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國際法律責任

5.1 復習筆記

一、概說

1.國際法規則的性質與國際責任

(1)在國際法理論上,按規則的功能可把國際法規則分為三種:初級規則、次級規則和三級規則。

初級規則又稱一級規則,是指確定國際法主體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實體法規則,國際法的大部分規則屬于此類。

次級規則也稱二級規則,是指規定國際法主體違反權利和義務的法律后果的規則。

三級規則是指規定國際法主體的國際責任實施的程序性規則。

(2)國際責任主要涉及國際法的二級規則和三級規則。它是指國際法主體對其國際不法行為或損害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國際責任有以下特征:

國際責任的主體是國際法的主體。

國際責任的根據是國際不法行為或跨界損害行為。

國際責任是一種法律責任。

2.國際責任的發展

國際責任是一個發展變化的概念。

(1)傳統國際法中的國際責任就是國家責任,而且傳統的國家責任是指國家對外國人人身或財產傷害承擔的責任。

(2)20世紀初開始,一些私人團體、區域組織和國際聯盟曾嘗試對國家對外國人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的國家責任進行編纂。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聯合國開始關注國家責任的編纂。l949年,國際法委員會在其第一次會議上將國家責任列入其編纂的l4個專題之一,并從l955年開始研究。

(4)國際法委員會在2001年通過了《國家對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條款草案》,在官方學術層面完成了對傳統的國家責任法的編纂和發展工作。同時,國際法委員會還通過2001年《預防跨界損害條款草案》和2006年《關于危險活動跨界損害損失分配的原則草案》,分別對國際法不加禁止行為的國際責任涉及的“預防”和“賠償責任”兩個問題進行編纂和發展,從而將國家責任擴大到國際法不加禁止行為的國家責任。

(5)現代國際法上的國家責任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國際不法行為的國家責任,二是國際法不加禁止行為的國家責任。

(6)國際法委員會從2000年開始對國際組織責任進行編纂,并于2011年通過了《國際組織責任條款草案》,這一草案的通過標志著國際責任的范圍擴大到國際組織領域。

二、國家不法行為的責任

2001年國際法委員會《國家對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條款草案》是國家責任國際習慣法的權威證明。根據《條款草案》,構成國家責任必須具備兩個要件:一是有關行為可歸因于國家;二是該行為違反該國的國際義務,該國主觀心理上是否有過錯在所不問。

1.可歸因于國家的行為

可歸因于國家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以下行為可歸因于國家:

(1)國家機關的行為

國家官員的行為

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外交部長和外交使節的一切不法行為,不論是以公務或私人名義或身份,也不論是在權限內或權限外,都被視為國家行為而由國家承擔責任。

國家行政機關及行政官員和武裝部隊成員的行為

對行政官員和武裝部隊成員,除其執行公務或經授權作出的不法行為被視為國家行為外,其表面上執行公務但實際上未經國家授權,或超越國家授權,或錯誤認識或輕率執行公務而造成不法行為,也被視為國家行為。

立法機關的行為

立法機關的立法行為在國際上被看做是國家行為。

司法機關的行為

司法機關主要指法院。一般可視為國家行為的法院的不法行為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是適用的法律本身違反該國的國際義務;二是司法拒絕,即司法機關拒絕為外國人提供應有的司法保護。

(2)行使政府權力的個人或實體的行為

國家機關以外的其他個人或實體,經該國法律授權行使政府權力,并以該資格行事,其行為應視為國家行為。

(3)由一國支配的機關的行為

一國將其機關交由他國支配,該機關暫時為了他國的利益并在他國管理下行使其權力的情況下,該機關的行為,應視為實際支配其行事的國家的國家行為。

(4)越權或違背指示的行為

國家機關或經授權行使政府權力的個人或實體,如憑借此種資格行事,即使逾越其權限或違背上級命令,其行為仍應視為國家行為。

(5)受國家指揮或控制的行為

如果一個人或一群人實際上是在按照國家的指示或在其指揮或控制下行事,其行為應視為該國的行為。

(6)官方機構不存在時實施的行為

如一個人或一群人在正式當局不存在或缺席和在需要行使政府權力要素的情況下實際上正在行使政府權力要素,其行為應視為該國的行為。該規則主要有三個要素:一是行為作出時正式當局不存在或缺席,二是行為在需要行使政府權力要素的情況下作出,三是行為在實際上正在行使政府權力要素時作出。

(7)叛亂或其他運動的行為

不成功的叛亂組織的行為不歸于國家。但如一個叛亂運動成功地變為一國新政府,或在一個先已存在的國家一部分領土組成了新國家,它就應對取得政權前的行為承擔責任。

(8)國家追認的行為

某一個人或實體的行為本不歸于一國的行為,但該國后來確認并視作其自已的行為,根據國際法該行為就視為該國的行為。

(9)一國對另一國不法行為負責

如一國明知另一國在實施國際不法行為,仍援助或協助該國實施該行為,不僅行為國要負主要責任,協助國也要對此負責。

如一國明知另一國在實施國際不法行為,仍指揮或控制該國實施該行為,除受支配國本身要承擔責任外,指揮或控制國也要對受支配國的不法行為負責。

如一國脅迫另一國實施國際不法行為,脅迫國要對被脅迫國的不法行為負責。

2.違背國際義務

(1)違背國際義務的認定

一國的行為如不符合國際義務對它的要求,即為違背國際義務,而不論該義務的起源或特性為何。

(2)違背的必須是對該國有效的國際義務

一國的行為不構成對國際義務的違背,除非該行為是在該義務對該國有約束力的時期發生。

(3)違背國際義務行為的時間認定

違背國際義務行為時間的認定標準因即時行為和持續行為而不同。對一國非持續性的即時行為違背國際義務的,該行為發生時刻即為違背義務的時刻;對一國持續性的行為違背國際義務的,該行為的延續期間都屬于違背國際義務的時間。

(4)復合行為違背國際義務的認定

復合行為是指一國一系列匯集起來被界定為違背國際義務的非法行為(包括作為或不作為)。這些行為可以是同一時間發生,也可持續地在不同時間發生。

在一國的復合行為違背國際義務的情況下,其發生的時間是該一系列被界定為不法行為的發生的時間,該不法行為的持續時間是一系列不法行為中第一個開始發生到此類行為再次發生且一直不符合該國國際義務的整個期間。

3.解除行為不法性的情況

(1)同意

一國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他國實行某一與其所負之義務不符的特定行為,即解除行為在與該國關系上的不法性。這種同意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同意必須以有效的方式表示。

所作出的特定行為不得逾越同意的范圍。

同意的行為不得違背國際法基本原則、國際強行法規則或“對一切的義務”。

(2)自衛

一國的行為如構成按照《聯合國憲章》采取的合法自衛措施,則該行為的不法性即告解除。但自衛必須符合《憲章》第51條等條件:

自衛必須是對已經實際發生的武力攻擊進行反擊。

自衛應發生在安理會采取必要辦法之前。

當事國采取的自衛措施或辦法必須向安理會報告。

自衛必須遵循必要性規則和相稱性規則等。

(3)反措施

反措施是指國際不法行為的受害國針對非法行為者采取一種非武力的對抗措施,旨在促使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國履行其義務。由于反措施是由他國的國際不法行為引起的,即使反措施違背了原先對不法行為的責任國承擔的國際義務,其不法性也應予排除。

(4)不可抗力

一國的不法行為如系不可抗力造成的,以致該國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不可能履行義務,即可排除其非法性。適用不可抗力解除行為不法性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有關不法行為須是由不可抗拒的力量,或國家無力控制或無法預料的事件所造成。

上述情況使該國實際上不可能履行義務。

(5)危難

在遭遇危難的情況下,代表國家執行公務的機關或個人為了挽救其生命或受其監護的人的生命而迫不得已作出的國際不法行為,可以排除該國的不法性。適用危難解除行為不法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不法行為只能是在迫不得已情況下作出的,即“除此行為之外,別無其他合理方法”。

如危難情況是由國家自身行為造成的,非法性不能排除。

如所采取的行為可能造成與不采取該行為相仿或更大的災難,非法性不能排除。

(6)危急情況

一國在其根本利益遭受嚴重威脅或破壞的緊急情況下,為了應對或消除這種嚴重危急而不得不作出的國際不法行為,可以解除其不法性。適用危急情況解除行為不法性須符合以下條件:

有關行為必須是為保護基本利益以對抗嚴重緊迫危險而采取的唯一辦法。

違背國際義務的行為不得嚴重損害該義務的對象國或整個國際社會的基本利益。

如有關國際義務不允許援引危急情況或危急情況是由責任國促成的,則不得援引危急情況作為解除其行為不法性的理由。

4.國家責任的形式

國家責任的形式是國際不法行為產生的法律后果。也是國家承擔責任的內容。

(1)終止不法行為和保證不重犯

當一國作出的是持續性的國際不法行為時,其要承擔的國家責任首先是終止不法行為,必要時還要作出以后不再發生類似事件的承諾。

(2)賠償(reparation)

責任國有義務對國際不法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充分賠償。損害包括一國國際不法行為造成的任何損害。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損害。

恢復原狀。恢復原狀是指恢復實施不法行為以前的狀態。對受害國來說,適用恢復原狀賠償形式需要符合一定條件,一是恢復原狀在事實上是可行的;二是恢復原狀的要求應是合理的。

補償。受害國有權要求實施國際不法行為的國家對其行為所造成的損害以補償方式給予賠償。補償通常是在沒有或無法通過恢復原狀方式得到賠償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賠償方式。

抵償。抵償是責任國給予受害國以非物質損害或精神損害的賠償,一般適用于對受害國造成精神傷害的國際不法行為。抵償可采取承認不法行為、表示遺憾、正式道歉或其他合適的方式。

限制主權。限制主權是指全面或局部限制責任國行使主權的一種責任形式。這種責任形式通常只適用于對他國進行武裝侵略或破壞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國,全面的限制主權是在一定期間內對責任國實行軍事占領或軍事控制;局部限制主權是對責任國在一定期間的某些方面的權力進行限制或控制。

此外,國際責任的形式還有追究代表國家的個人的刑事責任。

上述各種國家責任形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同時采用幾種形式。

5.國家責任的履行

(1)國家責任的援引

援引國家責任是受害國的一項權利。《條款草案》第三部分對援引國家責任的主體、條件和方式作了規定:

有權援引國家責任的國家。受害國有權在下列兩種情況下援引國家責任:

a.國際不法行為所違背的國際義務是針對該國承擔的義務;

b.國際不法行為所違背的國際義務是針對包括該國在內的一個國家集團或是對整個國際社會承擔的,而對該義務的違反特別影響該國或徹底改變所有其他國家對進一步履行該義務的立場。

受害國已以有效方式放棄了要求或基于其行為可以被視為已以有效方式默許其要求失效,則不得援引國家責任。

援引國家責任的方式。援引國家責任的受害國應將其要求通知責任國,并可在通知中具體指明責任國應采取停止不法行為的行動和應承擔何種賠償形式。

援引國家責任的條件。只有在下列條件下才能援引國家責任:

a.依據涉及國籍的任何可適用的規則,即適用國籍規則;

b.用盡當地救濟。這兩項條件實際上是國家實行外交保護的條件。

數個受害國援引與數個責任國承擔國家責任問題。在數個國家由于同一國際不法行為而受害的情況下,每個受害國均可分別援引實施了該國際不法行為的國家的責任。同時,在數個國家應為同一國際不法行為承擔責任的情況下,受害國可要求每個責任國對整個不法行為負責。但受害國所得補償不能多于所受損失。

受害國以外的國家援引國家責任。非受害國援引國家責任須符合以下任一條件:

a.被違背的義務是對包括該國在內的國家集團承擔的,并為保護集體利益而確立的義務;

b.被違背的義務是對“整個國際社會”承擔的義務。

非受害國援引國家責任僅限于要求責任國停止不法行為,并提供不重犯的承諾和保證,以及履行向受害國或被違背之義務的受益人提供賠償的義務。原則上非受害國不能要求賠償。

(2)反措施

反措施既是解除國家責任不法性的一種形式,也是履行國家責任的一種形式。實施反措施須符合以下規則:

反措施的目的和限制。反措施的目的只是為了促使責任國履行其義務,而非對不法行為進行懲罰。反措施限于暫時停止其對責任國所承擔的國際義務。并應盡量允許責任國恢復履行其義務。原則上,一旦責任國恢復履行,反措施就應停止。

不受反措施影響的義務。實施反措施不能影響履行以下義務:

a.《聯合國憲章》規定的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脅的義務;

b.保護基本人權的義務;

c.禁止報復的人道主義性質的義務;

d.依一般國際法強制性規范承擔的其他義務;

e.采取反措施的國家與責任國之間任何關于解決爭端程序的義務;

f.尊重外交和領事人員、館舍、檔案和文件不可侵犯性的義務。

相稱。反措施必須與所遭受的損害相稱。并應考慮到國際不法行為的嚴重程度和有關權利。

采取反措施的程序條件采取反措施應符合一定的程序條件:

a.采取反措施的國家應事先將需要責任國承擔責任的要求通知該責任國,并要求其履行有關國際義務;

b.將采取反措施的決定通知責任國,并提議與其進行談判,但在緊急情況下采取反措施可不受這項規則的限制;

c.如國際不法行為已停止,并且此爭端已提交有權作出有約束力的法院,不得采取反措施,但如責任國不履行解決爭端程序,不在此限。

反措施的終止。當責任國履行其義務,包括初級規則下的實體義務和次級規則下的賠償義務,反措施就應立即終止。

非受害國采取的反措施。《條款草案》對該問題的處理采取了折衷辦法,其通過保留條款把其該問題留待相關實踐發展成熟后再行解決。

6.嚴重違背國際法強制性規范義務的責任與國家的刑事責任問題

(1)在傳統國際法中,國家在國際法上不負刑事責任,代表國家行事的個人也不就其所作的國家行為承擔刑事責任。

(2)1919年《凡爾賽和約》催生了國際刑事責任的概念,導致在國際法上出現了強調對犯有國際罪行的國家領導人和犯罪團體追究國際刑事責任的趨勢。

(3)歷史上第一次成功對犯有侵略罪、反人類罪和戰爭罪的個人進行刑事審判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立的紐倫堡法庭和東京法庭。在此背景下,在國際法上產生了國際刑事責任的新概念。

(4)1976年國際法委員會臨時通過的部分《國家責任條款草案》和1996年一讀通過的全部《國家責任條款草案》均采用了國家刑事責任概念,兩個草案均把國家的國際不法行為分為一般國際不法行為和國際罪行兩類。

構成國家的國際罪行的四種情況:

嚴重違背對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國際義務;

嚴重違背對維護各國人民的自決權利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國際義務;

大規模地嚴重違背對保護人類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國際義務;

嚴重違背對維護和保全人類環境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國際義務。

(5)《國家責任條款草案》最后刪去了關于“國際罪行”的內容,引入了“嚴重違背依一般國際法強制性規范承擔的義務”的概念,國際不法行為依其嚴重程度不同也區分為一般國際不法行為和嚴重違反國際法強制性規范義務的不法行為(即嚴重不法行為)。相應地,國家責任也區分為一般國家責任和嚴重違反國際法強制性規范義務的責任(即嚴重國家責任)。

(6)在國際實踐中,都確認個人對戰爭罪、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侵略罪等承擔刑事責任,而且個人所承擔的國際刑事責任的范圍已不限于在戰爭或武裝沖突期間違反國際人道法的罪行,已擴大到在和平時期發生的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等。

三、國家損害責任

1.國家損害責任的概念和特點

國家損害責任,是指國家在從事國際法不加禁止的活動中造成損害所應承擔的國際責任。該責任制度是對國際不法行為的國家責任制度的補充和發展。

國家損害責任具有以下特點:

(1)國家損害責任起因于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產生的跨界損害的事實,有關國家并沒有違反國際法或行為存在不法性,因此國家對損害結果的發生不存在過錯,所以這種責任也稱為國際法上的嚴格責任或結果責任。

(2)國家損害賠償責任有兩種責任形式,一種是國家專屬責任制度,即對所有損害包括國家和非國家實體的行為引起的損害,完全由國家來承擔。另一種是國家與經營者共同承擔賠償責任的雙重責任制度,即跨界損害責任的主體除了國家外,還包括法人或自然人等非國家實體。

(3)跨界損害賠償責任屬于確定的實體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國際法的初級規則。

(4)國家損害責任適用于那些高度危險、損害后果嚴重但法律不加禁止的活動,如開發利用海洋、外空、核能、河流、邊境土地、石油運輸所引起的損害。

2.國家損害責任的發展

(1)20世紀以來,國際社會陸續形成了一些載有國際損害責任條款的國際公約。這些條約均規定有關國家須對有關危險活動造成的損害承擔國家責任。

(2)國際法委員會有關工作組于1996年提交《關于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所引起的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責任條款草案》,并提請各國政府發表意見。

(3)國際法委員會于2001年通過了《關于預防危險活動的越境損害條款草案》,2006年通過了《關于危險活動造成的跨界損害的損失分配的原則草案》。

預防草案規定的是國家義務,國家違反了這種義務將承擔國家責任;跨界損害的損失分配的原則草案總結和概括了現有核和空間物體等具體領域的跨界損害責任制度。兩個條款草案相輔相成,共同構成預防及處理跨界損害責任的制度。

(4)目前國家損害責任領域尚無一般的國際公約,國際法委員會通過的《關于預防危險活動的越境損害條款草案》和《關于危險活動造成的跨界損害的損失分配的原則草案》,作為無法律約束力文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國家損害責任的構成和責任形式

根據國際實踐,國家損害責任的成立一般需要符合以下條件:

(1)該跨界損害可歸因于國家;

(2)發生了跨界危險性活動的事故并產生了損害的事實(包括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

(3)危險活動與損害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一般認為國家損害責任的形式包括恢復原狀、賠償和道歉等。

4.國際法委員會《關于預防危險活動的越境損害條款草案》的主要內窖

(1)起源國應采取一切適當措施,預防重大的越境損害或隨時盡量減少這種危險,應建立對進行危險活動的核準制度和風險評估制度,并應及時將危險和評估及相關資料通報可能受影響國,制訂應急計劃。

(2)當事國應通過國際合作、采取立法、行政或其他行動,包括建立監督機制,就預防措施進行協商以及通過交換或向民眾提供有關危險活動的資料等。如當事國發生爭端,應依和平方法盡速解決。

5.國際法委員會《關于危險活動造成的跨界損害的損失分配的原則草案》的主要內容

(1)適用范圍。

該原則草案適用于國際法不加禁止的危險活動所造成的跨界損害,而不適用于國際非法行為造成的損害。

該原則草案僅適用于跨界損害的情況,而不適用于對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區域造成的損害。

該原則適用于起源國對他國領土上或在該國管轄或控制下的其他地方的人身、財產或環境造成的損害,而不限于人身和財產損害。

跨界損害必須是由這類活動通過其有形后果而引起的,這排除了各國在貿易、貨幣、社會經濟或類似領域的政策所引起的跨界損害。

(2)跨界損害損失分配原則

經營者承擔主要、嚴格和有限賠償責任,起源國承擔剩余(或補充)賠償責任。起源國不承擔賠償的直接義務,其主要義務是采取法律或行政等措施確保受害者獲得及時和充分的賠償,具體措施包括三項:

規定經營者的嚴格賠償責任;

要求經營者設立財政擔保;

要求有關行業設立賠償基金。

(3)起源國在出現危險活動時的三項義務:

及時通知他國;

采取應急措施;

與他國協商合作減輕損害,受影響國也有義務采取措施減輕損害。

此外,有關國家應尋求有關國際組織和他國的援助。

(4)各國應確保受害者能夠尋求國內救濟,起源國要確保外國受害者不受歧視地利用其國內救濟。

6.該原則草案規定的國家損害責任與外空等領域國家損害責任的區別

(1)承擔責任的主體不同。在外空和海洋領域,實行國家專屬賠償責任的制度,但該條款草案實行由經營者與國家共同承擔責任的制度。

(2)責任的歸責原則不同。外空領域實行過錯責任與嚴格責任兩種責任形式,但條款草案實行絕對或嚴格賠償責任。

(3)損害賠償的范圍不同。條款草案規定,經營者對起源國對他國領土上或在該國管轄或控制下的其他地方的人身、財產或環境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但《外空責任條約》規定,發射國僅對人身、財產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不對環境損害承擔責任。

四、國際組織責任

1.國際組織責任的概念和淵源

國際組織責任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指國際組織對其國際不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國際責任,二是國際組織因從事國際法不加禁止行為造成損害后果而產生的損害責任。

《國際組織責任條款草案》雖無法律約束力,但可作為國際組織責任規則最權威的證明。

條款草案分為六部分共67條,在體例、條款的內容和形式上基本參照《國家責任條款草案》,在許多方面類似于《國家責任條款草案》。

2.國際組織責任的構成要件

(1)行為可歸于國際組織。

可歸于國際組織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具體包括以下四種情況:

國際組織的機關或代理人的行為。國際組織的機關或代理人履行該機關或代理人的職能的行為,被視為該國際組織的行為。

一國或國際組織交由另一國際組織支配的機關或代理人的行為,如后一國際組織對該行為行使有效控制,則該行為被視為后一國際組織的行為。

逾越權限或違背指示的行為。國際組織的機關或代理人如以官方身份行事,即使該行為逾越了該機關或代理人的權限或違背指示,仍可被視為該組織的行為。

國際組織承認并接受其為自身的行為。依照上述三種規則不能歸于國際組織的行為,在并且只在該組織將此行為承認并接受為該組織自身行為的情況下,該行為應被視為該組織的行為。

(2)違背國際義務

國際組織違背的應是國際法規定的國際義務,必須是對國際組織有效的國際義務,違背國際義務的行為在時間上是延續的,也可以是一系列不法行為的復合行為。

3.國際組織對一國或另一國際組織行為的責任

(1)如一國際組織明知一國或另一國際組織在實施國際不法行為,仍援助或協助該國家或國際組織實施該行為,不僅被援助或協助的國家或國際組織要負責任,提供協助的國際組織也要對此負責。

(2)如一國際組織明知一國或另一國際組織在實施國際不法行為,仍指揮和控制該國或該國際組織實施該行為,除受支配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本身要承擔責任外,指揮和控制的國際組織也要對受支配的不法行為負責。

(3)如一國際組織脅迫一國或另一國際組織實施國際不法行為,實施脅迫的國際組織要對被脅迫的國家或國際組織的不法行為負責。

(4)如一國際組織通過向其成員發出決定和授權而規避承擔國際義務,該組織負有國際責任。分兩種情況:

如國際組織通過一項有約束力的決定,使其成員國或作為其成員的國際組織實施如由該組織自己實施會構成國際不法行為的行為,從而使該組織避免承擔國際義務,則該組織負有國際責任。

如國際組織授權其成員國或作為其成員的國際組織實施如由該組織自己實施會構成國際不法行為的行為,且有關行為因授權得以實施,該組織負有國際責任。

4.一國對國際組織的不法行為負責

(1)如一國明知國際組織在實施國際不法行為,仍援助或協助該國際組織實施該行為,不僅國際組織要負主要責任,協助國也要對此負責。

(2)如一國明知國際組織在實施國際不法行為,仍指揮和控制該國際組織實施該行為,除受支配國際組織本身要承擔責任外,指揮和控制國也要對受支配國際組織的不法行為負責。

(3)如一國脅迫國際組織實施國際不法行為,脅迫國要對被脅迫國際組織的不法行為負責。

(4)如國際組織成員規避國際義務需要承擔國際責任。

(5)國際組織成員對該組織國際不法行為承擔國際責任。

5.解除行為不法性的情況

《國際組織責任條款草案》規定了六種解除行為不法性的情況:同意、自衛、反措施、不可抗力、危難、危急情況。

6.國際組織責任的形式和履行

《國際組織責任條款草案》規定了國際組織責任的形式和履行的相關內容,包括停止和不重犯、賠償、恢復原狀、補償、抵償、嚴重違背國際強行法產生的特定法律后果,以及援引國際組織責任和反措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南| 阜康市| 五峰| 和静县| 昆明市| 思茅市| 仙游县| 德庆县| 林甸县| 金秀| 东平县| 乌什县| 正阳县| 榕江县| 玉山县| 哈密市| 济宁市| 江川县| 缙云县| 揭阳市| 清涧县| 佛山市| 游戏| 蓝山县| 贞丰县| 新巴尔虎右旗| 彰化市| 稷山县| 阳泉市| 高阳县| 黄大仙区| 舒兰市| 公主岭市| 农安县| 武清区| 彩票| 台北市| 乌恰县| 荆州市| 南安市|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