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國際法基本原則

2.1 復習筆記

一、概說

1.國際法的規范體系

國際法是一個規范體系,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

(1)按規范的效力范圍,可分為普遍或一般規范和區域規范。

普遍或一般規范是指對國際社會所有國家或多數國家有約束力的國際法規則。

區域規范是指對特定國家或少數國家有約束力的國際法規則。

(2)按規范的約束力,可分類任意性規范和強制性規范。

任意性規范是指經國家協議可以變更的國際法規則。

強制性規范是指必須予以適用的國際法規范。國際法上的絕大多數規則屬于任意法規則。

(3)按規范的法律依據,可分為《聯合國憲章》確立的規范與其他國際條約確立的規范。

憲章確立的規范是一種更高級的規則,當一般國際條約與憲章發生沖突時,憲章具有優先地位。

(4)按承擔國際義務的對象,可分為一國對另一國家承擔的義務規則與一國對國際社會承擔的義務規則,又稱“對一切的義務”(erga omnes)。

在一國違反對他國的義務時,只有受害國才有資格對引起損害的國家提起訴訟。

在一國違反其對國際社會的義務,國際社會的所有國家都有權要求責任國履行義務。

(5)按法律規則的適用順序,可分為一般法(1ex generlis)規則和特別法(lex specialis)規則。

特別法規則優于一般法規則,但特別法規則的適用并不完全排除相關一般法規則的適用,兩者是相互補充的關系,在特別法不起作用時,通常一般法發揮著規范的作用。

(6)按規范的法律地位和效力范圍,可分為國際法基本原則、國際法原則、國際法規則。

國際法基本原則是指對國際法全部領域或部門具有普遍效力,并構成整個國際法基礎的規則。

國際法原則是指對國際法某一領域或部門具有普遍效力和指導作用的規則。

國際法規則是指國際法各個領域或部門的具體規范。

2.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概念和特征

國際法基本原則,又稱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是指國際社會公認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并構成國際法基礎的法律原則。

國際法基本原則具有以下特點:

(1)國際社會公認。國際社會公認是指多數或大多數國家接受和承認。

(2)具有普遍約束力。國際法基本原則適用于國際法的所有主體,對所有國際法主體都有約束力。

(3)構成國際法的基礎和核心。國際法基本原則涉及國際法的根本問題,在整個國際法體系中具有最高地位,是國際法體系的基石和核心,類似于國內法中的憲法原則。

3.國際強行法與國際法基本原則

(1)強行法,也稱絕對法,強制法(jus cogens),指必須絕對執行的法律規范,是與任意法相對應的概念。

(2)國際強行法主要包括三個基本要素:

屬于國際社會全體接受的一般國際法規范;

公認不許損抑;

只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質的規則才能更改。

(3)一般認為,國際法基本原則屬于國際強行法,但不等于國際強行法,國際強行法包括但不限于國際法基本原則。國際法基本原則是適用于一切國際法領域并構成國際法基礎的一般性指導原則,而強行法可能是某一特定國際法領域或部門的具體規則。

目前,公認的強行法規則主要涉及國際法基本原則以及國際人權法、國際人道法和國際刑法領域的一些規則。

二、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內容

1.國際法基本原則的產生和發展

(1)國際法基本原則最早在1945年《聯合國憲章》中得到確認。憲章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了七項原則并形成一個國際法基本原則體系。

(2)1970年聯大《關于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系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進一步發展和編纂了憲章規定的原則,使“本宣言所載之各項憲章原則構成國際法之基本原則”。此后,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系列決議,不斷豐富和發展上述國際法基本原則。

(3)1954年《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亞非會議最后公報》提出亞非會議十項原則。

(4)目前國際社會已形成了一個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一系列涉及基本原則的決議為補充,并輔之以雙邊、地區性和普遍性國際條約以及國際法院判決和國家實踐等為依據的國際法基本原則規范體系。在上述國際文件中,最重要的是《聯合國憲章》、《國際法原則宣言》。

2.《聯合國憲章》與國際法基本原則

《聯合國憲章》第2條規定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遵行以下七項原則:

(1)“本組織系基于各會員國主權平等之原則”,即主權平等原則。

(2)“各會員國應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憲章所擔負之義務,以保證全體會員國因加入本組織而發生之權益”,即善意履行憲章義務原則。

(3)“各會員國應以和平方法解決其國際爭端,避免危及國際和平、安全及正義”,即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

(4)“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系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或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即禁止使用武力原則。

(5)“各會員國對于聯合國依本憲章規定而采取之行動,應盡力予以協助,聯合國對于任何國家正在采取防止或執行行動時,各會員國對該國不得給予協助”,即集體協助原則。

(6)“本組織在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必要范圍內,應保證非聯合國會員國遵行上述原則”,即確保非會員國履行聯合國原則的原則。

(7)“本憲章不得認為授權聯合國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且并不要求會員國將該項事件依本憲章提請解決;但此項原則不妨礙第七章內執行辦法之適用”,即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

盡管憲章的個別原則,如集體協助原則、確保非會員國履行聯合國原則的原則,主要適用于聯合國及其會員國,但這并不影響憲章確立的七項原則作為一個整體在國際法基本原則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3.《國際法原則宣言》等聯大決議與國際法基本原則

,《國際法原則宣言》是最重要的國際法文件,宣言在繼承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和編纂了以下七項原則:

(1)各國在其國際關系上應避免為侵害任何國家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之目的或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之原則;

(2)各國應以和平方法解決其國際爭端避免危及國際和平、安全及正義之原則;

(3)依照憲章不干涉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事件之義務;

(4)各國依照憲章彼此合作之義務;

(5)各民族享有平等權利與自決權之原則;

(6)各國主權平等之原則;

(7)各國應一秉誠意履行其依憲章所負義務之原則,以確保其在國際社會上更有效之實施,將促進聯合國宗旨之實現。

宣言所宣示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在國際實踐中被遵循和被廣泛援引,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國際習慣法。

4.國際法基本原則的范圍

大多數學者認可《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宣言》規定的原則構成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核心,認為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權威表述是《聯合國憲章》第2條和《國際法原則宣言》。

在目前階段,國際法基本原則除了《國際法原則宣言》確立的七項原則外,還包括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國家責任原則。

5.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內容

(1)國家主權平等原則

國家主權平等原則是國際法的基礎和首要原則,在國際法基本原則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他的國際法基本原則都是從該原則派生或引申而來。

國家主權是國家固有的權力和最重要的屬性,是指國家對內的最高權和對外的獨立權。國際法上的國家主權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a.領土主權或屬地優越權,指國家對其領土內的一切人、物、行為和事件行使最高權力;

b.屬人優越權,指國家對其領土內外的本國公民行使最高權力;

c.對外獨立,國家有權獨立自主地處理國內外一切事務,并在遭受外來侵略和武力攻擊時有權實行單獨的或集體自衛。

1970年《國際法原則宣言》對“主權平等”的含義作了進一步的闡釋,指出主權平等尤其包括下列要素:

a.各國法律地位平等,指國家在法律權利和義務上的平等;

b.每一國均享有充分主權之固有權利;

c.每一國均有義務尊重其他國家之人格;

d.國家之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不得侵犯;

e.每一國均有權利自由選擇并發展其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制度;

f.每一國均有責任充分并一秉誠意履行其國際義務,并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

國際法上的國家主權平等原則不是絕對的,國家的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一方面,每個國家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享有主權權利和政治自主權;另一方面,每個國家都有義務尊重他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以及履行公認的國際義務。

(2)不干涉內政原則

不干涉內政是國家主權平等的必然要求和應有之義,不干涉內政原則是國際關系的基石和維護國家主權的防火墻。

國際法上的不干涉內政原則,是指任何國家或國際組織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一國的國內管轄事項。該原則有兩個基本要素:內政和干涉。

a.國際法上的內政通常是指國際法未予規定的國家可自由處理的事項。判斷一個事項是否屬于一國內政.關鍵要看有關國家是否在相關事項上承擔國際義務或是否符合公認的國際法。

b.國際法上的干涉是指違背他國意愿的介入其主權事務的行為。干涉的本質是強迫,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構成干涉關鍵要看該行為是否違背他國意愿。

根據上述宣言和國際實踐,不干涉內政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不得干涉他國的內政和外交事務。

b.不得干涉他國組建其政府并選擇其制度。

c.不得策動推翻他國政府或介入他國內亂。

d.禁止使用武力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干涉。

e.禁止和防止在本國領土內從事顛覆他國的活動。

f.國際法認可以下合法干涉的行為:

一是國家或區域組織經安理會授權對任何威脅或破壞和平或侵略行為采取的武力行動;

二是聯合國會員國受到武力攻擊時根據《憲章》第51條進行單獨的或集體自衛行為;

三是有關國家或國際組織為支持被壓迫民族反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而采取的行動;

四是聯合國或有關國家根據條約或在有關國家自愿同意的情況下介入該國內部事務。

此外,近來還出現了新的國際實踐,即聯合國安理會以“保護的責任”為由采取強制行動。

(3)禁止使用武力原則

禁止使用武力原則是指各國不得在國際關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侵害任何國家。禁止使用武力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不得在國家關系中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侵犯他國的主權、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或采取與《聯合國憲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

不得從事侵略戰爭宣傳。

不得對他國領土和財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包括不得軍事占領或吞并他國領土。

不得將本國領土用于他國針對第三國的侵略行為。

不得對享有民族自決權的民族采取剝奪其自決、自由及獨立權利的任何強制行動。

不得在他國發動、煽動、協助或參加戰爭或恐怖活動,或默許在其本國從事以此等行為為目的的有組織的活動。

侵略戰爭是破壞國際和平的罪行,須承擔國際責任。

禁止使用武力原則允許在以下情況下使用武力:

a.憲章第53條第12項、第106條和第107條關于對前敵國的措施因所有前敵國現在都已是聯合國會員國而已經過時;

b.各國受到武力攻擊時,有權通過單獨或集體自衛使用武力;

c.有關國家或國際組織經聯合國安理會根據憲章第42條或第53條授權,采取軍事行動;

d.在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政權或其他形式的外國統治下的人民和民族,有權為爭取獨立解放而進行民族獨立戰爭、解放戰爭和反侵略的自衛戰爭。

(4)國際合作原則

國際合作被憲章確定為聯合國的宗旨之一,《國際法原則宣言》把國際合作原則宣告為一項國際法基本原則。因此國際合作也是國家的一項國際義務。

《聯合國憲章》及聯合國的誕生,是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全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國際合作體制形成的標志。

《國際法原則宣言》把國際合作確定為國家之國際義務。該宣言規定國際合作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各國有義務在國際關系的各方面彼此合作,以期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并增進國際經濟安定與進步、各國之一般福利及不受此種差異所生歧視之國際合作;

b.各國應合作促進對一切人民人權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與遵行,并消除一切形式之種族歧視及宗教上一切形式之不容異己;

c.各自應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方面以及在科學與技術方面并為促進國際文化及教育進步,彼此合作;

d.各國應在促進全世界尤其發展中國家之經濟增長方面彼此合作;

e.聯合國會員均有義務依照憲章有關規定采取共同及個別行動與聯合國合作。

《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把國際合作以謀求發展作為國際經濟關系的基本指導原則之一,并作出具體、詳細的規定。

(5)民族自決原則

民族自決原則,又稱人民自決原則,是指被殖民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民族,有采取國際法確認的一切合法手段擺脫殖民統治,自由決定自己的命運,自由選擇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權利。

民族自決原則主要有以下內容:

a.民族自決權(即外部自決權)僅適用于受殖民統治或外國軍事占領的情形;

b.受殖民統治或外國軍事占領下的民族具有擺脫殖民統治、獲得獨立和建立主權國家的權力,有權自由決定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不受外來干涉,有權自由處置自己的自然資源和財富等;

c.主權國家內部的少數民族、種族或宗教少數者、文化或語言少數者、土著人民等均不屬于民族自決意義上的“人民”,他們享有在本國主權范圍內自治的權利,無權宣布獨立,即無所謂“外部自決權”;

d.行使民族自決權不能損害一個主權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

民族自決權被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是一項基本人權,是充分享受其他人權的前提和保證。

(6)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是指國家之間發生糾紛或分歧時,爭議各方有義務通過和平方法解決,而不訴諸武力或武力威脅。該原則是不使用武力原則的引申和重要補充,已成為國際習慣法和國際強行法規則,也是國際和平、發展和合作的重要保障。

該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各國有義務通過和平方法解決其國際爭端;

b.各國有權自由選擇解決爭端的方法,尋求爭端早日及公平解決;

c.爭端當事方如不能通過上述和平方法解決爭端,有義務繼續尋求通過其商定的其他和平方法解決爭端;

d.爭端各當事國及其他國家應避免采取可能使情勢惡化,進而危及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任何行動。

(7)善意履行國際義務原則

善意履行國際義務原則是由“條約必須遵守”原則這一古老的國際習慣演變而來的,已為眾多的國際文件所確認。善意履行國際義務原則是指各國有責任善意履行依據國際法所承擔的各項義務。該原則是國際法存在的基礎,也是維持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的根本性保障。

該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各國均有責任善意履行其依《聯合國憲章》、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參加的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法等所負的義務,以及對整個國際社會所負的義務。如依國際條約產生的義務與《聯合國憲章》所規定聯合國會員國義務發生抵觸,憲章之義務應居優先。

b.各國均有責任按照國際法規則解釋或適用各項國際義務,違反所承擔的國際義務,應承擔國際法律責任。

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產生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家關系指導原則是中、印、緬三國共同倡導的。

(1)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總理接見印度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關系問題談判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1954年4月29日,中印兩國《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首次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載入國際條約。

(3)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應邀訪問印度和緬甸,先后于28日和29日發表中印、中緬兩國總理聯合聲明,宣布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并將其中的“平等互惠”改為“平等互利”,還明確指出:“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

(4)1954年1O月,中蘇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宣言,在確認五項原則時,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改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5)1955年4月,周恩來總理在印尼萬隆會議發言中,在談到五項原則時再次使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表述,最終確定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表述方式。

此后,中國同其他國家簽訂的聯合聲明或雙邊條約都確認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將其作為中國與外國建立和發展對外關系的政治基礎和基本原則。

(1)上個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國在與周邊國家以及與非洲和拉美地區的一大批新獨立發展中國家簽署的雙邊文件中也確認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從70年代起,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簽署的建交公報或雙邊條約也確認了上述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適用于一切國家間關系的國際法準則,也是指導現代國際關系的國際法基本原則。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

(1)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際法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原則,它包括兩方面內容,即互相尊重主權與互相尊重領土完整。

所謂互相尊重國家主權是指尊重國家的對內最高權和對外獨立權,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不得以任何方式進行侵略和干涉;

所謂尊重國家領土完整是指國家領土主權不受侵犯,即國家領土不可蠶食、不可肢解、不可侵占。

(2)互不侵犯

互不侵犯是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引申和體現,是指國家在國際關系中不得以任何借口進行侵略,不得使用武力、武力威脅或其他任何手段侵犯他國主權、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不得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互不侵犯并不排除被壓迫民族的反侵略戰爭、國家依據國際法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的權利。

(3)互不干涉內政

互不干涉內政是久已確立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是簡單地重申,而是強調“相互”不干涉,意味著在國際關系中,國家不分大小、強弱均不得以任何借口和采取任何方式干預他國的內外事務。

(4)平等互利

把平等和互利結合在一起,作為指導國際關系的一項基本原則,是對國家平等原則的新發展。平等互利意味著,國家間不僅要在形式上平等相待,而且要在實質上互利互惠。

(5)和平共處

和平共處,既是一項單獨的原則,又是五項原則的總稱。

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原則作為一個單獨的原則,最早是由列寧在俄國十月革命后作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外交政策提出的。

作為一項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平共處原則是在二戰后通過《聯合國憲章》確認的。

中國與印度、緬甸是第一次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一個整體提出來的。其基本含義是,各國不應因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不同,而在國際法律地位上有所差別,而應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和平并存,友好往來,積極合作,和平解決爭端。

這一原則不僅適用于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也適用于相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之間都應該和平共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相互聯系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第一項是根本和基礎,其他四項既是其引申,又是其保證。和平共處原則既是單獨的原則,又是其他四項原則的目的。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法基本原則中的地位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國際法基本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法基本原則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而且豐富和充實了有關原則的內容;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創造性發展;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體現了國際法上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特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城市| 扎赉特旗| 隆回县| 酉阳| 尼勒克县| 康定县| 德保县| 荣成市| 红原县| 阆中市| 武陟县| 囊谦县| 定安县| 虞城县| 兴隆县| 横山县| 沧州市| 大余县| 沧州市| 南安市| 贺兰县| 化德县| 咸丰县| 体育| 抚州市| 梧州市| 垦利县| 宝应县| 翁源县| 普安县| 宜宾市| 大关县| 呼图壁县| 仲巴县| 金昌市| 临夏县| 青河县| 榆林市| 江口县| 玉林市| 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