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第12版)章節習題精編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942字
- 2021-04-15 12:30:59
三、簡答題
1.對實際工資可能保持在使勞動力供求均衡水平之上的原因給出三種解釋。
答:由于存在最低工資法、工會的壟斷力量和效率工資,實際工資可以保持在由勞動力市場供求決定的市場出清水平之上。
(1)最低工資法。當最低工資法禁止工資降到均衡水平時;就產生了工資剛性。雖然大多數工人應得工資高于最低工資水平,但是對有些人尤其是那些缺乏技術和經驗的工人來說,最低工資法會使他們的工資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因此,總體而言,企業將減少對勞動的需求,產生超額勞動供給(即失業)。
(2)工會。工會工人的工資并不是由勞動的供求關系決定,而是由工會領導人和企業管理層之間的集體議價決定。工資協議通常使得工資位于均衡水平之上,并允許企業決定雇傭多少工人。
(3)效率工資。效率工資理論認為:高工資可以吸引高質量的勞動者,提高工人的生產率。工資對工人效率的影響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在存在勞動超額供給的情形下,企業仍不削減工資。盡管工資的削減會減少企業的工資總額,但它同時也會降低工人的生產率,從而降低企業利潤。
2.試述三種短期總供給理論,并說明這些理論有什么共同之處。
答:(1)三種短期總供給理論
三種短期總供給理論分別是黏性工資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和黏性價格模型。
①黏性工資理論。黏性工資模型假定工人和企業根據目標實際工資和他們預期的物價水平
決定名義工資W。
由于企業雇傭的勞動人數是實際工資的減函數,實際工資越低,企業雇用的勞動越多,因此,產量成為實際工資的增函數。當物價發生了預期外上漲時,由于名義工資是黏性的,未預期到的物價水平變動使實際工資低于目標實際工資,從而產量增加。因此,在P-Y坐標系中,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②不完全信息模型。該理論認為短期與長期總供給不同是因為行為人對價格的暫時錯覺。不完全信息模型假設,經濟中每個供給者生產一種物品并消費許多物品。由于物品數量如此之多,供給者觀察到自己生產的產品價格變動,但無法在所有時間觀察到所有商品的價格變動。
當物價發生預期外上漲時,生產者觀察到了自己產品的價格上漲,但不能確定其他商品價格是否也上升了。一種合理的推理是,這兩種情況可能兼而有之。即生產者從一般價格上升推導出他的產品的相對價格有所上升,因此他工作更努力并生產更多。
當經濟中所有其他行為人都作出與代表性行為人相同的推斷和決策時,整個經濟產量都將增加。這一結果意味著短期總供給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
③黏性價格模型。該模型強調了企業不能迅速地根據需求變動調整它們所索取的價格。黏性價格模型假設市場價格具有黏性,不能迅速地根據需求變動調整他們收取的價格,因此,市場不能迅速出清。當需求減少時,企業首先考慮的是減少產量,而不是降低價格。
(2)三種短期總供給理論的共同之處
在所有這三個模型中,都有某種市場不完全性使經濟的產出背離其古典基準。因此,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而不是垂直的。三個模型分別依賴于不同的假定,但它們的最終表達都是如下形式的短期總供給方程式:
,
式中,表示產出,
表示自然產出水平,
為物價水平,
為預期的物價水平。產量越高,物價水平也越高,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財政和貨幣政策可以通過總需求而影響總供給。
3.請用粘性價格理論說明為什么總供給曲線的斜率為正。
答:黏性價格模型強調了企業不能迅速地根據需求變動調整它們索取的價格。由于長期合約,或調整成本過高,企業不能及時調整價格,對應的總供給曲線的斜率為正,向右上方傾斜。
企業合意的價格p取決于兩個宏觀經濟變量:物價總水平P。(物價總水平越高,企業定價越高)和總收入水平(總收入越高,需求越大,企業定價越高)。
假設有兩種類型的企業,一些企業的價格有伸縮性,另一些企業的價格是黏性的,它們根據預期的經濟狀況事先確定自己的價格。
(1)當價格有伸縮性時,企業的定價公式為:,其中,
為合意價格對總產出變動
的反應程度。該式說明合意價格p取決于物價總水平P與總產出變動
。
(2)價格黏性企業的定價公式為:,式中,E代表一個變量的預期值。假設企業預期產出處于其自然率水平,從而
,那么,該類企業的定價公式為:
,即具有價格黏性的企業根據自己對其他企業收取價格的預期設定自己的價格。
(3)加權決定兩種企業并存時的價格水平:為價格黏性企業所占比例,1-s為價格有伸縮性企業的比例。整理得總供給曲線的方程式:
,式中
。
當產出水平增加時,需求增加,價格有伸縮性的企業將提高價格。因此,實際價格水平與預期價格水平和產出水平正向相關。
4.解釋說明通貨膨脹預期使菲利普斯曲線移動的功能是如何幫助經濟對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變動作出自動調整的。
答:假定發生了一些干擾,使曲線向右移動。失業下降,通貨膨脹增加,經濟沿著向下傾斜的菲利普斯曲線向左移動。然而,一旦人們意識到實際通貨膨脹高于他們的通脹預期時,他們就會對通脹預期作出向上的調整,菲利普斯曲線將向右上方移動,同一失業率現在對應于更高的通貨膨脹率。最終,失業回到其自然率水平。換句話說,經濟將回到充分就業下的收入水平。
如果發生了供給的逆向變化(向上傾斜的曲線向左移動),那么失業和通脹將同時增長。這將引起向下傾斜的菲利普斯曲線向右移動。然而,當人們意識到實際通脹低于預期通脹時,則向下傾斜的菲利普斯曲線開始往回移動,長期中經濟會調整到自然失業率的狀態。
5.試討論原來的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和含理性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的主要區別?
答: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預期,當失業下降到自然失業率以下時,通貨膨脹率會上升到預期水平之上。然而,實際上即使人們具有理性的預期,他們也可能不能做出立即的調整。人們并不馬上做出調整的原因在于:工資合同通常將工資合同的有效時間設置的較長,不能隨時改變。類似地,物價也不能馬上做出改變,況且改變價格的成本可能會超過利潤;一個更深層的觀點認為,甚至是理性人也會做出錯誤的預期,而糾正錯誤需要一定的時間。
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的位置由預期的通貨膨脹水平決定,預期的通貨膨脹又取決于近期的歷史數據。由改變通貨膨脹預期而引起的曲線的移動是逐漸發生的。另一方面,理性預期模型假定,一旦產生有關將來的新的信息,菲利普斯曲線就會同時發生移動。
6.在凱恩斯主義總供給—總需求模型中,某國經濟在圖6-4中的點達到均衡,請問:
(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原材料的單位實際成本增加,對均衡產出和價格水平有什么影響?
(2)如果此時名義工資具有向下剛性,(1)中的非均衡會做怎樣的調整?當價格從上升到
時,工人能夠得到更高的名義工資嗎?
(3)當價格與工資水平完全可伸縮,而政府又沒有實施需求穩定的經濟政策,在經濟重新恢復充分就業水平的均衡時,名義工資和價格水平有什么變化?
(4)什么樣的需求穩定政策可用來修正(1)中的非均衡?
(5)如果原材料單位實際成本的增加只是暫時的,又如何影響(1)中的非均衡?
圖6-4 某國經濟的總供給—總需求模型
答:(1)總供給曲線將左移至。產出水平沿著
曲線下降到
,價格水平從
上升到
。
(2)當名義工資保持不變,又沒有需求穩定政策的話,經濟的產出將維持的水平,它低于充分就業水平
。這時,一方面價格水平從
上升到
,實際工資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就業和產出都低于充分就業水平,名義工資不會下降,工人也不能要求一個更高的工資水平。
(3)當勞動力市場是完全競爭、名義工資可伸縮時,產出和就業低于充分就業水平就會使名義工資下降。名義工資下降減少了單位產出的成本,總供給曲線會從曲線右移至
曲線。經濟在
和
水平重新達到均衡。
(4)如果政府增加其支出、減稅或擴大名義貨幣供給,就可把總需求曲線向右移至曲線的位置。擴張性的需求政策雖可使產出恢復到
的充分就業水平,但會導致價格水平進一步上升,即從
上升到
。
(5)如果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只是暫時的,那么曲線左移至
曲線后,在一段時期后,隨著原材料成本的下降,還會恢復到
曲線的位置。對于實際產出的下降,價格水平的上升也只是暫時的。
7.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認為,工資和物價在長期中具有彈性,且實際GNP的變動趨向于其正常的合乎自然的增長率。然而,這個增長速度卻是個值得考慮的有爭議的話題。一些經濟學家相信黏性工資和物價使這個趨向于自然率的變動成為一個長期的、拖延的過程。但與此同時,另一些人卻相信,工資和物價的彈性足以能使經濟快速地調整到其自然率水平。你認為那些主張經濟很慢才會恢復到其自然率水平的經濟學家,會怎樣看待政府實施穩定化政策問題?為什么?你認為那些堅持經濟很快就會恢復到其自然率水平的經濟學家,會怎樣看待政府實施穩定化政策問題?為什么?
答:主張工資和物價黏性、經濟趨向自然率會是一個很長過程的經濟學家們通常認為,穩定化政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實施適當的政策對經濟加以調節,經濟無需長時間的處于非充分就業水平之下。
相信物價和工資有足夠的彈性使經濟快速趨向于其自然率的經濟學家們對于穩定化政策的實施卻不很熱情,其原因是:政策效應和其實施時間的選擇常常是無法預測的,政策制定者們也許不會致力于經濟的最佳利益,政策的時滯性和公眾對于政策變化的預期也有可能減弱政策的效力。
8.為什么說菲利普斯曲線與總供給曲線是看待同一宏觀經濟現象的兩種不同方式?
答:(1)總供給曲線與菲利普斯曲線描述相似的關系并且可以用于分析相同的現象。總供給曲線表示的是價格與產出水平之間的關系;菲利普斯曲線表示的是在一定的通貨膨脹預期下,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
菲利普斯曲線說明通貨膨脹率取決于兩種力量:預期的通貨膨脹率、失業與自然率的背離(周期性失業),即:
π=πe-b(U-Un)
而總供給曲線可以寫成:
Y=+a(P-Pe)
進一步可寫成:P=Pe+(1/a)(Y-)
兩邊減去上一年的物價水平P-1:得到:
P-P-1=(Pe-P-1)+(1/a)(Y-)
有:π=πe+(1/a)(Y-)
再結合奧肯定律,就可將總供給曲線與菲利普斯曲線連接起來。
(2)菲利普斯曲線和總供給曲線實際上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都反映了經濟中的價格調整機制。可以從菲利普斯曲線推導出總供給曲線,也可以從總供給曲線推導出菲利普斯曲線。總供給曲線提供了產出和價格之間的關系,這可以通過變換得出產出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結合奧肯定律,又可以得出產出和失業的關系,然后就可以得到描述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
例如,沿著總供給曲線移動價格水平上升的同時,產出水平增加。根據奧肯定律,產出增加,失業率會下降。因此,伴隨著價格水平的上升(更高的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就會下降,并產生向下傾斜的菲利普斯曲線,當通貨膨脹預期變化時菲利普斯曲線就會移動。如果假定當工人的通貨膨脹預期變化時,他們會改變工資需求,就可以斷定菲利普斯曲線上的移動是對總供給曲線上移動的反映,因為更高的工資意味著更高的生產成本。
綜上所述,菲利普斯曲線與總供給曲線是看待同一宏觀經濟現象(價格與產出關系)的兩種不同方式。
9.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在失業和通脹關系問題上觀點的主要差異。
答:(1)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始于1958年英國經濟學家菲利普斯對1861~1957年間英國失業率與貨幣工資增長率(后被經濟學家用“通貨膨脹率”代之)之間統計關系的研究。通過這項研究,菲利普斯發現,貨幣工資增長率(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一種穩定的此消彼長的非線性反向變動關系,即失業率較低的時候,貨幣工資上漲較快;在失業率較高的時候,貨幣工資上漲得較慢。
(2)凱恩斯主義認為,失業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通貨膨脹則是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之后,由于總需求的過度增長而產生的,因此失業和通貨膨脹不可能同時發生:與失業相伴隨的通貨膨脹率應當為零,而與通貨膨脹相伴隨的失業率應當為零。
(3)以弗里德曼和費爾普斯為代表的貨幣主義,以適應性預期和自然失業率為分析工具,部分地否定了菲利普斯曲線所描述的貨幣工資增長率(或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相互替代的反向變動關系。他們認為,只有在短期內,貨幣工資增長率(或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才存在相互替代的反向變動關系;而在長期內,這種反向變動的相互替代關系并不存在,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是互不相關的,失業率總是保持在自然失業率水平,而與通貨膨脹率無關,因此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與通貨膨脹無關的垂線。
(4)理性預期學派通過運用理性預期理論全面否定了菲利普斯曲線理論,認為菲利普斯曲線不僅在長期內不存在,而且在短期內也不存在。這是因為,人們在對通貨膨脹進行預期時,會充分利用各種信息來預測未來通貨膨脹的變動率。因此,除去一些不可預測的因素(如戰爭、天災人禍等),則人們能夠對未來將要發生的通貨膨脹做出準確的判斷,形成理性預期。正因為如此,人們在進行經濟決策時,將完全不受政府政策的干擾,而會根據他們的理性預期做出合乎理性的選擇。例如,當政府為降低失業率而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時,由于人們已經掌握了這一信息,并且可以確切地預期到這一政策將會引起的通貨膨脹率,因此他們在進行經濟決策(如對勞動力的供求進行決策)時,就會事先考慮這一通貨膨脹因素。這樣一來,盡管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作用結果會使一般物價水平上漲,但商品的相對價格并沒有變化,所以工人和雇主對勞動力的供求都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從而失業率也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這就意味著,不僅是在長期內,即使是在短期內,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也不存在相互替代關系,或者說,無論是長期失業率曲線還是短期失業率曲線(即菲利普斯曲線),都是與通貨膨脹率無關而與自然失業率相對應的垂線。在這種情況下,貨幣當局的政策選擇只有一個——使貨幣供給增長率保持某一常數,即放棄對經濟目標的控制。
10.試論述短期菲利普斯曲線與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關系。
答:(1)短期菲利普斯曲線
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線表現的是在一定的通貨膨脹率預期水平下,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貨幣主義者認為,在工資談判中,工人們關心的是實際工資而不是貨幣工資。當通貨膨脹率不太高,工人還沒有形成新的通貨膨脹預期的時候,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的替代關系就被稱為短期菲利普斯曲線。
(2)長期菲利普斯曲線
在長期,工人們發覺他們的實際工資隨著物價的上漲而下降,就會要求雇主相應地增加貨幣工資,以補償通貨膨脹給自己造成的損失。由于工人不斷地形成新的通貨膨脹預期,使換取一定失業率的通貨膨脹率越來越高,一條條菲利普斯曲線不斷向右上方移動,最終演變成為一條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線,這就是長期菲利普斯曲線。
(3)短期菲利普斯曲線與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關系
可以用圖6-5說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線不斷移動,進而形成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過程。
圖6-5 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形成
圖6-5中,假定某一經濟處于自然失業率,通貨膨脹率為
的
點。若這時政府采取擴張性政策,以使失業率降低到
。由于擴張性政策的實施,總需求增加,導致價格水平上升,使通貨膨脹率上升為
。由于在
點處,工人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為
,而現在實際的通貨膨脹率為
,高于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使實際工資下降,從而增加生產,增加就業,失業率減少為
。于是就會發生圖中短期菲利普斯曲線
(
)所示的情況,失業率由
下降為
,而通貨膨脹率則從
上升到
。
但這種情況只能是短期的。經過一段時間,工人們會發現價格水平的上升和實際工資的下降,這時他們便要求提高貨幣工資。與此同時,工人們會相應地調整其預期,即從原來的調整到現在的
。伴隨著這種調整,實際工資回到了原有的水平。相應地,企業生產和就業也都回到了原有的水平。失業率又回到原來的
,但此時經濟已處于具有較高通貨膨脹率預期(即
)的
點。
將以上過程重復下去,可以想象,在短期,由于工人不能及時改變預期,存在著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替換關系,表現在圖形上,便有諸如,
…的各條短期菲利普斯曲線。隨著工人預期通貨膨脹率的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線不斷上升。
從長期來看,工人預期的通貨膨脹與實際通貨膨脹是一致的。因此,企業不會增加生產和就業,失業率也就不會下降,從而便形成了一條與自然失業率重合的長期菲利普斯曲線。垂直于自然失業率水平的長期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在長期中,不存在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換關系。
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由短期菲利普斯曲線不斷運動形成的。
11.如何根據適應性預期和理性預期來解釋菲利普斯曲線?
答:菲利普斯曲線描述的是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在短期存在的一種負相關關系,即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率下降;反之,通貨膨脹率提高。
但菲利普斯曲線沒有考慮到預期的因素。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和費爾普斯根據適應性預期對這條曲線作了新的解釋。他們認為,在短期內,當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低于以后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率時,存在菲利普斯曲線所表示的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的關系。但在長期中人們要根據適應性預期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即人們可以根據過去預期的失誤來修改對未來的預期。這樣,當預期的通貨膨脹率與實際的通貨膨脹率一致時,失業與通貨膨脹就不存在這種交替關系,從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垂直線。
理性預期學派進一步以理性預期為依據解釋了菲利普斯曲線。他們認為,由于人們的預期是理性的,預期的通貨膨脹率與以后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率總是一致的,不會出現短期內實際通貨膨脹率大于預期通貨膨脹率的情況,所以,無論在短期或長期中,菲利普斯曲線所表示的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代關系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