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志華《政治學概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5101字
- 2021-05-28 21:00:16
1.2 課后習題詳解
1.你認為政治概念的核心內容是什么?為什么?
答:(1)政治概念的核心內容是國家政權問題。
(2)政治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問題,這一命題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內容。
①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始人和發展者的基本政治觀點。它是在廣泛研究前人的政治學說,特別是深入研究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政治學說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發展進行了縝密的研究,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井預測了隨著資本主義的滅亡而來的將是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始人和發展者那里,他們還論述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戰略、策略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和模式等諸多政治問題。這些旨在揭示政治內涵的論述,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觀。
②政治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問題,它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內容。國家是階級社會中人類生活的社會共同體,它和其他社會共同體的區別在于擁有特殊的公共權力。即政權,在階級社會,一切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都與國家政權有關。階級關系由國家政權強制確認,階級斗爭的最高目標指向國家政權,或為了獲取國家政權,或為了鞏固國家政權,或為了影響國家政權。因此,列寧指出,國家政權“是全部政治的基本問題,根本問題”,“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
2.為什么傳統的政治研究集中在國家層面?
答:從歷史發展來看,政治的含義是不斷變化的,但始終與國家有著緊密的關系。無論是在西方還是中國,國家層面的研究都是政治研究的重要內容。
(1)西方傳統的政治研究的國家層面
①西方系統的政治學形成于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則是第一部系統論述政治科學的著作。他首先研究兩城邦(國家)的產生、性質、目的、任務等基本理論問題。以此為基礎,他研究了各種形式的城邦,對國家的各種體制及其歷史變革、優劣比較等問題作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何為最好的城邦生活,對理想的城邦構成、管理原則作了探討。可見,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一書是以國家(城邦)為中心,具體解決關于國家的基本理論(產生、性質、目的、任務)、國家體制劃分等一般問題。以及關于如何建立、管理國家的實際問題。這種觀點奠定了以后西方對政治科學的認識,確定了西方政治科學的對象。自亞里士多德以后。西方的政治學說一般地都是以國家問題作為中心。
②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學是在反封建斗爭中建立起來的。為了爭奪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權,資產階級思想家逐步擺脫了神學。提出了新的政治觀點。總的來看,當時的政治學都是以人的自然權利和契約論為前提,以不同的方式論證為什么要設置政治權力——國家。人為什么要服從政治權力。以及為什么接受其對個人權利的限制,限制的程度和范圍如何,什么樣的政治權力最能保證人的自由、平等等基本權利。這些觀點,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建立適合自己需要的政權提供了理論支持。可見,當時的政治學,主要是建立一套與中世紀神學不同的新觀點。重新解決關于對國家的認識、關于國家體制和建立原則等方面的問題。
③進入19世紀,西方各主要國家資本主義基礎已經奠定。資產階級已由爭奪政權的階級變成政治上的統治階級。為了確保資產階級的統治,資產階級政治學的主要任務,也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是如何維護資本主義“秩序”。這時,資產階級開始拋棄革命時期的一些觀點,從“理想主義”進入“現實主義”,從著重于形而上的哲學研究進入著重于形而下的經驗分析,政治學也就著眼于對具體政治制度的改革。
研究對象的這一轉變對于政治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政治學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或者說,它標志著現代政治學(政治科學)的產生-一般認為,1880年美國哥倫比亞太學政治研究院的建立是從傳統政治學向現代政治科學轉折的標志。
總之,從19世紀中期直到現代,西方政治學的研究對象逐步由傳統的研究國家的一般原理轉而更加趨于研究政治實際活動。從一般地研究周家問題轉而更加廣泛地研究與政治活動有關方面的問題。特別是研究政治與社會相互關系的問題。需要指出的是,西方現代政治學所強調的對“政治制度”和“政治過程”兩方面的研究,其中心仍然是圍繞著國家問題。這一點,仍然可以看做是區分政治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關鍵。
(2)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的國家層面
①中國社會對“政治”的理解
a.中國古代對“政治”的理解主要是指君主與大臣們的統治和管理活動。通常充滿了道德色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德治、仁治。
b.在我國古代,“政”和“治”多是分開使用的,“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準則);“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
c.孫中山認為“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這一解釋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而且也基本上涵蓋了中國古代及近代對政治含義的理解。
中國古代的“政治”的含義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有較大差異,但它們基本上都是指君主和代表君主的官吏維護統治、治理國家的活動。只是到了近代,“政”和“治”兩個詞才開始完全結合在一起使用。
②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政治學的恢復,其研究對象也就成為中國政治學界首先關注、共同探討的基本問題,并且形成了以下幾種較有代表性的觀點:
a.國家學說、政府的具體機構以及實行革命與專政的理論策略等;
b.以國家為主體的政治關系、政治形式、政治活動及其發展規律。
c.國家,包括國家的一般理論、國家的政治制度、國家的活動以及與國家有關的一切政治力量、政治活動、政治關系等;
d.以國家政治權力為中心的一切政治關系的總和;
綜上,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傳統的政治研究主要都集中在國家層面。
3.如何理解政治學是一門向善的學問?
答:不管是在西方還是中國,歷史上對政治的理解都與“正義”“善”“德治”“仁治”聯系在一起,可以說都是向善的。在今天,政治學是一門向善的學問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1)政治學是通過研究政治現象而獲得系統的知識的一門學問。
(2)如果說政治是人類社會的實踐的話,那么,政治學就是政治理論家們對這種實踐進行研究而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以作為對客觀現實的解釋,或作為對未來政治實踐的預測。但無論如何,政治實踐是政治學的社會基礎。兩者是緊密相連的。
(3)如果說政治的目標是追求善良的生活。那么,政治學也可以看做一門教人向善的學問。盡管現實的政治可能是骯臟的,我們也會形成對政治的種種負面認識,但是,這并不能成為妨礙我們正確認識政治學這門學科的理由。
4.政治會“終結”嗎?
答:政治屬于歷史范疇,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因此,政治會“終結”。
(1)政治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它并不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現象和社會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的科學考察,對人類的氏族社會狀況和政治的形成、發展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闡述。根據這些分析和闡述,政治起源于人類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階段。
(2)人類社會的政治產生以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化,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以階級之間的利益對抗、政治權力與社會脫離、政治權利本質上為統治階級專屬為政治特征的社會歷史階段,和以社會利益差別、政治權力日益與社會結合、政治權利真正為全體人民所享有為政治特征的社會主義歷史階段。
(3)到共產主義社會,舊式分工和三大差別消失,社會成為完全意義上的自治社會即自由人的“聯合體”,作為國家權力的社會公共權力即自行消亡,人類社會的政治關系亦不復存在。
綜上所述,就政治的起源和發展而言,人類社會經歷了無政治社會、以非階級利益差別與公共利益的維護和管理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會、以階級利益對抗和政治統治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會、以非階級性的利益差別的協調與公共利益的維護和實現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會,再到無政治社會這樣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過程,這就是人類社會政治的辯證歷史運動。
5.如何理解政治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
答:政治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相對獨立的基礎學科,它與其他社會科學之間既存在著某些聯系,又存在著一定的區別。
(1)政治學與科學社會主義
①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研究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就其研究的內容而言,它不僅僅以政治問題為研究對象。
②政治學對于歷史上各種社會形態中的政治現象的研究,也在某種程度上超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范疇。
③兩者的研究對象既不完全相同,又有部分交叉。科學社會主義的一些內容是政治規范理論的組成部分,它的許多具體研究內容可以為政治學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2)政治學與哲學
哲學是政治學理論基礎的來源之一,它為政治學研究提供思維視角和認識方法。哲學對政治學的指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3)政治學與法學
①法學是以法為研究對象的,而法又與國家這一政治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有著廣泛的共同性,即都是產生于和決定于一定的社會上層建筑,并為相應的經濟基礎服務。
②政治學和法學就必然存在許多相互滲透和交叉之處,然而,政治學和法學畢竟有各自的研究對象;法學側重于從權利和義務的角度研究社會生活,力求體現制度理性,即人類運用規則處理社會關系的智慧;而政治學則側重于從公共權力歸屬和運行的角度研究社會生活,力求體現人類社會的權力關系,即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力量對比關系。
(4)政治學與社會學
社會學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當代政治學的研究已從國家領域向社會領域拓展,社會學的一些領域,已為政治學所滲透,并成為當代政治學研究的重點。
(5)政治學與歷史學
①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科學,政治學所研究的古今一切政治現象,都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在政治學研究中,一方面,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把某種政治現象置于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和分析,可以使我們對這種政治現象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另一方面,政治學的一些研究領域,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因而需要運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
③當然,這兩者之間還是有所差別的,其中,政治學的研究長于理性的分析,歷史學的研究長于史料的搜集和運用。
(6)政治學與經濟學
①經濟學研究的主題是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即如何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效益,它主要關注的是與效率相關的問題。
②政治學的研究主題通過權力配置和制度的設計,處理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它主要關注的是與公平相關的問題。
③兩者在研究主題上存在差異,但是它們之間還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經濟學的一些理論可以為政治學所借鑒,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對經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不能把政治學湮沒于經濟學之中。
6.你認為政治學發展的基礎是什么?
答:政治學發展的基礎有:
(1)時代基礎
政治學的發展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在古希臘的城邦時代,政治學不可避免的以研究城邦的產生、構成、發展,及其存在的目的意義等,在研究城邦的基礎上得以發展。在中世紀,政治學在與宗教神權的融合中得以保存和發展。同樣,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政治學在為革命階級提供理論辯護的基礎上,以自然法為基礎發展出了在當代仍有重要影響的契約論政治觀。所以,時代的需求對政治學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只有在符合時代潮流,滿足時代需求的基礎上,政治學才能得以長久的發展。
(2)學科基礎
①人才基礎
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由人來推進和完成,一切社會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人。在古希臘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開辦學園,廣收學生,為當時城邦政治學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師徒三人為政治學的發展做出兩重大貢獻。在中國,孔子積極辦學,弟子三千,賢者七十,為古代中國政治學的發展培養兩大批人才。當代政治學的發展,也得益于大學培養兩大批的政治學科的研究人才。所以說,政治學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
②制度基礎
當代政治學的發展,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受到大學的推動,二戰以來,西方大量高校設立政治學院或相關學院,成立了大量的研究中心和政治協會,發行刊物,舉辦政治學會議,增加交流,形成了大量的制度性規范,這些制度基礎為政治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③著作基礎
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代,政治學的發展離不開各種政治學著作的發表出版,大量的研究著作推動了人們的交流,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增強了不同思想的碰撞,從而產生了更多優秀的作品,同時也為政治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
④其他學科基礎
政治學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其他社會學科的發展,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政治學和哲學、倫理學、法學以及其他自然學科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在現代,政治學和哲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等都有密切的聯系,這些學科的方法有的可以應用于政治學研究,它們的發展對于政治學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