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堅持自己的意見,但切莫讓對方“無地自容”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過往親密無間的朋友,因為某事意見不同而產生分歧,雙方越吵越兇,最終分道揚鑣的事情。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局面,是雙方總是堅持自己的意見而傷及對方的面子,使得對方感到“無地自容”,雙方的感情因此產生裂痕,最終發展為斷絕往來。
潘巍與朋友一起創業,失敗后決定先找一份工作累積經驗,潘巍心中傾向于自媒體行業,而朋友卻決定加入傳統出版行業,兩人為此多次產生爭論,但卻誰也沒能說服對方。
潘巍希望兩人還能夠在一起合作,情急之下就有些口不擇言:“傳統出版行業早已經沒落了,你看現在誰還看好紙質媒體,也就是你這樣的人才會抱著不放。”
朋友心中不服,舉出很多例子來證明傳統行業還具有發展前景。
潘巍一聽卻更加來氣:“當初要不是你一意孤行,非要加入傳統行業,咱們的創業也不會這么快失敗!”
朋友一聽頓時啞了火,潘巍有些后悔。其實創業失敗與傳統行業并沒有關系,但確實與朋友決策失誤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對此,朋友也一直感到后悔。
潘巍想要說些什么,朋友卻并沒有給他機會,反而選擇獨自離去。后來兩人漸漸失去來往。
人們常常高呼“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但這并不是我們肆意用言語傷害他人的理由。雙方意見不同可以商量,商量不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也可以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涉,完全沒有必要相互撕破臉皮,爭個你死我活。讓對方無地自容的同時,也會讓自己臉上無光。
那么我們怎么做才能在堅持自己意見的同時,避免讓對方“無地自容”呢?
首先正視彼此之間存在的分歧。我們在呼吁“言論自由”的時候,對方其實也具有言論自由的權利。我們每個人過往的經歷有所不同,所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存在差異,所以不要期望每一個人都能認可我們的觀點。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肯定彼此之間存在分歧,由心認可分歧,只有正確認識到分歧的存在,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其次肯定對方的意見,堅持自己的觀點。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意見雖然不同,但這并不會影響到事情的進行。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不應該是表述自己的觀點,而是肯定對方的看法。這能夠讓對方更愉快地與我們合作,有助于事情的解決。同時,肯定對方的觀點并不意味著我們并不需要堅持自己的意見,心里不認同卻選擇不說,只不過是為了讓事態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才暫時放下自己的觀念罷了。
再次多聽少說,意見不同也不要肆意反駁對方。有時候我們的意見產生分歧,并不是單用“偏差”就可以描述的,甚至有時候彼此的意見完全是處于相對的兩個方面,做出不同的選擇就完全將事態推動到兩個相反的方面。但是這還存在一個事態是否與我們自身相關的問題,有時候我們彼此雙方雖然意見不同,但是事態的發展對于我們本身而言并沒有什么決定性的影響,甚至這只是對方自己的事情,我們只是出于“好心”前來相勸而已。那么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此傷及對方的自尊,讓雙方都下不了臺面。在我們的意見表述完畢之后,如果對方并不認同我們的觀點,不妨言盡于此,尊重對方的選擇。畢竟選擇權在對方手里,而無論最后發生什么樣的結果,也是需要對方自己來承擔,我們既然不需要承擔責任,自然也沒有選擇的余地。
最后學會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如果某件事情的發展與我們息息相關,但是彼此之間卻存在嚴重差異,那么我們也不要急著說服對方。我們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所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有所差異,甚至有時候一旦做出退步就會給自身帶來損失。這時候我們不妨放下意見,彼此各退一步,求同存異,達成共識,這樣不僅可以顧及對方的面子,也可以順利地解決問題。
2.學會讓數據說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與人意見不同的時候,有些情況下可以暫時放下不同意見,而有些情況下我們彼此的觀念完全處于對立的局面。這時候我們往往需要說服對方,讓彼此都達到一種相同的目的,這樣才能讓事態得到更好的發展。
而如果我們不能掌握一定的方法,拿不出有利的證據,只是反復闡述自己的觀點,不僅會降低觀點的說服力,還會給對方留下固執,不肯變通的印象。
趙博畢業之后從事動畫制作,隨后慢慢成為可以獨攬一個項目的主管。
一次他突發奇想,認為可以把游戲與動畫相結合,制作一個主角在游戲世界冒險的故事。
趙博興致勃勃地將自己的想法告訴領導,領導聽后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讓他回去制出完整的提綱,以方便說服投資商。
趙博回去后收集資料,甚至還做出10分鐘的樣章。但是展示的那天卻效果平平,沒有一個投資商有興趣。
老板看不下去了,示意趙博拿出真憑實據,但趙博卻完全沒有做過這方面的準備,只是干巴巴地表述自己的觀點。
最終趙博還是沒能說服投資商,連帶著老板也對他失望透頂。
如果有人問,與別人意見不同該怎么辦,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用事實說話,而數據恰恰就是體現“事實”的最簡單、有效的一種方式。學會用正確、合理的數據做證觀點,不僅能夠增加觀點的說服力,還會為其披上一層名為“正確性”的外衣,使得對方就算不贊同我們的觀點,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白冉冉畢業之后創立一個新媒體公司,本來發展得還算不錯,沒想到合作伙伴卻突然打算終止合作。
白冉冉通過打聽得知對方對于新媒體的前景不太看好,于是帶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資料上門商談。
她向合作伙伴展示了從十年前一直到現在新媒體發展的數據,展示新媒體各項數據的逐年遞增,大膽地預測了新媒體的發展前景。對于合作伙伴的質疑她也不慌不忙,只是不停展現自己收集到的數據并加以分析,也不主動提出繼續合作的話題。
最終合作伙伴還是被她說服,同意繼續對她的公司進行投資。
用數據說話是一種增強說服力的有效方法,但這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胡亂地引用數據不僅不能增強自己的說服力,還會使得自己的觀點受到質疑,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使得我們失去公信力。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到讓數據說話呢?
首先鍛煉自己的計算能力,轉變思維方式。計算能力并不是指我們的算數能力,而是引用數據的一種思維方式。我們很多人在引用數據的時候并不能擺脫思維慣性,很多數據不加分析脫口而出,最終釀成笑話。最典型的例子是腦筋急轉彎,它所利用的就是我們的思維慣性,讓我們忽視很多可能存在的客觀條件。所以我們在引用數據之前一定要進行簡單的分析,確認數據最終得到的結果,能夠加深自己語言的說服力,與自己的目的構成相輔相成的關系。否則一次無效的引用數據,反而會成為對方觀點的有益論據。
其次保持質疑的態度,正確理解自己所引用數據的含義。其實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為了加強自己語言的說服力,或多或少會引用一些數據,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在引用數據的時候卻并沒有考慮過數據背后所隱藏的含義。比如,最典型的大學生失業率,很多人看到大學生失業率居高不下,就認定學歷對于自己找工作并沒有什么實際作用,但其實不然,大學生失業率居高不下的背后,還涉及當代受教育程度,當代人思維方式轉變,大學生心理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如果只是片面地理解并加以引用,不僅不能起到說服對方的效果,還會讓對方質疑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們對自己引用的數據要抱有質疑的態度,探究數據背后所隱藏的含義,這才能讓我們的數據更具說服力。
再次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更加充實。每一個數據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含義,甚至從不同的角度能夠看出不同的內容,這需要我們擁有一定數據分析的能力,而這一能力,卻是建立在我們擁有相關知識的前提下。所以,想要運用數據去說服對方的話,就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加強自己數據分析的能力,只有我們的知識累積到一定程度,才能夠通過數據的表面看到事情的本質,而這也是學會用數據說話的重點。
最后引用正確的數據。很多人會引用是幾年前的老舊統計數據,甚至干脆自己現編、或引用錯誤數據。這種在沒人揭穿的情況下,也許不會出現太大問題,但是一旦被人揭穿,就會讓我們失去公信力,讓對方不再相信我們的觀點。所以我們在引用數據的時候不能抱有僥幸心理,要做到實事求是,引用時代前沿最正確、有效的數據,不給對方反擊的余地。
用數據說話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但它需要很多技巧,只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夠輕松引用數據說服對方。
3.反駁的時機未到,就先保持沉默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意見不同需要反駁對方的時候,但是有時候我們反駁對方,卻會將雙方的討論演變成為一場“罵戰”。
這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夠做到認真傾聽對方的觀點,在反駁時機還沒有到的時候做出了反駁。這將雙方的沖突加劇,更讓彼此的論據都失去了意義。
耿景明一直自詡是“辯論家”,喜歡看到對方被自己反駁到啞口無言的樣子。
但是他的朋友卻對此嗤之以鼻,因為他的“反駁”總是會令人感到反感。
原來耿景明在與他人討論的時候,總是喜歡“搶話”,在對方正在表述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就開始反駁,一開始還有人認真跟他爭論,但結果往往會演變為“罵戰”。
后來朋友懶得與他計較,甚至因為他這種行為開始漸漸與他疏遠。
反駁對方并不代表我們可以不尊重對方,認真聽完對方的表述,是人際交往中的基本禮儀。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只有認真聽完對方的觀點,充分理解對方的觀點,才能使我們更好地反駁對方。
季尚云周末與妻子一起去家具城購買家具,妻子看上一個組合柜,但是季尚云卻覺得既不實用還占地方。
妻子聽后就開始與他說起組合柜的好處,還說這柜子方便存放東西。
季尚云就在一旁認真聽,也不打斷妻子說話,直到妻子說完才表達自己的觀點。他聽出妻子比較關心孩子,舉例說明很多孩子被困組合柜的案例,成功打消妻子購買組合柜的想法。
雖然在反駁時機未到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沉默,但卻不代表我們可以無所事事。俗話說“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反駁時機未到的時候,也恰恰就是留給我們準備的時候。做好相應的準備,在反駁的時候才能抓住時機,甚至為自己的反駁創造時機。
首先要認真傾聽對方的表述,只有理解對方的表述才能做出有效的反駁。我們很多人在對方表述觀點的時候,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甚至完全不關心對方說了什么,只是想著對方說完以后自己應該如何反駁。其實這種行為并不可取,暫且不論其他,認真傾聽對方說話是一種最基本的社交禮儀,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我們尊重他人,那么我們自己也將得到他人的尊重。
況且,如果我們想要有效反駁對方的話,就要理解對方所說的內容,這也需要我們認真聆聽對方的表述。試想一下,如果對方在反駁我們的時候,并不能拿出有效的論據,只是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的觀點,那么我們會做何感想?同理,我們無法做到聆聽對方的表述也會給人留下一種輕浮、缺乏基本禮貌的印象。
其次明確雙方觀點的異同,將對方的表述作為自己的論據。我們很多人的觀點存在差異,但這些差異其實也存在某些共同點,而我們在保持沉默傾聽對方觀點的時候,可以從對方的觀點中,找出與我們自身觀點相似的地方,然后在我們反駁的時候,就可以巧妙地運用這些共同點作為觀點的論據。這樣就會大大增加觀點的說服力,也能夠讓對方“自食惡果”,無法反駁。
再次抓住對方表述中可能存在的漏洞,為自己的反駁創造時機。我們常說“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其實在反駁的時候也是如此。沒有完美無瑕的觀點,對方的論述也不可能毫無破綻,我們在傾聽對方觀點的時候,也要學會積極從對方的論述中尋找漏洞,運用這些漏洞對對方進行反駁。
最后表述自己的觀點,就是對對方最好的反駁。反駁對方的話,無疑是會加劇彼此之間的沖突,甚至有時候雙方會出現爭論不下,誰也無法說服對方的局面。這時候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不去反駁對方的觀點,而是用事實闡述自己的觀點。一旦我們能夠確立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讓自己的觀點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那么就算不去反駁對方的觀點,對方的觀點也很難尋找到立足空間。所以有時候,表述自己的觀點,使之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這本身也是一種對對方觀點的反駁。
傾聽對方說話,是我們的基本禮儀,但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就算在時機未到需要保持沉默的時候,也能夠為自己之后的反駁找到有力論據。
4.對于相反的意見,暫且表示同意,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我們每個人所處的位置有所差異,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甚至有時候彼此間會持有完全相反的觀點。
這時候如果我們一味堅持自己的觀點,只會加劇雙方的矛盾,激化彼此的沖突。
朱耀華是負責公司娛樂行業的經理。
有次開會,聽到同事提議減少公司娛樂行業的投資,他心中有些不快,當即表示出了反對意見。
同事也不甘示弱,有理有據地分析了娛樂行業的前景,表示當前公司的重點應該放在其他行業。
對此朱耀華卻并不贊同,直言對方屬于業外人士,不了解業內行情。
兩人一直爭執不下,最終不歡而散,后來還因此結下了私仇。
對于一件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也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觀點,但是我們在提出觀點的時候卻需要掌握一定方法,來減少彼此之間的沖突。而面對相反意見的時候,暫且表示同意,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疑是其中最簡單、有效的方式。
莫凝雪畢業后與同學一起創立游戲工作室,同學提議制作一款動作游戲,而莫凝雪卻認為工作室對這方面沒有什么經驗,技術方面很難達到要求。
但她知道同學比較好面子,怕直言會使得對方下不了臺,便說:“我很同意你說的動作游戲很賺錢的觀點……”
一番贊同之后,她突然話鋒一轉:“但是我們現在無論是經驗還是技術都難以達到要求……”
隨后又言明了其他游戲的發展前景,以及工作室的實際情況。她漸漸說服了同學,成功化解了矛盾。
對于相反的意見,可以暫且表示同意,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這能夠有效地減少沖突,但是其中卻需要掌握一定的細節。
首先,贊同對方的觀念,要發自肺腑。我們的語言想要到達自己所預想的效果,最先需要注意的就是語氣。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說話的語氣比較沖,給人一種恨不得“生吞”對方的感覺,那么我們無論怎么贊揚對方,都難以讓對方接受,甚至會誤會我們是在嘲弄對方。所以我們在贊同對方觀念的時候要發自肺腑,衷心贊揚對方的觀點,讓對方接受我們的肯定,這才能為我們接下來的話鋪平道路。
其次,贊同對方的觀點要避重就輕。我們很多人在運用這種“先揚后抑”的方式的時候,沒有把握住這種方法的要點,反而忘記了自己的目的,將表述觀點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將整個表述的核心都放在了如何贊同對方觀點這一次要目的上。這其實沒有分清主次,要知道,我們先表示贊同對方的觀點,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對方能夠繼續聽我們的表述,能夠為我們之后提出自己觀點鋪平道路,為彼此的觀點碰撞減少沖突。所以我們在贊同對方觀點的時候一定要避重就輕,對于對方的核心觀點不予評論,保持一種不贊同也不反對的態度即可。
再次,表述自己觀點的時候要暫時避免強烈沖突點。很多人在運用這種“先揚后抑”的方法時,也真心贊同了對方的觀點,也做到了避重就輕,但是到了表述自己觀點的這一步時,卻遭到了對方強烈的反駁。其實這就是我們沒有用對方法,過早地將雙方的沖突點擺放到臺面上。
要知道“先揚后抑”的核心是循序漸進,無論是我們之前贊同對方的觀點,還是避開對方的核心觀點,都是為了減少雙方的緊張感。這個時候彼此之間的氣氛就如同溫度一樣,雖然緩慢上升,卻還是處于零度以下。而一旦我們開始表述自己的觀點,這也意味著溫度上升到零度以上。我們突然投出自己的核心觀點,就如同直接將對方置于一種很高的溫度,其中的“溫差”自然會讓對方驚醒,讓我們之前的鋪墊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我們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也要掌握循序漸進的方式,先從與對方比較相近的觀點開始,然后一步步引導對方接觸到我們的核心觀點,讓彼此觀點的碰撞有一個緩和空間。
最后,做好產生沖突的準備,不要指望對方能夠輕而易舉地被自己說服。既然有分歧,也就代表著彼此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矛盾,只要不能消除這種分歧,就算我們的方法再精妙,我們彼此之間的沖突還是不可避免。所以我們在提出自己觀點的時候,不要抱有對方能夠輕易被我們說服的心理,要時刻準備可能到來的沖突。只有正視沖突,解決沖突,才能達成共識。
觀點差距比較大并不是問題,就算相互對立也不是不能解決。只要我們先表示贊同對方的觀點,然后再循序漸進地提出自己的觀點,相信對方會很樂意聽完我們的表述。
5.迂回地表達反對意見,減少摩擦
有時候,我們不管是否贊同對方的觀點,都需要站出來表達反對意見。而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能學會迂回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而選擇直面雙方的觀念碰撞,就會在不經意間激化雙方的矛盾。
劉蕓畢業之后選擇成為一名策劃。在某一次策劃會上,她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PPT,準備一展才華的時候,卻突然遭到主管打斷。
“先等一下,你這個方案的思路,上個月我們就已經否定了,當然,你當時還沒來公司。這樣吧,你先介紹到這兒,多聽聽其他同事的方案吧。”
劉蕓覺得羞愧難當,開始埋怨起主管來,和主管的關系也一直不是很好。
后來劉蕓在面對獵頭挖人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跳槽,在另一家公司開始嶄露頭角,漸漸升為經理。而主管的這一句話,卻使得公司白白丟失一個人才。后來此事被公司知道后,主管給公司高層留下一個不堪重用的印象。
我們有時候會感覺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的矛盾與摩擦總是很莫名其妙,其實很多都是在我們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沒有運用迂回的戰術,過于直言傷及對方自尊,讓對方對我們產生“敵視”。
所以學會迂回地表達反對意見就尤為重要,既可以展示自己的觀點,又能夠減少彼此的摩擦,有時候還能夠緩和彼此的關系,何樂而不為呢?
張自強是班級的班長,一次老師讓他念自己所寫的作文。
隨著張自強的演講,臺下卻一直有人在竊竊私語,甚至他都能夠聽到幾個同學在討論他的作文有些跑題。
張自強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將自己的作文念完的,只等著老師上臺來宣判死刑。
“張自強的作文雖然與我們的要求有些差異,但卻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之后老師并沒有再提及跑題的問題,反而認真點評起他的寫作技巧。
因為老師顧全了張自強的面子,張自強后來越來越喜歡作文寫作這一門課程,甚至畢業后選擇進入新媒體寫作這個行業。
那么在我們持有反對意見的時候,如何迂回地表達才能夠減少彼此間的摩擦呢?
首先認真傾聽對方的談話。在生活中,有時候彼此之間的意見沖突比較大,甚至有時候已經嚴重到彼此一開口就遭到對方的反駁,在這種情況下,很顯然我們并不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所以我們不妨先聽取對方的意見,耐心地聽對方表述完觀點,這不僅僅是一種對對方的尊重,也能夠為彼此的討論拉開序幕,為自己之后提出反對意見做好鋪墊。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如果能夠認真聽完對方的表述,并且在必要的時候表現出欣賞和贊同,那么彼此間緊張的氣氛就會得到有效緩和。出于基本的禮貌,以及對我們剛才認真聽完對方談話的回饋,就算我們之后所說的話有些難以入耳,對方也不會第一時間跳出來反駁。
其次避開雙方的沖突點。我們想要迂回地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其根本原因就是為了減少彼此的摩擦,能夠讓彼此的談話進行下去,那么我們就應該做到盡量避開彼此觀點的核心沖突點。我們在看待一件事物的時候,彼此之間意見會產生偏差,但卻不一定是完全呈現對立面,總是會有些相同或是相近的地方。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出這些相近的觀點,先從這些觀點開始討論,循序漸進,慢慢引導對方向我們的核心觀點靠攏,給對方一個緩沖的空間,然后在感覺時機差不多的時候,再提出自己的觀點,避免彼此之間的直接沖突。
再次將自己的觀點以其他方式,或是通過他人之口表達出來。彼此之間觀點不同,需要說服對方的時候,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矛盾,但是我們卻不一定要直面這些矛盾。我們在表達反對意見的時候,之所以會產生摩擦,是因為彼此之間出于一種“面對面”的狀態,雙方都已經將矛盾擺放到了臺面上。但是我們的目的是提出反對意見,以及說服對方。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避免彼此之間“面對面”發生沖突,用其他的方式,或者讓其他人居中調和,甚至可以讓彼此相熟的人轉達觀點,讓彼此的交流變得更加有效。
最后迂回并不等于徘徊,我們要牢記自己的目的。我們很多人在使用迂回戰術提出反對意見時,會分不清主次關系,忘記自己的目的,讓戰術變成對方肆意展現自己觀點的舞臺,甚至有時候會被對方說服。我們都知道兵法中的“圍魏救趙”,這是一個典型的迂回戰術,但這個戰術的最終目的卻是“救趙”,“圍魏”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如果無法達成我們的目的,這種方式也會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我們在使用迂回戰術表達反對意見的時候,一定要牢記目的,不要順著對方的思路跑偏,時刻提醒自己主導對方的觀點走向。
6.不妨利用第三者的口吻去反駁對方
“我媽不讓我晚上出門。”
“古人言: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你這個方法雖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公司領導卻不讓咱們這么做。”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遇到雙方意見不同,或者對方的提議對自身有害,需要我們提出自己的意見去反駁對方。這時候直言不諱會傷及彼此的感情,我們不妨利用第三者的口吻去反駁對方,將自己置身事外。
這種方法雖然是我們最常用,也是最簡單的方式,但卻需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技巧。不懂得其中的技巧,盲目瞎用,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李棠與朋友一起經營一家超市,不知道朋友聽誰說起海鮮賺錢,執意要引進一批海鮮產品。
李棠知道后就跑去勸道:“我在咱們班長那里打聽了一下,他說現在海鮮并不好賣,尤其是在我們這個小城市里。”
朋友聽后不以為然:“他自己就是倒賣海鮮的,還說海鮮不好賣?”
李棠見勸不住朋友,嚴厲喝止:“來時你爸媽讓我看住你,不許你胡亂引進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朋友一聽也是來氣,心想:我父母說就算了,你和我又沒有什么關系,憑什么制止我。便上前與李棠爭吵了起來。
后來李棠還是沒有能夠說服朋友放棄,反而使得兩人的關系漸漸惡化。
利用第三者的口吻來反駁對方,這種方式雖然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但是正確地掌握這種方法,讓自己的反駁更具說服力卻是一門真正的技術,需要我們熟練地使用其中的技巧。
那么我們如何做才能正確利用第三者的口吻去反駁對方呢?
首先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利用第三者的口吻并不是我們可以趾高氣揚反駁對方的理由。仔細回憶一下,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經常會使用第三者的口吻反駁我們的要求,比如“電視上說了,小孩必須多吃菜”。開始的時候我們或許還能聽得進去,但隨著我們長大,我們就會對父母那種理所應當的態度產生逆反心理,開始排斥父母的說法。可見,就算是親密如父母,我們都會對那種趾高氣揚的態度表示反感,更不要說是關系不太親密,甚至有些敵對的彼此了。所以我們在利用第三者的口吻來反駁對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不要讓自己的語氣成為彼此矛盾的激發點。
其次選用正確的“第三者”可以使得我們的反駁更具說服力。利用第三者的口吻去反駁對方,這個“第三者”作為連接彼此之間的渠道,替我們表達觀點的重要工具,那么對于這個“第三者”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不要選擇對方或者與對方持有相同意見的人作為“第三者”,要知道我們利用第三者的口吻,首要目的是要去反駁對方,如果不能夠幫助我們反駁對方,那么這次“利用”就顯得毫無意義,甚至可能會出現幫倒忙的現象。
同時在“第三者”人員的選擇上,一定不能選擇和對方意見相反的人員。這就好比兩軍交戰,我們作為說客,上來就來一句“我們將軍說了,你們沒有勝算,投降吧”,這怎么可能說服對方,不被對方趕出門都算是對方顧及雙方的顏面。所以我們的目的雖然是要反駁對方,但卻不能表現得過于明顯,在增加自己說服力的同時,還要顧及好對方的情緒。
再次確保自己所引用第三者話語的正確性,子虛烏有的話語只會適得其反。利用第三者的口吻去反駁對方,那么對方所說話的正確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我們利用的“第三者”是虛構的人物,或者所引用的話語根本就是子虛烏有,那么我們所說的話就會受到對方的質疑。
最后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擁有更多的見聞。想要利用第三者的口吻去反駁對方,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這種提高,不單單指學識上的提高,還包括我們生活的閱歷。仔細回憶一下,小時候的我們為了增加自己話語的說服力,只會加上“老師說”“爸媽說”之類的話語,而不會產生更多聯想。因為那時候的我們無論學識還是閱歷都比較欠缺,手中沒有掌握更多的資訊。所以努力提高自己,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見聞,才能夠在我們利用第三者口吻反駁對方的時候做到游刃有余。
只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技巧,巧妙利用第三者的口吻去反駁對方,就能使對方啞口無言,甚至認同我們的觀點。
7.反駁的理由再充分,也不可咄咄逼人
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我們的理由明明很充分,結果對方不但沒有接受我們的提議,反而還惱羞成怒,甚至會在后來斷絕與我們的往來,影響彼此的交情。其實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注意自己的語氣,說話過于咄咄逼人,讓對方心生反感。
如何正確地反駁對方,這恐怕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難題,我們無論學習了多少方法,對方還是聽不進去我們的話。其實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我們的語氣,要知道,我們反駁對方,接受與否的選擇權都在于對方,那么無論我們的理由有多充分,對方還是會有不接受的可能。
所以我們在反駁對方的時候一定要放低心態,無論自己反駁的理由有多么充分,也不可以咄咄逼人,讓對方心生反感。
那么我們怎么做才能使得自己反駁的話,不顯得咄咄逼人呢?
首先注意自己的語氣,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婉轉溫和。我們生活中總是會遇到一些人說話尖酸刻薄,冷嘲熱諷。面對這樣的人,無論對方所說的話有沒有道理,是不是真的對我們有利,我們都會將之拋于腦后,甚至開始有意疏遠這種人。由此,我們也能夠看出語氣對于語言的重要性。
其次我們的反駁要合乎邏輯,不可胡攪蠻纏。在生活中有彼此意見不同的時候,我們很多人為了反駁對方,就會運用到一種近乎“詭辯”的方式,一味胡攪蠻纏,強詞奪理,惡意扭曲事實。并且還會為自己冠以“能言善辯”的名號。其實這種方法并不可取,我們反駁的目的或許是為了讓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或是單純勸誡對方,其實都是為了澄清模糊的認知,讓彼此知識的偏差得到糾正。而一味胡攪蠻纏,不著邊際地亂說一通,只會讓這次的討論變得毫無意義,甚至還會讓對方認為我們強詞奪理,不可理喻。
再次要做到以理服人,不可以勢壓人,或是借勢壓人。我們反駁對方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最核心的要點卻是以理服人。就好比我們有時候為了反駁對方會運用第三者的口吻來勸阻對方,但是很多人卻完全沒有注意到其中的要點,錯將反駁對方當成了命令對方,把利用第三者的口吻反駁對方,當成了以勢壓人、借勢壓人。其實這種方式并不可取,無論我們反駁對方的理由是什么,最終的目的是什么,都是想要讓對方心悅誠服地認可我們的反駁,聽取我們的反駁,一味地壓迫對方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最后轉變自己的觀念,不能抱著“我才是正確”的態度去反駁對方。反駁對方的時候態度尤為重要,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會在各方各面反駁我們,但這些反駁我們到底聽進去多少,恐怕屈指可數。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父母總是會認為“我是正確的”,認為小孩就應該聽從大人的意見,一味將自己的觀念強壓在我們身上,而這也激發了我們的逆反心理。所以我們在反駁對方的時候一定要轉變自己的觀念,抱著探討的態度去反駁對方,這樣就算最后對方不能接受我們的反駁,至少也不會使彼此的交情因此受到影響。
觀念不同不代表真的存在是非對錯,就算我們反駁的理由再充分,也不能咄咄逼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對方更容易聽取我們的反駁,甚至緩和彼此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