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獻樞《國際法》(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字
- 2021-05-21 19:31:19
第四章 國際法上的國家
4.1 復習筆記
一、國家的要素和類型
1.國家的要素
(1)定居的居民
居民是國家的基本要素。
(2)確定的領土
領土是國家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也是國家主權活動的空間。
(3)政權組織
政權組織是國家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的體現,是執行國家職能的機構。
(4)主權
主權是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是國家的根本屬性。
2.國家的類型
(1)單一國和復合國
①單一國。單一國是由若干行政區域構成的統一主權的國家。它實行統一的中央集權,全國只有一個立法機關和一個中央政府,并有一個統一的憲法和國籍。在對外關系上,它是國際法主體。
②復合國。復合國是兩個以上國家的聯合體。
復合國的分類:
a.身合國。身合國又稱君合國或人合國,是指兩個主權國家共擁戴一個君主而形成一個國家聯合。但是兩個國家完全獨立。
b.政合國。政合國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合于一個君主之下,內政各自獨立,對外關系合為一體,以共同統治者的名義進行活動的國家聯合。
c.聯邦。聯邦又稱聯邦國家,是指兩個以上的聯邦成員國(州)組成的國家聯合。一般認為,這些聯邦成員不是國際法主體。
d.邦聯。邦聯是指兩個以上主權國家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根據國際條約組成的國家聯合。在對外關系上,邦聯本身不是國際法主體,而組成邦聯的成員國才是國際法主體。
(2)獨立國和附屬國
①獨立國是指行使全部主權的國家。
②附屬國是指由于封建統治殘余關系或者由于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外來壓力,對他國居于從屬地位,因而只享受部分主權的國家。這類國家主要有附庸國和被保護國兩種。
a.附庸國。附庸國指隸屬于他國宗主權下的國家。
b.被保護國。被保護國指依據條約將其重要的對外事務交由一個強國(保護國)處理而處于該強國保護之下的國家。
(3)永久中立國
①概念
永久中立國是根據國際承認或國際條約,在對外關系中承擔永久中立義務的國家。
②特點
a.自愿承擔永久中立義務。
b.其永久中立地位由國際條約加以保證。
區別于戰時中立國,即是指戰爭時期非交戰國選擇的不參加戰爭、不偏袒交戰國任何一方的國家;也不同于執行中立政策的國家,即是指在平時對其他國家之間的爭端和沖突采取不介入政策的國家。
③永久中立義務
a.不得對他國進行戰爭或參加其他國家之間的戰爭,但有權對來自外國的侵略進行自衛。
b.不得締結與中立地位相抵觸的條約,也不得參加任何軍事集團或聯盟。
c.不得采取任何可能使自己卷入戰爭的行動或承擔這方面的義務的任何條件。
④永久中立國是國際法主體的原因
a.永久中立國由于承擔永久中立義務而放棄的權利是有限的,并不放棄國家的基本權利或國家主權。
b.這種放棄是自愿的。
(4)“微型國家”問題
微型國家是指一個地域、人口和人力以及經濟資源都格外小,卻以獨立國家出現的實體。微型國家在國際法上仍然是獨立的主權國家。
二、國家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1.基本權利和派生權利
基本權利是國家所固有的權利,派生權利是指從國家基本權利中引申出來的權利。前者是由國家主權直接引申出來的,因此,所有主權國家所享有的基本權利是沒有差別的;后者則是運用國家主權或行使國家基本權利的結果,因而各國享有的派生權利各不相同。
2.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的關系
國家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是統一不可分離的。國家享有基本權利,同時又必須承擔尊重他國基本權利的義務。一國享有的基本權利,正是他國相應承擔的基本義務。在國際關系中,不容許有只享受權利而不承擔義務的特權國家,也不應該有只承擔義務而不享有權利的無權國家。
3.基本權利的內容
(1)獨立權
獨立權是指國家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本國對內對外事務而不受他國的控制和干涉的權利。其意義包括:
①國家有權獨立自主地處理其主權范圍內的事務。
②國家處理這些事務不受外來的干涉。
(2)平等權
平等權是指國家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平等的權利。其內容包括:一切國家,不問其大小強弱,不問其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性質,也不問其發展水平高低,其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由于國家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因此享受權利也是平等的。
(3)自保權
自保權是指國家保衛自己的生存和獨立的權利。其內容包括:
①國家有權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進行國防建設,防備可能來自外國的侵犯。
②當國家遭到外國的武力攻擊時,有權行使單獨或集體的自衛權。
(4)管轄權
管轄權是指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享受豁免權者除外)、物和所發生的事件,以及對在其領域外的本國人行使管轄的權利。其內容包括:
①領域管轄。是指國家對其領域內一切人(享受豁免權者除外)和物以及所發生的事件有權行使管轄。
②國籍管轄。是指國家對一切在國內和在國外的本國人,有權行使管轄。
③保護性管轄。是指國家對于外國人在該國領域外侵害該國的國家和公民的重大利益的犯罪行為有權行使管轄。國家行使保護性管轄權應符合以下條件:
a.該外國人的犯罪行為侵害了該國的國家或公民的重大利益。
b.依該國法律應是處以一定刑期以上的犯罪行為。
c.根據犯罪地法也是應受刑事處罰的犯罪行為。
④普遍管轄。是指根據國際法的規定,對于普遍地危害國際和平與安全以及全人類的利益的某些特定的國際犯罪行為,各國均有權實行管轄。
三、國家主權豁免
1.國家主權豁免的概念
國家主權豁免又稱國家管轄豁免,是指一國的國家行為和國家財產,非經該國的同意,不受外國管轄。
國家元首、外交官在東道國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這是一項公認的國際習慣。
國家行為和國家財產享有豁免權。這是從“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權”這一羅馬法概念引申出來的。此即“絕對豁免原則”。
2.國家主權豁免的發展
(1)20世紀以后,由于國家普遍從事商業活動,一些國家的法院在處理國家主權豁免問題的案件時,把國家行為分為“主權行為”和“非主權行為”,前者可以享受豁免,而后者則不能享受豁免。這就是“有限豁免原則”或“相對豁免原則”。
(2)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許多國家逐漸轉向有限豁免的立場。1976年,美國通過《外國主權豁免法》,列舉外國國家不能享受豁免的若干情況,從而采取有限豁免的立場。
(3)目前,發達國家多數采取有限豁免原則,但是許多發展中國家仍然采取絕對豁免原則。
(4)為了消除各國在國家管轄豁免問題上的分歧,聯合國大會于2004年通過了《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并開放簽字。
3.《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的主要內容
(1)規定國家及其財產在另一國法院享有管轄豁免原則。
(2)規定有資格代表國家的機關、單位、實體和代表。包括:
①國家及其政府的各種機關。
②有權行使主權權力并以該身份行事的聯邦國家的組成單位或國家政治區分單位。
③國家機構、部門或其他實體,但須它們有權行使并且實際在行使國家的主權權力。
④以國家代表身份行事的國家代表。
(3)規定不得援引國家豁免的訴訟。包括:
①商業交易;
②雇用合同;
③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害;
④財產的所有、占有和使用;
⑤知識產權和工業產權;
⑥參加公司或其他集體機構;
⑦國家擁有或經營的船舶;
⑧仲裁協定的效果。
(4)規定“商業交易”的范圍及確定一項交易是否屬于商業交易的標準。
①“商業交易”是指:
a.為銷售貨物或提供服務而訂立的商業合同或交易;
b.貸款或其他金融性質之交易合同;
c.商業、工業、貿易或專業性質的任何其他合同或交易;
d.投資事項。
②標準
在確定一項合同或交易是否“商業交易”時,應主要參考合同或交易的性質,但如果合同或交易的當事方已達成一致,或者根據法院地國的實踐,合同或交易的目的與確定其非商業性質有關,則其目的也應予以考慮。
(5)在訴訟中免于強制措施的國家豁免。公約規定,國家享有免于判決前和判決后的強制措施的國家豁免。
四、國際法上的承認
1.承認的概念和性質
(1)概念
國際法上的承認是既存國家以一定方式對新國家或新政府出現這一事實的確認,并表明愿意與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的國家行為。
(2)特征
①承認是既存國家(或現代國際組織)對新國家或新政府所作的單方的行為。
②承認包含兩方面含義,
a.是指承認國對新國家或新政府出現這一事實的確認;
b.是指承認國表明它愿意與新國家或新政府建立正式外交關系。
③承認引起一定的法律效果,是一種法律行為。
(3)性質
①構成說
新國家只有經過承認,才能成為國際法主體。然而,按照構成說,就會出現一個新國家在同一時間既是國際法主體又不是國際法主體的自相矛盾的情況。
②宣告說
承認僅是一種對新國家已經存在這一既存事實的宣告,新國家的國際法主體資格不依賴于任何國家的承認。但是這一學說的缺點是對承認引起的法律后果估計不足。
2.國家承認與政府承認
(1)國家承認
①國家承認是指對新國家的承認。
②新國家的產生:
a.合并。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合并為一個新國家。
b.分離。一國的一部分分離出去成立新國家。
c.分立。即一國分裂為數國,而母國不復存在。
d.獨立。即原來的殖民地取得獨立后,成立新的獨立國家。
③史汀生不承認主義,是指不承認一切依靠外國勢力建立起來的傀儡國家,已成為國際承認制度的一項規則。
(2)政府承認
①政府承認是指對新政府的承認,即承認新政府為國家的正式代表,并表明愿意同它發生或繼續保持正常關系。
②一般來說,凡是按照憲法程序而進行的政府更迭,一般不發生政府承認的問題。
一國承認新政府,是以“有效統治”原則為根據的。
④艾斯特拉達主義,是指國際法主體只限于繼續保持或不保持和外國政府的關系,而不采用對外國革命變動進行判斷的承認形式。
3.承認的方式與效果
(1)明示承認和默示承認
①明示承認
明示承認是一種直接的、明文表示的承認。
a.承認國以照會(或函電)正式通知被承認者,表示予以承認。
b.數個國家,包括新國家在內,簽訂一議定書或條約,表示對新國家承認。
c.數個國家,不包括新國家在內,簽訂條約,其中載有宣布承認新國家的條款。
②默示承認
默示承認是一種間接的通過某種行為表示的承認。
a.既存國家與新國家正式締結條約,就構成對新國家的承認。
b.既存國家與新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c.與被承認國建立領事關系,但是有時建立領事關系并不表示承認。
(2)單獨的承認和集體的承認
①單獨的承認是指一個既存的國家對一個新國家的承認。
②集體的承認是指數個國家共同對新國家的承認。
(3)法律上的承認和事實上的承認
①法律上的承認,又稱正式承認,是指承認國給予新國家或新政府一種完全的、永久的正式承認。這種承認一般是永久的,不可撤銷的。法律上的承認效果:
a.兩國關系正常化,雙方可以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和領事關系。
b.雙方可以締結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條約或協定。
c.承認被承認國的法律、法令的效力和司法管轄權和行政管轄權。
d.承認被承認國本身及國家財產的司法豁免權。
e.被承認國或政府有權要求和接收坐落在承認國管轄范圍內前政府消滅時原屬前政府的財產。
②事實上的承認是一種非正式承認,是可撤銷的,具有臨時的、不穩定的性質。事實上的承認表明承認國與被承認國之間只發生業務關系,而不建立全面的正式關系。事實上承認的效果:
a.承認被承認國的國內立法、司法權力和行政權力。
b.被承認的國家在承認國法院享有司法豁免權。
c.雙方可以建立經濟、貿易關系,締結通商協定或其他非政治協定。
d.接受被承認國的領事和商務代表。
(4)承認與建交的關系
承認不等于建交。承認是建交的前提。承認是一國單方面的行為,而建交乃是雙方的行為,它不但取決于互相承認,而且還要經過建交談判,雙方達成協議;承認一般是不能撤銷的,但外交關系可以由于某種原因而斷絕,即使斷絕了外交關系,也不構成對承認的撤銷。
五、國際法上的繼承
1.繼承的概念
國際法上的繼承是指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由一個承受者轉移給另一個承受者所發生的法律關系。其特點包括:
(1)參與繼承法律關系的主體,即繼承者和被繼承者,可以是國家或政府,還可以是國際組織,但不是個人;
(2)繼承的對象,是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而不是個人的權利和義務;
(3)發生繼承的原因,是由于國家領土變更、政府更迭或國際組織的終結,不是自然人死亡。
2.國家繼承
(1)概念
國家繼承是指由于領土變更的事實而引起一國的權利和義務轉移給另一國的法律關系。
(2)類型
①分裂。即一國分裂為數國。
②合并。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合并組成一新國家。
③分離。即國家的一部分或數部分領土從該國分離出去,成立新國家。
④獨立。即殖民地或附屬領土獲得獨立,成立新的獨立國家。
⑤割讓。即一國領土的一部分移交給另一國。
(3)基本條件
①條約和條約以外事項的權利和義務,必須符合國際法。
②國家繼承的權利和義務必須與所涉領土有關聯。
(4)關于條約的繼承
條約繼承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在發生國家繼承的情況下,被繼承國的條約對繼承國是否有效的問題。
①依據條約的性質
a.與國際法主體資格相關聯的條約,是隨著被繼承國(原國際法主體)的消滅而消滅的。
b.政治性的條約,由于情勢變遷,一般不繼承。
c.處理與所涉領土有關事務的所謂“非人身條約”,一般是繼承的。
d.有關中立化或非軍事區的條約,一般是應該繼承的。
②依據領土變化情況
a.部分領土變更情況下的條約繼承。當一國領土的一部分成為另一國領土的一部分時,被繼承國的條約,自國家繼承日期起,對國家繼承所涉領土失效,繼承國的條約,自國家繼承日期起,對國家繼承所涉領土生效。
b.國家合并情況下的條約繼承。當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合并成為一個國家時,對其中任何一個國家有效的條約,繼續對繼承國有效。但適用范圍原則上只對原來適用該條約的那部分領土有效,而不適用于合并后的全部領土。
c.國家領土分離或解體情況下的條約的繼承。一國的一部分或幾部分領土分離而組成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國家時,不論被繼承國是否繼續存在,原來對被繼承國全部領土有效的任何條約,繼續對每一繼承國有效。僅對其部分領土有效的任何條約,只對該領土組成的繼承國有效。
d.新獨立國家的條約繼承。殖民地和附屬地經過斗爭而建立的獨立國家,對殖民國家或宗主國等被繼承國的條約,有權拒絕繼承。
(5)關于條約以外事項的繼承
①國家財產的繼承
a.國家財產繼承是指被繼承國的國家財產轉屬繼承國的法律關系。
b.原則。一是國家財產一般隨領土的轉移而由被繼承國轉屬繼承國。二是關于國家繼承所涉領土的實際生存原則。具體而言:
第一,一國將一部分領土移交另一國的財產繼承,應按被繼承國與繼承國之間的協議解決。如無協議,則位于所涉領土內被繼承國的不動產,以及與所涉領土活動有關的國家動產,均應轉屬繼承國。
第二,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合并成為一個新國家的財產繼承,被繼承國的國家財產,應轉屬繼承國。
第三,一國領土的一部分或幾部分分離而組成一個新國家,或一國解體而分裂為兩個或兩個以上新國家的財產繼承,除繼承國與被繼承國之間另有協議外,位于繼承國領土內的被繼承國的不動產應轉屬繼承國,與國家繼承所涉領土的活動有關的被繼承國的動產,也應轉屬繼承國,而與所涉領土活動無關的國家動產,則按公平比例轉屬繼承國。
第四,新獨立國家的財產繼承,原屬國家繼承所涉領土所有,而在該領土成為附屬地期間成為被繼承國的國家動產,應轉屬新獨立國家;與所涉及領土的活動有關的宗主國、保護國等被繼承國的國家動產,應轉屬新獨立國家;即使不屬于原所涉領土所有和與所涉領土活動無關的被繼承國的動產,也應按附屬地人民所作出的貢獻,按比例轉屬新獨立國家;如果被繼承國與作為繼承國的新獨立國之間不執行以上各項繼承規則,在不違反各國人民對其財富和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的原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下另訂協定。
②國家債務的繼承
a.債務的分類
第一種是國債,是指整個國家所負的債務,屬于國家債務。
第二種是地方化債務,是指以國家名義承擔的而事實上是用于國家領土某一部分的債務,屬于國家債務。
第三種是地方債務,是指由地方當局承擔并由該地方當局使用于該地區的債務,不屬于國家債務的范圍。
第四種是惡債,是指被繼承國違背繼承國或轉移領土人民的利益,或違背國際法基本原則而承擔的債務,不屬于國家繼承的范圍。
b.債務繼承的規則
第一,在一國部分領土分離出去的情況下,被繼承國的國家債務轉屬繼承國的問題,應按照雙方之間的協議解決;如果無協議,則應按照公平的比例轉屬繼承國。
第二,被繼承國解體而其領土分裂為數國時,除被繼承國與各繼承國之間另有協議外,被繼承國的國家債務應在各繼承國之間按公平比例轉屬。
第三,在國家合并的情況下,根據“債務隨財產一并轉移”的規則,被繼承國的國家債務應轉屬繼承國。
第四,新獨立國家的債務繼承,被繼承國的債務,原則上不應轉屬新國家,但并不排除有關雙方依協議來合理解決債務的轉屬問題,但這種協議不應違反各國人民對其財富和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的原則。
③國家檔案的繼承
a.除了新獨立國家為繼承國外,通常由被繼承國和繼承國之間通過協議來解決。如無協議,一般將與所涉領土有關的檔案轉屬繼承國。
b.當新獨立國家為繼承國時,原屬殖民地、附屬地、委任統治地和托管地等所有文件,都成為被繼承國的國家檔案,應歸還新獨立國家。
3.政府繼承
(1)概念
政府繼承是指由于革命或政變而引起的政權更迭,舊政權的權利和義務為新政權所取代的法律關系。
(2)與國家繼承的區別
①發生繼承的原因不同,國家的繼承是由于領土變更的事實而引起,而政府的繼承則是由于革命或政變導致政權更迭而引起。
②參加繼承關系的主體不同,國家繼承關系的參加者是兩個不同的國際法主體,而政府繼承是在同一個國際法主體繼續存在的情況下的新政權和舊政權。
(3)條約的繼承
中國對舊中國所簽訂的條約和協定所采取的原則是:既不承認一切舊條約繼續有效,也不認為一切舊條約當然失效,而是經過審查,根據條約的內容和性質,區別對待。
(4)財產的繼承
中國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對于解放前中國在外國的財產享有合法的繼承權,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日起,對當時屬于中國所有的財產,一律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
(5)債務的繼承
①舊政府為進行內戰,鎮壓革命而向外國政府借的債務,屬于“惡債”,惡債不予繼承。
②對于合法的債務,則與有關國家友好協商,進行清理,公平合理地解決。
4.國際組織的繼承
(1)新的國際組織對舊的國際組織的繼承,原則上必須經過原締約國簽訂國際協定或者經過原國際組織作出決議,明確表示將其職能轉移于另一新國際組織,才能使兩者之間發生繼承關系。
(2)國際組織的繼承,除了職能方面的繼承外,還有財產、債務和文書檔案等方面的繼承,通常也是依照特別協定或決議來解決的。
- 管理工效學
- 光電測試技術與系統
- 電子商務概論(微課版)
- 音樂數據分析
- 模擬電子技術微課版教程
- 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聯考標準化題庫 邏輯分冊
- 王利明《民法學》(第4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龐皓《計量經濟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羅斯《公司理財》(第9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訓練
- 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福建省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861綜合(二)(含公共政策、行政法、比較政治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6小時高清視頻】
- 知識協同工作流建模、服務規劃與服務組合
- 尹伯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習題指南(宏觀經濟學)》(第9版)單項選擇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