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4年中國傳媒大學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及詳解[視頻講解]

中國傳媒大學

2014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題

考試科目: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

一、簡答題(每題15分,共45分)

1.自媒體

2.涵化理論

3.輿論監督

二、論述題(每題30分,共60分)

1.“使用與滿足理論”在微博和微信中的使用。

2.傳播學實證研究方法與其優缺點。

三、案例分析題(45分)

運用媒介倫理知識,分析李天一案件中的媒介表現。

參考答案

中國傳媒大學

2014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題

考試科目: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

試題分析

一、參考教材(8本)

1.《傳播學總論》(胡正榮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2.《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傳播學基礎:理論、框架與外延》(段鵬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4.《傳媒法規與倫理》(王軍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5.《媒介管理學》(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6.《新媒體傳播》(馬為公、羅青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7.《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E.M.羅杰斯著,上海譯文出版社)

8.《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二、試題特點

1.題型及分值分布

主要題型分為: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題。

(1)簡答題(共3題,每題15分,共45分)

(2)論述題(共2題,每題30分,共60分)

(3)案例分析題(共1題,45分)

2.考試內容

(1)傳播學基礎知識(60分)

涵養理論、輿論監督、使用與滿足理論、傳播學實證研究方法。

(2)傳播學熱點(75分)

微博、微信,李天一案件,自媒體。

(3)新聞傳播綜合考點(15分)

輿論監督。

三、本試題與其他相關試題比較

1.2014年334試題特點

(1)題型方面

較往年題型保持不變。

(2)考查范圍

基礎知識:傳播學的基礎知識仍然是考查重點,尤其是將基礎知識與熱點相連,并且在基礎中也涉及到冷僻考點和超綱內容。要回答出學科考點的來龍去脈并將基礎的知識與現代的傳播變化情況相結合。

熱點時事:對新理論和業界熱點問題的考查比重越來越大,已經占到三分之二的分數,要對新聞傳播界的時事一直持續關注,并對自己的專業化見解進行總結歸納。

綜合能力:在考查334時試題中加入了440的考點,在對熱點案例的分析的時候也是新聞與傳播分不出界限,需要將兩者的考點相結合,在回答334的時候語言組織要更加的靈活化。

(3)難易程度

與2013年的試題相比難度提高,需要考生思考和動用日常知識積累的題目增多。

2.本試題與其他學校相同專業試題簡單比較:題型、考試內容、難易程度等。

(1)題型:題型簡單,沒有特別的組成結構,更為靈活。

(2)考試內容:皆朝著更加靈活的方向發展,注重考查考生的綜合素質。

(3)難易程度:近年來難度一直在不斷加強,2014年334與人大、復旦等學校新聞專業考試題目相比,難度仍處于適中地位。

真題詳解

一、簡答題(每題15分,共45分)

1.自媒體

【分析】超綱題,屬于熱點題,分析角度與方向自由選擇。

難易程度:☆★★

答題思路:概念→特點→分類。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1)自媒體的概念

自媒體(We Media)的定義由美國的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學者提出,認為“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信息化程度的提高,BBS、播客、博客、微博、SNS等普通大眾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的“自媒體”平臺大量涌現,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傳播者們通過這些平臺隨時隨地用文字、聲音或圖像在互聯網上傳播信息,信息被自由的傳播者隨意的傳播,影響力迅速攀升。

(2)自媒體的傳播特點

平民化、個性化

從“旁觀者”轉變成為“當事人”,每個平民都可以擁有一份自己的“網絡報紙”(博客)、“網絡廣播”或“網絡電視”(播客)。“媒體”變成了個人的傳播載體。人們自主地在自己的“媒體”上“想寫就寫”“想說就說”,每個“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聯網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構建自己的社交網絡。

低門檻、易操作

對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而言,媒體運作無疑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它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去維系。同時一個媒介的成立,需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層層核實和檢驗。而在自媒體的網站上,用戶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注冊申請,根據服務商提供的網絡空間和可選的模版,就可以利用版面管理工具,在網絡上發布文字、音樂、圖片、視頻等信息,創建屬于自己的“媒體”。其進入門檻低,操作運作簡單,讓自媒體大受歡迎,發展迅速。

交互強、傳播快

沒有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得益于數字科技的發展,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都可以經營自己的“媒體”,信息能夠迅速地傳播,時效性大大的增強。作品從制作到發表,其迅速、高效,是傳統的電視、報紙媒介所無法企及的。自媒體能夠迅速地將信息傳播到受眾中,受眾也可以迅速地對信息傳播的效果進行反饋。自媒體與受眾的距離是為零的,其交互性的強大是任何傳統媒介望塵莫及的。

(3)自媒體的種類

自媒體的種類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個人、法人單位和官方組織。個人自媒體主要是以自發性個體發布,法人單位自媒體主要以社會各單位、組織發布,官方組織自媒體,主要以政府機構發布。

2.涵化理論

【分析】基礎題,屬于傳播學大綱內容。

難易程度:☆★★

答題思路:背景→內容→延伸。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涵化理論”是關于大眾傳播的潛移默化效果的一種理論,又稱培養理論、教養理論,涵化假設、涵化分析。美國傳播學者G.格伯納等人,在對電視內容及其影響展開長達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這一理論。

(1)理論誕生

電視媒介的興起與其強大的吸引力是許多關于社會經驗效應理論化的來源。其中一項不斷被提及的主題就是“透過當代主流媒體語言和圖像,我們的經驗被名副其實地中介”的程度如何。在大眾傳播領域將這方面的研究稱其為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又譯為教養理論)。

這一領域的研究最早是由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南堡傳播學院的格伯納及其同事發展起來的。他們對電視效果進行的研究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長期、最大規模的研究。格伯納及其同事的出發點是,電視已經變成美國社會的文化中心,“電視機已經成為家庭的中心成員,成為在多數時間最重要的故事講述者”。格伯納及其同事認為,對重度觀眾來說,電視實際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信息、觀念和意識的來源。所有接觸這些相同信息所產生的效果,便是格伯納等人所稱的涵化作用,或者教導共同的世界觀、角色觀和價值觀的作用。

(2)理論內容

涵化理論認為,傳播內容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識形態傾向,這些傾向不是以說教而是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的形式傳達給受眾的,它們潛移默化地形成人們的現實觀、社會觀。目的是為了揭示大眾傳播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和意識形態服務的本質。涵養理論肯定了共識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強調了大眾傳播在形成這種共識中的作用;揭示了大眾傳媒所提示的象征性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的關系,以及傳媒帶有的傾向性所產生的社會后果;大眾傳媒在形成現代社會“共識”方面,已遠遠超過了傳統社會中教育和宗教的作用。

(3)理論修正

格伯納及其同事重新審查了涵化理論后又提出了兩個新概念——主流化和共鳴。這是考慮到不同的社會團體大量看電視的結果可能有不同。格伯納說,主流化(main streaming)表明,不同社會團體的大量看電視者的意見趨同。共鳴(resonance)發生于人口中的某些特定人群,涵化效果在那里表現得非常突出。

主流化與共鳴這兩個概念是對涵化理論很大的修正,涵化理論不再宣稱電視對所有重度收視者都具有統一和跨界(across-the-board)的效果了。它現在的主張是,電視與其他變量是相互作用的,看電視只對某些次級群體的人有很強的效果,而不是對其他所有人都有影響。

(4)理論改進

涵化理論最近的一個改進是將可能的效果分為兩種類型的變量:第一級信念和第二級信念。第一級信念(first-order beliefs)是指對外在世界事實的信念,第二級信念(second-order beliefs)是指從以上事實推論得出的關于期望與傾向的信念。這兩種信念可能是相互聯系的,第二級信念可能來自對第一級信念的推論。但是,一些研究顯示,第一級信念和第二級信念并不總是有明顯相關的。

(5)理論批評

對涵化理論有許多批評意見,批評者的主要論點是,期待整體的電視觀看會產生涵化效果的結論是不合理的。據此,一些研究者也指出,涵化理論可能不支持總體上的電視內容,但可能適用于特定種類的電視節目。

3.輿論監督

【分析】基礎試題,屬于新聞學與傳播學相結合的考點。

難易程度:☆☆★

答題思路:含義→功能。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1)輿論監督的含義

輿論監督,是指借助新聞媒介的傳播優勢,以公開的方式反映公眾對某一社會現象、某個社會事件或社會問題所形成的比較一致的意見。輿論監督是代表公眾的意志對社會現實作出的強有力的主動回應,因而在實施社會監督方面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權威性。

(2)輿論監督的功能

輿論監督最大的功能在于監視社會環境,推動社會發展。

輿論監督的社會監視功能,首先表現在它對社會發展具有“晴雨表”和“候風儀”的監測作用。其次是對社會發展進程的監視。輿論的社會監視功能總能保持清醒的超越現實功利、謀求整體長遠利益的效果。第三個表現是對社會發展的效果評價。

輿論監督的社會調整功能

主要表現為對社會心態、社會意見的調節、疏導和重新整合。輿論監督的社會調整功能還常常表現為充當社會公眾的“傳聲筒”和“排氣閥”,傳達呼聲,宣泄積郁,平衡心理,滿足愿望,從而使整個社會在心態上維持在一個理想的安全值上。

輿論監督的社會控制功能

它是一種積極控制,主要以典型示范、及時褒貶、議題設置等手段,通過事先預警、事中監測和事后評價的主動介入方式,積極預防和及時制止社會越軌行為。同時,它又是一種非強制性的軟控制。主要以輿論、宣傳、教育的手段去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通過精神內省、價值認同、道德感化和輿論壓力的方式達到控制的目的。

輿論監督的社會制衡功能

主要表現在輿論監督對社會權威和權力的設限和抗衡上。

二、論述題(每題30分,共60分)

1.“使用與滿足理論”在微博和微信中的使用。

【分析】半開放試題。從題干上來看,限定詞是“使用與滿足理論”,要從現象看到本質,并利用基礎理論知識對背景、原因、表現進行多重分析。

難易程度:☆★★

答題思路:理論簡介→分點論述表現。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1)使用與滿足理論

“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該理論認為,受眾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他們接觸媒介的活動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從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在這樣情境下,大眾媒介所傳遞的信息就不可能同時被所有的受眾所接受,受眾總是從中挑選出可以滿足自己的信息。研究表明,受眾通過使用媒介而獲得的滿足至少來自三個方面:媒介內容、媒介接觸本身以及接觸不同媒介時的情境。

根據這一觀點,受眾面對大眾傳播并不是被動的,實際上受眾總是主動地選擇自己所偏愛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內容和訊息,而且不同的受眾還可以通過同一媒介訊息來滿足不同的需要,并達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傳播媒介在操縱受眾,而是受眾在使用傳播媒介,傳播活動的主動權是由受眾而不是傳播者所掌握。

(2)“使用與滿足理論”在微博和微信中的使用

接觸新媒體的需求

保羅萊文森在《新新媒介》一書屮提出了當代媒介的“三分說”,即舊媒介、新媒介及新新媒介。他認為“新新媒介涵蓋以前新媒介的原理”,“用戶可以決定何時何地去獲取新媒介提供的文本、音頻和視聽”。互聯網時代產生的微信,集傳統媒介的優勢于一身,將用戶從傳統的受傳者變成了信息的發出者,實現了用戶從信息消費者向信息生產者身份的轉變。微信和微博為受眾帶來新鮮感和使用新媒介的迫切愿望,它的發展離不開以白領和學生為主體的年輕群體的支持。年輕群體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追逐新奇事物的天性,使微信與微博在年輕群體中備受好評。

獲得資訊和信息的需求

拉斯維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最早提出了媒介的“三功能說”,他將媒介傳播的基本社會功能概括為環境監視、社會協調、社會遺產傳承三個方面。而“瞭望哨”的作用正是信息的需求。自然與社會環境時刻處在不斷的變化中,人類只有及時了解、把握并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從微博和微信的使用情況來看,受眾通過搜索或者推薦,對自己感興趣或者能滿足自身某種需求的微博和微信賬號進行關注,這種關注是基于自身的某種需求,譬如娛樂、獲取信息、增長知識等,且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性的行為。

微信和微博常見信息的形式一般包括新聞消息、生活服務類資訊和娛樂信息等。對于那些選擇訂閱新聞或是生活資訊的用戶,他們會在每天定時收到服務平臺發送的重要新聞事件或生活服務資訊。這既能滿足受眾對信息關注的需求,同時,這種手機碎片化閱讀的方式大大節省了他們消化信息的時間,能夠讓用戶在最寶貴的時間里看到最需要的新聞。此外,微信獨創的二維碼掃描,可以讓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針對性的選擇商家進行掃描,獲得某些商家的優惠信息和打折活動,滿足吃喝玩樂的娛樂需求。

社會交往的需要

社會交往,是人們運用一定的工具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活動。根據不同的層面,社會交往可以劃分為個人交往與群體交往;直接交往與間接交往;競爭、沖突、合作、調適等。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群居動物,每個人都有與他人進行交往的需求。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呈金字塔形,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基于對用戶需求和溝通想象性的創造,微信將溝通與社交提升到了全面,自由,無限制的境地。通過微信“朋友圈”、“附近人圈”、“陌生人圈”,通過微博的不同分組和不同查看方式建立起的立體式交際網絡,使人們打破了以往只與相互認識的人進行交往的傳統。

娛樂、消遣的需要

微信和微博為受眾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娛樂服務。在工作學習之余,打開客戶端,看看最近大家熱議的娛樂話題;通過關注公眾平臺,瀏覽到有趣的圖片和視頻;分享笑話或有意思的文章;關注娛樂明星的最新動態;與好友進行游戲互動等等。尤其是通過微信關注名人明星用戶,可以及時收聽到他們發布的語音信息,了解他們的心情和最新動態,使用戶獲得了與偶像身臨其境進行交流的滿足感。同時,微信和微博為用戶帶來的娛樂和消遣還體現在它的“可分享性”。某一用戶可以將自己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一些有趣的文章、圖片、音樂、視頻等內容通過微信朋友圈或是微博發布,分享給好友。這些好友在自己獲得娛樂的同時,可以再次對內容進行分享和轉發,推薦給更多的人,實現資源的無限傳遞,在最大程度上使更多的受眾享受到休閑娛樂。此外,新版微信中特地增加了游戲的版塊,“打飛機”和“天天愛消除”成為了首批上線的微信游戲。

展示自我,獲得關注和認同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后,總會有獲得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需要的最高層次。這種自我實現的需要使人們刻意展現出自己具有吸引力的一面,以期獲得他人的關注和認同,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獲得成功。美國社會學家庫利在“鏡中我”的概念中也指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在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來認識和把擁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個人身份、社會地位的限制和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并不是所有的個體都能獲得被關注和被認同的機會。而在微信這個虛擬的交流平臺上,個體失去了身份和地位的約束,他們可以自由平等的發表己有的觀點和意見,全方位、多維度的展示自我,每個人都有可能獲得關注和認同。當然,這種自我展示不僅被個體用戶所重視,它們更多的被一些企業、組織、社會團體等所接納,成為這些主體的一種重要的營銷方式。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通了微信平臺,他們在這里展示自己的品牌文化、經營策略、運行方針等相關內容,在獲得受眾關注的同時,潛移默化的起到了宣傳的作用,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

2.傳播學實證研究方法與其優缺點。

【分析】冷僻考點。沒有在大綱中明確表明,但是隱藏在教材之中。

難易程度:★★★

答題思路:概括→分類簡介→表現。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傳播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集合了多種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它的研究方法也必然結合了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大眾傳播中實證研究一般分為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定性方法是人文科學廣泛使用的一種思辨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被社會科學廣泛使用。在傳播學領域,定性方法被批判學派所推崇,而定量方法被以美國為首的經驗學派使用。

(1)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對事物進行量化的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假設的方法。定量研究對研究對象的特征按某種標準來測定數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間的量的變化規律。由于其目的是對事物及其運動的量的屬性作出回答,故名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的優勢

a.定量分析采取了實證主義范式,用量化手段(數字和統計)來理解傳播現象,其研究目的在于找出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因而其結論具有精確性和概括性,能夠了解某個現象或事物在宏觀層面上的信息,具有可信度。

b.定量研究追求“更多樣本量、更好的統計顯著性、推斷出更大的總體”,強調客觀性和可重復性。

c.研究結果不會因人而異,不同的研究方法使用相同的研究設計得出相同的結論。

d.研究過程測量的是客觀事實,使用的是調查法、實驗法和內容分析法,研究者從研究中剝離,因而研究過程中不會受個人因素的影響。

定量研究的缺點

a.研究環境是受控的人工環境,不方便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與溝通。

b.研究過程是線性的,因而比較死板、單一。

(2)定性研究

大眾傳播中的定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分析資料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方法。包括內容分析法、實地調查法、實驗法和個案研究法。

霍夫蘭的說服研究就大量采用實驗法。實驗法分為控制實驗和自然實驗。控制實驗就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對實驗對象在實驗室中,控制研究變量,進行的研究。自然實驗是使研究對象在自然的社會環境中,根據研究目的對其進行的相關信息的搜集與分析。拉斯韋爾在世界大戰的宣傳研究中把內容分析法引入傳播學研究。內容分析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假設,設定標準,把內容分類,進行統計分析,最后得出結論。

定性研究的優點

a.由于定性研究是在自然環境中,使用實地體驗、開放型訪談、參與性與非參與性觀察、文獻分析、個案調查等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和長期的研究,因而簡便易行,并且能夠與研究對象貼近。

b.定性研究能使研究人員在近距離和比較自然的環境下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與溝通,有利于從研究對象的角度觀察和理解他們的行為、態度和動機等。

c.定性方法采取解釋性范式,重視對現象的解釋和理解,因而它的研究設計比較靈活。

d.定性研究不具有客觀性和可重復性,因而其研究結果往往留下很大的闡釋空間。

e.個人在研究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而能充分調動參與人的積極性。

定性研究的缺點

a.由于定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因而其結果受研究人員個人因素的影響較大,很難重復;

b.由于研究結果因人而異,所以研究結果的代表性、效度通常受到懷疑;

c.數據難以用統計方法處理,因此無法提供定量的信息。

三、案例分析題(45分)

運用媒介倫理知識,分析李天一案件中的媒介表現。

【分析】開放試題,屬于現象問題的分析,分析角度與方向自由選擇。從題干上來看,主要是著眼于“媒介表現”的分析,要架構好分析結構,并利用基礎理論知識對背景、原因、意義進行多重分析。

難易程度:★★★

答題思路:介紹媒介倫理→回顧事件→就表現進行多層分析。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1)媒介倫理失范的含義

媒介倫理失范包括兩方面的內涵:道德主體(媒介組織)在傳播行為中對道德客體(傳播文本中的人或者物)以及道德波及者(普通受眾)作出的善或惡的道德判斷,即對道德客體在道德范疇內的利益侵害與否,以及對道德波及者的利益侵害與否;傳播者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涉及到的道德問題。責任倫理的喪失和制度的真空狀態導致媒體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行為不能納入合理化的軌道,極端個人行為、利己主義等行為加劇了社會轉型期的無序和混亂,這必然侵犯道德客體和道德波及者的利益,而這些行為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也會存在道德問題。

(2)李天一案件中媒體所面臨的媒介困境

在李天一案件過程中,不但網絡爆炒,而且傳統媒體也爭先恐后。總體而言,媒體面對了一個難以抉擇的局面。一方面是未成年的李天一的合法合理權益,媒體的報道應該考慮不要影響他未來改過自新;另一方面是在社會背景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受害人楊某,如果媒體不給予必要的關注,公眾利益將可能受到侵犯。

(3)李天一案件中媒介倫理失范的主要表現

隱私侵權

媒體報道中,“李雙江之子”的使用非常普遍,有媒體直呼其名,順帶牽出其曾用名。當月《東方早報》用了整整兩版以題為《因父之名:一個星二代的成長與墮落》的文章曝光了當事人的成長經歷,其中還配了包括幼年李天一與父母合影在內的四張照片。文中雖然一直用“李某”來稱呼當事人,照片中李天一的眼部也用馬賽克處理了,但通過其父母和文中的其他線索可知道當事人就是李天一。

一方面,當未成年人涉嫌嚴重犯罪時媒體應予以報道。根據施拉姆等所著《報刊的四種理論》中觀點,媒介的社會責任是基于公眾信息權的一種道德責任,強調以積極自由彌補消極自由。嚴重的犯罪案件往往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公眾有權利知曉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動態。這些信息的傳播、討論和反思的過程,有很大的社會意義。這不僅是讓公民了解社會問題,也在社會問題的討論中讓公民學會承擔責任、反思原因、彌補過錯和預警類似事件的發生,以促進社會整體的進步。嫌疑人的行為一旦明顯涉嫌嚴重案件,基本就意味進入了公眾知情權的中心。美國的媒體對具體案件中的涉案未成年人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主要考量因素是案件的重要程度和年齡,如果是涉嫌謀殺等重罪,年齡在13歲以上,媒體通常可以報道涉案者姓名。

社交網絡的迅猛發展急劇加速了信息的傳播,對于重大事件,傳統大眾媒體阻擋不了其在網絡上的傳播。傳統媒體封鎖信息或者發布信息滯后,網絡的負面作用就會凸顯。沒有可靠信源出現,謠傳會加大事件的傳播。藥家鑫案和本次李天一案件,都出現了這種狀況。所以,傳統媒體主動及時發布可靠準確的信息,有利于輿論的方向朝健康理性的方向發展。此次李天一涉嫌輪奸屬于情節嚴重甚至惡劣的案件,媒體應該予以報道。

另一方面,媒體應該負責任地謹慎報道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媒體除了應該遵守如公平公正、客觀、真實、平衡等一般的倫理規范外,應該站在高度的專業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的角度,謹慎報道未成年人涉嫌嚴重犯罪的案件。如沒有特殊情況,不能報道能推斷出未成年人的身份的信息,不能炒作挖掘與所犯案件無明顯直接關聯的事件。在李案發生后,有媒體挖出李在美國讀書的欺辱同學的事情,謠傳其生活作風奢靡,甚至報道其父過去的負面經歷。這些經過有意挑選又與案件無明顯關聯的報道,很容易讓人在法院判案前對嫌疑人形成負面印象,從而讓輿論對司法過程施加了壓力。

媒介審判,干涉司法公正

“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傳播媒體在報道消息、評論是非時,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涉案人員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結論,造成破壞司法原則的后果。媒介審判具有兩大負面影響:一是褻瀆了法治原則。“媒介審判”雖然不能真正代替現實生活中的司法審判程序,但能夠制造和引導一種“眾情激奮”的輿論氛圍。新聞傳播媒體往往占據了道德的制高點,逞一時之快,給受眾“先入為主”的影響。二是導致新聞傳媒角色錯位。“媒介審判”使新聞傳播媒體超越報道新聞、提供信息、引導輿論的職能,轉而擔當“民間審判”的角色,對自己擁有權力的無限放大,干預正常的司法程序。媒體因為具有很大的傳播影響力,其對案件的預測性報道可能造成兩個方面的消極影響:影響輿論,并通過輿論影響法官的獨立判案;媒體的不實、不公正報道在法院判決之前和判決之外,直接給案件當事人造成不良的社會評價,或者傷害他們的名譽權。

在李天一案件報道中,媒體充分行使了告知的義務,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但是對于媒體而言,這僅僅是它所應承擔的責任的一部分,并非全部。原因在于,首先,如果分析研究西方媒體的“社會責任理論(1947年報告《自由與負責的報刊》)的話,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理論在對傳統的自由主義理論進行修正的同時,揭示了所負責任的社會性。自由報刊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并招致許多批評的現狀,社會責任理論主張:傳媒(報刊)對社會有著種種義務,要不負公眾的信任;報刊要“供給真實的、概括的、明智的關于當天事件的記述,它要能說明事件的意義”;它應當成為“一個交換評論和批評的論壇”;要能描繪出“社會各個成員集團的典型圖畫”;要負責介紹和闡明社會的目標和美德;要使人們“便于獲得當天的消息”。作為真正的職業傳播者,還應當遵循公認的道德準則和職業標準,不會為金錢而去做某些事,切實關心公眾利益和國家利益。它強調:只要媒體對社會產生影響,其社會責任就是無法回避的;越是對他人產生重要影響的媒體,其所承擔的責任就越重大。因此,那些傳媒從業者及傳媒集團的管理者,對社會整體都負有不可推卸的一份責任。而這種責任恰恰是一般的自由媒體所忽略的。其次,有關刑事犯罪的報道,不是一般性的報道,而屬于司法事件報道。新聞傳播媒體的職責是向社會傳播公眾關心的、新近發生或發現的、具有典型性或獨特性的客觀事實、人物、理念及言論。要防范“媒介審判”,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就要做到:客觀、真實、不煽風點火,不添油加醋;理性,不偏不倚,忠實記錄歷史;公正、平衡,給原被告雙方同等說話的機會,甚至于給犯罪嫌疑人發言或為自己辯駁的機會;案件判決前不作定罪、定性報道;對當事人正當行使權利的言行不作傾向性的評論;評論一般在判決后進行;維護司法尊嚴,在法治原則下監督司法。

(3)媒介倫理失范的原因

我國法律法規不健全,使得我國新聞記者“無法可依”,在具體的新聞報道中沒有法律的準繩做牽引。我國至今沒有一部完整的新聞法,在涉及新聞傳播的許多問題上,沒有明確的規定,使得有些新聞記者打“擦邊球”。

新聞記者隊伍良莠不齊。一些新聞媒體的新聞記者不是新聞專業出身,對新聞采訪寫作的具體細節掌握不好,加上有的媒體單位疏于對記者新聞業務的培訓,使得一些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活動時不能嚴格遵守新聞紀律,堅守新聞倫理。

部分媒體純粹以市場為導向,忽視新聞生產的社會效益。有的媒體為了吸引受眾眼球,提高收視、收聽率或者發行量,放棄職業操守,一位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使得新聞質量下降,呈現出娛樂化甚至低俗化傾向。

試題點評

(1)2014年是4年以來中傳MJC334難度最大的一年,一方面保留了對于基礎考點的重視,另一方面加大了對于冷僻考點和熱門事件的考察力度。考察內容也越來越靈活化和開放式。

(2)對于334的復習不要局限于大綱內容,要在掌握大綱的基礎上,吸收所有的熱點。尤其是多看論文,多做筆記,推薦《現代傳播》類期刊。

(3)對于新媒體的考察加大,要深入新媒體領域,將運營和內容與傳播學基礎理論結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兴义市| 丁青县| 永泰县| 花垣县| 波密县| 耒阳市| 贵州省| 保山市| 崇信县| 大同市| 内丘县| 吐鲁番市| 乌鲁木齐市| 东宁县| 突泉县| 资兴市| 古蔺县| 枝江市| 安图县| 温泉县| 胶州市| 郴州市| 安多县| 莆田市| 云阳县| 南开区| 周口市| 房产| 鹰潭市| 红桥区| 浠水县| 独山县| 鄂托克旗| 团风县| 洪湖市| 日喀则市| 常州市| 琼海市| 仁寿县| 白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