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激情飛揚老文教

五月,文藝百花盛開。

老文教專場演出在紀念“5 ·23”活動期間推出。瀚苑場地小,舞臺沒有一流設備。匆匆趕到時,演出已開場。我貓著身子,低頭找座位,漸漸進入已是濃郁的氛圍。

臺上的歌者激情飛揚,但面孔不再年輕。目光掃視臺下,還有熟悉的人小聲辨認交頭接語。旋律,舒緩流淌。窗外,夜空星光若隱若現,變成幻幻的光、碎碎的影……

浮云似的遠山,在藍天下襯成舞臺背景。山腰辟開的空曠場地,幾排年輕人交錯排列。他們雖穿戴樸素,但形象俊朗,表達深情,在同齡人眼中是幅動人景象。

“天之驕子”“優越感”是當年文教宣傳隊留在我印象中的詞條。并非男的個個英俊瀟灑,女的人人貌若天仙。可是,能進教育局宣傳隊的,多是有才有藝,且身材好嗓音高,因而,自有一份與眾不同的自信。而人一旦有了自信,即使長得不咋的,也能因其特色而凸顯,生動可人。

那時,文教宣傳隊學習排練基地就設在我們母校六中。印象中,排隊進出校門,文教是一景。男的理著小平頭,女的多是三寸辮,個個精神抖擻,步伐齊刷刷,走路挺胸收腹,說話抑揚頓挫。大概是演出養成的習慣,在公眾面前,總是保持著那份優雅的舉止投足,那份神采飛揚,也算是那個年齡段的人對形象的詮釋吧。

宣傳隊一般是上午讀書,下午排練。一旦排練鋪開,小禮堂如同戰場。人聲鼎沸,練功起勁時地面還蕩起薄霧般的煙土。這邊練舞蹈,那邊排合唱,而琴弦琵琶等則擺開陣勢,對號入座。有時,抒情的樂曲令上課的我們不得不開小差,悄悄側著耳朵感受窗外的另一番熱鬧。有時,則利用體育課間隙,干脆跑到禮堂門口看排練。不少時候,我們成了看彩排、看演出的忠實觀眾。那年代,看正規團體演出的機會不多,從某種意義上說,文教的節目彌補了特定時間段的文化生活空白。

學生不但要學習,還要學工、學農、學軍。學農分校,就是“五·七”指示的產物。許多學生走出校門,在分校一邊學習,一邊勞動。記憶中,坐落在桑浦山的分校,山坡翠綠,溪水潺潺,豬舍茅屋,菜地平疇。我們住在簡易平房,以學習為主,輪上勞動班時全周都是干活。花生出土,稻谷上場,種菜澆肥,都有老農似的老師教著,更多的還是放牛、牧羊的輕松活。“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學生定期輪換,一批走后又來一批,于是,分校顯得格外熱鬧,人氣特足。

文藝下鄉,文教宣傳隊算主力。農忙慰問,我們住場部附近。沒事就跑前跑后看排練。聽多了獨唱合唱,在記憶力特好的年齡,有些歌詞竟入心入腦。迄今,還能唱出“朝霞染紅桑浦山哎,桑浦山下收割忙……”“小石橋,不平凡,奔流不息不留停,譜一曲英雄的頌歌,五洲四海齊歌唱……”等歌句來。

提起文教人,總體印象是語言能力強、思維敏捷。因為學生時代的演出需要策劃,需要創造,需要調動觀眾的情緒,還需要打扮。樸素單調的生活年代,文宣隊員變著法兒的穿戴,讓青春亮起鮮活的色彩,使人感到生活多了縷縷陽光。而我們對美的神往和欣賞,也留下了歡快豐盈的痕跡。

歲月流逝,青春從眼前呼嘯而過。當年他們的朝氣和活力,如同激情的火苗,點燃了理想主義色彩絢麗的火花。但生活畢竟不僅是歌唱。回到現實中的每個人,得靠自己面對風雨,歷經滄桑,按各自的路徑一路向前。

30載一晃而過,前些年我家還住在綠茵莊。晚上漫步林蔭道時,只見一溜汽車、摩托車靜靜停靠。這才想起朋友說的當年的文教宣傳隊已組成老文教合唱團,排練選址在幼兒園。曾經興奮如蝶的少男少女已人到中年,但摯愛藝術的心靈依然年輕。成家立業,事業有成,雖地位不同,對藝術較真的勁卻都一樣。夏三伏,冬三九,從排練室窗口,看到的是仍像學生一樣熱情認真的人群,傳出的高歌淺吟深情依舊。唱得路過的、駐足的人們,不由暗暗佩服和羨慕。

眼前,《滿江紅》《祖國頌》……一曲曲演唱令人陶醉不已。熱情熟絡的藝術團副團長陳小巖走過來悄聲問:“能堅持看完嗎?”顯然,他認為,不屬這個圈子的我能堅持到結束只是一種禮貌。我卻說:“怎么不能,我當年就是文教的崇拜者。”“謝謝!”陳小巖笑得很欣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州市| 西宁市| 通州区| 宜春市| 邵武市| 宁乡县| 南康市| 同江市| 历史| 郴州市| 平阴县| 集贤县| 嵩明县| 西峡县| 南宫市| 涪陵区| 吴桥县| 鲁山县| 航空| 孟州市| 资阳市| 兖州市| 永昌县| 鄂托克前旗| 仁怀市| 临城县| 额济纳旗| 通化市| 梧州市| 和静县| 抚顺市| 铁力市| 怀仁县| 巴彦淖尔市| 溧水县| 东平县| 枣强县| 碌曲县| 清徐县| 合阳县| 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