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刑法與刑事訴訟法

(一)刑法概述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以國家的名義頒布的,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與附屬刑法;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

2.刑法的任務

我國《刑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

3.刑法的基本原則

(1)罪刑法定原則;

(2)平等適用刑法原則;

(3)罪刑相適應原則。

4.刑法的適用范圍

(1)刑法的空間效力

刑法的空間效力,是指刑法對地域和人的效力,它明確國家刑事管轄權的范圍。

關于國家空間刑事管轄權范圍的原則有:

屬地管轄原則,是指以地域為標準,凡是發生在本國領域內的犯罪都適用本國刑法;否則,不適用本國刑法。

屬人管轄原則,是指以人的國籍為標準,凡是本國人犯罪,無論犯罪行為發生在本國領域內還是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凡外國人犯罪,即使發生在本國領域內,也不適用本國刑法。

保護管轄原則,從保護本國利益出發,凡是侵害本國國家或者公民利益的犯罪,不論犯罪人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也不論犯罪地是在本國領域內還是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

普遍管轄原則,從保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出發,凡是侵害國際公約﹑條約保護的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犯罪,無論犯罪人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也不論犯罪地是在本國領域內還是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

我國刑法在空間效力上采用折中主義(或綜合)原則,即以屬地管轄原則為主,以其他管轄原則為輔的原則。

(2)刑法的時間效力

刑法的時間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時間、失效時間以及刑法對生效前所發生的行為是否具有溯及力的問題。

刑法的生效時間與失效時間

a.刑法的生效時間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第二,公布后經過一段時間再生效。

b.刑法的失效時間主要有兩種情形:

第一,由國家立法機關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終止或者廢止,如現行刑法明文規定廢止15個單行刑法;

第二,自然失效,即新的法律的頒布代替了同類舊法的內容,或者由于原來立法的特殊條件消失,舊法自行失效。

刑法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對于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

刑法的溯及力主要有從舊原則、從新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和從新兼從輕原則四種方式,我國《刑法》采取從舊兼從輕的原則。

(二)犯罪和犯罪構成

1.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是指因違反刑事法律而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

犯罪的特征包括三個方面: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罰處罰性。

2.犯罪構成的概念

犯罪構成是依照中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犯罪構成是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

3.犯罪構成要件

(1)犯罪主體

犯罪主體是指刑法規定的實施犯罪行為并且承擔刑事責任的人(包括自然人與單位)。

自然人犯罪主體的一般要件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我國《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作了如下規定:

不滿14周歲的人,一律不負刑事責任,即不滿14周歲的人所實施的任何行為,都不構成犯罪;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此即減輕刑事責任時期。

(2)犯罪主觀方面

犯罪主觀方面,亦稱犯罪主觀要件或者罪過,是指行為人對自己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態度。

犯罪的主觀要件分為故意和過失,其中故意又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3)犯罪客體

犯罪客體是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

(4)犯罪客觀方面

犯罪客觀方面,是刑法規定的,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征;它說明某種犯罪是通過什么行為、在什么情況下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了什么后果。

犯罪客觀要件的內容首先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危害行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有刑法規定的危害行為。除了危害行為以外,危害結果、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也是客觀方面的重要內容。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刑法理論將其概括為作為與不作為。作為,是指行為人以積極的身體活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不作為,是指行為人在能夠履行自己應盡義務的情況下不履行該義務。

(三)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

1.正當防衛

(1)正當防衛的概念

我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2)正當防衛的條件

起因條件,即存在現實的不法侵害,針對假想侵害的防衛行為,不構成正當防衛;

時間條件,即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不法侵害開始前或結束后的防衛行為,不構成正當防衛;

主觀條件,即具有防衛意識,為了故意侵害他人而采取的防衛行為不是正當防衛,而是挑撥防衛或偶然防衛;

對象條件,即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進行防衛,如針對第三人進行防衛,則有可能構成故意犯罪或者假想防衛亦或是緊急避險;

限度條件,即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損害,否則構成防衛過當。

(3)防衛過當和無過當防衛

防衛過當是指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的損害,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但因為防衛過當行為是由不法侵害引起的,是為了使被不法侵害者所侵害的客體免受正在進行的侵害,所以我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我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針對上述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防衛,防衛行為不受防衛限度的限制,屬于無過當防衛。

2.緊急避險

(1)緊急避險的概念

我國《刑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2)緊急避險的條件

起因條件,即合法權益面臨現實危險,危險來源首先是人的行為,而且必須是危害社會的違法行為。對于合法行為,不能實行緊急避險。其次是自然界的力量,例如火災、洪水、狂風、大浪、山崩、地震等等。第三是來自動物的侵襲,例如牛馬踐踏、猛獸追撲等。

時間條件,即危險正在發生,危險發生前或結束后都不能成立緊急避險。

主觀條件,即具有避險意識,為了保護非法利益,不允許實行緊急避險。例如,脫逃犯為了逃避公安人員的追捕而侵入他人的住宅,不能認為是緊急避險,仍應負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的刑事責任。

對象條件,即出于不得已而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侵害的必須是第三者的合法權益,這是緊急避險和正當防衛的區別之一。

限度條件,即所損害的利益應當小于所保全的利益。

(3)避險過當和對緊急避險的限制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緊急避險,不適用于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3.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的聯系和區別

(1)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的聯系

性質相同,兩者都是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

目的相同,兩者都具有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或其他權益的共同目的;

前提相同,都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或者正在發生危險采取的行為;

責任相同,二者超過法定的限度造成損害后果的,都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應減輕或免除處罰。

(2)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的區別

危險來源不同

正當防衛的危險來源是人的不法侵害行為;而緊急避險的危險來源比較廣泛,可以是人的不法行為,也可以是自然災害、動物的侵襲。

對象不同

正當防衛所侵害的對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不能損害第三者的合法權益;緊急避險所損害的對象則是第三者的合法權益。

實施條件不同

緊急避險要求迫不得已;而實施正當防衛則不受此限制。

損害程度不同

正當防衛引起的損害,可以等于甚至超過不法侵害者所造成的損失;而緊急避險所造成的損害,只能小于所要保護的權益。

對主體的要求不同

緊急避險要求主體不能有特定的身份(如警察、軍人或消防隊員等);而正當防衛就沒有這樣的要求,任何人均有正當防衛的權利。

【例】關于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以防衛過當罪定罪,但是應當酌情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B.緊急避險用于解決緊迫情況下合法利益之間的沖突

C.防衛過當的場合,其罪過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

D.對于事后防衛的,通常按照防衛過當處理

【答案】B

【解析】A項錯誤,防衛過當不是一個具體的罪名;C項錯誤,在防衛過當的情況下,行為人仍然具有防衛意圖,所以不可能是直接故意;D項錯誤,事后防衛與防衛過當完全不同,不能按照防衛過當處理。B項正確,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即解決緊急情況下合法利益的沖突。

(四)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

1.犯罪預備

(1)犯罪預備的概念

犯罪預備,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為人為了實施某種能夠引起預定危害結果的犯罪,準備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條件的狀態。我國《刑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

(2)犯罪預備的特征

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即為犯罪的實行和完成創造便利條件的行為;

行為人尚未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即犯罪活動在具體犯罪實行行為著手前停止下來,犯罪并未進入實行階段;

行為人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和目的,是為了順利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

犯罪在實行行為尚未著手時停止下來,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3)預備犯的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2.犯罪未遂

(1)犯罪未遂的概念

我國《刑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例】王某潛入某局的財務室盜竊財物,打開保險箱后,柜中空無分文。王某的行為是盜竊(  )。

A.中止

B.預備

C.未遂

D.既遂

【答案】C

【解析】《刑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題中王某已經實行了盜竊行為,柜中空無分文屬于其意志以外的因素,是盜竊未遂。因此答案選C。

(2)犯罪未遂的特征

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即行為人開始實施刑法分則規定的某種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

犯罪沒有得逞,即犯罪的直接故意內容沒有完全實現,沒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包括:沒有出現法定的犯罪結果,沒有完成法定的犯罪行為,沒有造成法定的某種危險狀態;

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包括行為人自身方面的原因和行為人之外的原因。

(3)未遂犯的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第二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犯罪中止

(1)犯罪中止的概念

我國《刑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2)犯罪中止的特征

行為人主觀上具有中止犯罪的決意,即中止的自動性;

犯罪中止必須發生在犯罪過程中,即中止的時間性;

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中止犯罪的行為,即中止的客觀性;

犯罪中止必須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結果,即中止的有效性。

(3)中止犯的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4.犯罪既遂

(1)犯罪既遂的概念

犯罪既遂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已經齊備了刑法分則對某一具體犯罪所規定的全部構成要件。

(2)犯罪既遂的特征

行為人主觀方面必須是故意;

行為人必須已經著手實行犯罪;

行為人的行為已經齊備了某種犯罪基本構成的全部要件。

(3)犯罪既遂的形式

行為犯,是指行為人只要實施了刑法規定的某種行為,即已構成既遂的犯罪;

結果犯,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必須發生了法定的結果,才構成既遂的犯罪;

結果加重犯,是指行為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導致了基本犯罪構成結果以外的嚴重結果的犯罪;

危險犯,是指行為人實施的犯罪行為,足以造成某種危害結果的特別危險狀態而構成既遂的犯罪。

(五)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概述

(1)共同犯罪的概念

我國《刑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2)共同犯罪的成立條件

犯罪主觀方面: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過失不構成共同犯罪。

犯罪客觀方面: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指向同一目標,各人行為彼此聯系,互相配合,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犯罪主體:共同犯罪成立的主體條件是兩人以上,不僅包括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單位等法律擬制的人,成立共同犯罪的人均要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2.共同犯罪人的分類及其刑事責任

(1)主犯及其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對于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應分為兩種情況處罰:對于組織、指揮共同犯罪的人,應當按照其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對于沒有從事組織、指揮活動但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應按其參與的全部犯罪處罰。

(2)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脅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對于脅從犯,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4)教唆犯及其刑事責任

教唆犯,是指以勸說、利誘、授意、慫恿、收買、威脅等方法,將自己的犯罪意圖灌輸給本來沒有犯罪意圖的人,致使受意人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圖實施犯罪的人。

我國《刑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于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罪數

罪數,是指一個人所犯之罪的數量。區分罪數,也就是區分一罪與數罪。正確區分罪數,有利于準確定罪、適當量刑。

(1)繼續犯,也稱持續犯,是指行為從著手實行到由于某種原因終止以前,一直處于持續狀態的犯罪。非法拘禁罪,被認為是典型的繼續犯,即行為人從著手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到恢復他人人身自由為止,其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一直處于持續狀態中。

(2)想象競合犯,也稱想象的數罪、觀念的競合、一行為數罪,是指一個行為觸犯了數個罪名的情況。例如,行為人開一槍而致一人死亡、一人重傷,一個開槍行為同時觸犯了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

(3)結果加重犯,亦稱加重結果犯,是指法律規定的一個犯罪行為(基本犯罪),由于發生了嚴重結果而加重其法定刑的情況。故意傷害致死是其適例。

(4)連續犯,是指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連續實施性質相同的數個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吸收犯,是指事實上存在數個不同的行為,其中一行為吸收其他行為,僅成立吸收行為一個罪名的犯罪。

(5)牽連犯,是指犯罪的手段行為或者結果行為,與目的行為或者原因行為分別觸犯不同罪名的情況,即在犯罪行為可分為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時,如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分別觸犯不同的罪名,便成立牽連犯;在犯罪行為可分為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時,若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分別觸犯不同的罪名,也成立牽連犯。

(六)刑罰

1.刑罰概述

(1)刑罰的概念

我國的刑罰,是國家為了防止犯罪行為對國家利益、社會利益與公民合法權益的侵犯而規定的,是國家審判機關根據刑事立法對犯罪分子適用的,剝奪犯罪分子某種權益的最為嚴厲的強制措施。

(2)刑罰的種類

主刑

主刑,是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它只能獨立使用,對于一個犯罪分子只能判處一個主刑,不能判處多個主刑。主刑分為以下五種: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

附加刑是指刑法規定的,除主刑之外的刑罰。附加刑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附加于主刑適用。附加刑分為以下四種: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

2.刑罰的裁量

(1)累犯

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但是過失犯罪除外。5年的期限對于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從假釋期滿之日起計算。

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時候再犯危害國家安全罪的,都以累犯論處。

(2)自首、立功

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犯罪分子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查證屬實的,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數罪并罰

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過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1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過20年。如果數罪中有判處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須執行。

判決宣告以后,刑罰執行完畢以前,發現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對新發現的罪作出判決,把前后兩個判決所判處的刑罰,依照《刑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已經執行的刑期,應當計算在新判決決定的刑期以內。

判決宣告以后,刑罰執行完畢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應當對新犯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沒有執行的刑罰和后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刑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

(4)緩刑制度

在我國,緩刑是指對于被判處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根據其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暫緩執行刑罰確實不致危害社會的,就規定一定的考驗期,暫緩刑罰的執行;在考驗期內,如果遵守一定條件,原判刑罰就不再執行的一項制度。

對于被判處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拘役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2個月。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年。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對于累犯,不適用緩刑。

3.刑罰執行

(1)刑罰執行的概念

刑罰執行,是指享有行刑權的司法機關將人民法院生效的判決所確定的刑罰付諸實施的刑事司法活動。

(2)刑罰執行的原則

社會化原則;

懲罰與改造相結合、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原則;

人道主義原則;

區別對待原則;

效益原則。

(3)減刑制度

減刑,是指對于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人,在刑罰執行期間,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或者有立功表現的,適當減輕原判刑罰的制度。

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的,或者有立功表現的,可以減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現之一的,應當減刑:

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動的;

檢舉監獄內外重大犯罪活動,經查證屬實的;

有發明創造或者重大技術革新的;

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在抗御自然災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現的;

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重大貢獻的。

減刑以后實際執行的刑期,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判處無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0年。

【例】下列不適用減刑的是(  )。

A.死緩

B.無期徒刑

C.有期徒刑

D.管制

【答案】A

【解析】減刑是對于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的,適當減輕其原判刑罰的制度。死緩不適用于減刑。因此答案選A。

(4)假釋制度

假釋,是指對于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部分犯罪人,在執行一定刑罰之后,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附條件地予以提前釋放的制度。假釋制度應注意以下幾點:

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1/2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10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對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

對于犯罪分子的假釋,依照《刑法》第七十九條規定的程序進行,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假釋。

有期徒刑的假釋考驗期限,為沒有執行完畢的刑期;無期徒刑的假釋考驗期限為10年。假釋考驗期限,從假釋之日起計算。

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由公安機關予以監督,如果沒有《刑法》第八十六條規定的情形,假釋考驗期滿,就認為原判刑罰已經執行完畢,并公開予以宣告。

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應當撤銷假釋,依照《刑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實行數罪并罰;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發現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假釋,依照《刑法》第七十條的規定實行數罪并罰。

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假釋的監督管理規定的行為,尚未構成新的犯罪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撤銷假釋,收監執行未執行完畢的刑罰。

4.刑罰消滅

(1)刑罰消滅的概念

刑罰消滅,是指由于法定或事實的原因,致使國家對犯罪人的刑罰權歸于消滅。

(2)刑罰消滅的事由

刑罰因下列原因而消滅:

超過追訴時效的;

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其他法定事由。

(3)時效

時效,是指法律規定的對犯罪行為進行追訴或者執行所判處刑罰的有效期限。時效分為追訴時效與行刑時效。

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

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

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

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如果20年以后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

(4)赦免

赦免是國家宣告對犯罪人免除其罪、免除其刑的一種法律制度,赦免包括大赦與特赦。

(七)刑法各罪

1.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1)概念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是指違反國家經濟管理法規,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嚴重危害國民經濟的行為。

(2)構成要件主體要件

犯罪主體為自然人、單位或單位和自然人,就自然人而言大多數是一般主體,少數是特殊主體。

犯罪客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犯罪的主觀方面是絕大多數犯罪是故意,少數犯罪是過失。

犯罪的客觀方面是違反國家經濟管理法規,破壞國家經濟管理活動,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嚴重危害國民經濟。

2.危害國家安全罪

(1)概念

危害國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國家主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

(2)構成要件

犯罪主體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多為一般犯罪主體;

犯罪客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安全;

犯罪的主觀方面只能由故意構成;

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

3.危害公共安全罪

(1)概念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地實施危害不特定人或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行為。

(2)構成要件

犯罪主體包括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

犯罪客體是社會公共安全,也即不特定人或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安全;

犯罪的主觀方面既有故意,也有過失;

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危害不特定人或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行為,包括放火、決水、爆炸、投毒和交通肇事等。

4.危害稅收征管罪

(1)概念

危害稅收征管罪是指違反國家稅收征管制度,以各種方式不履行納稅義務,破壞國家的稅收正常制度,數額較大或者情節嚴重的行為。

(2)構成要件

犯罪主體為特殊主體和一般主體。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犯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偷、逃、抗稅的主體為特殊主體,即只有納稅義務人或者扣繳義務人才能構成;

犯罪客體是國家稅收征管秩序;

犯罪的主觀方面均只能由故意構成;

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逃避納稅或者利用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犯罪的行為。

5.侵犯知識產權罪

(1)概念

侵犯知識產權罪是指違反知識產權保護法規,未經知識產權所有人許可,非法利用其知識產權,侵犯國家對知識產權的管理秩序和知識產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情節嚴重的行為。

(2)構成要件

犯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包括單位和個人;

犯罪客體是國家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和他人知識產權權益;

犯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并且一般都以營利為目的;

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未經他人同意,擅自侵犯他人知識產權,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情節嚴重的行為。

6.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1)概念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地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或其他與人身權利有關的權利的行為。

(2)構成要件

犯罪主體多數是一般主體,少數是特殊主體;

犯罪客體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或與人身權利有關的其他權利;

犯罪的主觀方面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

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或與人身有關的其他權利的行為。

(3)具體各罪

故意殺人罪

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利;客觀方面表現為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

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主觀方面為故意。

【例】甲某為了要男孩,將妻子剛生下的女嬰,扔進小河里淹死。甲某犯有(  )。

A.過失殺人罪

B.故意殺人罪

C.遺棄罪

D.虐待罪

【答案】B

【解析】B項正確,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甲某作為一個正常人應該認識到將一個剛生下的女嬰扔進河里足以導致女嬰死亡,即甲主觀上有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此種行為,完全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A項錯誤,在致女嬰死亡方面,甲某并沒有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的過失。CD兩項錯誤,遺棄罪和虐待罪所侵犯的客體是公民在家庭中依法享有的平等權利,本案的犯罪客體是人的生命權。

故意傷害罪

過失致人重傷罪

強奸罪

強奸罪,是指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違背婦女意志,強行與之發生性關系,或者奸淫不滿14周歲的幼女的行為。

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

非法拘禁罪

綁架罪

綁架罪,是指以勒索財物或者其他要求為目的,采取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綁架他人作為人質,或者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行為。

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視為綁架的一種特殊形式,以綁架罪論處。

拐賣婦女兒童罪

拐賣婦女、兒童罪,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或者中轉婦女、兒童以及偷盜嬰幼兒的行為。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婦女、兒童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客觀方面表現為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或者中轉婦女、兒童的行為。

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主觀方面是故意,且是直接故意,并以出賣為目的。至于行為人的目的是否得以實現,出賣后是否獲利,都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誣告陷害罪

誣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實,向國家機關或有關單位作虛假告發,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行為。

破壞選舉罪

破壞選舉罪,是指在選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國家機關領導人員時,以暴力、威脅、欺騙、賄賂、偽造選舉文件、虛報選舉票數等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情節嚴重的行為。

7.侵犯財產罪

(1)概念

侵犯財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故意非法地將公共財產和公民私有財產據為己有,或者故意毀壞公私財物,以及故意破壞生產經營的行為。

(2)構成要件

犯罪主體包括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

犯罪客體是社會主義財產關系;

犯罪的主觀方面只能是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以暴力或非暴力、公開或者秘密的方法,攫取公私財物,挪用單位財物,或者毀壞公私財物的行為。

(3)具體各罪

搶劫罪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奪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本罪具有如下構成特征:

a.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即主要侵犯公私財產所有權,同時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權利;

b.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當場強行劫取他人財物的行為;

c.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已滿14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

d.本罪在主觀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例】趙某乘一女工深夜行走至無人處時,大喝一聲“放下包”,該女工聽到喊聲,扔包便跑,趙某的行為構成(  )。

A.搶劫罪

B.搶奪罪

C.詐騙罪

D.不構成犯罪

【答案】A

【解析】《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規定,搶劫罪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強行將公私財物搶走的行為。趙某在深夜無人處對一單身女工大喝已經對其人身安全形成了實質的威脅,所以應定搶劫罪。因此答案選A。

盜竊罪

詐騙罪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事實真相的方法,騙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侵占罪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或者將他人的遺忘物、埋藏物非法占為已有,數額較大,且拒不退還或者拒不交出的行為。

職務侵占罪

挪用資金罪

挪用資金罪,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3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3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行為。

敲詐勒索罪

8.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罪

(1)概念

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罪是指侵犯國家機關的正常管理活動或者司法機關的職能活動,破壞社會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

(2)構成要件

犯罪主體既可以是一般主體,也可以是特殊主體,自然人和單位均可構成;

犯罪客體是國家對社會的管理活動和社會管理秩序;

犯罪的主觀方面大多數為故意,少數為過失;

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妨害國家管理社會,破壞社會管理秩序的行為。

(3)具體各罪

妨害公務罪

妨害公務罪,是指以暴力、威脅的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人大代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履行職責;或者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

招搖撞騙罪

招搖撞騙罪,是指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招搖撞騙活動,損害國家機關的形象、威信和正常活動,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

偽證罪

偽證罪,是指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行為。

本罪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刑事訴訟中的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主觀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有意作虛假的證明、鑒定、記錄、翻譯。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

脫逃罪

脫逃罪,是指依法被關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從羈押、刑罰執行場所或者押解途中逃走的行為。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監管場所的正常監管秩序;客觀方面表現為從關押場所或者押解途中脫逃的行為;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依法被逮捕、關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包括已經拘留、逮捕而尚未判決的未決犯和已被判處拘役以上剝奪自由刑罰的罪犯。被勞動教養或者行政拘留的人,被司法機關采取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判處管制、判處拘役、徒刑宣告緩刑的罪犯以及被假釋的罪犯不是本罪的主體。主觀方面是直接故意,目的是為了逃避羈押和刑罰的執行。

9.貪污賄賂罪

(1)概念

貪污賄賂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或者違反其職務相關的法律規定,貪污、受賄、挪用公款、擁有來源不明的巨額財產、隱瞞不報境外存款,或者國有單位私分國有資產或罰沒財物,以及其他與賄賂相關的行為。

(2)構成要件

犯罪主體大部分是特殊主體,即國家工作人員,少部分(如行賄罪)是一般主體;

犯罪客體是復雜客體,即職務的廉潔性和公私財產所有權;

犯罪的主觀方面均由故意構成;

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或者違反與其職務相關的法律規定,貪污、受賄、挪用公款、擁有不能說明來源的巨額財產、隱瞞境外存款、私分國有資產或罰沒財物,或者行賄、介紹賄賂的行為。

(八)刑事訴訟法

1.刑事訴訟法的概念

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的公檢法機關和訴訟參與人進行刑事訴訟所必須遵守的法律規范。

2.刑事訴訟的任務

(1)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

(2)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3)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作斗爭

3.訴訟中的專門機關

專門機關有:

(1)公安機關(行政機關,雙重領導)。

(2)人民檢察院(法律監督機關,雙重領導)。

(3)人民法院(審判機關,上下級監督關系)。

4.刑事訴訟的原則

(1)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2)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訴訟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

(4)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訴訟權利的原則;

(5)審判公開;

(6)兩審終審。

5.訴訟參與人

(1)概念

訴訟參與人是指在刑事訴訟中享有一定訴訟權利、負有一定訴訟義務的除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以外的人。

(2)范圍

當事人

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其他訴訟參與人

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

6.辯護與代理

(1)辯護

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控訴方的指控進行反駁和辯解,論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以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

(2)辯護的種類

自行辯護;

委托辯護;

指定辯護。

(3)辯護人的范圍

律師;

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

(4)代理

代理指代理人接受公訴案件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參加訴訟,進行活動,由被代理人承擔法律后果的一項法律制度。

(5)代理與辯護的區別

產生的根據不同;

訴訟地位不同;

適用范圍不同;

訴訟任務不同;

權限范圍不同;

活動名義不同。

7.刑事管轄

刑事管轄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間最初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統內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的權限分工,有立案管轄和審判管轄之分。

(1)立案管轄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a.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主要有:公然侮辱、誹謗案件(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件,虐待案件,侵占私人財產案件。

b.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的刑事案件

主要有:故意傷害案件(輕傷);重婚案件;遺棄案件;妨害通訊自由案件;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件;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屬于刑法分則第四、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能判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其他輕微刑事案件;

c.公訴轉化為自訴的案件(涉及被害人人身權、財產權)。

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的案件

a.貪污賄賂案件;

b.刑法分則第九章規定的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案件;

c.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和民主權利的的犯罪。

公安機關直接立案的案件

除了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和檢察院自偵的案件,其他案件由公安機關進行偵查。

(2)審判管轄

級別管轄

a.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的刑事案件;

b.中級人民法院:

第一,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的案件;

第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普通的刑事案件。

c.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全省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d.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性重大刑事案件。

地區管轄

以犯罪地的法院管轄為原則,以被告人居住地管轄為補充。

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第二條:

犯罪地是犯罪行為的發生地。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財產犯罪,犯罪地包括犯罪行為發生地和犯罪分子實際取得財產的犯罪結果發生地。

專門管轄

如軍事法院和鐵路運輸法院。

8.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宣告無罪。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侮辱、誹謗等);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9.附帶民事訴訟

(1)概念

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物質損失的賠償而進行的訴訟活動,性質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訴訟。

(2)成立的條件

以刑事訴訟的存在為前提;

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對被害人、國家或者集體造成物質損失;

具有賠償請求權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向司法機關提出了賠償請求。

(3)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

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

(4)附帶民事訴訟提起的期間:刑事訴訟過程中,立案后第一審判決宣告前。

(5)提起的方式:口頭或書面。

10.刑事回避

(1)概念

刑事回避是指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審判人員等與案件有法定的利害關系或者其他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關系,不得參與該案件訴訟活動的一種刑事訴訟制度。

(2)回避的種類

根據實施的方式不同分為:自行回避、申請回避、指令回避。

(3)回避的人員范圍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和參與偵查、起訴、審判活動的人民陪審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員

(4)回避的理由

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

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擔任過本案證人、鑒定人、辯護人或者訴訟代理人的;

與本案的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

偵查、檢察、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其委托人的;

在本訴訟階段以前曾參與辦理本案的。

(5)回避的期間

回避適用于偵查、起訴、審判等各個訴訟階段。

(6)回避的審查和決定

普通工作人員的回避由各機關負責人決定;

法院院長的回避由本院審判委員會決定;

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的回避由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決定。

11.強制措施

(1)概念

強制措施是指公檢法三機關為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內暫時限制或者剝奪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強制方法。

(2)強制措施實施的對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3)強制措施的種類

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

12.刑事訴訟證據

(1)刑事訴訟證據的概念

刑事訴訟證據是指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

(2)刑事訴訟證據的基本特征

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

(3)刑事訴訟證據的種類

物證;

書證;

證人證言;

被害人陳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

鑒定結論;

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視聽資料。

(4)我國的證明標準: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13.刑事訴訟的程序

公訴案件的階段: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

自訴案件的階段:起訴、立案、審判、執行。

(1)立案

立案的材料來源

a.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自行發現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

b.單位和個人的報案或者舉報;

c.被害人的報案或者舉報;

d.犯罪嫌疑人的自首;

e.有關機關移送的案件。

立案的條件

a.有犯罪事實;

b.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2)偵查

偵查行為

a.訊問犯罪嫌疑人;

b.詢問證人、被害人(地點);

c.勘驗、檢查;

d.搜查;

e.扣押物證、書證;

f.鑒定;

g.辨認;

h.通緝。

偵查終結

偵查終結的處理:

a.撤銷案件決定書;

b.起訴意見書;

c.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在移送審查起訴時,注明不起訴的條件。

補充偵查

次數、期間:2次,每次一個月。

(3)審查起訴

審查起訴的后果:起訴或不起訴。

提起公訴

a.提起公訴的條件:

b.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

c.依法應當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

不起訴

不起訴的種類:

a.法定不起訴;

b.酌定不起訴(相對不起訴);

c.證據不足的不起訴。

提起自訴的程序

提起自訴的條件有:

a.自訴人是本案的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

b.屬于自訴案件的范圍;

c.屬于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d.有明確的被告人、具體的訴訟請求和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證據。

(4)審判

審判原則

a.審判公開原則;

b.直接、言詞審理原則;

c.辯論原則;

d.集中審理的原則。

公訴案件的第一審程序

a.法庭審判程序:開庭、法庭調查(法庭審判的中心環節)、法庭辯論、被告人最后陳述、評議和宣判。

b.延期審理:

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

第一,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重新鑒定或者勘驗的;

第二,檢察人員發現提起公訴的案件需要補充偵查,提出建議的;

第三,由于當事人申請回避而不能進行審判的。

c.中止審理:

第一,自訴人或者被告人患有精神病或者其他嚴重疾病,使案件在較長時間內無法繼續審理的;

第二,被告人在案件起訴到人民法院后逃跑的;

第三,在自訴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人下落不明的;

第四,在審理期間發現不宜適用簡易程序情形的;

第五,由于其他不能抗拒的原因,使案件無法繼續審理的。

簡易程序

a.簡易程序的特點:

第一,只適用于第一審程序;

第二,只適用于基層人民法院;

第三,只適用于案件事實清楚,情節簡單、犯罪輕微的刑事案件;

第四,程序簡化,審判迅速。

b.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

第一,依法可能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單處罰金的公訴案件;

第二,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人民檢察院建議或者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

第三,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第四,被害人起訴的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第五,被告人及辯護人對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沒有異議。

c.簡易程序的審理方式:

第一,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第二,公訴案件檢察人員可以不出庭公訴;

第三,法庭調查、辯論程序簡化;

第四,簡易程序可以變更為普通程序。

自訴案件第一審程序的特點

a.對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被害人起訴的有證據證明的輕微的刑事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b.對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被害人起訴的有證據證明的輕微的刑事案件,可以進行調解;

c.自訴案件審理過程中,判決宣告前,自訴人可以同被告人和解或者撤訴;

d.自訴案件的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可以對自訴人提出反訴。

提起二審的程序

a.提起的方式

上訴和抗訴。

b.上訴和抗訴的區別

第一,主體不同;

第二,方式不同;

第三,是否有理由不同;

第四,渠道不同。

c.第二審程序的審判

第一,全面審查的原則。

既審事實部分又審法律部分,不受上訴、抗訴范圍的限制,共同犯罪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訴的,也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

第二,上訴不加刑原則。

審判監督程序

審判監督程序是指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在認定事實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時,予以提出并對案件進行重新審理時,應當遵守的程序。

審判監督提起主體

a.申訴主體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

b.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

第一,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的,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決定是否再審。

第二,最高人民法院有權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決定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第三,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經本院檢察委員會決定,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c.重新審理的程序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另行組織合議庭進行,如果原來是第一審的案件,應當依照第一審程序進行審判;如果原來是第二審案件,或者是上級人民法院提審的案件應當依照第二審程序進行審判。

死刑立即執行案件的復核程序

核準權統一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

死緩的復核程序:核準權屬于高級人民法院。

執行程序

a.執行的概念

執行指司法機關和法律授權的其他組織,將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所確定的內容付諸實施,以及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特定問題而進行的活動。

b.執行的依據:已經生效的判決和裁定。

14.《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新法亮點

(1)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刑事訴訟法修正案;

(2)從“有罪推定”到“疑罪從無”;

(3)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權利;

(4)增加證人強制出庭內容,近親屬可以拒絕作證;

(5)修改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

(6)拘留通知家屬的規定;

(7)非法證據的排除;

(8)訊問過程透明化;

(9)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

(10)公訴和解程序;

(11)逃逸犯罪、貪官外逃財產的沒收程序;

(12)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程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格县| 新兴县| 旬邑县| 渭源县| 翁源县| 集贤县| 富宁县| 西乌珠穆沁旗| 太仓市| 阳朔县| 榆林市| 乳山市| 澄江县| 军事| 衡水市| 鄢陵县| 玉溪市| 米林县| 新昌县| 乌鲁木齐县| 兰考县| 荔浦县| 陇南市| 阿克苏市| 梧州市| 巴南区| 错那县| 白银市| 新河县| 莱阳市| 无棣县| 资溪县| 洞口县| 沂源县| 徐汇区| 扬中市| 泰顺县| 育儿| 凭祥市| 河源市|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