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特殊語法及句式

(一)特殊語法現象

1.名詞作動詞

一般地,名詞在句中作主語、賓語、定語,當它表達與本來意義相關的某種行為動作時,它就臨時具備了動詞的特點,即活用為動詞。

如:項王乃復引兵而東。(《史記?項羽本紀》);“東”表示“向東進軍”。

2.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普通名詞可以不用介詞的幫助,經常直接放在謂語中心語前面作狀語,稱之為“名詞作狀語”。古漢語的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以下內容:

(1)表示方位或處所

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行為動作在什么地方發生,或者行為動作向著什么方向發生。

如:大月氏復西走。(《漢書·張騫傳》);“西走”表示“向西逃走”。

(2)表示工具或依據

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使用什么工具從事行為動作,或者依據什么從事某種行為動作。

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列子·湯問》);“箕畚運”表示“用箕畚搬運”。

(3)表示對人的態度

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用什么態度從事某種行為動作。

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鴻門宴》);“兄事”表示“用對待哥哥的禮儀接待”。

(4)表示比喻

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形容行為動作的狀態,表達比喻內容。

如:嫂蛇行匍伏。(《戰國策·秦策一》);“蛇行”表示“像蛇一樣地爬行”。

3.動詞作名詞

當動詞在句中替代了跟它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具有表示人或事的意義時,這個動詞就被活用作名詞了,一般充當句子的主語或賓語。

如:“殫其地之出(出產),竭其廬之入(收成)。”(《捕蛇者說》)

4.形容詞作名詞

一般地,形容詞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具有指代事物的意義時,它就被活用為名詞了。

如:“吾與汝畢力平險(險峻的大山)。”(《愚公移山》)

5.形容詞作動詞

形容詞一般表示人或事物的形態、色彩、性質、范圍等,當它具有動作行為的指向時,就應作動詞看待了。

如:“此教我先威(威懾)眾耳。”(《陳涉世家》)

6.使動用法

用作謂語的詞表示“使(讓)賓語怎么樣”,使這個賓語發生某種變化或產生某種動作即為使動用法。一般可譯為“使(讓)+賓語+動詞”的形式。使動用法又可分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使動用法等,其中,前兩種出現得最多。

(1)動詞的使動用法

主語使賓語從事謂語動詞所表達的行為動作。

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如果帶有賓語,一般為使動用法。

如: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鴻門宴》);“活之”即“使之(項伯)活了下來”。

不及物動詞用為使動用法時,后面的賓語可以省略。

如: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荀子?天論》);“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及物動詞也可以用作使動,為與一般用法相區別,用為使動的及物動詞一般要破讀。

如: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飲趙盾酒”即“使趙盾飲酒”。“飲”破讀為“yìn”。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與狀態。

如: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弱秦”即“使秦國弱”。

(3)名詞的使動用法

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

用作使動的名詞后面的賓語偶爾可以省略。

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劉向《新序?節士》)

“臣”即“臣之”,“使之成為臣”的意思。

“友”即“友之”,“使之成為朋友”的意思。

7.意動用法

形容詞或名詞作謂語時,它對賓語含有“認為怎么樣”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就當視作意動現象。如:“邑人奇之,稍稍賓客(把……看作客人)其父。”(《傷仲永》)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備這個活用的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如:漁人甚異之。(陶潛《桃花源記》);“異之”即“認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異”。

(2)名詞的意動用法

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就是這個活用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論》);“君君”即“認為國君是國君”。

(二)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斷

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如: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3)用“者”表判斷,復指主語,引出謂語

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5)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

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7)無標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如: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2.被動句

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也叫意念被動句。

(1)用“于”表示被動關系

用介詞“于”引出行為的主動者,“于”放到動詞后,它的形式是:“動詞+于+主動者”。如:王建禽于秦。

(2)用“見”來表示被動關系

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后加“于”引進主動者。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于+主動者”。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用“為”表示被動關系

“為”放在動詞前邊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如: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于+主動者”。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司馬遷《屈原列傳》)

(5)無標志的被動句

無標志的被動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即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的語義來判別。如: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3.省略句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漢語中,省略現象更為普遍,而且按照現代漢語習慣,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語的省略

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說》)

蒙后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詩自序》)

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謂語的省略

如: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

修飾語的省略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中心詞的省略

如: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荀子》)

(4)賓語與兼語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如:屠懼,投(之)以骨。(蒲松齡《狼》)

(5)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

如: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6)分句的省略

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至遠),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4.倒裝句

(1)介詞結構后置/狀語后置

動+以+賓

如: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動+于(乎,相當“于”)+賓

如:青,取之于藍,勝于藍。(《荀子?勸學》)

形+于+賓

如: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

介詞賓語后置:介詞“以”“于”“乎”“自”等后面帶上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短語。

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2)主謂倒裝

古漢語中為了強調謂語,有些感嘆句或疑問句把謂語置于主語之前。一般常用逗號將主謂隔開。感情較強烈;謂語由形容詞充當。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疑問句中疑問詞作賓語

如:沛公安在?(《鴻門宴》)(應為“沛公在安”)

以“是”、“之”為標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銘》)(應為“有何陋之”)

(4)定語后置

“之……者……”

即“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如:馬之千里者。(《馬說》)

“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中心詞+數量詞

如: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

“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5.疑問句

在古漢語中,借疑問詞或否定詞而發出疑問的句子叫疑問句。其中疑問詞分疑問代詞和疑問語氣詞兩類。常用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曷、胡、安、焉、奚、惡、盍(蓋)等;常用的疑問語氣詞有:乎、諸、與(歟)、邪(耶)等。

(1)使用疑問代詞

疑問代詞常與疑問語氣一起使用。

使用疑問代詞“誰”構成疑問句

如: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使用疑問代詞“孰”構成疑問句

如: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莊暴見孟子》)

使用疑問代詞“何”構成疑問句

如:吾君在前,斥者何也?(《毛遂自薦》)

使用疑問代詞“曷”構成疑問句

如: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

使用疑問代詞“胡”構成疑問句

如: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使用疑問代詞“安”構成疑問句

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使用疑問代詞“焉”構成疑問句

如:則將焉用彼相也?(《季氏將伐顓臾》)

使用疑問代詞“奚”構成疑問句

如:奚暇治禮義哉?(《齊桓晉文之事》)

使用疑問代詞“惡”構成疑問句

如:以小易大,彼惡知之。(《齊桓晉文之事》)

使用疑問代詞“盍(蓋)”構成疑問句

如: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2)使用疑問語氣詞

使用疑問語氣詞“乎”構成疑問句

如: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使用疑問語氣詞“諸”構成疑問句

如: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孟子》)

使用疑問語氣詞“與(歟)”構成疑問句

如: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使用疑問語氣詞“邪(耶)”構成疑問句

如: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

(3)使用固定搭配“幾何”、“何如”、“奈何”、“如之何”、“如……何”、“奈……何”等表示疑問

如: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狼》)

(4)使用否定詞表示疑問

如: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浠水县| 桃园县| 当雄县| 廊坊市| 濮阳县| 白朗县| 遵化市| 娄底市| 囊谦县| 肃宁县| 石楼县| 大化| 镇沅| 姚安县| 资兴市| 井冈山市| 德格县| 万山特区| 阳信县| 东港市| 阿拉尔市| 寿宁县| 镇康县| 林周县| 西平县| 广安市| 刚察县| 贵州省| 佛山市| 卫辉市| 虹口区| 集贤县| 轮台县| 安塞县| 蓬安县| 花垣县| 呼和浩特市| 长葛市| 普洱| 顺昌县| 白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