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夏商西周

2.1 考點歸納

一、夏朝與夏文化的探究

(一)夏朝的建立

1.大禹治水

堯舜時代洪水泛濫,鯀奉舜之命治水,采用堵的方法,九年無功而被賜死。大禹繼承其父的事業,經過十三年的努力,采取疏導的方法把江水引入大海,終于解決了水患,從而得到諸夏各部擁護,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長,稱“夏后氏”。

2.涂山之會

禹在確立王權后,為了鞏固王權,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懷遠縣境),大會夏、夷諸多邦國或部落的首領,史稱“涂山之會”。這成為夏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標志之一。

3.夏朝初建

禹死后,其子啟立。這種“家天下”的做法與傳統的“禪讓”制不合,引起東方偃姓部族的伯益起來爭位,業已轉化為世襲貴族的各部首領支持啟,啟最終殺掉伯益;其后又有居于今陜西關中平原地區的有扈氏起兵反啟,啟遂率眾前往討伐。雙方在甘(今陜西戶縣南)地交戰。啟借“恭行天之罰”的名義與有扈氏作戰,在輿論上占了優勢。結果有扈氏被剿滅,啟的地位得到鞏固。

(二)夏代的階級結構與國家制度

1.設置官僚制度

夏王是最高統治者。王以下設百官,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農業生產;六卿掌軍事;車正、牧正、庖正分管車輛、畜牧和膳食。夏朝已沖破氏族血緣關系的束縛,開始按照地域劃分統治區。夏朝建立后,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并派九牧進行治理。九牧已不是氏族首領,而是統治一方的地方長官。

2.營建王都和宮殿

禹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告城),啟都安邑(今山西夏縣)。

3.制定典章制度

如“夏禮”、“夏訓”;也有了簡單的賦稅制度,傳說夏后氏九一而貢。還制定了刑法,禹刑是夏代刑法的總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刑法。夏朝建立了監獄,著名的監獄叫“夏臺”,也叫“鈞臺”。

4.建立了軍隊

軍隊的裝備有用銅制作的兵器和鎧甲。

(三)太康失國與少康中興

第三代國君太康(啟之子)在位時,政治腐敗,且王族內部兄弟爭位,致使社會動蕩不安。有夏氏統治力量受到削弱。東夷有窮氏首領弈乘機起兵攻入夏都,奪取了王位,太康逃亡,史稱“太康失國”。

后來太康侄孫少康在有虞氏部落(今河南虞城)重新積聚力量,經過周密的策劃,少康通過用間、行刺等手段,以弱勝強,最終戰勝寒浞父子,中興夏朝,史稱“少康中興”。這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出現以“中興”二字命名的時代。

(四)夏朝的滅亡

夏朝共傳歷471年,共有十七君。最后的國王是歷史上少有的暴君——桀。他生活奢侈腐朽,筑傾宮、瑤臺以享樂,暴虐其民,導致階級矛盾尖銳。此時東部的商部族日益強大,公開反抗夏的暴政,最終以商湯為首的諸侯聯軍,與夏桀大戰于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之野,桀戰敗逃走,后死于南巢,夏朝至此滅亡。

(五)考古中的夏文化

1.二里頭文化

(1)時限

二里頭文化是與夏文化最為接近的考古學文化。于1959年發現河南偃師縣的二里頭,其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395~前1625年之間。類似遺址在豫西,晉南也發現。

(2)類型

二里頭文化分為兩個類型,一是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類型”。二是以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為代表的“東下馮類型”。

2.夏商周斷代工程

(1)緣起

我國有確切記載的年代只能上推至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在此以前的10位周王只有厲王、穆王有確切紀年,其他均缺佚;夏、商也只能講大約起訖于公元前多少世紀。而夏商周三代在我國古代文明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關系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說的成立與否。就歷史學而言,年代學又為重中之重。

(2)研究方式方法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通過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結合,采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解決夏商周年代問題的科研課題的一項工程。它所涉及的學科包括歷史學、考古學、古文獻學、古文字學、天文學、測年科學等,是對我國上古夏商周三代各個時期相對和絕對年代所做的進一步研究和測定。

(3)工程目標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總目標是制定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周時期年代學年表,具體目標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較精確的年代;商代后期五帝以下各王,提出比較準確的年代;商代前期,提出比較詳細的年代框架;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4)研究途徑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途徑是:對于傳世文獻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進行收集、整理、鑒定和研究,對有關的天文歷法記錄通過現代天文計算推定其年代;對有典型意義的考古遺址和墓葬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并進行必要的發掘,取得系列樣品,進行常規和AMS(加速器質譜計)的碳-14年代測年。

(5)成果

“夏商周斷代工程”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啟動,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初步確定夏朝起始年代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

二、商朝及其考古發現

(一)商朝的興亡

1.商朝的建立

傳說有娥氏之女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帝舜任用為“司徒”。相土是契以后商族的著名首領,相傳他曾經訓練馬做運輸工具,因此其活動區域頗為廣泛。至湯時,商朝國力漸盛,商湯以伊尹為相,伊尹不僅協助成湯處理各種軍政事務,而且向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總結歷史經驗,籌劃滅夏方略。除了伊尹之外,還有仲虺、女鳩、女房等重要謀臣。公元前1600年商湯在鳴條(河南封丘東)之戰中最終消滅掉夏國。建立商,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東南),

2.九世之亂

商朝中期王室動亂。自仲丁后,王朝中衰,連續發生王位紛爭,又屢次遷都,諸侯離叛。這一動亂歷經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九王,因“諸弟子爭棚代立”,商王朝陷入危機,史稱“九世之亂”。

3.盤庚遷殷

(1)盤庚遷殷的社會背景

商朝內政不修,宮廷奢侈無度、腐敗不堪,且先王內部爭權奪位的斗爭激烈;貴族勢力非常強大,王權衰弱。

黃河下游水患和地力耗盡,人民生產生活水平下降。

(2)盤庚遷殷的過程及意義

過程:商代第二十任王盤庚即位,決定改革內政,振興商朝。其首要措施是把都城從奄遷到殷。遷殷之舉遭到了貴族的強烈反對。盤庚在遷都前后反復勸說貴族們要認清時局的艱難,并屢次聲明遷都是為了“安定厥邦”。經過激烈斗爭,盤庚終于成功遷都,穩定了商朝的政治局勢,使社會蓬勃發展,此后的商朝再未遷都。

意義:盤庚遷殷扭轉了商朝歷史上自“九世之亂”所帶來的混亂局面,扭轉了商王朝的衰落之勢,使商王朝從此走上了中興的道路,打擊了貴族勢力,加強了王權。

4.武丁中興

武丁繼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乙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

武丁先后平定土方、鬼方、羌方的侵擾;又統兵南征,深入荊楚之地,擊敗荊楚軍;還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這時期大大拓展了商朝版圖和勢力范圍,促進了中原地區與周邊部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商朝成為西起甘肅,東至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流域,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史稱“武丁中興”。

5.商朝的滅亡

商朝后期,統治者腐化墮落,荒亂朝政,好大喜功,連年對外進行戰爭,加速了商王朝的衰落。此時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漸興起,建立早期國家,武王姬發時國力日盛,以拯救蒼生為己任,開始了滅商大業,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與商紂在朝歌南郊牧野決戰,紂王的部隊臨時倒戈,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二)商朝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1.國家機構的設置

商的官制、軍隊和刑罰比夏代更加完善。

(1)官制

商王是最高統治者,獨攬大權,自稱“余一人”或“一人”,表示王權的至高無上。到康丁以后,商代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才逐漸確立。

早商時期,最高一級的是師保。這類職官的代表如伊尹、保衡、巫咸、巫賢等,這些人常常集官職與神職于一身,擁有很大的權力。

晚商時期,職官設置才趨于齊備。從殷墟卜辭記載的職官情況來看,商的官吏大致可分為:

a.事務官,名稱有尹、臣、小臣等;

b.武官,名稱有馬、亞、射、衛、犬等;

c.史官,掌管宗教活動和文化事業,名稱有卜、作冊、史等。

商王朝把它的統治地區分為畿內和畿外兩大部分。畿內是商王室直接統治的部分,稱為“王畿”,畿外是眾多方國、部族分布的地區。

(2)兵制

在早商時期和晚商前期,主要是以方國部族為單位的征集制,常備軍在商朝整個武裝力量中尚處于次要地位。

晚商后期,常備軍有了較大發展,軍事建制趨于完善,其實力已經超過所征集的諸方國部族的兵力。

商代的作戰方式既有步兵步戰,也有車兵車戰。到商代后期,車戰已成為主要的作戰方式。

(3)刑法

商代的刑法名目繁多,極其殘酷。商有《湯刑》,為成文法,有肉刑、死刑和流放等。死刑有剖腹、脯醢、炮烙等。

2.社會經濟狀況

(1)從考古發現的情況看,商代的農業生產工具以石器居多,石器有石鏟、石鐮、石刀、石斧等。骨器和蚌器也比較常見,木器偶有發現,青銅農具已開始使用。

(2)農業生產多以集體耕作的方式進行。甲骨文中有“王大令眾人曰:脅田”的記載。“眾人”又稱“眾”,是從事農業勞動的奴隸?!懊{田”就是奴隸們集體耕作。商代種植的谷類作物有黍、稷、麥、稻等,而以黍、稷為主。

(3)最具代表性的手工業為青銅鑄造業,商代青銅器的種類繁多,常見的按用途分為禮器、樂器、工具、兵器、車馬器等。殷墟出土的商王室祭祀禮器司母戊大方鼎,為商殷青銅器的第一重器,也是目前我國已發現的最大的古代青銅器。此外還有制陶業、制骨器業、紡織業、木工、石工、玉工、漆工、釀酒等。

(3)商代開始出現專業商人,在當時的商業活動中已使用了貨幣,時稱為“貝”,主要是海貝。海貝因數量不多,不敷使用,又用玉或骨制成玉貝或骨貝,或鑄銅貝。

3.甲骨文與金文

商代的文字因主要保存在龜甲和牛肩胛骨上,被稱之為甲骨文。甲骨文單字總數約有4500字,今已確認者約有2000字。甲骨文雖仍以象形為主,但已初步具備六書的形態。由于商統治者十分迷信,凡遇祭祀、征伐、田獵、疾病、農業的豐歉、天氣的陰晴風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詢問鬼神。這些甲骨文多記錄占卜之事,又稱卜辭。在少量銅器上亦鑄有一些文字,稱為銅器銘文,亦稱鐘鼎文,簡稱金文。甲骨文中還有不少有關商朝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一些卜辭提到日食、月食和若干星辰名,對氣候變化的記錄也比較詳細。歷法上普遍使用干支記日,分一年為十二月,同時使用閏月來調整一年的天數。

(三)商朝的主要考古發現

1.安陽殷墟

安陽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其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已發現53座建筑基址。這些宮殿中有的是商王及王室貴族起居、議政和舉行典禮的場所,有的是官署機構的所在,有的是用于祭祀祖先神靈的宗廟。

2.偃師商城

偃師商城位于河南偃師縣城西的尸鄉溝。該城為內城外郭式,城墻用夯土筑成,宮城居中,有大型宮殿建筑群,另外兩座起拱衛宮城的小城位于宮城左右。城區北部有平民的居住區。

3.鄭州商城

鄭州商城城址位于鄭州市區,平面呈長方形,四周有夯筑的城墻,在城門東北部的較高地帶是貴族居住的宮殿區。居民區、墓葬區和手工業作坊安排在城外。

三、西周的盛衰

(一)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起源

周族原居于今陜西渭水中游以北,傳說周的始祖母有邰氏之女名姜嫄,踩巨人腳印而生棄,棄是周族的始祖。周為姬姓族,興起于陶唐、虞、夏之際。周人屢次自稱“有夏”,可見周族與夏關系密切,甚至可能是夏族的一個分支。

棄的四世孫公劉時,遷居于豳,社會經濟有較快的發展。公劉之后又九世,傳到古公亶父,為了躲避戎、狄的侵擾,他率領族人遷徙到岐山下的周原。周原一帶的土地較肥沃,適宜耕種,周族在這里定居下來。古公亶父在岐周開始了“翦商”事業,后來被追尊為“太王”。古公亶父死,子季歷立。這時周在名義上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侯國。

2.周部族的崛起

(1)周文王

周文王,名昌,為季歷之子。文王時期,周已相當強大,號稱“西伯”。文王在國內改正法度、施行仁政;團結周邊諸侯,明確樹起抗衡商朝的大旗;滅掉了犬戎、崇等部,為伐紂徹底掃清了道路;并遷都豐邑。為周人基本完成了滅商的前期準備,使周人“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2)有亡荒閱

周文王時,整頓吏治,針對奴隸逃亡的現象大規模清查逃亡的奴隸,稱為“有亡荒閱”。這項措施得到了各諸侯貴族的擁護,對鞏固周朝的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武王伐紂與商的滅亡

(1)周武王

周武王姬發,是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繼承文王遺志,勵精圖治,任命姜尚為軍師,負責軍事;任命其弟周公旦為輔佐,負責政務;還任命召公、畢公等人為助手;還營建新都鎬京。這一切為伐商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2)孟津之會與牧野之戰

周武王九年,武王抓住商紂王統治分崩離析的有利時機,率師東進,觀兵孟津(今河南孟津,古黃河渡口),大會八百諸侯。這是對商朝的一次武力試探,也是伐紂戰爭的預演。牧野之戰是周滅商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孟津之會后二年,商軍主力遠征東南,伐紂時機成熟。周武王親率大軍伐商,在孟津會合各路諸侯,聯合西南地區和江漢流域的少數民族參戰,從孟津渡黃河,殺奔商都朝歌,戰于商都郊外牧野(公元前1046年)。紂王大敗,自焚而死,商朝亡。

(二)周公東征

周武王攻克殷都,封紂子武庚于殷,統率殷的遺民。以弟管叔、蔡叔和霍叔領兵駐守在殷都周圍,就近監視,號稱為“三監”。

武王在滅商后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繼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蔡叔及群弟的疑忌。武庚見有機可乘,拉攏管叔、蔡叔,聯合東方的奄(今山東曲阜)和薄姑(今山東博興一帶)等國發動叛亂。周公旦親自領兵東征,苦戰三年,平定了叛亂。殺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降為庶人。這就是周公東征。

周公東征后,西起岐陽,東到圃田,所經渭、涇、河、洛地帶,都成為周的王畿。西邊的關中平原是周人興起的根據地,以鎬京為中心,稱為“宗周”;東面的河洛地帶,以東都王城為中心,是保衛宗周和鎮撫東方的重鎮,稱為“成周”。

(三)西周的衰亡

1.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

周厲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統治危機日益嚴重。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周厲王任命榮夷公為卿士,推行“專利”政策,下令將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不準平民樵采漁獵。這種政策直接觸犯了“國人”的利益,為壓制輿論的不滿情緒,厲王又專門派人“監謗”,發現有異議者則殺之,結果人人自危,不敢議論,道路以目。公元前841年,國人忍無可忍,發起了武裝暴動,史稱“國人暴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群眾性武裝暴動,動搖了周王朝的統治根基。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稱“共和行政”(一說由國人共推諸侯共伯和執掌王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國現存史料中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2.宣王中興

(1)料民太原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厲王死于彘,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周宣王即位后,統治力量弱小,社會動蕩不安,周邊民族不斷入侵。宣王首先整頓內政,穩定社會秩序,繼而對周邊民族開展戰爭。為補充兵力,開拓財源,周宣王下令“料民于太原”(今山西西南部),料民就是清查民數,以便于征兵,結果引起平民的反抗。

(2)不籍千畝

西周末年,井田制的剝削方式已難以為繼。周宣王即位后,深感“民不肯盡力于公田”,于是宣布廢除借助民力以耕公田的籍田制度。將公田租給農民耕種,按一定的數額征收田租,這就是“不籍千畝”。這樣一來勞役地租變成實物地租,租稅制關系便發展起來。

(3)軍事勝利

宣王在位40年(一說46年),在政治和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對獫狁、西戎、徐戎、荊楚的戰爭取得很大勝利,史稱“宣王中興”。

3.西周滅亡與平王東遷

宣王死后,其子幽王即位。幽王為人性情暴躁,他寵褒姒、棄皇后、廢太子、烽火戲諸侯四件事情,加劇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諸侯叛離。申侯聯合繒與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發兵進攻宗周,攻占鎬京,殺幽王于驪山之下,宗周被戎人摧毀,西周滅亡。

諸侯們和申侯擁立宜臼繼位,是為平王。這時豐、鎬已殘破不堪,周圍又有戎人的威脅,平王被迫于公元前770年放棄豐、鎬,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

四、西周的制度和社會結構

(一)西周官制與軍制

1.西周官制

(1)太師和太保,是西周初期王室政權機構中最重要的官職,掌握著王室的軍政大權,并且負有監護和輔佐年少國君的重任,通常由王室貴族中的父兄輩出任。

(2)太宰,直接輔佐周王管理政事,與師保地位相當。其下有眾多的卿士,如被稱為“三有司”的司土(徒)、司馬、司工(空),均屬政務官。司土(徒),主要管理土地和農、林、牧、漁等的生產;司馬,又稱司武或祈父,職掌軍事;司空,又稱司工,掌管營建、制造等事。三有司之外還有司寇,主管刑獄等。

(3)太史,周代主管冊命、制祿、祭祀、時令、圖籍等的長官。因為宗教職能在政權機構中逐漸削弱,太史實際權力不大。

周王朝的大小官職,有很多是世襲的,形成了世卿世祿,這是周代官制的一大特點。

2.西周軍制

(1)軍隊構成

周王室有三支軍隊:虎賁,王室的禁衛軍;周六師,是國家主力軍,由周人組成,駐在京師豐鎬一帶,也稱西六師;殷八師,由商遺民組成,主要駐在東方,亦用于征伐,也稱東八師。

諸侯亦可建軍隊,大國三師,小國一師。

(2)戰車

軍隊以戰車為基本單位,一輛戰車謂之一乘。戰車上有甲士3人,一人居中執轡駕馭車馬,另外兩人執戈矛弓矢盾等兵器分立左右,徒兵則隨車而進。甲士由各級貴族充當,徒兵則由庶民組成。

3.刑罰

西周制定了系統的法律條文,設有專門的司法機構和專職的司法官吏。《尚書·呂刑》和《周禮·秋官》是記載西周刑罰制度的主要文獻資料,前者主要記載刑法的名目,后者主要記錄與刑法有關的各種官吏的名稱及其職責。西周刑罰分為五刑,即墨、劓、剕、宮、大辟。

西周的刑罰主要是針對奴隸或其他下層人民制定的,貴族成員犯罪,繳納一定數量的罰金往往可以免罪。

4.禮樂制度

(1)內容

周公制定“周禮”,使西周的禮樂制度日趨完備。其核心內容是一套嚴格貫徹宗法等級制、分別親疏貴賤尊卑上下的禮儀體系。這些禮樂制度包括:各種政刑制度;吉、兇、軍、賓、嘉五禮(即有關祭祀、喪葬、軍旅、朝覲盟會和婚冠喜慶等各種典禮儀式);宮室、衣服、車馬等禮儀等級規定。配合這些典禮儀式,還有具備與之相應的舞樂。

(2)意義

周朝禮樂制度維護了當時的社會秩序、鞏固了王朝統治。很多內容對后世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二)分封制

1.分封對象

分封制是西周立國之本。周公當政時期和成康時期進行了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姬姓諸侯多是文王、武王、周公的后裔。異姓諸侯多是周人的親戚,還有一些是歸附周朝的方國部落首領和前朝遺族。

2.主要封國

最重要的封國有:衛,武王弟康叔的封國,都朝歌(今河南汲縣北);齊,太公姜尚的封國,都營丘(今山東臨淄);魯,周公旦的封國,周公旦在周室輔政,子伯禽就國,都奄(今山東曲阜);宋,商紂異母兄弟微子啟的封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燕,召公奭的封國,都薊(今北京);晉,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國,都唐(今山西翼城西)。

3.天子與諸侯的關系

周代封建諸侯的儀式為“授土授民”,謂之“錫(賜)命”,受封者接受周天子的冊命,稱為“冊封”。

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有權任命諸侯國的重要官吏;定期巡狩,到各諸侯國視察;各重要諸侯國的國君兼任王室的卿士;還要派遣軍隊戍守周王的都城,或隨王外出征討;定期朝聘,到王廷朝覲述職;還要定期向王室交納貢品,主要是進貢當地的土特產;派人為王室服役,主要是修筑城邑、宮室等。

4.封國之內

在各諸侯國內,諸侯是封國內的君主,國內土地的一部分歸其直轄,一部分土地作為采邑分封給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樣情況分土地給士,士直接統治庶民。

(三)宗法制

1.嫡長子繼承制

與分封制相輔相成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制,即嫡長子繼承父親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

2.大宗與小宗

在宗法制度下,嫡長子系統稱為大宗。與之相對的是小宗,即相對于嫡長子的眾庶子。在宗法系統里,諸侯和大夫實具有大宗和小宗雙重身份。

由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實行而出現的多層次的具有穩定隸屬關系的等級制度,是西周社會結構的重要特征。

(四)井田制

1.公田

西周奴隸制國家的經濟基礎是井田制度,與宗法制度緊密相連?!捌仗熘?,莫非王土”,周代的土地屬于國有。“田里不鬻”,即土地不得買賣。故井田也稱公田。

2.私田

西周中晚期,一些貴族驅迫民眾墾荒,成為私田;也有一些自耕農墾荒以擴大耕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田日益增多,成為井田制內部的對抗因素。

(五)西周的社會結構

西周各階級內部有較細的等級劃分:

1.貴族

西周的貴族包括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

2.平民

西周實行國野制,又稱鄉遂制。平民階級分為“國人”和“野人”。

(1)國人是貴族的遠系旁支,在當時的政治活動中享有一定的權利。國人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是“執干戈以衛社稷”。國人是甲士的主要來源,是軍隊的主力。

(2)野人又稱庶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區的傳統居民,還有遷徙到內地的周邊民族成員以及流亡人口。野人的義務則是農業生產,即井田制下的勞動者,但仍不同于完全失去自由的奴隸。

3.奴隸

西周的奴隸奴隸來源的多樣成分的復雜,有等級之分,被廣泛役使于農業、手工業、畜牧業等生產領域。

五、西周的經濟與文化

(一)西周的農業

西周的農業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在農業技術上,出現了休耕輪作的方法。在耕作技術上,很注意選育良種、施肥、除草、防治病蟲害及灌田或排水等。主要農具更加多樣化,如耒耜、骨鏟、石鏟、石犁、石刀、蚌鐮等。初開墾的田地稱為“菑”。這種田地經過整治到第二年才可種植,便稱為“新”。三年以上的熟田就稱為“畬”。農作物主要種類有黍、稷、禾、麥、麻、菽、稻、糜、芑、粱等。

(二)西周的手工業和商業

1.工商食官制度

“工商食官”語出《國語·晉語四》,工就是工匠,商就是商人,工和商為官府效力,其衣食住行由官府提供。工商食官制度,是指商周時期,由官府控制手工業和商業,工商業者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只能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圍內進行,其產品和經營只能是為貴族統治者服務的制度。

2.西周的手工業

(1)青銅鑄造業。青銅器的器形和數量都比商代增多。1976年在陜西臨潼出土的利簋,記有武王伐紂之事,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2)制陶業。在陜西岐山鳳雛村岐周宗廟遺址中發現的繩紋瓦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瓦。

(3)紡織業。分家庭副業和官府紡織業,以絲、麻、葛和羊毛作為原料。錦大約在西周后期也出現了。

3.西周的商業

西周時期的商業由官府來經營,在較大的都邑中出現了市場,有管理市場的“質人”。商賈在市場上進行貿易,都要由“質人”制發買賣的契券才可以進行。交易的商品,有各種物資,還有奴隸。五名奴隸才值“匹馬束絲”。

在商業交換中,主要的貨幣是以朋為計算單位的貝。銅也被用作交換手段。民間的貿易活動,一般數量較小,大都以物易物。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與文化

1.敬天保民思想

(1)敬天

西周時期的統治者把上帝視為至高無上的主宰者,而呼之為“天”。最高統治者周王,則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

(2)保民

商代夏,周代商,即“湯、武革命”。這樣,在“天命”神圣性不能動搖的前提下,人事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了。“順乎天而應乎人”的理論就是這種“保民”觀點的反映,只有適應人心,才能維持“天命”。

(3)明德

為了“保民”,統治者還須加強自我克制的能力,這就是“明德”。

2.教育

西周時期主要是針對貴族子弟的教育。學校由官府開設,就設在官府中。教育內容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育的特點也是“政教合一”。

3.天文

西周后期,對于天象的觀測已經有了比較精確的記載,《詩經·十月之交》有我國最早的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

西周時期采取以太陽紀年、以月亮盈虧變化來紀月的歷法,西周中、后期從觀象授時進入到推測的階段,表明歷法的制定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宣县| 旬阳县| 噶尔县| 名山县| 麻江县| 潮安县| 闸北区| 留坝县| 禹州市| 水富县| 蒙山县| 池州市| 金秀| 宜良县| 会理县| 文成县| 马鞍山市| 平塘县| 格尔木市| 略阳县| 保山市| 德安县| 开封县| 印江| 丰原市| 昌邑市| 大庆市| 武清区| 得荣县| 江阴市| 东丽区| 四平市| 叙永县| 平潭县| 桂平市| 富川| 固镇县| 西盟| 腾冲县| 屯留县|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