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秉龍《農業經濟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3386字
- 2020-09-28 17:28:07
1.2 課后習題詳解
1.什么是農業?試分析農業的根本特性。
答:(1)農業的概念
農業是人們利用太陽能,依靠生物的生長發育來獲取產品的社會物質生產部門。農業的本質是人類利用生物機體的生命力,把外界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轉化為生物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的一種生產經濟活動。
(2)農業的根本特性
①農業生產是一種自然再生產過程
農業是利用生物有機體生長發育過程進行的生產,是生命物質的再生產,因而也是有機體的自然再生產過程。人類通過勞動可以改變這些有機體生長、繁殖的環境條件,或者直接干預其生長和繁殖的過程,從而獲得自己生活、生產和發展所需要的食物和其他物質資料。
②農業生產也是一種經濟再生產。
農業生產者在特定的社會中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借助一定的生產工具對勞動對象進行具體的生產活動,以獲得所需要的農產品
農業生產者利用自己生產的農產品以及通過交換獲得的其他生活和生產資料,不僅可以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還可以不斷進入下一個生產過程,保持農業生產周而復始地進行下去。
③農業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過程
由農業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交織這一根本特性派生出了農業中運用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相結合性、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性,以及聯合生產、外部性、公共產品性、弱質性和不穩定性等一系列特性。
2.試分析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中的地位。
答:(1)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一般地位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現為:
①農業是提供人類生存必需品的生產部門;
②農業的發展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的前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2)農業在不同國民經濟發展階段中的地位
①農業支持國民經濟發展階段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初期,國家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本原始積累主要來自農業剩余的轉移。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農產品需求的數量和質量都在不斷提高,傳統農業的改造和現代化的實現必須依賴于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業剩余向非農產業的轉移,而且農業還是工業品的市場。
②國家對農業實行保護階段
隨著國家工業化的發展,非農產業完全能夠依靠自身的積累而得到更快的發展。而農業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貿易條件不斷惡化,比較優勢逐步喪失,為了維護農業的基礎性地位,為了實現社會的公平,就有必要對農業實行保護性政策。
3.什么是農業的基本貢獻和農業的多功能性?
答:(1)農業的基本貢獻
①產品貢獻
食品消費主要來源于農業部門。只有農業生產者生產的食品超過維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余的時候,國民經濟中的其他部門才能得以發展。農業對國民經濟總量做出貢獻,農業部門的生產總值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國民生產總值的大小。農業對國民經濟增長做出貢獻,農業對國民經濟做出原料貢獻——農業原料加工業為主。
②要素貢獻。
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要素貢獻,是指農業部門的生產要素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從而推動非農產業部門的發展。農業部門所提供的生產要素有勞動力、資本和土地。
③市場貢獻。
農民作為買者,是國內工業品的主要市場。農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會推動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大。農民作為賣者,把糧食及其他農產品出售給非農產業部門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農產品銷售規模越來越大,不僅提高了農業自身的市場化程度,而且滿足了非農產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不但可以促進相關運銷業的發展,而且使農產品的市場體系日益完善,也有利于農業要素市場體系的發育成熟。
④外匯貢獻。
外匯貢獻,是指農業通過出口農產品,為國家經濟建設賺取外匯。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工業基礎薄弱,工業品不具有國際競爭力,難以出口創匯,而工業發展又需要用外匯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技術、機器設備和一些原材料。出口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賺取了大量外匯,用農業賺取的外匯購買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設備武裝本國工業,從而促進了本國民族工業的快速發展。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外匯貢獻的份額一般會下降。
(2)農業的多功能性。
農業多功能性是指農業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纖維等多種商品的功能外,同時還具有其他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非商品產出功能。
①環境功能
農業的環境保護功能包括農業景觀和各種生態問題:水土保持、補充地下水、維持生物多樣性、緩解氣候變化、防治荒漠化、減少水污染、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控制洪水、提供農業景觀、避免城市擁擠等。
②社會功能
農業的社會功能包括:減少農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動、保持社會穩定、形成社會資本的功能。由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發展中國家農業的社會功能,比發達國家更具有重要性,具有更大的價值。
③糧食安全功能
糧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在經濟上有能力并且可以獲得足夠數量衛生安全和營養的食品,從而達到積極和健康生活對食品的需要及偏好。
④經濟功能
農業具有非商品產出功能,如保障勞動力就業、經濟緩沖作用、保持國土空間上的平衡發展、提供消遣場所、文化和歷史繼承、形成農業景觀、促進社會公平、提高農村居民學習能力和維持特殊的生態系統等功能。
⑤文化功能。
農業具有形成和保持農村獨特文化和歷史的功能。由于農業生產活動與農村生活緊密結合,農業對形成和保持特定的傳統文化、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國家的文化和傳統深深地根植于農村生活,許多傳統節日與農業密不可分,形成了許多富于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的農村文化和傳統。
4.了解和掌握農業經濟學科產生與發展的基本脈絡。
答:(1)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農業經濟學科的理論
特奧多·馮·戈爾茲:力圖使農業經營學從李比希影響下的農業化學轉回到經濟學,其代表著作是《農業經營學》。
弗里德里希·艾瑞保:①根據屠能《孤立國》理論,說明各個經營部門之間的有機聯系,并從各個農業經營部門經濟地位上的差別;②闡述土地、勞動、資本這三個要素相互配合的比例,以及成本價格和產品價格等。其代表著作是《農業經濟學說論文集》、《農場與農地評價學》、《農業經營學概論》。
特奧多·布林克曼:以屠能的理論為基礎,并都把農業經營學的重心放在經濟學方面(比艾瑞保的更為簡練),其代表著作是特奧多·布林克曼。艾瑞保和布林克曼的理論奠定了現代農業經濟學的基礎,并對農業經濟各分支的建立有著重大的影響。
(2)20世紀初以后現代農業經濟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①農業經濟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
四大農業科學研究領域:農業生物科學;農業環境科學;農業工程科學;農業經濟科學
三大農業研究領域:農業經濟、管理科學;農業機械、工程科學;農業生物、環境科學
農業經濟科學包括農業經濟學(又分為農業生態經濟學、農業資源經濟學、農業生產經濟學、農業發展經濟學)、土地利用、農村金融、農村市場學、農業財政、農業會計、農業技術經濟學、農場經營管理學、國際農業經濟、農產品貿易、農村社會學等。
②德國的農業經營學派對現代農業經濟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現代農業經濟科學也是在現代西方基礎經濟理論,尤其是微觀經濟學運用于農業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分化、成熟和完善起來的。
③20世紀20年代以后美國農業經濟學的發展
布萊克:應用新古典理論,綜合農場生產數據統計分析結果,發表了《生產經濟學概論》,這是以農業生產經濟學命名的第一部著作。
海地:運用微觀經濟學和20世紀40年代統計學、數量經濟學的各種新成果,發表了《農業生產經濟學與資源利用》。他的農業生產經濟學規定了精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系統引入生產函數和線性規劃,使農業生產經濟學成熟和完善起來。
20世紀50年代以后,農業生產經濟學進一步運用數學方法進行定量分析,并出現研究農產品市場與需求、研究生產中風險與不確定性、研究大范圍農業與多層次農業明顯趨向。
5.當代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變化表現出哪些特征?
答:當代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變化表現出以下特征:
(1)農業經濟學的分化或細化不斷加快,各分支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和滲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綜合化不斷得到增強。
(2)農業經濟學越來越注重多層面、多視角的分析和研究,加強定性和定量、實證和規范、宏觀和微觀分析的結合,不斷深入地開展各種比較研究工作。二戰以后,農業經濟學實證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3)農業經濟學還不斷突破原來意義上的農業經濟范疇,更加系統全面地研究農業經濟問題。
二戰以后,國際國內市場、各個產業部門以及農業產前產后服務體系都結為一個聯系緊密的整體,各種與農業經濟有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都被納入了農業經濟的研究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