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政治學研究途徑與方法

2.1 復習筆記

一、行為主義的分析途徑

1.行為主義政治學研究的變遷

(1)行為主義政治學研究出現的時間

政治學中的行為主義研究途徑是二戰之后興起的一種研究政治學的方法。

(2)行為主義政治學研究

以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為特征的分析方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在美國興起的一種研究方法,最早是由美國的社會學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提出的,他的著作《行為的一般理論》是這一學科最早的理論著作之一。

在這個基礎上,早期的政治學研究中的制度主義思考或者以思辨式分析為中心的研究出現了轉向,以輿論調查結果為基礎的實證研究成為政治學研究的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轉變不僅僅是方法論上的革命,還顯示出政治學理論范式的變化,從而帶來政治學研究整體上的變革。這也就是在歐美國家中相當長時間里盛行的行為主義研究現象。

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行為主義政治學受到了廣泛的批判,美國的政治學家再次推動了政治學理論的變革,他們認為過多的以選舉為中心的行為主義實證研究忽視了政治學研究中的價值規范性特征。由此,政治本身的價值理念和正義判斷再次回歸到政治學研究中的主要地位,這一變化被稱為“后行為主義”(post-behavioralism)的研究發展。

2.行為主義政治學理論的基本概念

行為主義政治學的發展本身并不是依據單一理論思維邏輯的發展.而是吸收當代各種學科的發展成果.形成了跨學科式的發展。行為主義最大的理論特點就是,任何理論都不存在不可以被觀察到的因素。

(1)行為主義研究途徑包括以下幾點:

社會現實和政治現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通過科學的方法.我們可以還原人的政治行為的客觀的真實性。

人的政治行為存在著普遍性的特點.存在著規律性的或一致性的特質。

這些規律性的或一致性的特質是可以通過驗證得以確認的。

(2)行為主義政治學理論的基本概念

政治心理學的認知過程:行為主義政治學的發展受到現代心理學的影響。這也是當代政治學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其主要的要素包括兩個方面:

a.探求人們政治行為的心理構成;

b.盡可能地用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人們的政治行為的特點。在第一個要素中,學者們把相當多的注意力放在對政治行為的意圖和動機的研究上。

政治心理學的發展最早是吸收了心理學中的“行為理論”研究成果,強調人的行為受到周圍環境的刺激,在生理上自發地進行反應。

a.人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生物特征的反應器官的合成器,即受周圍環境的刺激,引起自己反應,然后根據自己的選擇對周圍環境進行調整、創造。

b.人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態度、認知、動機等,在這些因素的影響和驅使下,對周邊環境中出現的事情通過贊同、反對、滿意或憤怒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行為主義看來,意識不只是人們思考問題時的價值理念,更多的還具有生理的和心理的功能性特征,在行為主義的理解中,意識形態更多的是行為主體在面對周邊環境時形成的自我主體,是規定人們內在的自我去面對各種可能發生的變化所能采取的反應能力。

行為主義政治學強調,人的政治行為都是有著一定目的的政治選擇,個人的政治選擇都是受到其對周圍環境的理解和認識影響的結果。

人的行為抉擇(decision making)的主體條件由動機、狀態、手段和技能、價值與規范、成本支出、偶然性和危險性等多重因素所構成.形成非常復雜的多重現象。

人的政治行為的形成是一個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人都是生活在某個特定的社會共同體中,其行為方式具有文化上的相同特點,人們通過后天學習,受到相同文化背景和行為方式的熏陶,這種學習和熏陶過程也是一種文化認同的過程,由此人們的行為和價值取向都具有某種特殊文化的特征。

作為行為基準的社會集團:現代社會中,每個人的政治行為都明顯具有共同社會性的特征,即具有相同社會屬性的社會成員在政治上的行為特征都具有相類似的社會性。社會集團是社會成員所依賴的最基本載體。社會關系的復雜性給社會集團內部的成員帶來相互影響的可能,也給某一成員的社會行為或政治行為帶來多樣性的選擇。

一個社會共同體中的成員因為社會分工的不同,需要維持社會共同體的發展,必然在同他人相互協調的過程中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社會內部存在的規范和功能的機制無疑將會在尋求社會公益方面有效地發揮作用。

隨著行為主義研究的發展,在驗證和論證的過程中,很多行為主義學者認識到,人的行為的很多重要因果關系很難通過精確的量化過程予以確定,一些理論性的假定會影響到學者們本身的主觀研究方向和論證的選項。

二、理性選擇理論的分析途徑

理性選擇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理論在政治學領域中的發展。該理論強調的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共同體內的政治資源是有限的,人們為了獲取這樣的資源而競爭。在市場和商業氣息濃郁的社會環境下,人們都希望以最小的個人成本支出尋求最大的政治利益。同樣,一個政黨為了爭取在選舉中當選,也會借用市場機制下的邏輯.謀求以最小的成本獲取勝利當選的目標。

理性選擇理論的最主要貢獻者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羅,他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1951)是這一理論的奠基性著作,阿羅的學生安東尼·唐斯撰寫的《民主的經濟理論》一書無疑是這一理論的集大成之作,馬瑟爾·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1961)則揭示了一般社會團體的行為準則也同樣適用這樣的理論解釋。

1.阿羅不可能定理

阿羅在他的成名之作《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中提出,民主社會的社會選擇就是選舉中的投票,這是社會需求和個人選擇的交匯點。但是,他提出的兩項社會公理與民主社會的基本條件是不相符合的,因此,選舉雖作為民主制度上的操作但并非是民主意義上的制度選項。

眾多的社會成員存在眾多不同的選項,并在有多項選擇方案的情況下進行社會選擇(投票)時,程序上的多數民主方式不可能是社會成員所選擇的結果。而經濟社會中個人利益的追求則成為選民在選舉中最主要的考量。盡管在現實中,阿羅的不可能定理發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投票過程中的這一不可能定理卻指出了所謂的西方民主社會中存在著無法彌補的制度上的缺陷。

2.唐斯的理性選擇理論

唐斯建立起完整的理性選擇理論。該理論假設,所有的選民都有各自的選項順序,對于執政黨的決定,都是依據自己的利益得失來進行理性評價的。在這樣的前提下,選民的理性主義是依據經濟學理論中經濟人的理性作為理性價值判斷標準。因此,選民在判斷政黨是否是自己投票的對象時,就會取決于各個政黨的政策是否能滿足他個人期待值的效用,如果這個效用大,就是他投票的選項。選民以期待效用大小的順序把政黨支持態度予以排列進行判斷,然后選擇符合自己最大效用的期待值作為自己支持政黨的選項。

唐斯指出選民的投票決定是建立在當前事件之上的,而不是純粹地建立在未來事件之上的。唐斯的分析還認為,導致選民棄權票的增加主要是因為選民參加投票的成本增加,如果要推動選民參加投票,提高投票率.就必須要求選民放棄個人的短期利益,讓選民更認真地思考社會的責任和民主制度的需求。

唐斯的理論對于政治學研究的最大意義還在于研究方法的改變,經濟性的利益期待效用的視角成為行為主義之后又一個從微觀的視角去分析人的政治行為的研究途徑。

三、制度主義研究途徑

1.傳統制度主義的研究

(1)亞里士多德關于傳統制度主義的研究

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就以研究早期希臘的政治機制而著名。亞里士多德把國家機能從理論上作了分類,這就是“公共事務相關的評議機制”、“政府權力執行機制”以及“司法監督機制”等。之后,到了近現代,很多的政治學家如馬基雅維利、霍布斯、洛克、盧梭、盂德斯鳩等關注國家政權中權力的轉移過程,也就是社會契約的形成與發展.其中也包括權力的分立和政府機能的不同作用。

(2)孟德斯鳩關于傳統制度主義的研究

孟德斯鳩把權力平衡的不同機制作為國家權力最主要的研究對象,他把三種權力機制的作用非常明確地定義為制定法律的權力、執行公議的權力及檢查犯罪和司法的權力。他認為如果所有的權力集中于一體,往往會有濫用權力的現象出現。為了防止權力濫用的現象,有必要在制度上建立利用權力抑制權力的機制。美國的政治權力機制基本上是立足于孟德斯鳩的政治多元平衡機制的理論之上。

行為主義的發展不僅使得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從政治制度或者政治權力的平衡機制上轉移到了政治人(包括政黨或利益團體)和公民的敢治行為上,而且研究政治科學的方法也從靜態的體制研究,轉移到了人的動態行為研究。

2.新制度主義的發展

(1)新制度主義盛行的時間、代表人物

傳統制度主義研究在行為主義研究盛行的時候逐漸衰退,但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理性選擇理論的盛行,新制度主義研究途徑的成果也逐漸開始出現在學者們的視野中。這一理論的最主要發展就是把制度確認為解決國家所面臨的集體行動問題的辦法。 J馬奇(J March)和J.奧爾森(J.Olsen)認為,制度的作用在于政治生活的組織化過程。另一位新制度主義提倡者n諾斯(n North)把制度定義為,“一個社會中的博弈規則,或者說,是塑造人類互動行為的人為設計的約束。”

新制度主義的興起與行為主義政治學完全放棄制度研究有關,新制度主義的出現,把制度主義研究的方向做了調整,關心人的行為與規則之間的關系等。

(2)羅伯特·古丁就新制度主義出現的轉變作了詳細的定義

政治學者羅伯特·古丁(Robert E.Goodin)就新制度主義出現的這些轉變作了詳細的定義。

新制度主義認為制度不再被看做政治機制,而是“規則”的組合,引導或限制行為者的行為方式;

新制度主義更加關心正式的規則與非正式的慣例之間的關系;

新制度主義認為制度不是一種固定的事物,而是一種過程和程序,因此需要關心制度的穩定與行為者動態之間的相互關系,如果出現影響制度的進程或方向的行為,則是制度主義所必須關心的課題;

新制度主義尋求所信奉的價值組合和制度模型在社會價值之間的調整;

新制度主義更加關心的是社會生活中的制度組合,而非政府的政治體制等傳統制度主義所關心的整個制度確立;

新制度主義在把制度視為一種獨立變量存在的同時,也把制度看做一種內在的由政治利益形成的“依循路徑”.通過這一制度所安排的路徑,行為者獲得最大的集體功效。

四、政治系統論的分析途徑

1.戴維·伊斯頓的政治系統論

政治學中的系統分析途徑也是二戰后政治學研究最重要的發展之一。其主要的理論貢獻者是戴維·伊斯頓/David Easton)。按照政治系統論的視角,該理論強調通過系統循環理論的視角,把握政治運作的整體架構,從動態的視角分析政治權力的運作機制。

2.帕森斯的政治系統論

系統理論的發展最初也是來自社會學的成果。著名的社會學家帕森斯在1951年出版了專著《社會體系》,他的社會系統理論詳細地分析了社會行動體系的結構和功能。在社會系統論的啟發下,伊斯頓認識到有必要把政治體系的整體結構和各個部分的功能予以具體化。

政治行為是整個政治體系中的基礎單位。政治行為作為能夠產生政治作用的單位而被組合進政治集團中。從整體上說,這樣的系統機制是具有動態均衡性特點的系統。在這個政治系統中,政治以外的社會行為都列為系統外的運作,這些因素同政治系統相互作用,屬于周邊環境中的外生變量。在這個系統結構中,政治系統內的各種因素都會受到周邊環境中外生變量的影響.同樣該系統的各種因索也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在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政治體系和周邊環境都會相應地出現變化。

3.伊斯頓系統模型論

伊斯頓的系統模型認為,該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政治運作體系,它由三個結構所組成,第一結構是政治共同體(political community),第二結構是管理機制(regime),第三結構是權威(authorities)。

(1)結構政治共同體是政治體系的基礎結構,是由所有同各種具有權威的決定相關聯的集團或個人成員構成的。

(2)結構管理機制是指在政治體系內對各種政治行為的形態作出的各種基本制度或規定。

(3)結構權威是指掌握公共權力的人們,不僅是指政治領袖,也包括統治階層的精英,在很多的場合這些人員都是作為一個集體的機制共同采取行動。

社會學者帕森斯在1966年發表的《社會結構以及社會過程中的政治側面》論文中表達了與伊斯頓相近的觀點。他指出,在政治次體系中間,存在著四個架構,第一是領導人或稱最高執行部門;第二是執行系統;第三是承擔政治管理功能的機制,這應該是指立法部門和司法部門;第四是法律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财经| 禹城市| 南皮县| 含山县| 长岭县| 宝鸡市| 隆子县| 宁远县| 嘉荫县| 榆林市| 巴林右旗| 呼图壁县| 年辖:市辖区| 蒙山县| 东明县| 禄劝| 北票市| 晋中市| 封开县| 应用必备| 井冈山市| 麻栗坡县| 花莲市| 广宗县| 溧阳市| 丰都县| 瑞丽市| 军事| 方山县| 霞浦县| 会同县| 红原县| 泰兴市| 桓台县| 富裕县| 榆社县| 称多县| 桂阳县| 翼城县| 酒泉市| 古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