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河南省教師招聘考試《中學教育理論綜合知識》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學習網主編
- 5274字
- 2021-01-06 20:05:43
第4章 教育目的
考點1 教育目的概念和層次結構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義
(1)教育目的的概念
①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或產生什么樣的結果。
②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教育者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才的總的要求,是國家為培養人才而確定的質量規格和標準,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確定的。
③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之間的關系
教育方針是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a.教育的性質和方向,主要指教育為誰服務和教育自身的發展方向;
b.教育目的,即教育所培養的人的質量和規格的要求;
c.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和根本原則,即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可見,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確立及其內容必須符合教育方針的規定。
(2)教育目的的意義
①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②教育目的對提高教育質量有指導意義。
(3)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導向作用
a.教育目的具有指導并規范教育者的教育行為的作用。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都要以社會總的教育目的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來統攝、整合自己的從教目的、自己的教育理想等。
b.教育目的具有引導受教育者的發展方向,制約受教育者的發展進程的作用,既為受教育者指明了一個發展的美好前景(方向)又提出了發展的要求(內容)。
②激勵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動機,是人們在一起共同活動的基礎。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們認識和接受,不僅能指導整個實踐活動過程,而且能夠激勵人們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③評價作用
教育目的具有評價教育質量的作用,作為對教育結果的預期,它可以作為評價教育結果和現實的教育過程的依據。
2.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層次
①國家的教育目的
國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個層次,它是由國家提出來的,其決策要經過一定的組織程序,一般體現在國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國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導各級各類學校制定其培養目標的主要依據。不管各級各類學校要培養什么社會領域的人才,也不論一所學校面臨的學生有多大的差異,其培養目標都必須符合國家的教育目的。
②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居于第二個層次,它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級或某一類學校、某一專業對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是國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階段、不同級別的學校、不同專業方向的具體化。
對各級學校而言,其培養目標包括初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中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及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等;對各類學校而言,其培養目標包括普通教育的培養目標、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及特殊教育的培養目標等。
③教師的教學目標
教師的教學目標居于第三個層次,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所能達到的預期標準。教學目標又包含有多個層面,一般包括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等層次。課程目標是指某門學科在教學結束后所達到的結果;單元目標是指一門課程中的某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課時目標是對每個課時所應達到的教學效果的具體要求。
(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①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的確立
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任務確定的對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我們習慣上稱為培養目標。它是由特定的社會領域(如教育工作領域、醫療衛生工作領域、工業生產領域、農業生產領域等)和特定的社會層次(如工程師、專家、科學家;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大學教師)的需要決定的。
②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
a.二者的含義
教育目的是對受教育者的總的要求,或者說是為受教育者的培養而確定的總的質量規格,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所要瞄準的“靶心”,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起著定向指導的作用,是各級各類學校確立培養目標的依據。
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學校根據教育目的并結合學校自身的具體情況對學生身心發展提出的具體要求。
b.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
只有明確了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養目標;而培養目標又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而提出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對象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制定培養目標需要考慮各自學校學生的特點。
(3)教師的教學目標
①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如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的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
②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的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
a.教育目的是最高層次的概念,它是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總的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都要依據教育目的制定。
b.培養目標是指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培養人的具體的要求。
c.教學目標是三者中最低層次的概念,它更為具體,微觀到每堂課甚至是每個知識內容,教育目的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考點2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歷史性、時代性、社會性,在階級社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教育目的隨時代的變遷,隨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萬古不變的教育目的是沒有的。在階級社會里,占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總是按自己的階級意志和政治路線培養人,當極少數人通過教育被培養成統治者時,其他絕大多數人則通過教育等方式被培養成了被統治者。
(2)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養的人各具特色
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世代沿襲下來的文化性格或文化模式。文化對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同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也會對民族教育模式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它會關系到人們對教育內容的選擇。
2.教育目的體現了人們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是一種理想,它同政治理想、社會理想等又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從不同的哲學觀點出發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實用主義教育目的,要素主義教育目的,永恒主義教育目的,存在主義教育目的等。
3.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基礎上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的理論基礎上的,它把人的全面發展既看成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也是對于共產主義新人的理想藍圖的描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理論有以下要點:
(1)人的全面發展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2)人的發展受社會條件的制約;
(3)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
(4)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提供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5)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以實現;
(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惟一方法。
考點3 我國的教育目的
1.我國教育目的的表述
(1)新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目的
①1957年制定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包含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國家的教育目的。
②1982年制定的教育目的
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改通過的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是這一時期教育目的的一種表述。
③1985年制定的教育目的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所要培養的各類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都應該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精神”。
④1995年制定的教育目的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的“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①我們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
②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
③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2.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①素質教育作為一種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選擇性”和“淘汰性”相對立。素質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具有作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這就從教育對象上規定了素質教育的基本性質。
②素質教育的全體性要求:一方面必須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應有的發展;另一方面必須使每個學生在社會所要求的基本素質方面,達到規定的合格標準。
(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①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學生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②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③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
④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
④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①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這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對待學生最基本的態度。教師不可能喜歡學生的一切,但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個值得尊重的人。
②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教會學生學習,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①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
創新能力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創造力的外顯,是人們應用發明成果開展變革活動的能力。創新能力離不開智力活動,離不開大量具體的知識,但創新能力決不僅僅是智力活動,它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改組和運用,不僅表現為對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而且更是一種追求創新的意識,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傾向,一種善于把握機會的敏銳性,一種積極改變自己并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
②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相輔相成
創新能力是在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創見、發明、發現的能力,它標志著知識、技能的飛躍,是智力高度發展的表現。創新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創新的潛能。一個人在現有的知識儲備和智力水平下,對未知領域的探究和掌握都可視為一種創新活動。對教育來說,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無的事,而應成為教育活動的根本追求,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
③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
傳統教育是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和單一性為基本出發點,以知識記憶和再現為基本學習目標,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視。現代社會,知識創造、更新速度的急劇加快,改變著以知識的學習、積累為目的的教育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師不能簡單地包辦、代替學生的學習,而是要盡量給學生思考和活動的機會,積極引導學生多思善問,使學生主動、活潑地參與學習,做到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培養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5)素質教育的意義及實施策略
①素質教育的意義
a.內在意義
第一,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第二,它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
第三,它是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的教育。
b.外在意義
首先是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是深化教育改革。
②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
a.樹立實施素質教育的新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育思想要打破陳舊落后觀念的束縛,實現教育觀念的徹底轉變。并且,必須對現行基礎教育進行包括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途徑、教育方法等方面在內的全面改革。
b.建立科學的素質教育評價機制。以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為標準制訂科學的評價標準,對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實施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改革考試制度。
c.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建立一支數量足夠、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因為,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將直接影響到教育質量。要采取有力措施,通過多種方式,對校長、教師進行培訓,提高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水平。
d.優化實施素質教育的環境。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良好的辦學條件、良好的社會環境、正確的輿論導向,這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
- 2019年下半年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2019年下半年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9年青海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綜合能力測試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
- 2020年陜西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綜合素質知識點精講梳理(幼兒園)
- 2015年西藏自治區教師資格考試《學前教育學》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 2019年河北省教師招聘考試《小學教育綜合知識》專用教材(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詳解)
- 2020年北京市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河南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經濟師《工商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教材精編(2016)
- 個人理財: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2020年福建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吉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通用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陜西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19年河南省教師招聘考試《幼兒園教育理論綜合知識》專用教材(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