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