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中學德育

考點1 德育的概念、意義、目標和內容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據特定社會要求和德育規律,對受教育者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培養他們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活動。

2.德育的意義

(1)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我國現階段的根本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貫穿于物質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設之中。社會主義學校是培養建設人才的必要場所,是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從長遠看,學校德育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因為現在的中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把他們培養成有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將對我國未來的社會風氣、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決定性影響。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

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時期,思想道德品質形成發展時期,他們思想單純,愛學習,追求上進,充滿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強,但知識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種思想道德影響。因此,必須運用正確的思想和方法對他們進行教育,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強抵制錯誤思想道德影響的能力,引導他們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3)德育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的德智體是相互聯系、影響、制約、促進的辯證統一體。通過德育促進青少年兒童的品德發展,可為他們體、智等的發展提供保證和動力。

3.德育目標

(1)德育目標的概念

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的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準。

(2)我國中小學的德育目標的總要求

1988年的德育目標

1988年,《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國中小學的德育目標:“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并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

1996年的德育目標

199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德育總體目標和學生成長規律,確定不同學齡階段的德育內容和要求,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要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理想、倫理道德以及文明習慣養成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國情、國內外形勢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發揚民族優良傳統同積極學習世界上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結合起來。”

(3)初中階段德育目標的要求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a.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關心家鄉建設,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b.懂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常識。

c.初步具有惜時守信、重視質量、講求效益、優質服務等與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相適應的思想觀念。

d.有基本的民主與法制的觀念,知法、守法。

e.立志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而學習,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初步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f.相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陳陋習俗。

道德行為方面的基本要求

a.尊重、關心他人,愛護、幫助他人。

b.熱愛班級和學校集體,愛護集體榮譽。

c.積極參加勞動,初步養成勞動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質。

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養成誠實正直、積極向上、自尊自強的品質,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

(4)高中階段的德育目標的要求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的形勢,具有與祖國休戚與共的感情。有振興中華,建設家鄉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能夠把個人前途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結合起來。進一步樹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念、競爭觀念和改革、開放的意識。初步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社會現象。

道德行為方面的基本要求

具有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樹立勞動觀念,有良好的勞動習慣、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禮儀。

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養成堅毅勇敢、不怕困難、敢于創新的品格。對不良影響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4.德育內容

(1)德育的概念

德育內容是指實施德育工作的具體材料和主體設計,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道德規范的總和,它關系到用什么道德規范、政治觀、人生觀、世界觀來教育學生的重大問題。

我國學校德育的內容包含兩個層次:

我們要注重德育的現實性,即現階段的德育應該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德育,是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服務的。

我們也要講德育的理想性,即我們應該認真宣傳共產主義理想,鼓勵先進的青少年去為之奮斗。

前者是現實的,是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是理想的,可以首先鼓勵先進分子去力行。我國德育的內容應該是現實性和理想性的高度統一。

(2)選擇德育的依據

德育目標

它決定了德育內容。德育內容是為達到預期的學校德育目標服務的,服從于并服務于學校德育目標,而學校德育目標又是服從于并服務于教育目的的。因此,學校德育內容必須根據教育目的、學校德育目標的要求來確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對德育內容起到直接制約作用。

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征

它決定了德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學校的德育內容只有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使德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與學生品德發展的“最近發展區”相吻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德育內容更好地為青少年所接受。

德育所面對的時代特征和學生思想實際

它決定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就是指德育工作要主動適應國內外新形勢的要求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根據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的放矢地開展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是指德育工作必須有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德育目標。

選擇德育內容還應考慮文化傳統的制約作用。

(3)我國學校的德育內容

根據1988年、1994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頒布的有關決定,我國學校德育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國家的政治觀和社會對公民的一般要求,對公民進行系統的政治理論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會行為規范教育。我國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階級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社會科學教育。現階段主要是學習鄧小平理論,學習國家政策法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關人生觀、世界觀以及相應思想觀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傳統教育、勞動教育、自覺紀律教育。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良好個性的塑造培養,包括有關道德知識學習、傳統美德教育、審美及情操教育、社會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維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a.道德知識和傳統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發展重要的內容,懂得一般道德知識,對真、善、美有正確的認識,尤其對民族傳統有深刻的體會,能較好地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幫助他們形成熱情、誠實、謙虛、勇敢、果斷、耐心等優良品質。

b.審美及情操教育能凈化人的靈魂,使青少年從體驗祖國的壯麗山河、英雄及先輩的高尚情操中獲得良好的升華。

c.社會公德是維護正常人際關系的行為習慣,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重要標志。它首先要求培養學生有關相互尊重的人際意識,懂得維護社會公德的重要性,要幫助學生提高對文明行為的認識,感受它的價值,并且要嚴格要求和反復訓練,使青少年學生具有基本的文明行為,如有禮貌、講衛生、愛整潔、尊敬師長、舉止文雅等。

d.道德認知、情感、意志的養成也是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

a.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和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發生,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b.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

第一,針對大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障礙的發生,促進學生心理機能、人格的發展與完善。

第二,針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針對少數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分三個方面即學習輔導、生活輔導和擇業指導。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問題的增多,人們對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現在有一種趨勢,即把心理健康教育獨立于德育之外,成為青少年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考點2 德育過程

1.德育過程的概念

(1)德育過程的含義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借助于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和受教修養的統一活動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2)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的關系

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2.德育過程的結構和矛盾

(1)德育過程的結構

德育過程的結構是指德育過程中不同質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它包括四個方面:

教育者:德育過程的組織者,領導者,是一定社會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體現者,在德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個體和群體,他們都是德育的對象。

德育內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范,是受教育者學習、修養和內在化的客體。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傳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養的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

(2)德育過程的矛盾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矛盾;

教育者與德育內容、方法的矛盾;

受教育者與德育內容、方法的矛盾;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矛盾。

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這是德育過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決定德育過程本質的特殊矛盾。

3.德育過程的規律

(1)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統一發展的過程

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因素。

知、情、意、行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互相轉化的,其中,道德認識是基礎,行是關鍵,在從知到行轉化過程中,情、意起調節促進作用。

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統一實現的過程。知情意行諸要素,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向高級,從舊質到新質的矛盾運動,構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過程。德育過程就是要促進這一過程的實現。

德育過程的多端性。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為開端,最終形成行為習慣。但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都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們都可以作為德育的開端,因此德育過程設有固定的程序,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開端。

(2)德育過程是指導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學生思想品德是在社會多方面教育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德育過程具有社會性和可控性。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受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多方面的影響,具有社會性,因此,德育過程要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同時,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可以對環境因素,進行控制和調節,具有可控制性。學校教育是德育過程的主要途徑,但必須與社會、家庭、結合起來。

德育是學生在各種活動和交往中接受外界影響的。學生的主要活動是學習活動,主要交往對象是學生和教師,所以要注意發揮學生集體的教育作用。

(3)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斗爭的過程,是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過程

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斗爭是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動力。在德育過程中,外界影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但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更取決于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斗爭,即外界的道德要求與他已形成的思想品德現狀的矛盾,這些矛盾的斗爭成為推動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動力。

德育過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的過程。受教育者具有主觀能動性,在德育過程中,學生的內因很重要。學生是一種積極活動的主體,他能根據已形成的思想品德能動地對教育者所提出的新要求做出評價和選擇。因此,學生一旦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它能轉化為一種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教育者互相配合,表現出極大的能動性。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逐步提高過程

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是長期的、反復的,從量變到質變不斷積累和逐步提高的過程。

從學生主觀世界來看,品德的形成,知情意行矛盾斗爭的統一實現,要經過長期培養和磨練,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穩定性,需要多次反復,這就決定了德育過程必然是一個曲折反復、長期的教育過程。

從客觀環境影響看,社會、家庭、學校影響的廣泛性和多層次性,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矛盾斗爭此起彼伏。社會發展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不斷提高等等,都決定了德育過程是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

考點3 德育的原則、途徑和方法

1.德育原則

(1)德育原則的概念

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

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導向性原則是德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年輕,缺乏社會經驗與識別能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學校德育要堅持導向性原則,為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疏導原則

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 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后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2.德育的途徑

(1)德育的途徑的概念

德育的途徑又稱為德育的組織形式,是指德育的實施渠道或形式。

(2)德育的主要途徑

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這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在學校的全部工作中,教學所占時間最多,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也都集中在各科的學習上,其思想品德也往往在學習中表現出來。所以,教學理應成為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而且教學本身就具有教育性。

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外,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的各種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校外活動是校外教育機構組織和領導的課余教育活動。這是生動活潑地向學生進行德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勞動

這是學校進行德育,尤其是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勞動包括生產勞動、社會公益勞動和自我服務性勞動。生產勞動指人們使用工具創造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勞動。通過生產勞動,學生容易產生對勞動、科學與技術的興趣與愛好,激發出巨大的熱情與力量,經受思想與行為上的嚴峻磨練,看到自己的才能和成果,能夠培養學生愛勞動和勤儉、樸實、艱苦、頑強等許多品德。

共青團活動

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更是學生自己的組織。通過共青團活動,不僅能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而且能激發學生的上進心、榮譽感,使他們能夠嚴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覺悟,培養良好品德。

班主任工作

班級是學生在校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它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提供了集體生活的環境。班主任是全面負責一個班學生工作的教師,是全班學生的主要教育者。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

3.德育的方法

(1)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而在德育過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傳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養方式。

(2)我國德育的基本方法

說服法

a.定義

說服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

b.具體內容

說服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

第一,講解和報告是教育者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闡述觀點,對受教育者產生單向影響。這種方法便于教師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傳授,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知識,提高思想覺悟。

第二,談話是教師就某一問題和學生進行雙向的交流。這種方法能創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氣氛,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并且簡便易行,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三,討論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某一個主題,通過相互交流看法以提高品德認識和能力的一種自我教育的方法。

第四,參觀是通過具體可感的直觀形象進行說理。這種方法直觀性強,感染力和說服力大。

c.運用說服法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明確目的性

說服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個別特點,針對要解決的問題,有的放矢、符合需要、切中要害、啟發和觸動他們的心靈,切忌流于一般化、空洞冗長、嘮叨。

第二,富有知識性、趣味性

說服要注意給學生以知識、理論和觀點,使他們受到啟發、獲得提高,所選的內容、表述的方式要力求生動有趣,喜聞樂見。

第三,注意時機

說服的成效,往往不取決于花了多少時間,講了多少道理,而取決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時機,撥動學生心弦,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第四,以誠待人

教師的態度要誠懇、深情、語重心長、與人為善。只有待人以誠,才能叩開學生心靈的門戶,使教師講的道理易被學生所接受。

榜樣法

a.定義

榜樣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而且學生善于模仿,可塑性大。榜樣使抽象、高深的思想具體化、人格化,能給人極大的感染和激勵。

b.運用榜樣法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選好學習的榜樣

選好榜樣是學習榜樣的前提。我們應從時代需要和學生實際出發,指導他們選擇好學習的榜樣,獲得明確前進的方向與巨大動力。

第二,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要使榜樣能對學生產生力量,推動他們前進,就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榜樣:了解所學習榜樣的身世、艱苦奮斗的經歷、偉大卓越的成就、崇高光輝的品德,特別是了解那些感人至深、令人敬佩之處,使他們在心靈上對所學榜樣產生驚嘆、愛慕、敬佩之情。

第三,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要及時地把學生的情感、沖動引導到行動上來,把敬慕之情轉化為道德行動和習慣,逐步鞏固、加深這種情感。

鍛煉法

a.定義

鍛煉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道德培養包括知、情、意、行四個環節,而關鍵在于“行”,即實踐。鍛煉包括:練習、制度、委托任務和組織活動等。

b.運用鍛煉法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堅持嚴格要求

有效地鍛煉有賴于嚴格要求,進行任何一種鍛煉,如果不嚴格遵守一定的規范和要求,而是馬馬虎虎,那就會搞形式主義,不可能使學生得到鍛煉和提高。

第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只有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他們內心感到鍛煉是必要的、有益的、有價值的,他們才能自強不息,自覺嚴格要求自己,獲得最大的鍛煉效果。

第三,注意檢查和堅持

良好的習慣與品德的形成必須經歷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鍛煉過程。前緊后松、一曝十寒、時冷時熱,都無益于品德的培養。所以對學生的鍛煉,要強調自覺但又不能放松對他們的督促、檢查,還要引導他們長期堅持下去。

陶冶法

a.定義

陶冶法是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能豐富學生的情感,對學生行為起導向、制約作用。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

b.運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創設良好的情境

這種環境包括:美觀、樸實、整潔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尊師愛生、民主而有紀律的班風、校風。

第二,與啟發說服相結合

通過創設情境陶冶學生,不僅與教師對學生的說服教育不矛盾,而且為了更有效地發揮情境的陶冶作用,不能只讓創設的情境自發的影響學生,還需要教師配合以啟發、說服。

第三,引導學生參與情景的創設

良好的情境不是固有的、自然存在的,需要人為地創設。但這決不能只靠教師去做,應當組織學生為自己創設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情境。

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a.定義

表揚獎勵是對學生的良好思想、行為做出的肯定評價,以引導和促進其品德積極發展的方法。

b.方式

表揚一般可分為贊許和獎勵兩種方式,贊許是教師對學生的好思想、好行為表示的稱贊或欣賞,多以口頭或點頭、鼓掌等動作表示。

獎勵一般包括下述幾種:頒發獎狀、發給獎品、授予稱號。處分分為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幾種。

c.運用獎勵與處分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公平、正確、合情合理。做到當獎則獎,當罰則罰,獎勵與處分一定要符合實際,實事求是,不主觀片面,不講情面。

第二,發揚民主,獲得群眾支持。獎懲由少數人決定,難免主觀武斷,出現差錯,得不到群眾支持。只有發揚民主,聽取群眾意見,才能使獎懲公平合理,富有教育意義。

第三,注重宣傳與教育。進行獎勵與處分,都是為了教育和提高學生,不只是教育被獎懲者,也是為了使全體學生受到教育。

考點4 德育模式

1.認知模式

認知模式由皮亞杰提出,后由柯爾伯格進一步深化。

(1)理論假設

道德發展論;

道德教育論。

(2)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

道德兩難問題及其設計;

道德討論中的引入性提問;

道德討論中的深入性提問。

(3)簡要的評論

認知模式的缺陷;

認知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2.體諒模式

(1)理論假設

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幫助學生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職責;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

鼓勵處于社會試驗期的青少年試驗各種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教育即學會關心。

(2)圍繞人際—社會情境問題的道德教育

設身處地;

證明規則;

付諸行動。

(3)對體諒模式的評價

體諒模式在理論上的缺陷

a.對于青少年學生的需要和特點的描述帶有鮮明的人本主義色彩,可關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觀察學習和社會模仿的觀點又有明顯的行為主義傾向。

b.關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會試驗期”的假設,暗示《生命線叢書》只適用于中學德育學,這套教材本來也是為中學設計的。實踐證明,它也十分適合于小學德育。

體諒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a.總的教育目的應當分解成層層推進的目標體系;從培養學生對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養較為豐富的人際意識,直到培養比人際意識更為復雜的社會意識。

b.目標體系應當通過一套精心設計的、內容逼真的、包含人際一社會問題情境的教材體現出來。

c.應當與各學科的教學結合起來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學生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的教學方法。

3.社會模仿模式

(1)理論假設

該理論主張用替代性學習概念,建立了觀察學習的理論體系來說明個體對刺激的反應和對行為體系的建構。認為建立在替代基礎上的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2)圍繞社會學習論的道德教育

人類學習必須有個體品德參與才能完成;

道德判斷取決于社會學習;

道德教育應從人的人格形成出發;

榜樣對品德的作用;

提出環境、行為和人的交互作用論。

(3)對社會模仿論的評價

社會模仿模式在理論的上缺陷

理論拼湊的痕跡還很明顯,許多觀點尚缺乏進一步的論證,一些實驗的信度也尚存疑問;在德育實驗中缺乏具體的教育策略,很難在學校德育中實施。

社會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發展改革的啟示

a.特色

在吸收其他學派的基礎上,發展了行為主義,使之以人的道德行為做出更合理的闡釋,對德育工作有很大意義,系統論述了示范榜樣對道德發展的內在作用機制以及影響道德行為的各種行為和途徑;

自我評價具體闡述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能力,建立認知調節機制的基本過程,把環境的示范和個體的發展與認知調節機制的互動表現出來,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b.可借鑒的地方

對加強道德知識教育和行為習慣培養有較大啟迪作用,強調自我效能感,注重個體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努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強化。

推薦閱讀
  1. 2015年西藏自治區教師資格考試《中學心理學》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2. 2020年遼寧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3. 2020年福建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行政職業能力》專項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4. 2020年山西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5. 2019年河南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6. 農村信用社招聘考試歷年真題匯編
  7. 2020年北京市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8. 2020年甘肅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綜合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9.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0. 2019年河南省教師招聘考試《小學教育理論綜合知識》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11. 2020年福建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2. 2020年四川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3. 2020年浙江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4. 2019年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15. 2019年全國公安機關面向公安院校畢業生招警統一考試《申論》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堆龙德庆县| 贵阳市| 安泽县| 永嘉县| 灵寿县| 苏尼特右旗| 秦安县| 蓬溪县| 泾川县| 林芝县| 剑川县| 定西市| 平泉县| 沙湾县| 小金县| 绥中县| 万源市| 乌苏市| 惠来县| 和硕县| 秦安县| 治县。| 平泉县| 金华市| 淮阳县| 衡阳市| 大足县| 遵义市| 弥勒县| 彭山县| 石棉县| 苏尼特左旗| 惠安县| 玉树县| 沐川县| 鄂温| 赣州市| 盘山县| 揭阳市| 禹州市|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