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獻樞《國際法》(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407字
- 2021-05-21 19:31:19
4.2 課后習題詳解
1.了解國家類型的意義何在?
答:了解國家類型的不同,關鍵意義在于有助于認識不同類型國家不同的國際法主體資格和享有的國家權力與義務。
國家可按不同的標準作不同的分類,按國家的結構形式,可分為單一國和復合國;按國家行使主權的狀況,可分為獨立國和附屬國;按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可分為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
(1)單一國和復合國
①單一國。單一國是由若干行政區域構成的統一主權的國家。它實行統一的中央集權,全國只有一個立法機關和一個中央政府,并有一個統一的憲法和國籍。在國家內部劃分行政區域,各行政區域的地方政府,都受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在對外關系上,它是國際法主體,而各行政區域的地方政府都不是國際法主體。
②復合國。復合國是兩個以上國家的聯合體,可分為身合國、政合國、聯邦和邦聯。
a.身合國。身合國是指兩個主權國家共擁戴一個君主而形成一個國家聯合。但是兩個國家完全獨立。身合國的成員國是國際法主體,而身合國本身則不是國際法主體。
b.政合國。政合國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合于一個君主之下,內政各自獨立,對外關系合為一體,以共同統治者的名義進行活動的國家聯合。政合國本身就是國際法主體,而政合國的成員國則不是國際法主體。
c.聯邦。是指兩個以上的聯邦成員國(州)組成的國家聯合。它是復合國中最典型、最主要的形式。一般來說,聯邦本身構成一個統一的國際法主體,而聯邦成員國(州)一般不是國際法主體。但是,聯邦成員國(州)的國際地位,各國的情況有所不同。
d.邦聯。邦聯是指兩個以上主權國家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根據國際條約組成的國家聯合。邦聯本身不是國際法主體,而組成邦聯的成員國才是國際法主體。
(2)獨立國和附屬國
①獨立國。獨立國是指行使全部主權的國家。獨立國都是國際法主體。
②附屬國。附屬國是指由于封建統治殘余關系或者由于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外來壓力,對他國居于從屬地位,因而只享受部分主權的國家。主要有附庸國和被保護國兩種。
a.附庸國。附庸國是指隸屬于他國宗主權下的國家。有的附庸國完全被剝奪了對外關系的權力,有的附庸國則有一定的對外關系權。
b.被保護國。被保護國指依據條約將其重要的對外事務交由一個強國(保護國)處理而處于該強國保護之下的國家。被保護國作為一個國家,在一定限度內仍有它的國際地位,仍然是國際法主體,而不是保護國的一部分。
(3)永久中立國
永久中立國是根據國際承認或國際條約,在對外關系中承擔永久中立義務的國家。永久中立國承擔永久中立義務的結果,使永久中立國在與戰爭有關的權利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永久中立國的國際法主體的地位。因為:
①永久中立國由于承擔永久中立義務而放棄的權利是有限的,并不放棄國家的基本權利或國家主權;
②這種放棄是自愿的。
(4)“微型國家”
“微型國家”是指一個地域、人口和人力以及經濟資源都格外小,卻以獨立國家出現的實體。微型國家在國際法上仍然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是國際法主體,享有國家的基本權利。至于這些小國家在某一國際組織中的義務和權利問題,應根據該國際組織的章程或依該組織成員國的協議來決定。
2.什么是國家的基本權利?國家的基本權利有哪些?
答:(1)國家的基本權利的含義
國家的基本權利是國家固有的不可缺少的根本性的權利,是國家主權的直接體現,與國家根據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所享有的具體權利不同,國家的基本權利是每一個國家給予自己作為國家存在于國際社會的這一事實而當然享有的對于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2)國家的基本權利的內容
根據國際實踐,國家的基本權利應包括以下四項:
①獨立權
獨立權是指國家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本國對內對外事務而不受他國的控制和干涉的權利。對內,國家可以按自己的意志選擇自己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制定國內的各項政策和法律,進行司法和行政活動;對外,國家可以獨立自主地實行自己的對外政策,從事國際交往,等等。
②平等權
平等權是指國家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平等的權利。平等權是從國家主權直接引申出來的一項權利,是國家主權在國家關系上的表現,由于國家是有主權的,因而國家之間應是平等的。平等權意味著國家的法律地位平等和享受權利平等。
其具體內容是:一切國家,不問其大小強弱,不問其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性質,也不問其發展水平高低,其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由于國家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因此享受權利也是平等的。
③自保權
自保權是指國家保衛自己的生存和獨立的權利。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國家有權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進行國防建設,防備可能來自外國的侵犯;二是指當國家遭到外國的武力攻擊時,有權行使單獨或集體的自衛權。國家自保權不是絕對的,對自保權的行使必須合法。
④管轄權
管轄權是指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享受豁免權者除外)、物和所發生的事件,以及對在其領域外的本國人行使管轄的權利。管轄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管轄。一般地說,管轄權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a.領域管轄
也稱屬地管轄權或屬地優越權。它是指國家對其領域內一切人(享受豁免權者除外)和物以及所發生的事件有權行使管轄。
b.國籍管轄
也稱屬人管轄權或屬人優越權,是指國家對一切在國內和在國外的本國人,有權行使管轄。國家還有權對航行在公海和外國海域的本國船舶,以及飛行在公空和外國上空的本國飛行器行使管轄。
c.保護性管轄
它是指國家對于外國人在該國領域外侵害該國的國家和公民的重大利益的犯罪行為有權行使管轄。這種管轄的適用范圍一般都是世界各國所公認的犯罪行為。
d.普遍管轄
它是指根據國際法的規定,對于普遍地危害國際和平與安全以及全人類的利益的某些特定的國際犯罪行為,各國均有權實行管轄,而不問這些犯罪行為發生的地點和罪犯的國籍。
(3)國家享有基本權利的根據
國家基本權利的根據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
①自然法學派認為,國家的權利源于自然法,是一種天賦的權利。
②傳統國際法把國家的權利分為基本權利和派生權利兩大類。
③我國國際法學者周鯁生教授也主張這種分類方法。基本權利是國家所固有的權利,派生權利是指從國家基本權利中引申出來的權利。前者是由國家主權直接引申出來的,因此,一切主權國家所享有的基本權利是沒有差別的;后者則是運用國家主權或行使國家基本權利的結果,因而各國享有的派生權利則各不相同。
3.什么是國家管轄權?它包括哪些方面?
答:(1)國家管轄權的含義
管轄權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對特定的人、物、事進行管理和處理的權利。管轄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管轄。
(2)一般地說,管轄權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①領域管轄
也稱屬地管轄權或屬地優越權。它是指國家對其領域內一切人(享受豁免權者除外)和物以及所發生的事件有權行使管轄。這里所說的領域,包括一國的領陸、領水、及其領空和底土。凡在這些領域內的人、物和事,均受該國管轄。
②國籍管轄
也稱屬人管轄權或屬人優越權,是指國家對一切在國內和在國外的本國人,有權行使管轄。國家還有權對航行在公海和外國海域的本國船舶,以及飛行在公空和外國上空的本國飛行器行使管轄。根據國籍管轄,國家可以對本國人在外國的犯罪行為行使管轄權,但行使這種刑事管轄權往往受到一定限制。
③保護性管轄
它是指國家對于外國人在該國領域外侵害該國的國家和公民的重大利益的犯罪行為有權行使管轄。這種管轄的適用范圍一般都是世界各國所公認的犯罪行為。根據國際實踐,國家行使保護性管轄權應符合以下條件:
a.該外國人的犯罪行為侵害了該國的國家或公民的重大利益。
b.依該國法律應是處以一定刑期以上的犯罪行為。
c.根據犯罪地法也是應受刑事處罰的犯罪行為。
④普遍管轄
它是指根據國際法的規定,對于普遍地危害國際和平與安全以及全人類的利益的某些特定的國際犯罪行為,各國均有權實行管轄,而不問這些犯罪行為發生的地點和罪犯的國籍。如戰爭罪犯、海盜、販賣奴隸和毒品者、滅絕種族者等,都屬于普遍管轄的范圍。國家行使這種管轄權的根據是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
4.什么是國家主權豁免?國家主權豁免的根據是什么?試對《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作一評述。
答:(1)國家主權豁免的含義
國家主權豁免亦稱國家管轄豁免,是指一國的國家行為和國家財產,非經該國的同意,不受外國管轄。國家管轄豁免,泛指一國不受他國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的管轄,其中主要是指不受他國的司法管轄,即除非經過一國同意,他國司法機關不得受理針對該國或該國的行為和財產提起的訴訟,也不得對該國的財產采取訴訟保全措施和強制措施。
(2)國家主權豁免的根據
①國家元首、外交官在東道國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這是一項公認的國際習慣。他們之所以在外國享受豁免,是因為他們代表國家,同時也是為了確保他們能有效地執行其職務。
②國家行為和國家財產也享有豁免權。這是從“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權”這一羅馬法概念引申出來的,也是各國公認的一項習慣國際法規則。根據這項規則,凡是國家主權行為和國家財產,是不能在外國法院對其起訴的,這稱之為“絕對豁免原則”。
(3)對《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的評述
①《公約》第一次以普遍國際公約的方式確立了限制豁免原則,規定國家在8種訴訟程序中不得援引管轄豁免,并允許法院地國在一定條件下對被訴外國的財產采取強制措施。這些規定反映了多數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實踐。
②《公約》的通過和開放簽署,標志著限制豁免原則已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限制豁免原則將成為國家豁免立法的發展趨勢。《公約》的通過無疑將有利于協調各國在國家豁免這一重要領域的實踐,并增強該領域國際法的確定性和可預見性。
③但《公約》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國家豁免限制的規范化問題仍任重而道遠。總的來看,有關8種不享有豁免的訴訟行為的規定多數比較原則,許多概念不夠明確,有待進一步厘定。而如何解釋和適用這些例外規定,還缺少統一的標準,各國法院可能按照本國法進行認定。如何解決適用上的矛盾與沖突,有可能成為未來國家豁免立法關注的焦點。
④《公約》絕不是國家限制豁免規則統一化的終結,而是國家限制豁免規則進一步規范化的開始。
5.試述國際法上的承認的性質及承認的法律后果。說明國家承認和政府承認的聯系和區別。答:國際法上的承認是既存國家以一定方式對新國家或新政府出現這一事實的確認,并表明愿意與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的國家行為。在國際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新國家或新政府是時有產生的,在新國家或新政府產生的情形下,就發生國際法上的承認問題,即對新國家或對新政府的承認。
(1)國際法上承認的性質
關于承認的性質。國際法學界有爭論,就國家承認而言,主要有兩種學說,即構成說和宣告說。
①構成說認為,新國家只有經過承認,才能成為國際法主體。一個國家,即使完全符合國際法主體的條件,如果未經承認,仍不能取得國際法主體資格。所以承認是構成性的,它具有構成或創造國際法主體的作用。19世紀以來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斯特魯普、奧本海、勞特派特、凱爾遜等。這一學說在理論上是說不通的。
a.新國家是先于并獨立于外國的承認而實際存在的,并不是由于承認才被創造出來的。
b.新國家一經出現,就享有主權和由此而引申出來的基本權利,因此具有參與國際關系和承受國際法的權利和義務的能力。也就是說,國家一經產生,就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而無須經過別國批準。
c.按照構成說,就會出現一個新國家時同是國際法主體,又不是國際法主體的自相矛盾的情況。
②宣告說與構成說相反,這種學說認為,國家的成立和它取得國際法主體資格,并不依賴于任何其他國家的承認。承認僅是一種對新國家已經存在這一既存事實的宣告。所以,承認只是一種宣告性行為。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里維爾、孔慈、霍爾、福希葉、布賴爾利、杰塞普等。
宣告說認為新國家的國際法主體資格不依賴于任何國家的承認,這是正確的,現在已獲得大多數學者的支持。1933年的《美洲國家權利義務公約》、1936年國際法學會在布魯塞爾年會上的決議都支持宣告說的觀點。但是這一學說的缺點是對承認引起的法律后果估計不足。
(2)國際法上承認的后果
一般來說,承認一經宣布,就在承認國與被承認國之間奠定了全面交往的法律基礎。因此,承認是一種法律行為,將會引起一系列的法律效果。但是,承認的效果只及于承認國與被承認國之間,一國給予承認是一種主要影響雙邊關系的單方行為。
承認一經作出,就會產生一系列的法律效果。但是法律上的承認與事實上的承認效果有所不同。
①法律上的承認將產生全面的法律效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a.兩國關系正常化,雙方可以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和領事關系;
b.雙方可以締結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條約或協定;
c.承認被承認國的法律、法令的效力和司法管轄權和行政管轄權;
d.承認被承認國本身及國家財產的司法豁免權;
e.被承認國或政府有權要求和接收坐落在承認國管轄范圍內前政府消滅時原屬前政府的財產等等。
根據國際實踐,一般認為承認具有溯及的效果。也就是說,對新國家或新政府的承認,其效力可以追溯到新國家或新政府成立之時,因此,對新國家或新政府成立之時所作的法律行為,應承認為有效。
②事實上承認的效果主要有:
a.承認被承認國的國內立法,司法權力和行政權力;
b.被承認的國家在承認國法院享有司法豁免權;
c.雙方可以建立經濟、貿易關系,締結通商協定或其他非政治協定;
d.接受被承認國的領事和商務代表等。
可見,事實上承認的效果不如法律上承認的效果廣泛。
(3)國家承認和政府承認的聯系和區別
國家承認是指對新國家的承認。政府承認是指對新政府的承認。當新國家產生時,總是同時建立新政府,因此,承認了新國家同時也就承認了新政府;反之,承認了新國家的政府,當然也就承認了它所代表的新國家。但是政府不同于國家,在既存國家僅僅發生政府更迭的情況下,則只發生對新政府的承認,而不發生對國家的承認。
6.什么是國家繼承?國家繼承與政府繼承有什么區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舊中國政府簽訂的條約、在國外的財產和所負的國家債務的處理原則是什么?
答:(1)國家繼承的含義
國家繼承是指由于領土變更的事實而引起一國的權利和義務轉移給另一國的法律關系。從相對的意義上說,國家繼承是指一國由于領土變更的事實而引起的該國的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被別國所取代的法律關系。取代別國的權利義務的國家稱為繼承國,被取代的國家稱為被繼承國。
(2)國家繼承與政府繼承的區別
政府繼承不同于國家繼承,政府繼承是指由于革命或政變而引起的政權更迭,舊政權的權利和義務為新政權所取代的法律關系。政府的繼承與國家的繼承相比,有兩點不同:
①發生繼承的原因不同
國家的繼承是由于領土變更的事實而引起,而政府的繼承則是由于革命或政變導致政權更迭而引起;
②參加繼承關系的主體不同
國家繼承關系的參加者是兩個不同的國際法主體,而政府繼承是在同一個國際法主體繼續存在情況下的新政權和舊政權,即舊政權的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為新政權所取代。
(3)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舊中國政府簽訂的條約、在國外的財產和所負的國家債務的處理原則。
①條約繼承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舊中國所簽訂的條約和協定所采取的原則是:既不承認一切舊條約繼續有效,也不認為一切舊條約當然失效,而是經過審查,根據條約的內容和性質區別對待。任何舊條約沒有經過中國政府表示承認之前,外國政府不得據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要求。
②財產繼承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對于解放前中國在外國的財產享有合法的繼承權,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日起,對當時屬于中國所有財產,無論是動產還是不動產,無論在何處,也無論財產所在地的國家是否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律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就幾宗國家財產繼承事件發表的聲明表明了這一立場。
③債務繼承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根據舊中國所負的外債的性質和情況,分別處理。舊政府為進行內戰,鎮壓革命而向外國政府借的債務,屬于“惡債”,惡債不予繼承,是國際法久已公認的一項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