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考研真題詳解

一、概念題

“金保工程”(南開大學2012年研)

答:金保工程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以中央、省、市三級網絡為依托,支持勞動和社會保障業務經辦、公共服務、基金監管和宏觀決策等核心應用,覆蓋全國的統一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電子政務工程。其內涵可以簡要概括為“一二三四”四個字:“一”是一個工程,指在全國范圍建設一個統一規劃、統籌建設、網絡共用、信息共享、覆蓋各項勞動和社會保障業務的電子政務工程;“二”是兩大系統,指建設社會保險子系統和勞動力市場子系統;“三”是三級結構,指由中央(勞動保障部)、省、市三層數據分布和管理結構組成;“四”是四項功能,指具備業務經辦、公共服務、基金監管和宏觀決策四項功能。

二、簡答題

近年來我國針對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有哪些新進展?(南開大學2012年研)

答:近年來我國針對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新進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養老保險方面

改革傳統的現收現付制為部分基金積累制,建立新的資金運行方式。

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

擴大養老保險金的來源,實行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養老保險金費用的辦法。

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的社會覆蓋面,對農民、城鎮居民實行養老保險制度。

建立養老基金增值的機制。

建立退休金與社會經濟發展掛鉤和退休人員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新機制。

由單位管理向社會化管理過渡。

(2)在失業保險方面

1999年1月20日,國務院頒布了《失業保險條例》,這一條例標志著我國失業保險制度逐步走向完善。《失業保險條例》有以下幾方面的突破和變化:

改稱“待業保險”為“失業保險”,與國際接軌。

失業保險覆蓋范圍擴大,城鎮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全部被納入失業保險范圍。

職工享受失業保險,個人必須履行繳費的義務,失業保險基金由國家、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個人三方共同負擔。

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條件改變,由原來的七種人擴大到凡非自愿失業、辦理了失業登記并有求職要求、按規定履行繳費義務的失業人員都可以申請享受失業保險待遇。

調整了失業保險金的給付期限和計發辦法。

對失業保險制度與社會救濟制度的銜接作出規定,使社會保障進一步體系化。

對違反失業保險條例規定的一系列行為,制定了懲罰條款。

失業保險基金開支中增加了職業培訓補貼和職業介紹補貼項目,發揮了促進就業的整體功能。

(3)在醫療保險方面

在公費醫療制度中開始實行個人適當負擔部分醫療費的辦法,以增強個人的費用意識。全國大多數省開始對公費醫療經費實行由定點醫院管理,超支由醫院、個人、用人單位按比例分擔的管理辦法,從供需雙方人手加強管理。

針對企業自我保障、風險難以共濟的問題,許多地方的勞保醫療在原有經費提取、管理、使用不變的基礎上,實行了大病醫療費統籌和離退休職工醫療費統籌。企業按在職職工人數和退休職工人數分別向統籌部門繳納一定數量的費用,形成統籌基金,專款專用。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家批準在深圳、海南進行社會保障綜合改革試點,試行統一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

(4)在工傷保險方面

1989年以來,先后開展了工傷保險改革試點。試點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

擴大了保險覆蓋面;

適當調整工傷保險待遇;

實行差別費率,建立工傷保險基金;

由政府組織工傷保險事業,逐步變“企業保險”為社會保險;

工傷保險與工傷預防相結合;

政府立法,依法行事。各試點地區政府都首先出臺工傷保險法律規定。

(5)在生育保險方面

生育費用社會統籌;

生育費用夫婦雙方單位分擔;

生育負擔稅收調節。

在總結各地生育保險改革經驗的基礎上,1994年12月14日勞動部頒發了《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推行女職工生育費用社會統籌,并對生育保險的實施范圍、基金征集原則及提取比例、統籌層次、基金列支渠道和待遇支付標準等提出原則性的意見。

(6)在住房保障方面

加快租金制度的改革;

取消福利分房,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

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

大力發展和完善住房金融體制;

實行住房保障商品化和社會化。

三、論述題

1.過去10年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發展的主要成就及當前存在的問題。(南開大學2012年研)

答:(1)過去10年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發展的主要成就

我國農村的老年社會保障

a.農村老年社會救濟

農村的老年人社會救濟是由國家和集體組織實施的對特殊困難的“三無”老年人實行的社會救濟制度,具體說就是五保制度。至2000年,全國有鄉鎮敬老院3.8萬所,床位84.8萬張,收養“五保”老人62萬人。

b.農村養老保險

2009年9月起我國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它的基本原則是“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一是從農村實際出發,低水平起步,籌資和待遇標準要與經濟發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適應;二是個人、集體、政府合理分擔責任,權利與義務相適應;三是政府引導和農民自愿相結合,引導農民普遍參保;四是先行試點,逐步推開。2012年底新農保參保人數達到4.6億人。

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

我國農村合作醫療是農民群眾依靠集體力量,按照自愿和互濟的原則,建立起來的一種醫療互助組織。它的基本特點是:農民個人和農村集體經濟在一定范圍內共同籌集合作醫療基金,對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患病時所需的醫療費用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2003年,國務院又轉發了衛生部、財政部等部門《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意見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有關目標原則、組織管理、籌資標準、資金管理、醫療服務管理等基本政策。自此,我國的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我國推進農村合作醫療的目標是,到2010年,在全國建立基本覆蓋農村居民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目前,基本上已經實現。

農村的醫療救助

為了配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有效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民政部、衛生部、財政部于2003年11月發布了《關于實施農村醫療救助的意見》。新型合作醫療是實行個人、集體、政府共同集資的制度。但是在我國農村的貧困地區,許多貧困戶沒有經濟能力交費參加合作醫療,即使達到小康水平的農村以及富裕的農村地區,也仍有這樣的貧困戶存在。所以,在農村的醫療保障僅有合作醫療還不夠,必須還要實施醫療救助。農村醫療救助的對象是農村五保戶和貧困農民家庭,實行個人申請、村民代表會議評議,民政部門審核批準,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的管理體制。醫療救助形式主要是對救助對象患大病給予一定的醫療費用補助,或資助其參加當地合作醫療。各地建立獨立的農村醫療救助基金,其資金通過政府投入和社會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籌集。

住房和就業方面的社會保障

在住房和就業方面的社會保障,在農村地區還不完善,需要進一步加強。

(2)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不足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暴露出了以下問題:

a.農村低保制度缺乏法律支撐,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措施不健全。

b.保障對象界定沒有可操作的指標,容易出現“優親厚友”的問題,使保障對象的鑒定難以擺脫人際關系的影響。

c.政府財政投入不足,與城市低保制度的較大投入相比,農村低保制度建設中存在著政府嚴重缺位問題,中央財政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沒有專項資金投入,各地實際采取的都是地方財政和鄉鎮集體共同負擔的方法,缺乏明確而又穩定的資金籌集渠道,資金投入隨意性較大,嚴重制約了當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

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不足

由于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甚大,國家對城鄉間醫療保障制度的安排也不合理,造成了我國農民普遍存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暴露出以下弊端和問題:

a.我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籌資渠道不暢

政策明確規定,舉辦合作醫療要在政府的組織和領導下,堅持民辦公助和自愿參加的原則,其資金籌集以個人投入為主,集體扶助,政府適當支持。

b.農村醫療保障資金不足

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就形成城鄉差異大而且相互隔離的醫療保障制度,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強化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保障結構。

c.我國現行的農村醫療缺少法律保障

由于農村醫保資金管理沒有相應的法律保障,導致資金發放層面過多,流失嚴重,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2.試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社會保障改革有何影響?(中國人民大學2011年研)

答:(1)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經濟體制改革動搖了原有社會保障制度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基礎

經濟主體多元化、勞動力市場化、收入差距擴大化及由此帶來的社會階層分化,以及單位與政府之間、個人與國家、單位之間的利益追求由一致走向分離,必然動搖原有社會保障體制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如果不對其進行重大變革,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就不僅不可能繼續發揮其作用,而且可能成為社會沖突、激化矛盾的新的致因,并直接對市場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造成直接損害。

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社會保障體制存在的缺陷,并在實踐中造成日益嚴重的負面影響

如封閉運行的單位保障體制導致社會保障統籌、互濟功能的喪失,單位負擔畸輕畸重,一些老國有企業在改革開放前就陷入了不堪重負的困境,原有制度因自身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缺陷,亦有著改革的必要性。

社會保障改革作為一種世界性潮流

社會保障改革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興起,它們的行動表明這種制度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而及時作出調整。

(2)我國社會保障改革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改革是從1986年開始的。這一改革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986~1993年

重點是為國有企業改革配套和緩解鄉村貧困。這一階段社會保障改革的重點在總體上是為國有企業改革配套和緩解貧困地區的鄉村貧困問題,但單純強調為國企改革配套亦使城鎮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目標走向片面化。正是這種片面化造成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日益滯后于經濟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因為社會保障制度不可能只為某項改革配套,也不可能只為國有企業和國有企業職工服務。

1993~1997年

社會保障成為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柱,新舊社會保障制度并存但此消彼長。社會保障社會化自此成為改革中追求的主要目標,并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政策實踐中,但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亦未明確宣布廢除,因此,這一階段是原有社會保障制和新型社會保障制并存但此消彼長的時期。

1998年以來

社會保障逐漸成為一項基本的社會制度。在這一階段,國家仍然繼續主導著的社會保障改革并承擔著直接的、重要的責任,但構成社會的各個方面(如企業、機關事業單位、慈善公益團體等)及社會成員個人均共同分擔著社會保障責任,社會保障不再單純地為經濟改革服務而是為整個社會經濟協調穩定發展服務,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在內的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規范性建設和管理、服務社會化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3)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面臨的挑戰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問題。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更是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以下挑戰:

社會保障基金保值增值任務艱巨

在金融危機大背景下,社會保障基金進行順利的投資運營并使其保值增值成為最嚴峻的問題之一。

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并不完善,社會保障嚴重不足

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必定會出現大量的失業人群,如何通過社會保障政策來穩定一大批社會危機的潛在風險也是政府必須首要考慮的問題,如果不能順利地保證大批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問題,其極有可能成為社會動蕩的原因之一。

暴露了新制度有效性不足的缺陷

近20年來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雖然改變了計劃經濟時代單位包辦社會保障事務時負擔畸輕畸重的現象,卻因多種原因造成了新的不平等。而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更是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南郑县| 洛阳市| 循化| 长沙市| 延庆县| 孝感市| 桐梓县| 曲靖市| 平远县| 达日县| 大冶市| 五寨县| 舟曲县| 桑植县| 宁陵县| 南靖县| 来凤县| 青浦区| 雅安市| 嘉善县| 炉霍县| 克山县| 安乡县| 米脂县| 兴文县| 城步| 孙吴县| 黎平县| 明星| 连江县| 兴安县| 巩留县| 黎城县| 东源县| 开阳县| 陕西省| 彩票| 巴林右旗| 潜山县| 福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