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附高清視頻講解】
- 圣才電子書
- 5572字
- 2020-10-13 18:10:00
13.3 名校考研真題詳解
一、名詞解釋
1.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武漢大學2002研;中南財大2001、2010研;北京化工大學2006研;東北財大2006、2011研]
答:邊際消費傾向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單位用于增加消費部分的比率。其公式為:
式中,表示增加的消費,
表示增加的收入。按照凱恩斯的觀點,收入和消費之間存在著一條心理規律: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邊際消費傾向在0和1之間波動。
當消費函數為線性函數時,。可以看出,一般情況下,
,即存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作為三個基本心理規律之一,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被凱恩斯用來分析造成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原因。
2.邊際儲蓄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MPS)[首都經貿大學2004研;上海財大1998研;東北財大2006、2011研]
答:邊際儲蓄傾向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單位所用于增加儲蓄部分的比率。邊際儲蓄傾向可以表示為:
式中,表示收入的變化量,
表示儲蓄的變化量。一般而言,邊際儲蓄傾向在0和1之間波動。因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來消費,要么用來儲蓄,所以邊際儲蓄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之和恒為1。邊際儲蓄傾向可以說成是國民收入的儲蓄傾向,也可以說成是可支配收入的儲蓄傾向。
3.平衡預算乘數(balanced budget multiplier)[中南大學2003研;華中科大2003、2005研;上海理工大學2004研;北郵2006、2009研;對外經貿大學2006研;中央財大2007研;南京財大2010研]
答:平衡預算乘數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與政府收入變動的比率。假設政府購買和稅收各增加同一數量,即時,
無論在定量稅還是比例稅下,平衡預算乘數均為1。根據平衡預算乘數,可以把財政政策的作用歸納為三種情況: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時減少稅收將對國民收入有巨大促進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時增加稅收,保持平衡,對國民收入的影響較小,但仍起促進作用;③政府在減少支出的同時增加稅收將會抑制國民收入的增長。
4.投資乘數[首都經貿大學2003研;東北大學2003、2004研;湖南大學2007研;北師大2008研;山東大學2012研]
答:投資乘數指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投資變化量的比率。投資乘數的大小與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有關。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越大,投資乘數則越大;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越小,投資乘數則越小。投資乘數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式中,是增加的收入,
是增加的投資,
或
是邊際消費傾向,
是邊際儲蓄傾向。
投資增加會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資減少會引起收入成比例減少。由于這是凱恩斯最早提出來的,所以又稱之為“凱恩斯乘數”。
投資乘數發揮作用的前提假設是:①社會中存在閑置資源;②投資和儲蓄的決定相互獨立;③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適應支出增加的需要。
5.稅收乘數[中央財大2011研]
答:稅收乘數是指收入變動與引起這種變動的稅收變動的比率,稅收乘數有兩種:一種是稅率變動對總收入的影響,另一種是稅收絕對量變動對總收入的影響。在定量稅下,稅收乘數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表示邊際消費傾向。可以看出,稅收乘數為負值,這表示收入隨稅收增加而減少,隨稅收減少而增加,其原因是稅收增加,表明人們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消費會相應減少,因而稅收變動和總支出變動方向相反。稅收乘數的絕對值等于邊際消費傾向對1減邊際消費傾向之比,或邊際消費傾向對邊際儲蓄傾向之比。
二、簡答題
1.什么是消費函數之謎?持久收入假說是如何解開消費函數之謎的?[廈門大學2008研]
答:(1)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得出的線性消費函數()在短期內得到了現實的驗證。但是,在1942年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針對凱恩斯提出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理論,對1869~1938年的資料進行回歸分析時發現,消費函數表達式應為
,即在長期內,自發性消費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邊際消費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相等。并指出,凱恩斯理論和統計數據相矛盾:在美國盡管個人收入有很大增長,但國民收入中的儲蓄份額并無長期上升現象。這種短期消費函數和長期消費函數表現出來的差異被稱為“消費函數之謎”或“凱恩斯-庫茲涅茨悖論”。消費函數之謎具體表現為:平均消費傾向在長期不變,在短期遞減;長期邊際消費傾向大于短期邊際消費傾向。消費函數之謎推動了對消費函數進一步的研究。
(2)持久收入消費函數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是由他的現期收入決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決定的。也就是說,理性的消費者為了實現效用最大化,不是根據現期的暫時性收入,而是根據長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來做出消費決策的。其基本思想是家庭消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長期預期(即持久的收入)。該假說認為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響人們的消費,也就是說消費是持久收入的穩定的函數。按照持久收入假說,凱恩斯提出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規律性”便不一定存在,因為人們一旦愿意預支未來收入作為現期消費支出,邊際消費傾向就會發生不規則的變化,而不一定是遞減的。所以,政府如果以此“規律”為根據,用刺激需求的辦法來刺激消費則很可能會帶來滯脹的惡果。由于該假說認為消費是持久收入的穩定的函數,所以從長期看,隨著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費傾向相當穩定,從而解開了“消費函數之謎”。
2.試述對薩伊定律和凱恩斯定律的評價。[清華大學2009研]
答:(1)薩伊定律是法國古典經濟學家薩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提出的著名論點,即供給自動創造需求。這一命題的含義是:任何產品的生產除了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總會用來交換其他產品,即形成對其他產品的需求。每個人實際上都是在用自己的產品去購買別人的產品,所以賣者必然也是買者。一種產品的供給增加,實際上也是對其他產品的需求增加;一國供給能力增加1倍,所有商品供給量增加1倍,購買力也同時增加1倍。一個自然而然的結論是:總需求總是且必定是等于總供給,經濟總能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薩伊定律并不否認局部的供求失衡,他只是否定全面生產過剩的失衡。
(2)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論。凱恩斯在三個基本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以及流動偏好規律的基礎上,論證了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從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會使生產即供給不能擴大到充分就業的程度,從而導致了非自愿性失業的出現。在這里,不再是薩伊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而是“需求會創造出自己的供給”,這便是凱恩斯定律,經濟可能經常處于低于充分就業的均衡,以至于充分就業均衡只能被認為是一種特例。
(3)薩伊定律認為供給可以自發的創造需求,而凱恩斯的觀點正好相反,他認為,需求創造供給,有效需求決定國民收入。相應地,兩者的政策主張也不同。薩伊定律以完全競爭市場為前提,認為依靠自然的經濟秩序,所有的問題會得到完善的解決,經濟總能處于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而凱恩斯定律則說明,僅僅依靠經濟自身的力量,經濟往往處于低于充分就業的均衡。在政策主張上,薩伊主張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而凱恩斯主義則主張政府干預。
三、計算題
1.假設消費函數為,其中
是持久可支配收入。同時假設消費者的持久收入是當年和以前兩年的加權平均,
,其中
是當年可支配收入。
(1)假設第一二三年的可支配收入都是8000元,則第三年的消費是多少?
(2)假設第四年的可支配收入增至9000元,并將在將來一直保持這個收入,則第四五六年以及以后每年的消費為多少?
(3)短期邊際消費傾向和長期邊際消費傾向各為多少?[浙江大學2006研]
解:(1)根據持久收入公式,將
代入到持久收入公式可得持久收入
(元),再根據消費函數得第三年的消費
(元)。
(2)根據持久收入公式,根據題意,
,
,于是得第四年的持久收入為:
(元)
將第四年的持久收入代入到消費函數得第四年的消費(元),同理可得第五年的消費
(元),第六年的消費
(元),以后各年消費都和第六年一樣,保持在8400元這個水平。
(3)將持久收入公式代入消費函數可得:
短期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和當年收入之間的關系,因此短期邊際消費傾向為:;長期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和長期收入(即永久收入)之間的關系,因此長期邊際消費傾向為:
。
2.在三部門經濟中,已知消費函數為,
為可支配收入,投資
億元,政府購買
億元,稅收
。
試求:
(1)均衡的國民收入水平;
(2)政府購買乘數;
(3)若政府購買增加到300億元時,新的均衡國民收入。[人大2006研]
解:(1)根據題意可得:
解得:(億元)。
(2)由,
得:
(3)當政府購買增加到300億元時,
解得:(億元)。
或者可以通過支出乘數來計算:
政府支出增加,所以收入增加
(億元),所以新的均衡國民收入為2500億元。
四、論述題
在2012年召開的中央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邁進”。同時報告指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1)結合你所學的經濟學知識,論述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對于我國擴大內需,拉動居民消費的意義。
(2)結合你所學的經濟學知識,論述在我國今后的發展目標中同時考慮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的原因及意義。
(3)結合你所學的經濟學知識,論述實現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和城鄉居民收入翻番的有關政策手段。[南開大學2013研]
答:(1)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對于我國擴大內需,拉動居民消費的意義可結合凱恩斯的消費理論進行分析。
①根據凱恩斯的消費理論,邊際消費傾向是遞減的。當人們收入增加時,消費也會隨著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卻不斷下降,用來增加儲蓄的比例越來越大。按照該理論,由于中低收入者具有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從而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可以促進我國擴大內需,拉動居民消費。
②凱恩斯關于消費函數的三大猜測之一是平均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這意味著窮人的平均消費傾向比富人高,當富人和窮人的收入都增加一單位時,富人比窮人將更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儲蓄。按照該理論,由于中低收入者具有更高的平均消費傾向,從而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可以促進我國擴大內需,拉動居民消費。
③社會消費函數不是家戶消費函數的簡單加總,國民收入分配情況會影響社會總體的消費情況。人們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儲蓄,因此,不同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不同。富有者邊際消費傾向較低,貧窮者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國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會消費曲線就越是向下移動。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更加注重公平性,這樣就會使得消費曲線向上移動,有助于擴大國內需求,拉動居民消費。
綜上所述,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對擴大內需、拉動消費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2)我國今后的發展目標中同時考慮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的原因主要有:
①GDP不是一個完美的指標,用GDP衡量國民經濟活動存在很多缺陷。GDP指標存在以下幾點缺陷:
a.它不能反映社會成本,例如GDP水平很高的地方如果賭博和黃色交易盛行,社會成本較高,但國民收入核算體系并不能反映出來。
b.它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方式和為此付出的代價,例如不顧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經濟增長就反映不出來。
c.它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效益和質量,例如高能耗、低效率、粗放式增長方式就反映不出來。
d.它不能反映人們的生活質量,比如不能反映人們在精神上的滿足程度,不能反映閑暇給人們帶來的享受等。
e.不能衡量社會財富分配情況和社會公正程度。
另外,GDP的統計有一定的誤差。GDP許多數據是根據抽樣調查得出來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誤差。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往往并不反映真實情況,因而統計出來的數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虛假成分。
②從國民收入核算的角度看,可能會存在“GDP快速增長,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卻增長緩慢”的可能性,我國近年的情況正說明了這一點。從我國近幾年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GDP增長雖快,但是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卻落后于GDP的增長。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
a.生產要素報酬意義上的國民收入并不會全部成為個人的收入。例如,利潤收入中要給政府繳納公司所得稅,公司還要留下一部分利潤不分配給個人,個人收入也不能全歸個人支配,因為還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個人收入的增長很有可能跟不上國民收入的增長。
b.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更多的是建立在固定資產投資超常規增長的基礎上,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增長緩慢。在我國,勞動者報酬所占比重大致穩定在50%,所占比重有點低,經濟增長過程中民眾并沒有獲得同等的福利待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特別是國內消費支出的擴大等。
我國今后的發展目標中同時考慮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的意義主要有:
①有利于擴大內需,拉動居民消費。
②有利于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
③更加注重公平,有利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3)為實現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和城鄉居民收入翻番,可采取以下政策手段:
①千方百計增加就業,改變就業結構,使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②繼續健全并實施再分配政策,進一步促進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降低居民住房利息支出,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提高轉移支付效率。
③注重稅收對收入差距的調節。一是通過稅制變動直接影響收入初次分配結構;二是實現收入再分配,從而調整收入差距;三是利用差別稅率的行為課稅來調整收入差距;四是利用財產稅制來調整財富差距;五是利用流轉稅和企業所得課稅手段增強弱勢群體收入獲取能力。
④加大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通過這一強有力的國家財政手段合理地調節社會財力的分配,以緩解因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分布、歷史原因等而引起的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收入分配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