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歷史學基礎考試中國古代史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作者名: 圣才電子書本章字數: 4378字更新時間: 2021-02-26 17:33:23
1.2 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考古學文化中,與后來游牧文明有密切關系的是( )。[2013年統考真題]
A.馬家窯文化
B.紅山文化
C.仰韶文化
D.屈家嶺文化
【答案】B
【解析】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最有典型意義的文化,1921年發現于河南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和仰韶文化約略同時的主要有北方的紅山文化、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長江流域的屈家嶺文化等。紅山文化分布在遼西及其附近地區,契丹族在此興起,建立契丹國。
2.考古者試圖從中探尋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是( )。[2012年統考真題]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龍山文化
D.良渚文化
【答案】C
【解析】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母系氏族文化遺址的主要代表。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新時期時代后期父系氏族文化遺址的主要代表。其中,龍山文化區私有制的發展、階級的分化更為明顯,其發展同我國最早的階級社會夏商周有著直接的聯系。
3.原始農業時期,黃河流域主要種植( )。
A.粟
B.高粱
C.水稻
D.玉米
【答案】A
【解析】黃河流域迄今最早的農業遺址,屬于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較有七、八千年之久。種植業已是當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資料來源。出土的主要作物是粟。
4.國家產生前夕,民主選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稱( )。
A.九品中正制
B.禪讓制
C.軍事民主制
D.分封制
【答案】B
【解析】中國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最早記載于《尚書》之中,是中國上古時期推舉部落聯盟首領或帝王讓位給別人的一種方式。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后,使幫助為事。堯死后,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后,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禹死后,禹的兒子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后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
5.我國最早的人類化石為距今約( )年前的( )。
A.20萬~30萬年,藍田人
B.40萬~50萬年,丁村人
C.170萬年,元謀人
D.200萬~300萬年,許家窯人
【答案】C
【解析】元謀人于1965年在云南省元謀縣發現,其化石只有兩顆牙齒,是一位青年男性的左右上內側門齒。根據古地磁方法的測定,元謀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是已知中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類。
6.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
A.人面紋彩陶盆
B.蛋殼陶高腳杯
C.石磨盤、磨棒
D.玉豬龍
【答案】A
【解析】仰韶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以后數十年間,中原地區所發現類型相似的眾多文化遺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它們的年代范圍大約在距今7000~5000年之間,其農業、畜牧業、制陶業都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農業以種粟為主,畜牧業主要飼養豬、狗,制陶業則以表面有彩繪的彩陶最著名,其代表器物是人面紋彩陶盆。
7.火的使用,是人類征征服自然進程中所取得的偉大成果。開始使用天然火是在( )。
A.猿人時期
B.新人時期
C.智人時期
D.古人時期
【答案】A
【解析】舊石器早期的人類,體質上仍保留了不少古猿的特征,學術界稱之為直立人,或稱猿人。目前在中國大地上發現的猿人遺存,主要有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在元謀人、藍田人的遺址,都發現了同時期的打制石器和用火遺跡。
8.家畜飼養業是在狩獵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家畜飼養業最初發生在( )。
A.原始群時期
B.猿人時期
C.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D.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答案】D
【解析】半坡遺址是母系氏族發展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址。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家畜飼養業也已出現,主要是飼養豬和狗,但狩獵和采集在經濟生活中仍處于重要的地位。
9.父權制確立的標志是( )。
A.私有財產的出現
B.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現
C.家畜飼養業出現
D.種植業的出現
【答案】B
【解析】母系氏族公社轉變為父系氏族公社的時間大約是5000多年前。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的社會組織形式。這一時期,農業和飼養業已成為人們的主要生活來源。婦女在經濟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婚姻形態也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父系氏族公社內部以男子為中心分裂成為若干個大家庭,各大家庭內部又分裂為若干個一夫一婦的小家庭。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瓦解,代之以地緣為紐帶的農村公社形成。
二、名詞解釋題
1.山頂洞人
答:山頂洞人是發現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中,距今約1.8萬年的晚期智人的代表。化石表明山頂洞人的體質已經非常進步,腦容量和面部特征與現代人基本相同,腦容量達到1300~1500毫升,明顯地代表了原始的黃種人。除了打制石器之外,山頂洞人大量采用木器、骨角器,如骨針和鹿角棒等。還出現了用于裝飾的鉆孔石珠,說明當時的人已經具有原始的審美觀念。另外,在山頂洞人遺址還發現了磨制骨針和燧石,反映出山頂洞人已經掌握了縫紉技術和人工取火的方法。
2.仰韶文化
答:仰韶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的,距今7000~5000年之間的古人類遺址。仰韶文化屬于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文化。其農業、畜牧業、制陶業都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農業以種粟為主,畜牧業主要飼養豬、狗,制陶業則以表面有彩繪的彩陶最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有陜西西安的半坡村遺址和臨潼的姜寨遺址。
3.大汶口文化
答: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重要的遺存之一,因首先發現于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和江蘇省。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顯,社會經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已發現的許多刻劃符號被認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當時的社會已產生嚴重的貧富分化,私有制逐漸形成,氏族制度瓦解,非常接近階級社會。
4.良渚文化
答: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因1936年首次發現于浙江省余杭縣良渚鎮遺址而得名,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主要文化特征是:陶器以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農業工具進步,已種植水稻;手工業制品精巧,有玉琮、玉璧等象征權力的貴重禮器。房屋為干闌式建筑,貧富分化現象明顯發生。
5.軍事民主制
答:軍事民主制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中出現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在原始社會末期,部落之間或部落聯盟之間,經常因掠奪財富而彼此發生戰爭。由于戰爭的需要,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中,都要設置軍事領袖,如傳說中黃河上游和中游的黃帝和炎帝部落、黃河下游的東夷部落和長江流域的苗蠻部落等紛紛設置氏族大會、氏族議事會為領導機構,來決定大事,組織指揮戰爭。這種制度被稱為“軍事民主制”。這是一種由氏族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的制度。
三、史料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
——《呂氏春秋·恃君覽》
材料二: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號之曰有巢氏。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號之曰燧人氏。
——《韓非子·五蠹》
材料三:古者,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獵鳥獸為佃,捕魚鱉為漁。
——《易·系辭》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樣的婚姻形態?
答:上述文獻中,記載了有關原始時期的人類的社會組織形式、婚姻和親族關系以及生活狀況等。
①猿人時期的婚姻形態還處于雜交狀態,與這種婚姻關系相適應,當時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原始群。這樣的群體是以血緣為紐帶組成的,比較松散。
②古人時期的婚姻關系,已擺脫了原始的雜交狀態,進入群婚的早期階段,婚姻只能在同輩之間進行,父母和子女間不得婚配,這叫做“血緣婚”。由這樣的婚姻關系結合成的社會組織叫做“血緣家庭”。這是人類婚姻形態的一大進步。人類的社會組織也開始向母系氏族公社過渡。
③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婚姻形態是族外群婚,即兩個氏族間互為通婚集團,一個氏族的同輩男子做另一氏族同輩女子的丈夫,反之亦同。這種族外群婚制,可從仰韶文化等遺址中男女分葬的現象里得到證明。
④到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階段,婚姻制度逐漸由族外婚發展到對偶婚。對偶婚是一男一女之間的不穩定的結合,即一個男子在許多妻子中有一個比較固定的“主妻”,一個女子在許多丈夫中有一個比較固定的“主夫”,不是獨占的同居,在對偶婚家庭里,男子從婦而居,所生子女屬于女方所在的氏族,它是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這種婚姻仍是比較松散的暫時性的結合,是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的婚姻形態。
(2)概括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社會狀況。
答: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社會狀況為:
①有巢氏、伏羲氏、燧人氏這些名稱,反映了我國遠古的原始群時期人類社會進化的一些階段。“構木為巢”說明已開始定居,“鉆燧取火”說明已出現人工取火。
②伏羲氏尚處在母系氏族公社,發明了獸網和漁網。用來打獵和捕魚,說明這是處在漁獵社會時期。
四、論述題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答:(1)家庭的出現
母系氏族公社轉變為父系氏族公社的時間大約是5000多年前。這一時期,婦女在經濟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婚姻形態也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父系氏族公社內部以男子為中心分裂成為若干個大家庭,各大家庭內部又分裂為若干個一夫一婦的小家庭。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瓦解,代之以地緣為紐帶的農村公社形成。
(2)私有制的出現
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原始的財產公有制漸趨瓦解,私有制由萌芽而產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勞動產品除用消費之外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內部產生了貧富分化,私有制開始產生。私有制的出現主要反映在這個時期的墓葬中,死者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現象嚴重。當時不僅出現了私有制,而且出現了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由于人們占有的私有財產的多寡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原始平等性逐漸消失,不平等的關系也就是階級對立關系逐漸形成。人們的關系也在重新組合:富有者成為氏族貴族,成為奴隸主的前身;貧困者往往要承受富有者的剝削和奴役,從而淪為奴隸。
(3)國家的形成
①中國古代最初國家的產生是在各個發生了階級分化的氏族部落間的沖突與聯盟中形成的,不同于歐洲歷史上任何國家興起的形式。根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古代存在著許多氏族部落,黃河上游和中游地區足黃帝和炎帝部落,黃河下游地區是東夷族部落,長江流域是苗蠻都落。在原始社會末期,部落之間或部落聯盟之間,經常因彼此掠奪而發生戰爭。因此,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中,都要設置軍事領袖,設置氏族大會、氏族議事會為領導機構,以決定大事,組織指揮戰爭。這種制度被稱為“軍事民主制”。這是一種由氏族公禮向階級禮會過渡時期的制度。
②我國古代文獻中記載了許多有關部落和部落聯盟之間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傳說。如炎帝和黃帝兩個部落聯盟曾“戰于阪泉之野”,黃帝取得了勝利;黃帝又和九黎“戰于涿鹿之野”,黃帝亦取得了勝利。黃帝部落成為黃河流域最強大的部落聯盟。在氏族部落之間的戰爭與聯盟中,國家逐漸形成。我國古代代國家的形成約在堯、舜時期。我國的歷史從這時起進入了階級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