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河南省教師招聘考試《中學教育理論綜合知識》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學習網主編
- 7075字
- 2021-01-06 20:05:44
第6章 中學課程
考點1 課程概述
1.課程的一般概念
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通常所說的課程是廣義的,是各級各類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學習科目及其進程的總和。
(1)課程是某一類學校中所要進行的德、智、體全部教育內容的總和。
(2)課程不僅包括各門學科,課內教學,也包括課外活動、家庭作業和社會實踐活動。
(3)課程兼有計劃、途徑、標準的含義,不僅規定了各門學科的目的、內容及要求,而且規定了各門學科設置的程序和課時分配,以及學年編制和學周的安排。
2.課程的分類
(1)根據課程內容,可分為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①學科課程
a.定義:學科課程又稱分科課程,它以有組織的學科內容作為課程組織的基礎,分別從各門科學中選取內容,形成不同的學科,并從課程體系出發,整體安排其順序、授課時數和期限。
b.基本特點:分科設置,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安排按學科知識的邏輯結構來進行,重視學科內容的內在聯系,并且重視教師系統的講授。
c.優點:第一,它重視每一學科的邏輯組織,使相同或相近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得到整合,形成逐步遞進的內容,有利于知識的傳遞;第二,它所傳授的知識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統性和嚴密性的特點,便于教師教學,便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d.不足:它較少考慮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把每一門學科看成是獨立的、與其他學科不相干的個體,從而導致課程內容往往與學生的生活相脫離,忽視了學生的個性、興趣的培養及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
②活動課程
a.定義: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生活課程,或學生中心課程。與學科課程不同,活動課程強調要以兒童活動為中心,從兒童的需要和興趣出發,以兒童的經驗為基礎,以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組成課程。
b.優點
第一,充分照顧學生的個別興趣、愛好和需要,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第二,視野開闊,內容豐富,形式具有多樣性;
第三,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而且在綜合能力及個性的塑造上也產生了促進作用。
(2)根據課程任務,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①基礎型課程:是一種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的課程。
②拓展型課程:是一種注重拓展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課程。
③研究型課程:是一種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與能力的課程。
(3)根據課程制定者或管理層次,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
①國家課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
②地方課程:是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機構和教育科研機構編訂的課程。
③學校課程:是根據本校學生的需求開發的課程。
3.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會要求包括生產、經濟、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學校課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規定。社會時代發展的狀態與需要,是形成不同時代學校教育課程總體結構體系重大差別的重要原因。如古代,學校教育重語言、政治、倫理和宗教等學科。至近代,自然科學學科、技術性學科、社會科學學科才逐漸在學校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現代的學校課程必須反映現代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以及內容、手段的更新變化。
(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課程內容應反映各門科學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學價值和時間價值的基本理論、法則和基本概念。課程的編制應考慮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知識結構的內在邏輯性,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以保證學校課程的科學性、系統性。
(3)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課程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邏輯結構,不僅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要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現實與發展的關系,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
(4)課程理論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學理論基礎上的課程理論及課程的歷史,對課程產生重要的結構性影響。
考點2 課程目標
1.課程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
(1)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它反映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
(2)培養目標:是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要求,它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本學校的性質及任務,對不同培養對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3)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體系中較為具體的部分,即某門學科預先要達到的教學任務指標體系。
(4)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更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使師生在學科教學活動中預期達到的教學結果、標準。
2.課程目標的依據
(1)對學生的研究
對學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學生身上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他通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現狀,并將他與理想地常模加以比較,確認其中存在的差距。②了解學生個體的需要。③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
(2)對社會的研究
對社會的研究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課程領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會生活劃分為若干有意義的方面,再分別對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對已有的社會研究的結果如何看待,是課程編制者面臨的一個問題。課程編制者還需要對“學校課程能夠給予適當滿足的社會需求”與“只有通過社會上其他各種機構的合力才能完成的社會需求”兩者之間做出區分。
(3)對學科的研究
學校課程畢竟是要傳遞通過其他社會經驗難以獲得的知識,而學科是知識的最主要的支柱。由于不同的學科專家熟悉該領域的基本要領、邏輯結構、探究方式、發展趨勢,以及該學科的一般功能及其與相關學科的聯系,所以,學科專家的建議是課程目標最主要的依據之一。
3.確定課程目標的方法
(1)篩選法
它是被美國加州大學課程開發中心研制出來的并為許多教育機構所效仿的一種確定課程目標的方法。這種方法先預定若干課程目標,涉及課程的各個方面,然后書面征求有關人員的意見,加以補充,再進行匯總,依次選出若干項最重要的課程目標,并根據統計的結果來確定名次靠前的若干項課程目標。
(2)參照法
通過參考歷史上的課程目標和其他國家的課程目標,并根據本國國情和地區的實際情況確定符合本國情況的課程目標。
考點3 課程設計
1.課程設計的概述和意義
(1)課程設計的概念
課程設計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結構地產生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科書的系統化活動。其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是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課程文件是根據課程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制定出的指導教學的各種規定)。
(2)課程設計的意義
①在課程設計活動中可以產生全新的課程方案,從而導致對師生的雙邊活動具有深遠意義的課程改革。
②課程設計也可以對目前的課程進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組織,其中并不增加新的東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將課程中的各要素聯系起來。
2.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
(1)教學計劃
①含義
教學計劃是指導和規范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制定分科標準、編寫教科書和涉及其他教材的依據。
②構成
教學計劃主要是由教學計劃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其說明、課時安排、課程開設順序和時間分配、考試考查制度和實施要求幾個部分構成。
a.在指導思想上,我國中小學的教學計劃必須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堅持以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發展方向,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以全面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
b.在培養目標上,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必須同中有異,重點突出,特點鮮明。
c.在課程設置上,作為教學計劃的核心,它具體勾畫了實現培養目標的“藍圖”,是把教育目標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的橋梁。
d.在基本內容上,主要是指教學科目的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及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2)教學大綱
①含義
教學大綱又稱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②構成
教學大綱一般由以下幾個基本部分構成:
a.說明部分
扼要說明本學科開設的意義,規定教學的目的、任務和指導思想,提出教材選編的原則以及教學法的建議等。這部分明確了本學科的教學指導思想,為理解大綱、編寫教科書和教學提供了指導性意見。
b.本文部分
它系統地安排了一門學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課題、要目或章、節,規定了每個課題教學的要點和時數,并編有練習、實習、實驗、參觀等實際作業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學活動的時數。這是大綱的中心部分。此外,有些大綱還列出了參考用書、學生的課外活動、教學儀器、教具等。
(3)教科書
①教材與教科書
a.教材的定義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其中教科書和講義是教材的主體部分,故人們常把教科書與講義簡稱為教材。
b.教科書的定義
教科書又稱課本,它是依據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教科書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各門學科,一般均有相應的教科書。
c.教科書的構成
教科書不同于一般的書籍,它通常按學年或學期分冊,劃分單元或章節。主要由目錄、課文、習題、實驗、圖表、注釋、附錄等部分構成。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部分。
②教科書的編排
a.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符合衛生學、教育學、心理學和美學的要求;
b.教科書的內容闡述,要層次分明;
c.文字表述要簡練、精確、生動、流暢;
d.篇幅要詳略得當;
e.標題和結論要用不同的字體或符號標出,使之鮮明、醒目;
f.封面、圖表、插圖等,要力求清晰、美觀;
g.字體大小要適宜,裝訂要堅固,規格大小、厚薄要合適,便于攜帶。
③教科書的作用
a.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對本學科的要求,認真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為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而編制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師講授的內容,同時,也便于學生進行預習、復習和做作業。教科書是學生進一步擴大知識領域的基礎。
b.教科書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它為教師的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學生學習成績的檢查評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練地掌握教科書的內容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
c.根據教學計劃對本學科的要求,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
d.根據本學科在整個學校課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基本途徑和最佳方式,確定本學科的主要教學活動、課外活動、實驗活動或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對各教學階段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做出統籌安排。
④教科書編寫應遵循的原則
a.按照不同學科的特點,體現科學性與思想性
一方面,教材中的知識,必須是科學上已有定論的真理性知識,錯誤的知識必須予以摒棄,不確切、尚有爭論的知識一般也不宜出現在教科書中;另一方面,教材在科學性中應該體現出思想性。通過對教材的學習,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的內容時掌握正確的觀點,使他們學會把理論、事實、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起來,在思想觀點上有所提高。
b.強調內容的基礎性
教材內容要反映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這既是學科自身的基礎,也是開發學生智力的要求。教材的編寫者和傳授者不能僅僅從減輕學生的負擔出發,對學科內容進行不恰當的削減,以致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教材內容還應注意貼近社會生活,并適當滲透一些先進的科學思想,為學生今后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
c.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教材還要考慮到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水平和教育現狀,必須注意到基本教材對大多數學生和大多數學校的適用性。
d.合理體現各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受教育者學習的心理順序。每門科學都有自身的系統性,教材的編寫應考慮到該學科的內在邏輯,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接受水平和接受能力,體現教學法的要求。
e.兼顧同一年級各門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和同一學科各年級教材之間的銜接。
f.啟發性。有學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提出了“適度的不確定性”原則,即在教材中有意識地安排一些“信息缺口”,利用這些“不確定”要素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學習動機。
g.可讀性。教材應難易適當,內容過深或過淺都會妨礙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應通俗易懂,語句流暢,筆調生動。
h.便于學生的學習。教材既是教師的教學用書,也是學生的學習用書,既要便于教師的教,也要便于學生的學。教材如果離開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讀懂,就不是一本成功的教材。它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要,并使之成為自學用書。
i.還要注重教材的出版質量。從版式設計、封面裝飾,到插圖、圖標,符號、照片,字體字號,顏色搭配,以及所用紙張、油墨,印刷工藝,都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以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考點4 課程實施
1.課程實施的概念
課程實施,即將設計的課程轉化為具體教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課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能否為學習者接受,從而促進其身心發展,都須
通過實施才能得到答案。
2.課程實施的結構
(1)安排課程表
安排課程表應遵循的原則:
①整體性原則。在安排課程表的過程中,學校要從全局著眼,統籌安排好課程計劃所規定的每一門課程,使每一門課程都處在能發揮最佳效果的恰當位置,從而實現各門課程功能的協調化、整體化,產生最好的教育效果。
②遷移性原則。在安排課程表時要充分考慮到各門學科之間相互影響的性質和特點,利用心理學上的遷移規律,促使課程之間產生正遷移,防止負遷移現象的發生。
③生理適宜原則。課程表的安排,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生理特點,使學生的大腦功能和體能處于高度優化的狀態。即一方面要考慮到學生左右腦功能的協調發揮;另一方面要考慮到“人體生物鐘”的規律。
(2)分析教學任務
教學任務通常包括三個方面:
①學生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②學生所要形成和發展的智力、能力和體力;
③學生所要養成的情感、態度、品德和個性心理品質。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
①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四方面特性:獨特性;穩定性;發展性;靈活性。
②學生的學習特點受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a.基礎因素。它包括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水平、智能結構和心理品質、個性特征等。
b.內部因素。它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的學習經驗、掌握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動機和學習積極性等。
c.外部因素。主要指學習內容、教師教學風格、社會傳統、時代要求和教育環境等。
(4)選擇并確定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教學活動的基本范型。為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學習特點選擇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
(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
教學單元通常是指某門課程的教材內容中的一個比較完整的部分。課是教學單元的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安排問題。
(6)組織教學活動
組織教學活動是課程實施計劃的展開過程。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這是課程實施的最后一項任務或環節。
3.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1)課程方案的自身因素是影響課程實施的重要因素,如課程方案的合理性,改革方案的必要性等等。
(2)學校和教師的水平也是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學校的教師是課程實施的重要因素。作為課程實施的具體執行者,教學通過教師的參與,教師的課程準備、態度、能力、合作等多方面對課程的實施產生影響。而學校作為課程方案的具體實施者,對于課程方案的管理、領導和行政支持,是實施成功的重要條件。
(3)地區發展水平也是影響實施的因素
這主要表現在:各地區在進行課程改革時所表現出來的自身的適應過程,地方管理部門的支持力度,對教職工隊伍的培訓,時間的安排與信息交流等多個方面。
考點5 課程評價
1.課程評價的概念
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并據此做出改進課程的決策。
2.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
這一評價模式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是針對20世紀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
評價原理可概括為七個步驟或階段:①確定教育計劃的目標;②根據行為和內容來界說每一個目標;③確定使用目標的情境;④設計呈現情境的方式;⑤設計獲取記錄的方式;⑥確定評定時使用的計分單位;⑦設計獲取代表性樣本的手段。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該評價模式是由美國學者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病而提出來的。即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
(3)背景、輸入、過程、成果(CIPP)評價模式
CIPP是美國教育評價家斯塔夫爾比姆倡導的課程評價模式。他認為,課程評價不應局限在評定目標達到的程度,課程評價是一種過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資料,為判斷各種課程計劃、課程方案服務。
該模式包括四個步驟:
①背景評價,即要確定課程計劃實施機構的背景;明確評價對象及其需要;明確滿足需要的機會;診斷需要的基本問題;判斷目標是否已反映了這些需要。背景評價強調,首先應根據評價對象的需要對課程目標本身做出判斷,看兩者是否一致。
②輸入評價,主要是為了幫助決策者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手段,而對各種可供選擇的課程計劃進行評價。
③過程評價,主要是通過描述實際過程來確定或預測課程計劃本身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決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課程計劃的有效信息。
④成果評價,即要測量、解釋和評判課程計劃的成績。它要收集與結果有關的各種描述與判斷,把它們與目標以及背景、輸入和過程方面的信息聯系起來,并對它們的價值和優點做出解釋。
3.課程評價的過程
(1)課程評價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①評價概念是否合適;
②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適;
③報告評價結果的信息是否合適。
(2)課程評價的基本階段
①把焦點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課程現象上;
②搜集信息;
③組織材料;
④分析資料;
⑤報告結果。
- 證券從業資格考試《證券市場基本法律法規》過關必做2000題(含歷年真題)(2016)
- 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9年吉林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上海市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福建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全國教師公開招聘考試全真預測試卷
-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核心考點趣味100問
- 2020年湖南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綜合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黑龍江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19年全國職稱英語等級考試(綜合類C級)高分應試教程【命題分析+技巧指南+專項練習+綜合模擬】
- 2020年湖南省公安招警考試《招警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歷年真題詳解及標準預測試卷(2016)
- 幼兒園教師面試指南(微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