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課后習題詳解

1.試述國際法主體的概念及條件。

答:(1)國際法主體的概念

國際法主體,有的學者稱之為國際法律人格者,是指具有直接享受國際法上權利和承擔國際法上義務的能力的國際法律關系的獨立參加者。

(2)作為國際法主體。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有獨立參加國際法律關系的能力

國際法是調整國際關系的法律,這就要求參加國際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具有獨立參加這種關系的能力;無這種能力,就沒有參加這種關系的資格,也就不能參加國際法律關系,例如,一國的地方政府,未經中央政府授權,就不具有獨立參加國際法律關系的能力。

有直接承擔國際法上的義務的能力

國際法律關系實質上是國際法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一個國際社會成員參加國際法律關系,就意味著承擔某種國際法上的義務。因此,作為國際法主體,必須具有直接承擔國際法上的義務的能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就不可能履行國際法上的義務。例如,履行條約義務,償還合法的國家債務,為外交代表提供外交特權與豁免,在國際組織中履行會員國的義務等。一國地方政府,未經中央政府授權,就無締結條約的能力,也就沒有直接履行條約義務的能力,因此它不能成為國際法主體。

有直接享受國際法上的權利的能力

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兩者雖是對立的,但又是密切聯系的。無論是權利還是義務,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參加國際關系的主體,在它們相互交往中,承擔義務,也享受權利。國際法上的權利很多,如獨立權、平等權、自保權、管轄權、外交權、締約權、求償權、國際訴訟權,等等。但是要行使這些權利,就必須具有直接享受國際法上的權利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就不可能行使國際法上的權利。

一個國際社會成員具備了以上三個條件,就享有國際法主體的資格。從而它本身就享有國際法上所確定的權利、承擔國際法上所確認的義務。而且以上三個條件是密切聯系為一體的,只有具有直接享受國際法上的權利和承擔國際法上的義務的能力,才能參加國際法律關系;而一個國際社會成員具有獨立參加國際法律關系的能力,就表明它能直接享受國際法上的權利和承擔國際法上的義務。

2.為什么說國家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

答:(1)國際法基本主體的含義

國際法的基本主體,是與其他非基本的主體相對而言的。如上節所述,國際法主體包括國家、爭取獨立民族和政府間國際組織,其中有的是基本主體,有的是非基本主體。國際法的基本主體是指在國際法律關系中處于主要地位和起著主要作用的主體。

國家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意味著國家在國際法律關系中處于一種主要的、根本的地位。國家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是由國家的特性和它在國際法律關系中的關鍵地位和作用以及國際法的特點決定的。

(2)國家是國際法基本主體的依據

國家是構成現代國際關系的基本要素

國家在現代國際法律關系中仍然處于最主要的地位和起著最重要的作用。現代國際法律關系的構成,包括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國家與其他國際法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其他國際法主體之間的關系等,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是國際法律關系的主要部分和基本形式。國際法律關系的內容,廣泛涉及政治關系、外交關系、經濟關系、軍事關系、科學技術關系以及其他關系,這些關系的正式建立,都需要采取某種協議形式,而參加這些協議的主要是國家。因此無論哪一類關系,主要是國家之間的關系。離開了國家參與和彼此的實踐,國際法律關系就不能形成和發展。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這種特殊重要地位,決定了它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

國家具有完全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國家不僅具有享受國際法上權利和承擔國際法上義務的資格,而且具有以自己的行為依法行使這些權利和履行這些義務的完全行為能力。因此,它可以獨立自主地對外進行交往,行使國際法上的權利,履行國際法上的義務。國家的這種完全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由國家具有主權這一特性決定的。正因為國家具有主權,因此它享有獨立權、平等權、管轄權和自保權這些基本權利,同時亦承擔與這些基本權利相對的基本義務。國家還可以與其他國家或其他國際法主體訂立協定或條約,享受條約權利,承擔條約義務。國際法全部適用于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說,“主權國家是完全的國際法主體”。

國家的這種完全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其他國際法主體所沒有的。正在爭取獨立的民族,雖然具有國家的某些特征,根據民族自決原則有權建立起自己獨立的國家,并在一定范圍內有直接承受國際法上權利和義務的能力,但它們還未最后形成為國家,因此實際上不可能像國家那樣具有完全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至于政府間國際組織,它們是由國家建立的,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成員國通過締結條約(組織章程)授予的,是有限的,其活動不能超出成員國的授權范圍,否則即屬無效。由此可見,只有國家才具有完全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因而成為國際法的基本主體或完全的國際法主體,其他的國際法主體都只能是不完全的國際法主體。

國際法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法律

國際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是國家之間的關系。國際法是為了調整國家之間的關系而產生的,是國家之間以協議的方式制定或由國家確認而成立的,是隨著國家之間關系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從古代、中世紀到近代,國際關系完全由國家之間的交往構成,實際上是一種單純的“國家間關系”,因此國際法主體就是國家。進入現代以后,國際組織和民族解放組織雖然相繼登上國際舞臺,正式參與了國際法律關系,改變了國際關系的結構,但是國家之間的關系仍然是主要的,國家間關系仍是國際法調整的主要對象。從國際法的內容來看,國際法主要是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從領土法、海洋法、外交法和領事法、條約法、爭端法、戰爭和武裝沖突法、中立法等傳統國際法部門,到國際法的各個新領域,主要是規定國家必須遵守的原則、規則和制度;而作為國際法淵源的國際條約,其簽訂者亦主要是國家。盡管有些學者主張把國際法主體擴大到個人,但也不得不承認“國際法的大部分是由約束國家的規則組成的”。

國際法的實施主要依靠國家

由于國際社會沒有超越于國家之上的強制執行機關來強制實施國際法。因此,國際法的實施主要依靠國家。依靠國家自覺遵守和執行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對于違背一般國際義務的行為和國際罪行,主要依靠國家單獨和集體實施制裁;即使是國際組織實施制裁,實質上也是成員國集體制裁的一種方式。總之,實施國際法,維護國際法律秩序,主要是依靠國家。

綜上分析,國家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而其他的國際法主體相對來說則是非基本的。

3.試分析國際組織的國際法主體資格問題。

答:(1)國際組織的國際法主體資格問題,是隨著國際組織的產生和發展而提出來的。20世紀以前,政府間國際組織為數甚少,直至19世紀后期,才先后成立了國際電信聯盟和萬國郵政聯盟這種專門性的國際行政組織。所以傳統國際法一般不涉及國際組織的國際法主體資格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一般政治性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成立了聯合國,隨后其他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迅速增加,它們與其他國際法主體交往,建立正式關系,締結條約,解決國際爭端,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于是國際組織的法律地位問題就提出來了,成為國際法學界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

(2)國際組織在全球的迅速增加以及某些組織在一定范圍內參與國際法律關系的事實,表明國際組織,特別是某些負有重大國際責任的國際組織,已經成為國際法主體。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際組織在一定范圍內有獨立參與國際法律關系的能力

所謂在“一定范圍”內,是指在其組織約章規定的職權范圍之內,在此范圍之內,有權參加國際法律關系。作為一種國際合作的法律形式,國際組織具有與其成員國相區別的法律人格,是一種自成一類的國際法主體。由于國際組織是根據其組織約章而成立的獨立實體,因此,它具有依法獨立參加國際法律關系的能力。事實上,除了國際組織之間的相互交往外,國際組織還與包括國家在內的其他國際法主體日益頻繁地進行獨立交往,參與法律關系,并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公認。

國際組織在其職權范圍內具有國際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國際組織有權與其他國際法主體交往,建立正式關系,派遣和接受外交代表,締結雙邊或多邊條約,享受外交特權與豁免權等。例如,聯合國成立后,就同國際電信聯盟、萬國郵政聯盟等國際組織簽訂了一系列彼此建立關系的特別協定,使后者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同美國和瑞士等國先后簽訂了有關特權和豁免的協定。此外,像聯合國這樣一類國際組織,還享有直接提起訴訟和要求賠償的能力。關于這一點,1949年4月11日國際法院就1948年9月17日聯合國調解巴勒斯坦糾紛的調解人瑞典的貝納多特男爵被殺,聯合國作為一個組織,能否提出國際索賠的要求問題作出的咨詢意見,已經作了明確而肯定的說明。法院在咨詢意見中指出:“代表著國際社會廣大成員的50個國家,依照國際法,有權創立一個在客觀上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這個國際人格者不僅為它們所承認,而且還有提出國際索賠的能力。”國際組織的國際法主體資格已為許多國際條約和其他國際文件所確認。《聯合國憲章》第104條規定:“本組織于每一會員國之領土內,應享受于執行其職務及達成其宗旨所必需之法律行為能力。”第105條第1項規定:“本組織于每一會員國之領土內應享受于達成其宗旨所必要之特權及豁免。”1946年《聯合國特權及豁免公約》規定,聯合國具有法律人格,有訂立契約、取得并處置財產和進行訴訟的能力。1947年在瑞士同聯合國簽訂的協定中,確認了聯合國的國際人格和法律上的權利能力。國際法院1949年在它就聯合國能否提出國際索賠的要求問題的咨詢意見中明確指出:“該組織(指聯合國)是國際人格者。這并不等于說它是一個國家,這是說它是一個國際法主體,有能力享受國際權利和承擔國際義務,并且有能力以提起國際索賠來維護自身的權利。”總之,國際實踐的諸多事實以及國際條約和國際文件的許多規定都表明,國際組織是具有享受國際法權利和承擔國際法義務的能力的國際法主體。

國際組織是現代國際法主體的觀點,已為國際法學界普遍接受。西方國家著名的國際法學者,如英國的勞特派特、斯塔克,都認為聯合國和其他某些重要國際組織是國際法主體,前蘇聯的國際法學者科熱夫尼科夫也認為國際組織是“新的國際法主體”。現在,我國國際法學者普遍認為國際組織是國際法主體,很少有學者否認國際組織的國際法主體資格。

國際組織雖然是國際法主體,但國際組織又不同于作為國際法基本主體的國家。國家具有主權,因而具有完全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而國際組織不是國家,而是國家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目的而創立的國家之間的組織,它參與國際關系和承受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的能力受它的組織約章的限制,因而是有限的。而且,國際組織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也不像國家那樣是當然具有的,而是其成員國通過協議賦予的,因而具有派生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際組織是一種有限的、派生的國際法主體。是一種不同于國家的特殊的國際法主體。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法主體雖有其特殊性,但它仍然是國際法主體。詹寧斯和瓦茨在修訂的《奧本海國際法》(第9版)中指出,“在任何法律體系中,法律主體在其性質上或在其權利的范圍上并不一定都相同”,“一個國際人格者不必具有各國通常具有的一切國際權利、義務和權力”。“國際組織也只享有適合于它們的特殊情況的國際權利和義務,從而它們同樣只在有限范圍內是國際法的主體和國際人格者。”

此外應當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國際組織僅指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國際組織在國際法上的地位與個人有相似性,能否成為國際法上的主體,目前仍頗有爭議。

4.試論個人在國際法中的地位。

答:(1)關于個人有無國際法主體資格的問題,國際法學界是有爭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國家是惟一的國際法主體”的觀點,成為國際法的傳統學說,該說認為個人不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美國際法學者中出現了兩種不同形式的“個人主體”說:“個人是國際法的惟一主體”說與“個人與國家都是國際法主體”說。

“個人是國際法的惟一主體”說認為,只有個人才是國際法主體,國家不是國際法主體。因為國家的行為總是通過個人的行為表現出來的,所以國際法所調整的國家行為,實際上是以國家機關的代表身份活動的個人行為;國家的權利義務最終總是通過個人來承受的,所以國家的權利義務也是組成國家的那些個人的權利義務。總之,該說認為,組成國家和社會的基本粒子是個人,所以只有個人才是國際法主體。這一觀點從根本上混淆了個人和國家這兩個重要概念的聯系和區別。國家必須有居民,居民發生一定的關系而形成社會,但僅有居民這個因素還不能構成國家,一個國家還必須包括其他因素。只有具備居民和其他因素才能構成國家。而國家一旦產生,它就成為獨立于社會成員而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并具有最高權威的特殊的物質力量,這是個人無法比擬的。這一觀點也混淆了國家的權利義務和個人的權利義務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國家的權利義務由國家的代表代表國家行使,但不能因此而把國家的權利義務當成是個人的權利義務。這種極端的學說,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國際法是為了調整國家之間的關系而產生的,而其內容主要是調整國家關系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如果沒有主權國家,國際法就不可能產生和存在。而且,現實國際關系表明,參與國際法律關系的主體并非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上述學說是以“社會連帶理論”為基礎的,是對主權國家的否定,使國際法成為僅適用于個人的世界法,結果是否定國際法。

“個人與國家同是國際法主體”說與“個人是國際法惟一主體”說不同,該說并不否定國家的國際法主體資格,只是主張個人也同樣是國際法主體。歐美許多著名的國際法學者都持這種觀點。美國杰塞普教授在他所著的《現代國際法》一書中就強調,作為國際秩序的基礎的一個要點是,國際法必須像國內法一樣直接適用于個人,而不應該像傳統的國際法一樣繼續遠離個人。規范法學派創始人凱爾森認為:“國際法主體也是個人。認為國際法主體是作為法人的國家的說法并不意味著國際法主體不是個人;它意味著,個人是按照特殊方式作為國際法主體的。”勞特派特亦在其修訂的《奧本海國際法》(第8版)中指出:“雖然國家是國際法的正常主體,然而國家可以把個人和其他人格者視為直接具有國際權利和義務的。而且在這個限度內使他們成為國際法主體。”詹寧斯、瓦茨修訂的《奧本海國際法》(第9版)重申了上述觀點。

(2)關于個人是否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的問題,中國國際法學者的看法也不一致。在早期,多數學者認為個人不是國際法主體。1976年出版的周鯁生教授的遺著《國際法》,明確指出:“個人不是國際法主體。”1981年王鐵崖教授主編的新中國第一部國際法教科書《國際法》也認為,自然人和法人“在國際關系中,它們不具有獨立參加國際關系和直接承受國際法上權利義務的能力,因而沒有資格成為國際法的主體”。但是現在,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不同意見,主張個人可以是國際法主體。李浩培教授在其1994年出版的著作《國際法的概念和淵源》中指出:“個人也可以直接享受國際法上的權利和負擔國際法上的義務,因而國際社會至少已趨向于承認個人為部分國際法主體。”隨著國際關系的迅速發展以及學界對個人在國際法中地位問題討論的深入,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開始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事實上,從當今國際社會的實踐與若干涉及個人在國際法上權利、義務、責任的規定來分析,在國際法的某些個別領域,個人實際上已經直接承受了國際法上的某些個別權利、義務和責任。

有關國際人權公約對個人權利的規定。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和l966年兩個人權公約。均對個人的公民、政治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作了規定。某些對特殊群體加以保護的國際公約,對這些特殊群體的個人的權利作了規定。如1951年《難民地位公約》、1952年<婦女政治權利公約》、1979年《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對難民的待遇和婦女的權利作了規定。1949年日內瓦四公約,對戰俘、傷病員、戰爭受難者、平民的人道主義待遇作了規定。公約既規定了個人的權利,也規定了締約國給予個人權利的義務。個人是公約的直接受益者,而且個人依公約所享有的權利和待遇,無疑是一種國際法上的權利。

有關國際犯罪的公約對個人責任的規定。這類公約很多,分別規定戰爭罪、販賣毒品罪、販賣人口罪、滅種罪、危害國際航空安全罪、海盜罪、劫持人質罪,等等。例如,1948年《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第4條規定:“凡犯滅絕種族罪或有第3條所列其他行為之一者,無論其為依憲法負責的統治者、公務員或私人,均應懲治之。”1973年《禁止并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第1條第2款規定:“本公約締約國宣布:凡是犯種族隔離罪行的組織、機構或個人即為犯罪。”從這些規定可見,公約既規定了締約國承擔懲處國際犯罪的義務,又為個人直接設定了國際法義務,不得犯有這些國際罪行;一旦個人犯有國際罪行,國際法也是根據個人責任原則來追究罪犯的責任的。

某些解決爭端公約對個人在解決爭端程序中訴訟地位和權利的規定。例如,l965年《關于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第25條規定:“中心的管轄適用于締約國(或締約國指派到中心的該國的任何組成部分或機構)和另一締約國國民之間直接因投資而產生并經雙方書面同意提交給中心的任何法律爭端。”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87條規定,海底爭端分庭對締約國、管理局或企業部、國營企業以及自然人或法人之間的有關爭端有管轄權。這些規定,使個人有權以與有關締約國相平等的地位參與爭端解決程序。

以上規定說明,在特定情況下,個人可以成為部分國際法律關系的主體,如國際人權法、國際法律責任法和某些范圍內國際爭端法的主體。或者說,個人只是在以上有限范圍內成為國際法的特殊主體。如前所述,有的學者稱之為“部分國際法主體”。當然,以上三個方面只是從主要方面列舉,實際上,國際法涉及個人的地位、權利、義務、責任的規定還有一些,如個人的國籍、個人在外國的地位、個人船舶破壞有效封鎖、個人船舶運輸戰時違禁物等。但是,個人在國際法的許多重要領域,如領土法、條約法、外交法等領域,并沒有直接承受國際法上權利和義務的能力,因此是不能成為國際法這些領域的主體的。

個人是否是國際法主體的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爭論,除了國際法本身的發展外,也與國際法范圍的寬廣性和內容的復雜性有關。國際法是由領土法、海洋法、條約法、外交法、人權法、國際責任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綜合形成的法律體系。這些不同的法律部門,有的只調整國家間關系,有的除了調整國家間關系外,還調整個人關系。而傳統上,國際法學界是把這些存在眾多差異的法律部門作為一個單一學科(即國際法)來研究的,這是引發爭論的一個重要原因。可以設想,如果采取同樣的研究方式,把國內法的所有部門法都合為一個單一學科國內法來研究,是否也會發生同樣的問題呢?同樣,如果把包括諸多法律部門在內的國際法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研究,是否可以使個人是否是國際法主體問題的爭論得到解決呢?由此可見,區分不同的國際法部門,分別考察和確認個人在其中的法律地位,也許是更為務實和有效的做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成市| 镇巴县| 新平| 临江市| 柯坪县| 河池市| 尤溪县| 根河市| 萨嘎县| 宜丰县| 曲松县| 抚松县| 自治县| 高密市| 高碑店市| 东乡族自治县| 平遥县| 岑溪市| 乌审旗| 抚松县| 将乐县| 汨罗市| 四平市| 綦江县| 乐山市| 巴楚县| 杂多县| 陵水| 同德县| 宣威市| 尚义县| 大余县| 东兰县| 濮阳市| 女性| 乌兰察布市| 辉县市| 东山县| 北宁市| 柞水县| 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