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法 律

3.1 考點精講

一、法理學

(一)法的概念

法是以國家統治階級意志形式出現的,作為司法機關辦案依據的,具有普遍性、明確性和肯定性的,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的,主要體現執政者意志并最終決定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各種社會規范的總稱。

(二)法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本質與現象是一對范疇。任何事物都有本質和現象兩個方面,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法的本質主要體現在:

1.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2.法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三)法的特征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2.法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社會規范;

3.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4.法是由國家強制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

(四)法律的作用

1.定義

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對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所發生的一種影響。

2.分類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規范作用是從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這一角度提出來的,而社會作用是從法在社會生活中要實現的目的的角度來認識的。兩者之間的關系為:規范作用是手段,社會作用是目的。

(1)法律的規范作用

法律的規范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指引作用:作用對象是本人的行為,具有規范性。

教育作用:作用的對象是一般人的行為。

評價作用:作用對象是他人的行為。

預測作用:作用對象是人們的相互行為。

強制作用:作用的對象是違法犯罪者的行為。

(2)法律的社會作用

政治職能: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

主要表現在調整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關系,調整統治階級和同盟者之間的關系,調整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關系。

社會職能: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執行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

3.法律的局限性

馬克思主義法學堅持以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待法律的局限性,這是正確地認識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的基礎。法律的局限性是指法在調整或影響人們行為和社會生活時存在的不足。法律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

(1)人的因素

從社會調整的手段來看,法律只是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調整手段之一,在處理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問題面前,人們并非首選法律來解決社會問題。

從調整的范圍來看,法律作用的對象只是人的外在行為,無法作用于人的內心思想。

(2)社會因素

法律以社會為基礎,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的需要,創造和改變社會。

(3)法律自身因素

僵硬性:法律是一種普遍性的規范,它只關注人們行為的共性,當把普遍性的規范適用于具體的個案時,有時會出現合法性和合理性之間的矛盾,形式上合法,實質上不合理的弊端。

滯后性:法律的相對穩定性和社會的千變萬化造成了法律的滯后性。

法律的漏洞:法律是人為制定的必然存在漏洞。

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確定性,例如語言文字表述力的制約。

(五)法的淵源

1.定義

簡稱“法源”,通常指法的創立方式及表現為何種法律文件的形式。

2.中國成文法的淵源

主要包括:

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特別行政區制定的法律和法規;經濟特區制定的法規。

(六)法律的分類

法律依照不同的標準可以作不同的分類,現在一般作如下五種分類:

表3-1法律的分類

(七)法系

法系是按照法律的歷史傳統或者某種共性對于法律的一種分類,包括:

1.大陸法系

又稱民法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主要包括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大陸國家和以前屬于法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國家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等。以制定法為法律的主要淵源。

2.英美法系

又稱普通法系,是以英國的普通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主要包括英國(不包括蘇格蘭)、美國和以前英國的殖民地、附屬國的國家和地區。判例是重要的法律淵源。

3.其他法系

主要由社會主義法系,伊斯蘭教法系、印度教法系,中華法系等。

(八)法律體系

1.定義

法律體系,又稱部門法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2.部門法

(1)定義

部門法又稱法律部門,是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法律分類的一種形式。

(2)劃分部門法的標準

第一位標準: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

第二位標準:社會關系的法律調整機制。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定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指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與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相一致,以憲法為統帥和根本依據,由部門齊全、結構嚴謹、內部協調、體例科學、調整有效的法律及其配套法規所構成。

基本框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七個法律部門組成。

(九)法律關系

1.定義

法律關系是指被法律規范所調整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2.主要特征

(1)法律規范是法律關系產生的前提,法律關系是法律規范的實現形式;

(2)法律關系是體現國家統治階級意識的特種社會關系;

(3)法律關系是特定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4)法律關系是以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現的社會關系。

3.構成

法律關系由三種要素構成,即法律關系主體、法律關系內容和法律關系客體。

(1)法律關系主體

法律關系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指法律關系中一定權利的享有者和一定義務的承擔者。法律關系主體,須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在我國法律關系的主體有自然人、法人和國家。

具有行為能力的人必須首先具有權利能力,但具有權利能力的人不一定都有行為能力。

(2)法律關系的內容

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

法律權利指可以作出某種行為或有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

法律義務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責任,一般表現為必須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

(3)法律關系的客體

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法律關系客體的種類有四種,即物、人身、行為和智力成果。

(十)法律解釋

1.定義

法律解釋是指由一定的國家機關、組織或個人,為適用和遵守法律,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政策、公平正義觀念、法學理論和慣例對現行的法律規范、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概念、術語以及適用的條件等所做的說明。

2.分類

按照解釋的主體和法律效力的不同,劃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1)正式解釋

正式解釋是指由有權解釋法律的國家機關對法律所作的解釋,它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主要包括:

立法解釋,專指國家立法機關對法律所做的解釋;在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法定的解釋憲法和法律的機關;

司法解釋,是指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法規的過程中,對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規的問題所做的解釋;在我國最高司法機關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

行政解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依法行使職權時,對有關法律、法規如何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解釋;在我國最高行政機關是國務院。

(2)非正式解釋

非正式解釋,是指未經法律明確授權的機關、團體、組織或個人對法律做出的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解釋。它雖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對法律的實際適用有著很大的說服力。

根據憲法規定,我國的法律解釋機關是全國人大常委會。

【例】下列關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權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我國的法律解釋權屬于全國人大常委會

B.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與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C.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應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D.法律解釋一經通過,應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答案】D

【解析】《立法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而不是“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十一)法的效力

1.定義

法的效力也即法的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行為模式來行為,必須予以服從的法律之力。

2.法律生效的范圍

(1)空間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領海、領空),通常全國性法律適用于全國,地方性法規僅在本地區有效。

(2)時間效力,指法律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

(3)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什么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適用于全國公民,有的法律只適用于一部分公民。

3.法律的生效時間

關于法律的生效時間,主要有三種情況:

(1)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2)由該法律規定具體生效時間;

(3)規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條件時生效。

4.法律的失效時間

法律的失效時間即法律失去有效約束力的時間,此時其法律效力的消滅。它一般分為明示的廢止和默示的廢止兩類。

(1)明示的廢止,即在新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明文規定廢止舊法。

(2)默示的廢止,即在適用法律中,新法與舊法沖突時,適用新法而使舊法事實上被廢止。

5.法律的溯及力

法律的溯及力,又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

法律一般以不溯及既往為原則。目前各國采用的通例是“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溯既往,但是新法不認為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新法。而在某些有關民事權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

(十二)法律適用

1.定義

法律適用,又稱司法,是指在具體的法律事實出現后,通過將其歸入相應的抽象法律事實,然后根據該法律規范關于抽象法律關系之規定,進而形成具體的法律關系和法律秩序。法律適用一般是國家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運用法律的一般規定處理具體案件的專門活動。

2.特征

(1)法定性

國家機關對具體案件的處理,程序上和在實體上,都必須嚴格依據法律規定。

(2)權威性

國家機關尤其是司法機關的活動是以國家名義進行的,司法裁決一旦發生法律效力,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執行,不得擅自修改和違抗。

(3)被動性

司法過程的啟動總是以具體案件的發生為前提,在大多數案件中,司法活動必須由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來啟動。

(4)獨立性

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的干涉。國家行政機關在處理行政復議案件時也應堅持獨立性和公正性。

3.我國法律適用的原則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適用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則;

(3)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

(4)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原則。

(十三)法律實施

1.定義

法律實施是指法在社會生活中被人們實際施行,包括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

2.主要方式

(1)法的遵守:所有人都是守法的主體。

(2)法的執行:執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

(3)法的適用:司法的主體是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

(十四)法律監督

1.定義

法律監督,就是指所有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對各種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督。在我國所有的國家機關、政黨、社會團體、社會組織、大眾傳媒和公民既是監督的主體也是監督的客體。

2.特點

(1)法律監督是對法律實施中嚴重違反國家法律的情況所進行的監督。

(2)法律監督是一種專門性的監督。

(3)法律監督是一種程序性的監督。

(4)法律監督是一種事后性的監督。

3.我國法律監督體系

在我國,法律監督體系包括兩方面:

(1)國家法律監督體系

國家監督是以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為主體,以國家的名義,依法定職權和程序進行的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監督。主要包括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監督。

(2)社會法律監督體系

社會監督是以國家機關以外的社會組織或公民為主體進行的監督。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社會組織、人民群眾以及法律職業群體的監督和新聞輿論的監督。

(十五)法與其他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

1.法與經濟的關系

法與經濟的關系是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中最根本的。經濟是法的源泉和誕生地,經濟基礎決定法律的性質,但法律也并不是消極的由經濟基礎所決定,它一旦產生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形成自身的特點,對經濟基礎產生積極的反作用。

2.法與國家的關系

法與國家關系密切,法離不開國家,國家也離不開法。一方面國家是法存在與發展的政治基礎與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法是實現國家職能、完善國家機構、鞏固與發展國家政權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工具。

3.法與政治、政策的關系

法與政治緊密相連,它一方面受政治制約,被政治所主導;另一方面它又服務于政治,法律調整公共事務關系,維護公共秩序。

社會主義法律和黨的政策聯系緊密,相輔相成,黨的政策對法律的制定和實施起指導作用,法律是政策的規范化、法律化,是實現黨的政策的重要工具。

4.法與道德的關系

(1)法與道德相聯系,法與道德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國范圍內的法與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法與道德在內容上相互滲透;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2)法與道德的區別表現在以下方面:

起源的時間不同;

表現形式不同;

具體內容不同;

實現的方式和手段不同;

調整范圍不同。

(十六)我國相關的法律制度

1.立法的指導思想

我國立法的指導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

2.立法的基本原則

(1)合憲性與法制統一相結合原則;

(2)科學性原則;

(3)民主性原則。

3.立法程序

立法程序是指具有立法權限的國家機關創制規范性法律文件所遵循的制度化的正當過程,是限制立法者恣意進而使立法活動彰顯和實現程序正義的制度設置,也是國家通過立法手段協調利益沖突、規制社會秩序及配置社會資源的合法路徑和正當法律程序。我國立法程序是:

(1)法律議案的提出:由享有提案權的主體提出。

表3-2 法律議案的提出

(2)法律草案的審議討論:

人大常委會審議立法議案通常進行兩次,第一次是初審,第二次進一步審議,兩次審議后再進行表決。

(3)法案的表決通過:

一般立法議案應由全體人大代表或常委會委員的過半數通過。憲法的修改應由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大代表通過。

(4)法律的公布:

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人大常委會通過后,由國家主席公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口市| 娱乐| 临洮县| 大足县| 木兰县| 长乐市| 龙州县| 井陉县| 政和县| 麟游县| 清河县| 迁安市| 阿城市| 吉林市| 开封市| 公安县| 邢台市| 兴安盟| 绥化市| 乐清市| 大渡口区| 北流市| 长宁县| 汝城县| 仙居县| 翼城县| 碌曲县| 万安县| 娱乐| 邵东县| 磐安县| 吉隆县| 姜堰市| 佛坪县| 合水县| 贵德县| 平度市| 长顺县| 舒兰市| 云梦县| 布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