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秉龍《農業經濟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266字
- 2020-09-28 17:28:09
5.2 課后習題詳解
1.什么是絕對成本學說、比較成本學說和要素稟賦學說?其各自的政策含義是什么?
答:(1)絕對成本學說
①絕對成本學說的內容
兩國之間進行貿易的動機建立在絕對成本的差異之上,即某個國家生產一種商品比其他國家生產同樣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這個國家就應該生產這種商品出口。
②絕對成本學說的政策意義
如果各國都生產自己具有絕對成本優勢的產品,并在國與國之間進行交換,那么貿易雙方都是可以獲利的。
(2)比較成本學說
①比較成本學說的內容
各國不一定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絕對低的產品,而只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相對低的產品,就可以進行對外貿易,并能從中獲益和實現勞動的節約。比較優勢導致了比較利益。
②比較成本學說的政策意義
一個國家無論處于何種經濟發展階段,具有哪類產業結構,無論其經濟實力的強弱,都可以確定自己的相對優勢,發揮自己的相對優勢,根據相對優勢進行生產和展開貿易,就可以獲得貿易利益。
(3)要素稟賦學說
①批評比較成本學說
a.比較成本學說是靜態的,是單一要素的國際分工與專業化理論,是以生產力固定不變(而不是可變)為前提的,不符合事實;
b.成本中未包括地租在內;
c.認為生產中的要素(主要是資本和勞動)的組合比例不變,違背事實;
d.認為各種勞動工資之間的比例固定不變,事實上各個國家的工資、不同行業或專業的工資是不同的、經常變化的;
e.比較成本學說忽視了需求變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僅從供給方面考慮問題。
②赫克歇爾——俄林定理:國與國之間互利貿易的基礎在于要素稟賦的差異;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一國要素稟賦中某些要素豐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國際貿易中一國出口的應當是那些較多使用本國豐裕要素生產出來的商品,進口的則應是那些較多使用本國稀缺要素生產出來的商品。
要素稟賦理論的邏輯推論:國與國之間同一種商品的價格差異是導致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商品價格有差異是因為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成本不同,而成本差異又是因為要素價格差異引起的;兩國間要素價格差異源于要素供給量的不同,而要素供給量不同實際上意味著要素稟賦的不同。
③要素稟賦學說的政策含義
一國應實行自由貿易,進行國際分工(按要素稟賦條件)和專業化生產。
2.比較優勢理論有哪些新發展?
答:比較優勢理論新發展有:
(1)熟練勞動說
美國強調通過教育、在職培訓以及保健等措施培養熟練勞動力,這些措施提高了服務質量與決策水平。美國相對比較充裕的熟練勞動力供給,使得美國出口商品中的熟練勞動含量要比進口商品的熟練勞動含量多。
(2)以研究與開發為目的的產業說
美國從那些以研究與開發為目的的產業中獲得了效率優勢。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支出導致了制造產品所使用的機器與技術工序的改善,提高了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了管理技術水平。這種“知識資本”導致了更有效的生產。
(3)自然資源產業說
美國的貿易格局可以通過深入分析自然資源產業結構來得到解釋。假設美國是自然資源稟賦相對貧乏的國家,所以用不出口自然資源產品的辦法來保存自然資源和資本。美國需要進口那些用美國方法衡量是高度資本密集型的自然資源產品。
(4)國內需求說
一種產品在國內被消費(或被投資),對于這種產品成為潛在的出口產品是一個必要但不充分的條件。一國產品首先應該滿足國內需求(偏好),然后再滿足國外需求。當兩個國家需求結構越是相似時,兩國之間的貿易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則越小。需求結構的差異是由收入水平決定的,因而處于同一層次收入水平的國家之間貿易量較大。
(5)產品生命周期說
產品技術發展可分成三個階段:新生期、成長期、成熟期。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的階段性變化,影響比較優勢的決定因素也在變化,其生產和出口的比較優勢也會由于產品要素密集型的變動而轉移。因此,不同類型的國家能夠在不同階段上享有比較優勢。
(6)產業內部貿易說
不同國家專門從事一個可選的差異性產品,由于每個國家總有一些人不愿意趨同本地大多數人的口味,產生相似產品存在著進口與出口。
3.什么是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答:一個國家的產業能否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取決于該國的國家競爭優勢,而國家競爭優勢是由四個基本因素(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與輔助產業的狀況,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行為)和兩個輔助因素(政府行為和偶然事件)相互作用所決定的。
(1)要素條件
①一國的要素稟賦在決定一國的競爭優勢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通常所認為得更復雜。
②要素是動態的,可以被升級、被創造以及被特定化。
③不斷創造出新的更高級并且往往是更為專業化的要素,才能長期保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需求條件
國內需求具有需求構成、需求的增長規模和形式、國內需求的國際化三方面的性質。
①國內需求構成在三個方面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的影響有:
a.市場需求結構的細分有助于企業形成有效的競爭策略,發揮規模經濟和學習效應;
b.成熟和挑剔的買者會對企業產生壓力,迫使企業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
c.預示性的買方需求可以為企業提供未來買者廣泛需求的信號。
②需求增長的規模和形式影響一國產業競爭優勢的作用主要有:國內需求的規模,獨立買者的數量,國內需求的增長率,早熟的國內需求,國內市場的先行飽和。
③國內需求的國際化就是將一國的國內需求轉向國際,將產品和服務推向國外市場的一種機制。
(3)相關與輔助產業的狀況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相關和輔助產業會對一國特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產生很大的影響,增強后者的國際競爭力。為了使某一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沒有必要要求所有的供給產業都具有國際競爭優勢,那些對創新和該產業的發展沒有重要影響的投入品可以從國外進口。
(4)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行為
企業的各國之間、各產業中的企業目標、戰略、組織方式對各國各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國內競爭的形式也對創新過程產生根本性的作用。
(5)偶然事件
一些偶然事件和機會有時也會對一國的產業競爭優勢產生影響,同樣的機遇,在不同的國家可能產生非常不同的結果。
(6)政府行為
政府在保持產業競爭優勢方面的作用是從屬性的。政府政策僅在那些決定國家優勢的根本因素業已存在的產業中才能保持有效。
4.比較優勢理論與競爭優勢理論有哪些聯系與區別?
答:(1)比較優勢理論與競爭優勢理論的聯系
①比較優勢是競爭優勢的基礎
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往往易于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比較優勢要通過競爭優勢才能體現。并非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就不可能形成和保持國際競爭優勢。
②發揮比較優勢是實現競爭優勢的最佳途徑
國民收入總量越大,社會經濟福利越大,因此有效地配置資源,使社會各種資源獲得最大限度地利用是國民收入最大化的充分條件。
(2)比較優勢理論與競爭優勢理論的區別
①比較優勢理論解決資源優化配置問題;競爭優勢理論研究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問題。
②比較優勢理論的市場條件是完全競爭市場,比較優勢是價格競爭;競爭優勢理論的市場條件是不完全競爭市場,價格競爭優勢不但來源于比較優勢,還可能來自于規模經濟、產品差異等因素。
③比較優勢理論的研究對象是是國家間產業分工與產業互補的合理性;競爭優勢理論研究對象是國家間產業沖突和產業替代的因果關系。
④比較優勢理論的優勢來源沒有考慮科學技術進步、國內市場需求、政府行為等的作用;競爭優勢理論的優勢來源是一國某一特定產業或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取決于四個基本因素和兩個輔助因素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⑤比較優勢理論的用影子價格衡量,指標有:國內資源成本系數、顯示性比較優勢和勞動密集指數等;競爭優勢理論的用市價衡量,指標有:市場占有率(國際市場占有率、進口國市場占有率、本國國內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
⑥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更為廣泛。
從比較優勢理論與競爭優勢理論區別的分析可知:擁有比較優勢并不等于擁有競爭優勢。比較優勢是一種潛在的優勢,往往表現為某一要素稟賦相對豐富,而使其在國際分工中扮演著某種特定的角色。但競爭優勢是一種實際顯現的競爭能力,是生產力各構成要素綜合協調的結果。
5.了解與掌握WTO有關農產品貿易的基本規則。
答:(1)擴大市場準入,消除非關稅壁壘
對農產品進口的限制,主要通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措施來實現。其中,非關稅壁壘措施主要是進口配額和進口許可證制度。
①取消非關稅壁壘,降低關稅稅率
②削減進口關稅,擴大市場準入機會
③關稅配額水平的約束及其非歧視性實施
④規定最低市場準入機會
⑤特殊保障條款
(2)削減出口補貼,促進公平競爭
(3)削減和規范國內支持,完善競爭機制
①“綠箱”政策
對市場只有很小扭曲作用的政策,可免于減讓承諾、允許實施。
②“S&D”政策
特殊及區別對待的政策,包括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者普遍得到的投資補貼,低收入和資源貧乏階層普遍得到的投入補貼等,鼓勵放棄種植非法麻醉品的支持。
③“藍箱”政策
生產限制計劃中,對生產者進行的直接付款的政策。
④“黃箱”政策
《農業協議》規定需要減讓承諾的“黃箱”政策是指上述三類以外的國內支持政策,一般涉及對特定產品的支持措施。這些政策可以用綜合支持量(AMS)來衡量,綜合支持量是衡量提供給某特定農產品或非特定產品的年支持總量的技術指標。
(4)規范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
SPS適用于所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國際貿易的動植物檢疫措施。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是為保護人類、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須實施的不對國際貿易構成變相限制和歧視的措施。協議還對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的等同待遇、非疫區和低度流行區條件、檢疫規定的透明度、控制檢驗和批準程序等問題做了規定。
6.農產品國際貿易是如何演變的?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答:(1)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演變
①各大洲間農產品國際貿易格局的演變
a.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農產品貿易變化很大;
b.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發展中國家農業貿易發展緩慢;
c.歐洲共同體以及歐盟的建立和擴大,其主要農產品不僅由短缺變為自給,而且還有大量剩余供出口,從而成為世界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最集中的地方;
d.北美由于受到歐盟的激烈競爭,出口地位有所下降;
e.大洋洲主要出口畜產品,近年來又增加了谷物出口。
②不同發展程度國家間農產品國際貿易格局的演變
a.世界農產品貿易越來越集中于少數發達國家;
b.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地位日趨下降;
c.主要農產品進出口國家貿易格局發生變化。
(2)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品種結構演變
①世界谷物貿易增長由快變慢;
②農業原料貿易量增長緩慢;
③畜產品和水產品貿易不斷擴大;
④世界水果蔬菜貿易額增長令人矚目;
⑤新的加工食品和飲料增多;
⑥土特產品以及供日常生活其他方面使用的手工編制品、花卉貿易興旺。
(2)農產品的貿易的特征
①貿易商品集中
欠發達國家的貿易主要依靠出口少數幾種主要農產品。
②貿易地區集中或市場集中
貿易地區集中或市場集中是指大部分主要輸出物資通常在幾個工業化國家的市場上出售。
③價格波動幅度大引起出口收入波動
④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時間性很強
a.人們對農產品需求的時間,基本上不受其他因素所影響;
b.農產品的易腐性,要求農產品運輸時間盡量縮短。
⑤農產品國際貿易更有利于發達國家而不是發展中國家
a.發達國家進口的農產品需求彈性大、替代彈性大;
b.發展中國家進口的農產品需求彈性小、替代彈性小。
7.了解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基本格局與特征。
答:(1)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格局的演變
①中國是世界上近20年來農產品貿易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②中國占世界農產品貿易總額的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中國在世界農產品貿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③由凈出口國變成了凈進口國;
④在農產品進出口結構中,糧食、棉花、油料等土地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份額趨于下降,進口卻不斷上升;而動物、園藝、加工農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出口份額則均呈上升趨勢;
⑤國內資源逐漸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農業的比較優勢逐步下降。
(2)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結構特征
①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地區結構特征
1990年以來,分布結構比較穩定,始終以亞洲國家(地區)以及美國為主要的出口市場,中國農產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地區。
中國農產品貿易的順差主要來自亞洲地區,而貿易逆差主要來自北美地區。
②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產品結構特征
a.出口產品種類
蔬果類、肉類、水產類以及動植物原料類農產品的出口規模不斷提高,其出口占到農產品出口總額比重也不斷上升。
b.出口集中程度
出口貿易比重的集中度有了顯著提高,出口規模向少數幾類農產品集中的程度加強。
c.進口
農產品種類由谷物類、糖類、紡織纖維類,轉變為油籽類、紡織纖維類、植物油類和水產類。
8.加入WTO后中國在農業方面的主要承諾有哪些?
答:中國加入WTO在農業方面的主要承諾有:
(1)農產品關稅減讓
根據談判承諾,中國逐年降低農產品關稅并對所有農產品關稅進行約束。其中水果、肉類、葡萄酒和奶類制品等產品的降低幅度更大。
(2)重要農產品的關稅配額管理
加入WTO以后,中國按照世貿組織農業協議的要求取消數量限制,但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對小麥、大米、玉米、棉花、豆油、食糖、羊毛等重要農產品實行關稅配額管理,在關稅配額制度下,配額內關稅率為1%~l0%,配額外關稅率為10%~65%。
中國繼續保留對一般貿易進口的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的國營貿易及進口專營權。
中國承諾,在透明、可預測、統一、公平和非歧視的基礎上管理關稅配額,明確關稅配額公布、申請和發放的時間,反映消費者喜好和最終用戶需求,不抑制關稅配額的足額使用,提供再分配的機會等。
(3)國內支持的限制
中國保留了在《農業協議》下對農業國內支持提供特定支持和非特定支持的權利,兩項支持占相關年份特定產品和農業生產總值的8.5%。
中國基期綜合支持總量為零,特定產品支持為負數。
(4)非關稅措施的取消
中國加入WTO后取消對農產品的非關稅措施,包括配額、許可證等措施。
取消進口許可證和進口配額所涉及的農產品有食糖、烤煙、煙草、橡膠、羊毛等,其中,食糖、烤煙、煙草、羊毛在加入WTO時取消,橡膠于2004前取消。
在加入WTO時取消單一許可證的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稻谷、大米,以及豆油、花生油、棕櫚油、菜籽油等食用油。
(5)出口補貼的消除
中國根據《農業協議》的規定,承諾今后不對農產品提供出口補貼。
(6)衛生與動植物檢疫的限制
中國承諾,在加入WTO后30天內,向WTO通報所有有關衛生與動植物檢疫措施的法律、法規及其他措施,包括產品范圍及相關國際標準、指南和建議。中國將遵守WTO關于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方面所有的法律法規。
9.中國加入WTO對農業和農民產生了哪些重要的影響?
答:中國加入WT0對農業和農民所產生的影響有:
(1)提高了中國農產品市場的開放程度
中國在加入WT0的過程中作出了廣泛而重大的減讓和承諾,較大幅度地開放了農產品市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農產品開放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2)農產品進口劇增,壓低了國內市場價格,使農民的利益受損
農產品進口大幅度增加擠占了國內農業的發展空間:
①對土地密集型大宗農產品市場的擠占,抑制了中國傳統種植業的發展;
②對資本或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市場的搶占,擠壓了中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空間;
③對中國某些農產品加工業的控制,減小了民族工業的獲利空間。
(3)中國農產品出口仍然面臨著較高的市場準入壁壘
歐美日等主要發達國家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方式是提高標準、增加檢驗檢疫項目和法規變化。一些國家尤其是WTO發達成員運用技術性壁壘的水平越來越高,對進口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和苛刻。中國是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較多的國家,中國被拒絕的進口產品中,農產食品所占的比例最大。
(4)農業進一步開放的壓力在加大
隨著多哈回合的進展和中國與多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世界和中國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程度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