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編 政治體系

第三章 國 家

3.1 復習筆記

一、國家的起源與結構

1.國家的起源

國家的產生是一個歷史現象,國家的起源是國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民族國家的發展,19世紀以來西方關于國家起源的論述可以歸結為兩種思維路徑:第一,國家產生之必要性,亦即國家起源的規范性論證;第二,國家產生之必然性,亦即國家起源的歷史性考察。

(1)規范性論證視角下的國家起源

國家起源的規范性論述,往往建基于某種假設,在論述中將現實中的國家與假設中的模型進行比附,用“應然”替代“實然”。根據西方理論史的演進,形成了四種關于國家起源的學說。

國家社會共同體說

a.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出,國家是由許多家庭及村落為達成完善而自治的政治生活而形成的聯合體。

b.古羅馬的西塞羅也認為,國家是由許多社會團體基于共同權利意識和利益互享的觀念而結合成的組織體,社會共同體說凸顯了國家的社會特征,這既表明了國家的基本目的和價值取向在于謀求各種社會群體的共同利益和權利,同時卻也模糊了國家與其他社會團體的區分。

國家神權說

a.在神權政治時代,國家的起源被歸結為是由神或上帝直接地或間接地創造的,統治者的權力直接來自神或上帝的賜予。

b.中世紀強調“君權神授”,托馬斯·阿奎那曾斷言“上帝之外別無權力”。由于神力是未知并且不可抗拒的,因此民眾被隔絕在統治活動之外,同時統治者的權力也不能受到任何質疑。

c.在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一般被稱為“天子”,漢代董仲舒說“授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奠定了君權天授的基礎。這也是神權說的表現。當前宗教國家的國家起源理論根據仍是此種神權說。

社會契約說

a.國家神權說的沒落幾乎與社會契約說的興盛同時發生。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等思想家都是社會契約說的擁躉。

b.社會契約論假設了一種自然狀態,生活于其中的人具有自然法而來的天賦權利。但這種自然狀態或多或少是有缺陷的,為了擺脫這種可能招致恐懼、貧窮、匱乏的不利局面,人們自愿放棄自己的全部或部分權利,訂立一種契約。建立起足以保障自然權利的國家,這樣一個訂立契約的過程,就是人類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的過程。國家或政府由此起源,故而主權屬于人民,70年代,隨著羅爾斯《正義論》的發表,這種觀念似乎重新得到了復興。

功利主義

a.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是邊沁、詹姆斯·密爾、約翰·密爾等人。

b.他們把國家和法律的起源歸結為功利和習慣。他們主張趨樂避苦是人的行為的唯一動機,把“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作為評價是非善惡的價值標準。人們選擇國家是因為這比其他選擇會帶來更大的幸福,人們對國家的服從也是因為這給人們帶來的損害要小于反抗可能造成的幸福,功利主義的國家學說為現存民族國家提供了合法性論證,也為國家干預提供了靈活而實用的依據。

(2)歷史學考察視角下的國家起源

內部沖突理論

a.這種理論認為國家的進化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

b.當代學者弗里德·莫頓認為,從真正的分化開始出現時起,國家也就隨之產生了。因為一個階級制度的存在必須有一個精英階層掌握一種集中權力。

c.產生于社會分化的沖突,不是國家形成的原因,而只是國家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當階級開始從個人等級制度或親屬制度中分化出來時,如果恰逢應當建立真正的國家,特權精英階層會立刻掌握權力,由內部資源掠奪而形成國家。這似乎在當前新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得到某種程度的復興。

外部沖突理論

a.這一理論在赫伯特-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達,他認為,強勢的組織必然戰勝弱勢的組織,并將后者統一到擁有強大武力控制的集權政府之下。該理論認為國家的產生是由于原始部落發生沖突,強勢部落用暴力征服弱勢部落的結果。

b.簡單地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套用到社會領域,更深層的批判有兩點值得提及:第一,一個社會只有在具備適當的人口和組織水平時,才可能動員和訓練武裝力量,所以我們只能說戰爭對于一定水平的社會整合是一種功能而非原因;第二,就部落和酋邦而言,戰爭甚或可能是國家形成的障礙,因為如果一些群體感到自身面臨威脅,它們就會明確地選擇分散潰逃。

水利文明

a.這一理論認為,早期國家的發展往往與大江大河的治理聯系在一起,它認為國家發展的關鍵機制是灌溉,只有控制了水利,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集約型農業,從而促成人口的大量增加。

b.魏特夫的“東方專制主義”理論是將國家的起源建立在水利文明或地理決定論之上

人口壓力

a.這一理論認為人口增長與國家的產生之間存在一種平行關系。

b.羅伯特·卡爾尼羅發現人口增長與國家產生之間的關聯非常明顯,認為國家是由于解決人口增長帶來的問題而形成的。

領導地位制度化

埃爾曼·瑟維斯在《國家與文明的起源》一書中,通過對六個原生國家的研究,否定了上述諸種基于沖突觀點的國家起源理論,提出了制度化的領導地位促進社會整合的觀點。占有領導地位的個人勢必演變成一種常設的官階制度,此時就出現了真正制度化的權力,形成了國家。

系統理論

a.這種理論是將上述幾種國家起源的理論綜合在一起來解釋國家的產生與發展,這一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形成,是各種互動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樣的互動中,不同的前國家制度為了回答不同的變化動因,由于沒有其他出路可以解決沖突,只好選擇建立層次更加復雜的政治等級制。

b.系統理論將不同的觀點編織在一起,由是就消解了原來存在于武力理論與利益理論之間、唯物論范式與認識論范式之間以及沖突模式與整合模式之間的對立。

2.國家的政體

(1)政體的古典分類

政體的古典分類要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對希臘城邦的分析,亞里士多德根據執政目標和執政者人數,將政體分為兩類六種(見表)。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古典政治思想家認為,最好的政體是君主制(在柏拉圖那里表現為“哲學王”),它體現出知識對權力的節制與控制,最壞的政體是僭主制,僭主之下,所有公民都淪落到奴隸的地位。最不壞的政體是共和政體,多數人根據所有人的利益進行統治。但是,亞里士多德的最優政體理論顯然更為復雜一點,他主張結合各種政體要素、以中產階級為核心的“混合政體”為最優政體。

(2)政體的近代分類

隨著啟蒙思想家對權力的關注,圍繞主權及其歸屬的討論形成了新的政體分類。

中世紀晚期歐洲民族國家統一的過程中,最先發軔的是主權觀念

a.法國思想家布丹在《共和六書》中認為主權是至高無上的恒久性權力,只有此種權力才能保證有序的統治。

b.霍布斯通過全盤性社會契約,在《利維坦》中指出,主權是壟斷性權力,主權或王權不應受到任何限制,專制是主權的唯一形態。

洛克和孟德斯鳩主張立憲政府

洛克和孟德斯鳩代表著另一近代政體理論傳統,他們主張建立立憲政府。

a.洛克在《政府論》中認為主權在民而不在君,人民通過議會行使主權義務,政府權力應當受到限制,從而保障自然權利;

b.孟德斯鳩則針對這一立憲政府進一步在《論法的精神》中提出建立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部門之間實行分權的制衡制度。這一原則最初在美國1787年憲法中得到了實現。

資產階級革命后,政體分為君主制和共和制

資產階級革命后,政體分類從原則上歸約為君主制和共和制。

a.君主制是指最高權力掌握在國家元首手中的政體,根據元首擁有權力的多寡,我們可以將君主制分為專制君主制、等級君主制和立憲君主制。

b.共和制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并實行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根據總統、議會和政府三者的關系,可以分為議會共和制、總統共和制、委員會共和制。

社會主義國家是特殊類型的共和制政體形式

以我國為例,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選舉產生,人民有權監督和罷免人民代表,全國人大作為最高權力機關,行使立法權并選舉和監督其他一切國家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民主指一切權力來自人民,集中指下級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

(3)政體的冷戰后分類

民主政體

民主政體是指以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為范本,公民能夠普遍參與政治生活的政治形態。

民主政體的特征有:

a.意識形態領域的相對多元化,以自由主義和多元主義的權利與利益觀念為主導,它來源于對中世紀神學和近代早期君主專制思想的兩次反擊。

b.國家與社會的結構性張力,它以資產階級經濟與社會發展為背景,最終成為現代民族國家的結構性特征。

c.權力在立法、行政、司法各部門間的分割,它以資產階級革命奪取并限制君主權力的方式最終確定下來并成為民主國家的政府制度形式。

d.代議制度、選舉制度以及政黨制度等實現上述思想或制度的配套性制度保障。

民主政體往往以美、英、法等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發達國家為代表。

極權政體(又稱全能政體)

極權政體是指以二戰中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的法西斯統治為代表的對國家、社會以及公民進行全方位控制的國家。

極權政體的特征有:

a.推行一個無所不包、滲透于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官方意識形態;

b.只有在某一領袖統一領導之下、具有嚴密組織系統的唯一被允許存在的政黨;

c.實行有組織的恐怖;

d.政府壟斷大眾傳媒;

e.實行統制型經濟。

威權政體

威權政體是指處于民主政體和極權政體兩個極端之間的某一位置的政體形式,它通常指多數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

威權政體的特征有:

a.統一性意識形態缺位,一方面它不具有現代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卻不得不依賴于民族主義和其他本土文化作為思想維系手段;

b.社會在國家權力的外圍得到一定的自治空間,在威權體制下,除了明令禁止做的,其他一切均是被允許的;

c.制度化程度較低,從而在經濟發展中采用以強權政府作為后盾的市場化方法,而政府強權又會導致制度性腐敗。

3.國家的結構形式

國家結構形式,亦即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系,國家結構形式一般分作單一制和復合制。

(1)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

單一制國家是由若干行政區域或自治區域組成的統一主權國家。單一制只在兩個層次上組織政府——中央和地方,后者包括鄉村及城市的權威,單一制下的結構形式只包括中央與地方和地方間的關系。

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的特征有:

a.單一制國家擁有單一的憲法和統一的法律體系,人民具有單一的國籍。

b.單一制國家根據中央授予地方權力的原則,由中央政府行使最高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力,統一處理國家的內外事務,各個行政區域都作為國家的地方單位接受中央政府的領導。

典型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的國家

當代世界,典型的單一制國家包括中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

(2)聯邦制國家結構形式

聯邦制國家結構形式的定義

聯邦制國家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和國、邦、州、省等地方實體構成的國家結構形式。聯邦制在三個層次上組織政府——中央、分享主權的地方以及次級地方政府。

聯邦制國家結構形式的特征

a.聯邦制的根本特征在于中央與地方分享主權,而不是由中央政府獨享主權。

b.聯邦制國家除了中央政府具有統一的憲法和法律體系以外,各聯邦單位也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國民具有雙重國籍。

c.聯邦政府行使國家主權,是對外交往的主體,聯邦設有國家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機關,各聯邦成員單位自設立法、行政、司法機關,在國際事務中也有一定的獨立性。

d.聯邦制下中央地方關系之最重要者,在于其權限劃分由統一認同的聯邦憲法規定,如果聯邦憲法與成員國憲法發生沖突,以聯邦憲法和法律為準。

典型聯邦制國家結構形式的國家

當代世界,典型的聯邦制國家包括美國、德國、俄羅斯、加拿大、印度等。

二、現代民族國家

1.民族與民族國家

民族是血緣共同體,民族國家是政治共同體,從血緣民族走向政治民族需要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訓練與鞏固。

(1)民族

斯大林對現代民族的定義,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作為血緣共同體,民族不僅意味著共同的歷史和文化,而且還意味著共同的來來。民族認同是一種同質橫向認同。

(2)民族國家

在國際法中,現代民族國家的構成要素

a.定居的居民。定居的居民是構成國家的基本條件。

b.確定的領土。領土是形成國家的物質基礎,是承載民族國家的一塊明確的地理區域,是國家行使主權的空間。

c.政府。政府即代表國家在邊界范圍內壟斷性地行使對內對外管理權力的組織實體。

d.主權。主權即對內的最高統治權和對外的獨立權,它通常通過“外交承認”的方式而獲得。主權作為國家固有的根本屬性,是國家區別于其他實體的根本標志。

民族國家的類型

a.古典民族國家;

b.現代化的民族國家;

c.殖民化的民族國家;

d.后殖民國家。

民族國家是政治共同體,血緣民族走向政治民族需要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訓練與鞏固。

從血緣民族到政治民族,要經歷一個共同體意識形態的鍛造過程。民族主義就是這個過程的原因或結果。

西方政治學家認為現代民族國家在建設過程中往往會遭受政治危機。一些社會學家將這一過程分為五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即是民族國家要面對的一次危機,因而這五個過程亦被視作五次危機。

a.認同性危機:建立民族國家首先要克服的是認同性危機。一個國家里的民族、地區的政治團體或其他亞國家團體必須認為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一分子,否則就產生認同上的危機。

b.合法性危機:合法性產生于人民的自愿服從,而只有民眾利益得到基本滿足、表達利益要求的機會得到實現,才能產生這種服從的意愿。

c.滲透性危機:滲透性指的是對于一個現代民族國家來說,必須讓所有人都服從政府的法令,即便是在偏遠的地方或文化迥異的疆域。

d.參與性危機:現代民族國家的參與性危機只有通過讓民眾參與到權力的分配過程的方式,才能得到克服。

e.分配性危機:分配性危機涉及“誰得到什么”的問題,這是政治的永恒問題。一個民族國家要穩定地發展,必須恪守分配中的基本正義,讓所有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尊嚴得到滿足。

2.民族國家的構成要素

(1)現代民族國家往往被視為西方國家在封建王朝之后屢經變遷的產物,這一變遷過程包含了諸多相互影響的因素。美國學者安東尼·奧羅姆將其分為民族主義、政治合法性與穩定、公民身份與政治認同的建立以及經濟發展四類,并強調這四類因素之間的共存共生關系,即在國家建設的過程中,這些因素協調地發生作用,很難對它們作出明確的區分。

(2)民族國家的構成要素

民族主義:一個民族的形成似乎有賴于領導層及其追隨者們具有能發現一套通用的符號系統的能力,正是以這些符號為基礎,他們之間才能達成一致的看法,新興的民族國家大廈的建立也才會具備重要的根基。

政治合法性與穩定:最先論述統治合法性的學者是馬克斯·韋伯。只有當政治制度具有持久性和牢固性,以至于能夠有效經受住大批突然出現的、要求選舉權的政治參與者的考驗時,政治合法性和穩定性才能實現。

公民身份與政治認同的建立:英國社會學家馬歇爾在其著作《公民權與社會階級》中給公民身份下了一個基本定義:“公民身份是賦予共同體正式成員的一種地位……成員被賦予這種地位后,他們之間在權利與義務上相互平等。”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首先,公民身份指涉一種地位。并包含權利和義務兩個方面;其次,公民身份暗含了一種平等原則。

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國家建設之間的密切關系,在英國的歷史發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顯示,與經濟上逐漸成長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成熟的資本主義企業相伴隨的是政治領域的逐步擴大。

三、國家的未來

現代民族國家是一個歷史現象。正如國家的產生是一個歷史現象一樣,歷史的發展也必然導致國家的消亡。

1.國家的消亡

(1)國家的消亡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和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表現,并不是永世長存的,國家將會走向終結,并為一個以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合體為基礎的、按新方式組織生產的社會所代替。

(2)國家的消亡與階級的消亡密切相關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所以,國家的消亡以階級的消亡為前提,而且是以敵對階級之間對立的消除為前提的。

無產階級專政的建立是實現國家消亡的起點,消亡的國家形態將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3)社會主義是國家走向消亡的過渡階段

社會主義是所有國家走向消亡的過渡階段,它為國家消亡準備了條件。

它將實現生產資料由少數人所占有轉變為全社會所占有;

它將消滅一切階級和階級斗爭;

它將依靠先進的生產力,創造豐富強大的社會產品和物質基礎;

它將為全世界消滅資本主義和一切剝削制度提供條件。

(4)國家消亡的過程

國家的消亡不是一國一地的消亡,而是世界性的整體消亡,故而,它是一個長期的自然歷史過程。列寧把國家消亡的過程分作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無產階級專政。

第二階段是進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后,即資本家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國家消亡也就開始了,但是由于這一階段還存在人們事實上的不平等。還存在著資產階級法權,因此國家還沒有完全消亡。

第三階段是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后,當人們已經十分習慣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準則,他們的勞動生產率已經大大提高,他們能夠自愿地盡其所能地勞動時,國家才真正消亡了。

2.民族國家的危機

(1)民族國家的危機

民族國家在大幅改造了世界政治版圖之后,現今也面臨著由內部壓力和外部威脅共同構成的所謂“民族國家的危機”。

(2)民族國家危機的分類

美國學者卡倫·明斯特將這些危機歸為三類,即全球化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以宗教和意識形態為基礎的跨國運動和種族——民族運動。

全球化首先出現在經濟領域,地區市場逐步擴大為世界市場,跨國公司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國家和金融市場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跨國公司和生產與消費的國際化使得國家控制各自的經濟政策變得愈發困難。

經濟影響擴散到文化領域,新的通信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各種不同文化的融合,使得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為新的跨國際文化甚至全球文化的出現所削弱。

在政治領域里,全球范圍內的環境問題和疾病控制,往往超出單個民族國家的權力范圍,因此需要國際間的政治合作。

宗教運動和意識形態運動,亦是挑戰民族國家的一股政治力量。宗教激進主義者的目標和戰略,對民族國家主體造成了威脅。這一危機企圖侵蝕國家認同,尋求超越國家的個人忠誠,變革國家的意識形態,削弱國家合法性。

種族——民族運動傾向于認同自身的特殊文化傳統,而非強加在其頭上的國家。

(3)后民族結構理論

鑒于民族國家日漸顯露的危機,德國社會理論家哈貝馬斯提出了其著名的“后民族結構”理論。他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壓力下,國家與市場日益分離,造成現代民族國家治理結構的衰落,福利國家面臨解體,而目前尚未出現其功能上的替代物。面對民主國家治理結構的尷尬,哈貝馬斯認為民族國家已轉變為“后民族國家結構”。這種治理結構從全球化的市場中孕育出政治治理的合法形式,為福利國家解體后資本主義與民主之間的張力找到緩沖點,其中歐盟的形式就是其典范。

3.區域化:歐洲統一構想與歐盟

(1)歐洲統一構想的歷史傳統

這一對歐洲一體化的預想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出現了關于歐洲統一的思潮。到了19世紀初,拿破侖·波拿巴在大陸封鎖期間實行關稅同盟,該關稅同盟對今天歐盟的建立與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關于歐洲統一的思潮進入高潮。

(2)歐盟成立

1965年,法、意、聯邦德國、荷、比、盧6國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起來,統稱歐洲共同體,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1992年歐共體更名為歐盟。

歐洲一體化有自身的局限,擁有不同的語言、文化和歷史的人永遠不能認定他們自身同為一個統一政治共同體的成員。

四、中國現代國家建設

近現代中國政治發展以創建現代民族國家為主題,即實現由傳統國家向現代國家的全面轉型。中國現代國家建設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實現主權國家的國際獨立與國內統一;第二,在統一主權國家內進行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建設。

1.獨立與統一的國家革命

(1)現代性對中國的沖擊的兩種方式

現代民族國家的第一步是實現主權國家的國際獨立和國內統一。

“現代性對中國的沖擊采取了兩種方式,這樣也就對中國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秩序提出了兩類雖然不同但又互相密切聯系的問題。

第一類是外部力量與問題,即西方與日本的沖擊提出了中國在新的國際環境中維護民族主權的能力問題。第二類則是內部的,即如何克服帝國秩序的崩潰的趨勢,以及在這種秩序毀滅之后如何解決內部無政府狀態這種新形勢下的分裂勢力,以及在舊的秩序消失之后如何建立一種新的有生命力的秩序。”

(2)進入現代國家體系的第一次嘗試——清末“新政”

中國試圖通過自我改造而進入現代國家體系的第一次真正嘗試發端于清末“新政”時期(1901~1908)。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國試圖改變傳統國家形態、構建現代國家形態的首次嘗試。

(3)辛亥革命及民國的建立

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民國的建立,意味著傳統專制皇權官僚體系的崩潰,但卻并不標志著新型現代國家體制的最終建成。

正是由于辛亥革命后“民主建國”、建立現代國家的任務并來實現,孫中山及其追隨者仍把重建國家當作最主要的目標,并為此進行不懈的理論探索,建構了中國近代國家建設的系統理論。

a.從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本質、經濟功能三方面人手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b.在政府制度建設方面,孫中山指出應建立一個高效率的、真正能行使國家職能的強有力的政府。

c.從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來看,全能主義政治是指政治體的權力可以隨時地毫無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會各階層和各領域。為了遏制民國初期的政治混亂和社會失序,國民黨試圖以此種全能主義政治克服已存在的國家危機。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得重建現代國家的目標得以實現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重建現代國家的目標得以實現。1949年新的強大的政治權威的確立使國家實現了主權的獨立,國家主權的獨立為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奠定了最為根本的政治基礎。

基于蘇聯經驗的示范效應,國家政權對中國社會的改造與建設很快就形成了集中統一的權力結構形態。

2.改革開放以后的民族國家建設

1978年以來的改革使得中國開始了民族國家建設道路上的轉型,建構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國家發展方針和措施。以下五個方面即反映了我國民族國家的建設狀況。

(1)認同性建構

認同性建構是指認同性政治建設,由此形成民族國家的觀念,加強公民對國家及國家制度的認同、接受和自覺服從。傳統的政治認同往往是對統治者個人的服從,而現代性的政治認同,是對國家制度特別是憲政制度的認同。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由于全能政府體制的存在,國家的政治認同性建構,主要依靠政治動員或意識形態控制等手段,通過強化對革命歷史及領袖個人崇拜來形成和加強社會的政治認同。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化、民主化以及全球化等浪潮下,總體性社會瓦解了,公民社會得到迅速發育,社會思想與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特征。

(2)合法性建構

政治合法性是一個歷史范疇,靠三種方式獲得及維系合法性,即武力、神授和世襲。而現代政治權力的正當來源,從實質合法性來說就是統治者的公民權利政治取向及現代化取向;從程序合法性來說,就是堅持主權在民、公權民授的民主原則,以普選制、任期制等民主制度來約束公共權力。

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不僅來源于武裝革命奪取了政權,更來自其人民民主的政治取向,來源于其以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和強國富民為己任,來源予以實現中國的現代化為戰略的實際行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擯棄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成為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不可輕視的力量。同時國家的民主制度也基本建立起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會議制度、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村民直選選舉制度等,都是公民參與國家和社會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渠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轉移,民主和法治建設工作步人正常軌道

(3)滲透性建構

滲透性是針對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的中央與地方關系而言的,它強調中央政府的能力,即中央政府是否有足夠的權力資源,來控制地方,也就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滲透和控制能力問題。這是關系到一個民族國家能否統一、能否保持政治穩定的關鍵所在。

在實行分稅制度以前,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隨著政治斗爭的形式而不斷變化,在財政體制上先后采用了統收統支、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級包干的財政體制等,而且無論是在行政、財政或者政策執行上都缺乏制度化的調節途徑,結果總是陷入“一分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

1994年,我國正式實行分稅制的財政體制,具體內容包括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權劃分各級財政的支出范圍、根據財權與事權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收入、確定中央財政對地方稅收的返還數額等,確定中央稅種、地方稅種以及中央與地方共享稅種。實施的結果是一方面保障了中央對地方應有的滲透程度和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地方政府的相對積極性。

(4)參與性建構

參與性問題主要指公民的政治參與。政治參與是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決策的行為。政治參與的有效性及其規模、程度已成為衡量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標志。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社會,一般社會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不強,政治參與的需求主要來源于社會與政治精英階層;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經濟改革的成果加大了公民對政治參與的需求,政治合法性的增強也要求擴大政治參與的范圍。因此。政府首先從農村基層開始供給直接選舉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對公眾輿論的管制,以滿足公民的需求。

(5)分配性問題

分配問題是對人類政治生活有重大影響的問題。如果說經濟生活是人類創造財富的過程的話,那么政治生活就是人類分配財富的一個過程。一個社會各類資源分配的公正問題,是關系到該社會政治穩定以及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方面。

分配性問題是目前中國社會面臨的最為直接、最為突出的問題。此外,政治權力的分配問題也是一個被提上議事日程的問題,如何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使政治權力資源的分配公開化、公正化、民主化。滿足政治弱勢群體對政治權力的要求也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宫市| 英德市| 繁昌县| 阿合奇县| 汉阴县| 房产| 白沙| 竹溪县| 广丰县| 长岭县| 庆城县| 东莞市| 石景山区| 合阳县| 巨鹿县| 巩义市| 大埔区| 庐江县| 沧源| 晋江市| 张掖市| 嵊州市| 衡阳县| 汉中市| 城固县| 酉阳| 兴隆县| 怀宁县| 屯昌县| 长泰县| 监利县| 嘉兴市| 定陶县| 寿宁县| 定兴县| 内丘县| 普兰县| 仲巴县| 大理市| 景谷| 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