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編 政治與政治學:基本概念與方法

第一章 政治與政治學

1.1 復習筆記

一、政治的內涵

1.“政治”一詞的起源

(1)西方對“政治”的理解

從詞源學意義上考察。英語中的“政治”(politics)一詞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城?!罢巍币辉~從最初的城堡而衍生出了其延伸含義,即指城邦中的統治、管理、參與、斗爭等各種公共生活的總和。簡言之,政治乃處理城邦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所著的《理想國》以及亞里士多德所著的《政治學》中,“政治”一詞也都是“處理城邦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的意義。

到了近代,隨著國家空間范圍的擴大和現實政治生活內容的豐富化、多樣化,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們對政治的理解和認識,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國家及國家活動的基礎上,“政治”被賦予以多種多樣的含義。

(2)中國社會對“政治”的理解

中國古代對“政治”的理解主要是指君主與大臣們的統治和管理活動。通常充滿了道德色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德治、仁治。

在我國古代,“政”和“治”多是分開使用的,“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準則);“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

孫中山認為“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边@一解釋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而且也基本上涵蓋了中國古代及近代對政治含義的理解。

中國古代的“政治”的含義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有較大差異,但它們基本上都是指君主和代表君主的官吏維護統治、治理國家的活動。只是到了近代,“政”和“治”兩個詞才開始完全結合在一起使用。

2.政治內涵的演變

(1)古希臘時期的倫理政治觀

古希臘的政治是一種城邦政治?!罢x”、“善”等道德原則貫穿于古希臘政治思想之中,倫理與政治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其中,正義觀念是倫理和政治結合最為集中的表現。正義被看做最高的美德和人與人關系的準則,它不僅是倫理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范疇,也是人們倫理生活的目標和政治生活的準則。

古希臘主張倫理是政治的基礎和目標,政治本身應該具有倫理價值。這樣。古希臘時期的政治被理解為人們實現道德生活的實踐,因此,這種對政治的認識,可謂之“倫理政治觀”或“倫理政治學”。

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和《尼各馬可倫理學》等著作是這種觀念的代表作。

(2)古羅馬時期的法律政治觀

羅馬共和國的政體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城邦政體,但人們逐漸不再有城邦時代那種對待政治的熱情,而是把注意力轉向了個人的生活,形成了法律政治觀。

西塞羅是古羅馬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就反映了法律政治觀。他強調國家的政治意義而非倫理道德意義,在他看來,符合理性的就是正義的,而“法就是最高的理性”。正義就意味著共同擁有國家的法律,平等地守法,相互承擔權利和義務。他認為,國家本質上是一個法的聯合體。

西塞羅的《論共和國》、《論法律》、《論義務》等是這種觀念的代表作。

(3)中世紀的神學政治觀

西歐封建社會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5~10世紀為第一階段,這是西歐封建制度形成時期;11~14世紀為第二階段,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繁榮時期;14~17世紀上半葉為第三階段,這是西歐封建制度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時期。嚴格意義上的說法,5~14世紀為中世紀,而14~17世紀初為文藝復興時期。

中世紀是一個由古代政治向現代政治轉型的時期。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城邦體制的瓦解,在西歐逐漸形成了賞賜和分封體制。這一政治制度上的變化反映在政治生活領域的特點:政治已經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參與的公共活動。而是成為了國王和大臣們的專利;政治已經不再是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實現正義的活動,而是成為了維護王公大臣的利益的活動;解決政治問題的手段已經不再是對話和說服,而是變成了暴力和戰爭。

在政治領域的變化之外,中世紀還有一個具有決定性的特征,即在人類生活的每一領域(包括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領域等),有組織的教會都取得了絕對的統治權。在這一時期,神學成為至高無上的科學。統率一切其他知識,政治、哲學思想都以肯定教會教義的真理性為依歸。政治的神學性解釋為政治生活提供了一時的合法性基礎,君權神授也能夠為廣大民眾自覺接受??傊惺兰o的神學政治觀改變了古希臘羅馬以自然和倫理作為國家學說的基礎,確立了以上帝和《圣經》作為國家學說的基礎。

奧古斯丁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論君主政治》、《亞里士多德(政治學)注疏》等是這種觀念的代表作。

(4)馬基雅維利的權力政治觀

尼科洛·馬基雅維利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改過去那種從倫理觀念或神的意志出發來研究政治國家問題的傳統,而開始從人性出發研究政治國家。他認為,君主要維持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就必須在權力的使用上變得理性和強硬:一方面要依靠實力,即法律和軍隊,另一方面要依靠政治權術,即統治的技巧、手法、謀略。這也就是馬基雅維利著名的“政治權術理論”,它的兩條基本原則是:政治高于道德;手段要服從目的。這樣。馬基雅維利把政治和道德分開了,并把政治和人性結合了起來。

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是這種觀念的代表作。

(5)契約政治觀

馬基雅維利提出政治和道德分開的觀點,不僅開辟了政治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方法。更為重要的是促進了人們觀念的轉變。在馬基雅維利之后不久,契約政治觀成為一種占據主導地位的觀念,而且這種觀念即使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仍然影響著人們的政治行為。

契約政治觀的發展

a.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對其作了較為明確的論述,他把國家和法律看做人們相互約定的產物。

b.15~16世紀一些反暴君派的貴族思想家系統地論述了契約論思想,把它看成反抗非正義統治的根據。

c.17~18世紀是契約論最為盛行的時期。此時的契約政治觀以自然法學說為基礎,認為人類最初生活在一個沒有國家和法律的自然狀態之中,受自然法的支配,享有自然權利。但是,由于在自然狀態下存在著許多不便,于是,人們就聯合起來。彼此訂立契約。建立國家,借此來更好地實現自然權利。

不同思想家的契約政治觀

a.霍布斯認為,為了擺脫恐怖的狀態,人們在訂立契約時,不得不放棄那種根深蒂固的自利性,而把自己的權利交給了統治者,從而可以理性地結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統治者不是訂約的一方,不受契約的約束,因而統治者擁有專制的權力也是合理的,因為有了君主——即使是一個無能之輩,就可以避免自然狀態下的無政府。

b.洛克認為,人們是平等地生恬在一起的,并且可以做到相互的寬容。但是。由于沒有貨幣、所有權證或法院,人們的財產也是不確定的。因此人們也就無法保護他們的財產。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人們便簽訂契約,建立國家,以此保護他們的財產。

c.盧梭認為,人們在訂立契約時把自己的全部權利都轉讓給共同體——合理的國家,因而人民是主權者,政府不過是主權者的執行者。

霍布斯的《利維坦》、洛克的《政府論》、盧棱的《社會契約論》是這種觀念盼代表作。契約政治觀不僅反映了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的政治需要,而且在反封建的斗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觀念上的準備和基礎。

(6)馬克思主義政治觀

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始人和發展者的基本政治觀點。

它包含五個基本的命題:

政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認為,政治關系就是公共關系中的一種?!叭藗兊恼侮P系同人們在其中相處的一切關系一樣自然也是社會的、公共的關系。”

政治是階級之間的關系。

在階級社會中,政治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就在于政治主要表現為階級與階級之間的關系?!罢尉褪歉麟A級之間的斗爭”,階級性是階級社會中政治的基本特征。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a.政治作為上層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根源于經濟,并由經濟基礎所決定。

b.政治具有能動性,它是上層建筑中最活躍、最敏感的部分,并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c.政治在本質上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反映著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階級和社會集團的根本利益和利害沖突。

任何階級和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和集團的經濟利益,這是政治的本質特征。

政治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問題。

政治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問題,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內容。國家是階級社會中人類生活的社會共同體,它和其他社會共同體的區別在于擁有特殊的公共權力,即政權。在階級社會,階級關系由國家政權強制確認,階級斗爭的最高目標指向國家政權,或為了獲取國家政權,或為了鞏固國家政權,或為了影響國家政權。

政治是管理國家的、有其內在規律的科學。

這一命題側重于從政治與治理國家的關系上闡明政治的內涵。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政治現象和其他社會現象一樣,其產生、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客觀規律性。研究政治的目的。就在于認識政治現象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性,并在政治實踐中遵循政治規律,以實現預定的政治目標。

3.政治內涵的現代發展

(1)政治即國家的活動

這一觀點流行于20世紀30年代之前。

這種觀點認為,國家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共同體,它由人民、領土、主權和政府四要素構成。國家的活動可以劃分為對內和對外兩種類型。國家的所有這些活動都是政治現象,都屬于政治范疇。政治學就是研究國家的科學。

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美國政治學家J.W.加納。

(2)政治即與權力有關的現象

這一觀點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流行。

這種觀點認為,權力就是一個人或團體按照自身意志支配其他人或團體。該觀點又可分為兩種解釋。

一種是把人際關系中的所有權力現象都看做政治,亦即在個人與個人、團體與團體、個人與團體之間,凡是發生了權力現象,就都是政治現象。持這種解釋的學者認為,政治學就是研究一切權力現象的科學。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H.D.拉斯韋爾

另一種解釋是把與國家活動有關的現象看做政治。與前者相比,該解釋縮小了研究權力現象的范圍。持這種解釋的學者認為,政治學是研究與國家行為相關的權力現象的科學。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M.G.羅斯金等人在其編著的《政治科學》一書即認為,政治就是“圍繞政府權力而進行的斗爭和競爭”。

(3)政治即圍繞政府決策所發生的現象

這一觀點流行于20世紀50年代之后。

這種觀點認為,人類社會是個大系統,其中存在一個子系統即政治系統,政治系統的主要功能就是根據社會系統的需求,通過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對各種資源或價值進行權威性分配。權威性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以及與此有關的現象就是政治。因此,政治學就是研究權威性政策制定與執行的科學。

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A.蘭尼,代表作是《人的統治》。

(4)其他觀點

政治是一種管理活動。

這一觀點強調了政治的公共屬性和管理屬性。美國學者G.龐頓和P.吉爾認為:政治是“與社會事務的治理以及個人和群體對這種治理所具有的控制力相關的安排”。英國學者麥肯齊也認為:“在英國最通用的定義是奧克肖特的定義,即政治是‘參與一個社會的全面的管理過程?!?/p>

政治是公共事務領域的決定。

這一觀點認為,政治是在個人私生活領域之外的公共生活領域事務的決定與處理。漢娜·阿倫特認為,政治是人類最重要的活動形式,它包含了自由和平的公民之間的交往活動。

政治是達成妥協和共識的過程。

這一觀點認為,為了人類社會不至于解體,人們更傾向于通過妥協、調解和談判解決沖突,而非單純使用武力和權力達到目的。這一觀點體現了自由理性的原則。該原則相信社會沖突能夠通過妥協和調和達成共識。

上述關于政治內涵的解釋具有如下特征:

a.對政治含義的解釋在國家的傳統解釋的基礎上逐步深化;

b.運用經驗方法從現實政治生活中概括出政治的多重內涵;

c.忽視了階級社會中政治的階級性。

4.當代中國學者對政治含義的研究

(1)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界曾對政治的含義進行討論,形成了四種主要看法

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的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民族、國家的關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

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而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的全部政策和策略。

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個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動。

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筑,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權力斗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

《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認為,政治是上層建筑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

(2)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政治學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觀。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

階級政治說——占主導地位的觀點

王惠巖認為,“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有階級社會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政權為核心的階級關系和人民內部的全局性的關系?!?/p>

權力說

胡偉等認為,“狹義上講,政治是人們獲取和保持公共權力而展開的活動和斗爭;廣義上講,政治是公共權力作用于社會的目的、方式和后果。總之,政治就是社會公共權力產生、變更和運作的過程和結果?!?/p>

利益說

李元書認為,“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統治、管理體系,是人們基于某種利益需要建立、維護、參與社會的統治、管理體系。以制定政策來規定和實現特定權利的關系與活動的總和。”

過程說

黃宗良等學者認為,“所謂政治,就是一定階級和社會集團為實現其經濟利益和社會理想,而處理其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集團、民族、國家的關系所采取的組織形式、戰略和策略所進行的活動和斗爭?!?/p>

公共權威說

高民政等認為,“政治就是一種人類協調社會關系、控制社會秩序、管理社會事務的公共權威現象。”

關系說

王浦劬認為,政治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人們圍繞著特定利益,借助于社會公共權力來規定和實現特定權利的一種社會關系”。

善治說

俞可平認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善治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

(3)政治的定義

政治,是指有關國家權力的制度化結構和運行,以及個人和團體參與國家活動的種種現象。

這一解釋包含三點需要補充的內容:政治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與國家行為或活動有關的現象;國家行為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現象主要是從國家政權和公民參與兩大層面進行研究;國家政權的結構形態、運行方式以及公民的參與機制則需要形成規范化的制度等。

5.政治的作用與限度

(1)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政治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

尋求適宜的生存條件;

維持既定的內部秩序;

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提高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

(2)政治不是無所不能的,其作用的發揮是有限度的

從政治所包含的領域來看,政治只是各種群體生活中的一種,并不能涵蓋群體生活中的一切。

從政治的目的來看,其目的應當限于在為了社會成員過上優良生活的前提下,來進行權威性的分配和管理。至于世俗事務之外的其他事務,超出了政治目的的范圍。

從政治的手段來看,為了實現政治目的,自然就需要一定的手段來保障,但是政治手段不是絕對的,它是受限制的。

6.政治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

(1)與經濟的關系

經濟是整個社會的基礎,也是政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反映,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方面,政治的發展最終取決于經濟生活的狀況,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以及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的狀況。另一方面,政治之于經濟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極大地影響經濟的發展,并在一定的條件下決定著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運動的狀況。政治對經濟的作用最經常的是通過國家權力來實現的。

(2)與法律的關系

政治和法律的關系主要通過國家權力與法的關系反映出來。國家和法律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和工具,是統治階級意志的代表和體現,都屬于上層建筑,產生于和決定于社會的經濟基礎。在兩者的關系中。政治是根本,是法律產生的前提。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法律的權威和效力是以國家權力為后盾的。另外,法律對于政治也有重大的影響,它體現國家的意志,通過法的準則來鞏固國家權力并維持國家權力的正常運行。

(3)與宗教的關系

政治與宗教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密切的聯系。在歷史上,宗教曾經是政治統治的重要工具。在現代社會,在國家的政治權力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宗教與政治的關系已越來越疏遠,這已成為政治進步的標志。

(4)與道德的關系

政治與道德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受政治制約,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道德能造成一種有利于鞏固國家權力的社會秩序及與此相關的心理基礎,有助于政治的正常運行特別是國家權力的維持。

二、政治學學科的一般性問題

1.何謂政治學

政治學是通過研究政治現象而獲得系統的知識的一門學問。

如果說政治是人類社會的實踐的話,那么,政治學就是政治理論家們對這種實踐進行研究而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以作為對客觀現實的解釋,或作為對未來政治實踐的預測。

如果說政治的目標是追求善良的生活。那么,政治學也可以看做一門教人向善的學問。

2.政治學的研究對象

(1)在西方,不同歷史時期政治學研究對象的變遷軌跡

西方系統的政治學形成于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是第一部系統論述政治科學的著作。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一書是以國家(城邦)為中心,具體解決關于國家的基本理論(產生、性質、目的、任務)、國家體制劃分等一般問題,以及關于如何建立、管理國家的實際問題。這種觀點奠定了以后西方對政治科學的認識,確定了西方政治科學的對象。自亞里士多德以后,西方的政治學說一般地都是以國家問題作為中心。

西歐封建社會政治學服從于神學

西歐封建社會政治學的中心內容不過是教權與王權誰應居于最高地位的爭論。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學是在反封建斗爭中建立起來的。當時的政治學,主要是建立一套與中世紀神學不同的新觀點。重新解決關于對國家的認識、關于國家體制和建立原則等方面的問題。

進入19世紀,西方各主要國家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開始拋棄革命時期的一些觀點,從“理想主義”進入“現實主義”,從著重于形而上的哲學研究進入著重于形而下的經驗分析,政治學也就著眼于對具體政治制度的改革。

a.研究對象的這一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政治學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它標志著現代政治學(政治科學)的產生。

b.1880年美國哥倫比亞太學政治研究院的建立是從傳統政治學向現代政治科學轉折的標志。

總之,從19世紀中期直到現代,西方政治學的研究對象逐步由傳統的研究國家的一般原理轉而更加趨于研究政治實際活動。但其中心仍然是圍繞著國家問題。

(2)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研究對象形成了幾種較有代表性的觀點

國家學說、政府的具體機構以及實行革命與專政的理論策略等;

以國家為主體的政治關系、政治形式、政治活動及其發展規律。

國家,包括國家的一般理論、國家的政治制度、國家的活動以及與國家有關的一切政治力量、政治活動、政治關系等;

以國家政治權力為中心的一切政治關系的總和;

不限于國家問題,舉凡一切政治現象都是政治學的研究對象。

概括以上幾種觀點,政治學研究對象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就狹義而言,國家的活動、形式和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是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就廣義而言,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公共權力的活動、形式和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是政治學的研究對象。

3.政治學的知識體系

(1)西方國家政治學的知識體系

在國際上,二戰以前,人們大致把政治學的知識體系劃分為政治學原理、本國政治、比較政治和國際政治四大領域。戰后關于政治學知識體系的劃分趨于多樣化。

(2)中國政治學的知識體系

在中國,政治學作為一門學科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其知識體系還處于整合與分化的過程之中,學者們對政治學知識體系的認識也不完全相同,但比較共同的認識大致有以下七個主要方面:

政治理論;中國政治;比較政治;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國際政治;政治學方法論。

4.當代政治學的結構

當代政治學的結構可區分為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靜態研究與動態研究等類型。

(1)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

政治學的理論研究涉及政治和政治學的一般概念、原則、理論和范疇,包括規范的理論和經驗的理論兩類。它是政治學研究的基礎部分,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和原則性的特點。

政治學的應用研究是政治學與政治實踐相結合的部分。它直接用以指導和規范具體的政治活動與關系,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和技術性的特點。

政治學的許多研究領域往往既有理論層面,也有應用層面,只是其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

(2)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

宏觀研究是從總體上對政治現象的研究,具有全局性、整體性的特點。

微觀研究是從個體政治行為的角度研究政治現象。

政治學研究的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

(3)靜態研究與動態研究

靜態研究主要是對政治現象的法律和結構層面的研究,特別是對政府體制的研究。它具有規范性和確定性的特點。

動態研究主要是指政治過程的研究和文化、心理層面的研究,具有經驗性和可變性的特點。

靜態研究與動態研究是相互補充、相互說明的,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揭示政治現象。傳統政治學偏重于靜態研究,當代政治學則向動態化拓展。

5.政治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1)政治學與科學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研究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就其研究的內容而言,它不僅僅以政治問題為研究對象。

政治學對于歷史上各種社會形態中的政治現象的研究,也在某種程度上超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范疇。

兩者的研究對象既不完全相同,又有部分交叉??茖W社會主義的一些內容是政治規范理論的組成部分,它的許多具體研究內容可以為政治學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2)政治學與哲學

哲學是政治學理論基礎的來源之一,它為政治學研究提供思維視角和認識方法。哲學對政治學的指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3)政治學與法學

法學是以法為研究對象的,而法又與國家這一政治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有著廣泛的共同性,即都是產生于和決定于一定的社會上層建筑,并為相應的經濟基礎服務。

政治學和法學就必然存在許多相互滲透和交叉之處,然而,政治學和法學畢竟有各自的研究對象;法學側重于從權利和義務的角度研究社會生活,力求體現制度理性,即人類運用規則處理社會關系的智慧;而政治學則側重于從公共權力歸屬和運行的角度研究社會生活,力求體現人類社會的權力關系,即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力量對比關系。

(4)政治學與社會學

社會學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當代政治學的研究已從國家領域向社會領域拓展,社會學的一些領域,已為政治學所滲透,并成為當代政治學研究的重點。

(5)政治學與歷史學

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科學,政治學所研究的古今一切政治現象,都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政治學研究中,一方面,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把某種政治現象置于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和分析,可以使我們對這種政治現象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另一方面,政治學的一些研究領域,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因而需要運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

政治學的研究長于理性的分析,歷史學的研究長于史料的搜集和運用。

(6)政治學與經濟學

經濟學研究的主題是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即如何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效益,它主要關注的是與效率相關的問題。

政治學的研究主題通過權力配置和制度的設計,處理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它主要關注的是與公平相關的問題。

兩者在研究主題上存在差異,但是它們之間還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經濟學的一些理論可以為政治學所借鑒,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對經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不能把政治學湮沒于經濟學之中。

三、政治學的發展歷史

1.西方政治學研究發展歷史

(1)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古典政治學及其轉型時期

古希臘時期(前500~前200)。

古希臘時期政治學的研究主題是關于城市國家的觀念和城邦的理論。

a.柏拉圖的政治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理想國》、《政治家》、《法律篇》三部對話性論著中。柏拉圖的思想基點是:人的本質應放在人自身所處的現實的政治生活之中來觀察,而不是借助于神話中的諸神的行為來尋找自己的影子。同時。在以人為中心的基礎上,達成自身所處的現實世界的秩序與統一。他認為,“善”應成為檢驗一切的標準,對此,神也不能例外。

b.亞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學》和《雅典政制》兩本著作中。他進一步發展了“善”的內涵,認為城邦共同體作為最高共同體,應追求最大的善——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

古羅馬時期(前200~476)。

古羅馬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并發展了占希臘政治思想。在此基礎上。其對政治學研究的主題轉向了關于世界國家的理念和理論的思考。這一時期政治學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波里比阿(約前200~前118)和西塞羅。

a.波里比阿系統地研究了古羅馬的政治制度,撰寫了40卷的巨著——《歷史》。他認為,國家的興衰取決于政體的優劣,并主張最優良的政體是一種混合政體,即把君主政體、貴族政體、貧民政體的優勢融為一體的政體。

b.西塞羅吸取和運用了古希臘尤其是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學說。他認為,國家是一個為了全體人民享受共同的利益、維護正義而建立起來的道德集體,他也主張混合政體是最理想的政體。

(2)中世紀(476年~14世紀):神學政治學時期

在中世紀,政治學的研究主題是關于政治世界的神學性解釋。中世紀是一個崇尚神學、扼殺理性的時期,政治理論也因此而演變為神權政治論。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奧古斯丁和阿奎那。

奧古斯丁的神權政治理論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論上帝之城》中。他在此書中提出了他的著名理論——雙國論。該理論宣稱,世界上存在兩種國家,一種足“上帝之城”,即神國;另一種是“人間之國”,即俗國。

阿奎那的神權政治理論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神學大全》中。他繼承和發揮了奧古斯丁的教權至上的思想。他主張神權至上,教會高于國家,教權高于王權,因此,國家要服從教會,國王要服從教皇,而國王和教皇都要服從上帝。

(3)現代時期(1500年~19世紀末):理性主義政治學時期

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新興資產階級政治實踐的需要,人們開始主張以人本主義為指導、以個人主義為本位、以理性思考和邏輯推理及抽象觀念等為手段,對政治的研究從對天國體系的思考回到了世俗人間政治秩序的建構,這樣,西方政治學研究實現了由神學政治學向理性主義政治學的轉型。實現這一轉型的關鍵人物首推馬基雅維利。

這一時期,政治學研究的主題為民族國家的理論(國家學說),即國家的起源、目的和本質,政府的目的和形式以及政府權力的基礎和建構等。在民族國家理論中,始終貫穿著民權政冶理念。而在民權政治理念之下,不僅政治思想本身發生了分化,而且也催生了不同的政冶實踐模式。這種分化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一種是主張漸進式改良并實行憲政的自由民主主義理論;另一種是主張進行激進變革,徹底打碎舊的國家機器的共產主義學說;第三種則是介于二者之間的福利國家理論。

(4)當代時期(20世紀以后):科學主義政治學時期

理性主義政治學的實踐表明:理性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它也是有限度的。,進入當代之后,人們開始對理性主義政治學理論及其局限進行反思。

認識論的轉變促動著政治研究范式和主題的變化。最為明顯的變化是政治研究開始向政治科學研究轉變。1903年美國政治學會成立和1906年《美國政治學評論》創刊,不僅標志著政治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即政治學,而且標志著西方現代政治學的開始。

按照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西方現代政治學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傳統主義政治學、行為主義政治學和后行為主義政治學。

2.中國政治學研究發展歷史

(1)中國古代政治學研究

上古三代時期(約前2200~前771)。

這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研究的萌芽時期。

在這一時期,神權政治觀在當時的政治研究中占主導地位。當時的人們將政治看做是按上帝、天或神的旨意行事,統治者也多通過祭祀祖先和神來論證其權力的合法性。

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

這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研究的形成時期。

a.隨著奴隸制生產關系的日趨解體和封建制生產關系的逐步建立,社會政治領域出現了重大變革,這成為政治研究轉型的現實基礎。政治研究的轉型表現為:擺脫了神權政治觀的束縛,轉而將“人事”、將如何進行統治作為主要內容。

b.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形成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以及陰陽家、名家等政治思想學說。

第一,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以“禮治”和“德治”為主要內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張為政以德、修己治人,反對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第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商鞅、韓非。法家思想強調以“法”、“術”、“勢”為核心的政治觀,主張以明令顯法和統治術來駕馭人民。

第三,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道家思想以“法自然”為核心,在統治方法上強調“無為而治”。

第四,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家思想以“兼愛”、“非攻”為中心。主張通過緩和社會矛盾來維持統治。

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研究從主題和范式兩個方面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政治研究奠定了基礎。

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時期(前220~1840)。

在這一時期,社會政治生活被局限在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統治的總體框架內。這一時期政治研究的主要內容不是選擇哪種政體來組建國家,而是在君主統治的前提下如何治理國家,其中心是如何處理君臣、君民關系。以更好地維護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

這一時期,雖然也出現過一些政治改革理論和功利主義政治觀,但是它們都未能跳出傳統政治研究的總體框架。

(2)中國近代政治學研究(1840~1949)

愛國、變革、民主、科學等逐漸地成為這一時期政治研究的主題。在這一時期,政治研究除了從傳統中發掘革故鼎新的思想外,更多地轉向西學,力圖取法近代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的一般模式,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體或民主共和政體,并為此設計了各種程序、方案,展開了政治改造運動。

由于中國近代政治研究圍繞著救亡的主題,具有強烈的實踐理性和功利色彩,這直接影響著研究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因而在這一階段中國的政治研究還沒有能夠建立起完整的學科框架,沒有能夠形成獨立的學科地位。

政治學在中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一般認為是在20世紀30年代。其標志性事件是1932年舊中國的政治學會在北京成立。

(3)中國當代政治學研究(1949年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和前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一系列政治學理論,為新中國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

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諸多論著,深刻地論述了社會主義時期國家的任務、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以及如何處理各種政治關系等問題,有力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政治學進入復興、發展時期。中國社會政治發展的客觀要求和鄧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推動了中國政治學的迅速恢復和發展。

經過努力,重新分析和界定了政治的含義,拋棄了長期以來將政治單純理解為階級斗爭的認識,對政治學研究對象的認識趨向科學,開始建立完善的學科體系。

黨的十三大把政治體制改革提上議事日程,大大地推動了中國政治學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研究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發展的論著。

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治學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現實政治生活,立足本國。放眼世界,對各種政治學課題進行了科學的理性分析。使政治學研究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一批科研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川市| 三明市| 正宁县| 漳州市| 永和县| 长海县| 安泽县| 承德市| 澜沧| 岑巩县| 横山县| 锦州市| 大姚县| 大方县| 乐亭县| 滦平县| 巴南区| 永定县| 荃湾区| 广州市| 霍邱县| 沈阳市| 漳浦县| 奉贤区| 镇原县| 济宁市| 拉孜县| 屯留县| 广昌县| 郯城县| 蓬溪县| 万荣县| 和龙市| 大足县| 乌鲁木齐县| 政和县| 曲阜市| 新干县| 虹口区| 司法| 无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