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相關文獻綜述

一、關于法官行為的文獻綜述

(一)國外相關文獻綜述

在英美法系國家,法官不僅適用法律,而且可以創造法律,因此法官在司法過程中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于,理查德·波斯納(Richard A.Posner)明確表示:“說到底,法律就是法官對你的案件所作的決定?!?img alt="[美]理查德·A.波斯納:《法理學問題》,蘇力譯,27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所以,對于法官行為的研究,一直是英美法系國家法學家們的興趣所在。

法律的最初形態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法律被視為神的旨意,而法官則是神諭的傳達者,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他們被塑造為沒有人性弱點的人,在審判過程中僅僅以法律為依據,不會受到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但后來,法官這種神化的偶像地位,遭到來自詭辯派的挑戰。他們認為法律并未神授,而是人為創造的,可以為權益而制定,也可因情勢而改變。而這只是一場論爭的開端,日后,偶像化法官,將其視為“法律的保管者”的觀點,還將接受無數的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者的挑戰。

文藝復興時期崛起的古典自然法學派,進一步鞏固了法官的偶像地位。他們相信一個永恒的自然法的存在,一切人定法的權威和效力皆來源于此。由于自然法對法治社會作了理想化的設計,法官在實踐中的創造性再次被忽視。威廉·布萊克斯通(William Blackstone)爵士“稱法官是法律的‘神諭宣示者’(the‘oracles')。這一隱喻把法官放到了一個遠離政客和政治家的位置上,把法官描述成一個不改變神諭的傳令者?!?img alt="同上書,1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

但是,在此之后功利主義、現實主義等法律學派不斷對古典自然主義的觀點進行批判。尤其是美國的社會學法學,深受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強調理解法律要考慮社會生活的實際情勢,“法官想要滿意地完成其任務,就必須對形成和影響法律的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有充分的認識,”[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158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其代表人物本杰明·卡多佐(Benjamin N.Cardozo),美國最偉大的法官之一,在1921年出版的《司法過程的性質》一書中,講述了法官的司法決定是如何做出的。法官需要考慮邏輯、歷史、習慣、道德等諸多因素,最終的判決就是要在這些因素之間尋求平衡。同時,在強調法官在決策過程中的非規則因素外,他還指出非理性因素同樣也影響法官的決定?!霸谝庾R的深層還有其他一些力量,喜愛和厭惡、偏好和偏見、本能、情感、習慣和信念的復合體,這一切構成了一個具體的人,而無論這個人是訴訟者還是法官。”[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蘇力譯,10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另一位美國著名的大法官奧列弗·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與卡多佐持類似觀點,認為邏輯并不是決定司法結果的力量,“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一個時代為人們感受到的需求、主流道德和政治理論、對公共政策的直覺——無論是公開宣布的還是下意識的,甚至是法官與其同胞們共有的偏見,在決定賴以治理人們的規則方面的作用都比三段論推理大得多。”[美]小奧列弗·溫德爾·霍姆斯:《普通法》,冉昊、姚中秋譯,1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學法學派中的一些法學教授和法官,掀起了一場法理學的現實主義運動。法律現實主義學者熱衷研究司法裁量問題,因此對法官決策的過程極為關注。他們極力反對法官機械地根據規則做出判決,而是“現實地”看待法官審理案件的過程,發現法官裁決案件的主要理由不是法律規則,而是政治、經濟、道德、習慣、正義等非法律因素。其代表人物杰羅米·弗蘭克(Jerome Frank)在《法律和現代精神》中論證說:“法律規則并不是美國法官判決的基礎,因為司法判決是由情緒、直覺的預感、偏見、脾氣以及其他非理性因素決定的。”[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165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該學說另一代表人物法學家卡爾·盧埃林(Karl Llewellyn),在其早期著作中也發表過類似見解。但是,在其后的作品中,他更加強調司法結果的確定性。雖然他認為絕對的確定性仍然不存在,但消解不確定性的努力是顯而易見的。他列舉了上訴法院中的14項穩定性因素:受過法律訓練的官員、司法原則、公認的原則性技巧、法官的職責、單一正確的答案、法院的單一意見、來自下級法院的事實凍結記錄、預先限制、突出和擬定措辭的審理、律師的對抗性辯論、集體判決、司法保障與誠實、公知的法庭、概論各時期風格及展望、專業司法職位。他認為:“它們根植或生長于我們的制度之中,并努力使上訴法院在審理中所達到的可估量性和穩定性勝過美國社會生活中大部分其他種類的對抗性爭議的解決方式所能提供的可估量性和穩定性?!?img alt="[美]卡爾·N.盧埃林:《普通法傳統》,陳緒綱、史大曉、仝宗錦譯,3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

20世紀中葉,風靡美國的司法行為主義運動,繼承了法律現實主義的一些關于法官的個人價值觀和態度理論,將其作為對法官行為分析的理論基礎。他們“把它作為有系統地定量分析司法行為主義的基礎,用電子計算機對大量的關于高等法院法官的宗教傾向、政治觀點、教育和社會背景的資料進行了分析,力圖把法官個人的特性或觀念同他們在法院中的判決聯系起來?!?img alt="[英]羅杰·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潘大松等譯,249頁,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

法律經濟學運動的重要人物理查德·波斯納法官,同樣倡導實用主義的研究進路,是當代最為關注法官行為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在《法官與正義最大化什么》一文中專門探討了法官的行為問題。他以美國聯邦上訴審法官為樣本,研究了法官的行為偏好,包括休閑、投票、回避判決被撤銷、聲譽、眾望、威望、公益等,提出法官效用函數模型U=U(tj, tl, I, R, O), “tj是法官每天用于審判的小時數,tl是他用于休閑的時間,I是金錢收入,……R是聲譽,而O代表了除法官投票本身以外的其他法官效用的來源——眾望、威望以及避免司法判決被撤銷等等?!?img alt="Richard A.Posner, What do Judges and Justices Maximize?(The Same Thing Everybody Else Does), Supreme Court Economic Review,3(1993),1~41."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

而波斯納法官的新作《法官如何思考》,更是對法官行為進行了專門、細致地研究。該書開篇就首先總結了當前的九種法官行為理論,分別是態度理論、戰略理論、社會學理論、心理學理論、經濟學理論、組織理論、實用主義理論、現象學理論、法條主義理論。態度理論運用法官的政治偏好解說其行為;戰略理論(也稱為法律的實證政治理論)認為法官的行為取決于其他主體,包括立法者、其他法官和公眾的行為;社會學理論主要吸收了戰略理論、態度理論、社會心理學和理性選擇理論,認為合議庭的組成會影響判決結果;心理學理論關注應對不確定性的戰略;經濟學理論假定法官為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個體,利用效用函數分析、操控法官行為;組織理論基于察知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有利益分歧,看到了被代理人會努力創造一個組織結構來最小化這種利益分歧,而代理人會抵制這種努力;實用主義認為法官是依據結果做出決定,而非三段論的演繹方式;現象學理論研究第一人稱的意識,即法官在清醒心智中自我表達判決是如何做出的;法條主義是司法行為的“官方理論”,它假定司法決定都依據法律做出,而非個人因素。因此,理想的法條主義就是三段論的演繹邏輯,即法律規則是大前提,案件事實是小前提,司法決定就是推論的結果。[美]理查德·A.波斯納:《法官如何思考》,蘇力譯,18~38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而新分析法學派的羅納德·M.德沃金(Ronald M.Dworkin),對上述很多理論再次進行了反駁。他主張對司法自由加以限制,要求自由裁量權必須根據法律的原則行使,而不能肆意為之。因此,法官不是法律的創造者,而是法律的解釋者。他在《原則問題》一書中駁斥了司法政治主義,因為該觀點忽視了“判決的嚴格限制。法官將只實踐他們出于善良信念而相信的政治信念,那個信念能夠對共同體法律政治文化作出連貫的、普遍的解釋。”[美]羅納德·德沃金:《原則問題》,張國清譯,3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同時,該觀點也混淆了一個重要區別,即“判決從本質上講是原則的問題而非政策的問題”。同上書,4頁。此外,他也抨擊了懷疑論者,認為法律問題一般都有一個正確答案,法律的解釋是客觀的。最后,他還對波斯納的經濟學理論進行了批評,認為該理論所依據的哲學基礎是站不住腳的。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對法官行為的研究多出自英美法學家之手。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是由于法律傳統不同,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官并不擁有立法權,因而受關注的程度也稍弱。大陸法系的法官一般是經過司法訓練的政府官員,司法的過程主要是對法律適用的過程。因此,“法官的審判意見不為人們所重視,人們也不根據這些意見來研究法官們各自的思維方法、所持的偏見和所具有的癖好?!?img alt="[美]約翰·亨利·梅利曼:《大陸法系》,顧培東、祿正平譯,37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這可能是大陸法系國家對法官行為研究較少的原因。即使如此,筆者并不認為那里的法官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就不會受到個人化、非理性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的行為就沒有研究的價值。

(二)國內相關文獻綜述

1998年,賀衛方一篇刊登在《南方周末》上的學術性散文《復轉軍人進法院》,提出了法官職業化的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賀衛方:《復轉軍人進法院》,《南方周末》,1998-01-02。自此,法官這一職業群體受到了研究者的熱切關注,關于法官的研究層出不窮。如譚世貴的《中國法官制度研究》,對法官的準入、遴選、交流、考核、培訓、晉升等各項制度進行了十分完備的論述。但是,這些研究側重以規范研究為主,主要探討法官制度改革等問題,缺乏對法官群體的行為進行深度考察。

近年來,采用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視角,對法官行為進行的研究逐漸增多。顧培東較早對法官行為進行了研究,他在《社會沖突與訴訟機制》一書中,借鑒社會學理論,從法官的社會組織本質與個性本質的雙重人格入手,對法官的職業行為進行了功能、社會和心理三個方面的分析,指出法官是“受規則和理性支配而又具有自身獨立利益、并且有能力差異的個人”顧培東:《社會沖突與訴訟機制》,116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其行為既由社會組織本質的規定決定,又受到個人相關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如利益要求、主觀偏好、情緒稟性等,它們共同塑造了法官的司法審判行為。但是,該研究缺乏對法官行為的實證考察,依然停留在應然狀態的論述上。而陸而啟在《法官角色論——從社會、組織和訴訟場域的審視》一書中,雖也以法官的多重角色為視角,更加注重對法官行為的現實狀況進行考察。該書在大量的實證資料的基礎上,展示了法官多重角色的內在沖突及其消解,指出“法官要走出其多重角色的困境可能是一種難以企及的理想,但法官權力運行過程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是一種必然趨勢?!?img alt="陸而啟:《法官角色論——從社會、組織和訴訟場域的審視》,46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

制度經濟學強調制度對行為的形塑,不少學者以此為進路,研究現行司法制度對法官行為的影響。錢衛清所著《法官決策論——影響司法過程的力量》,討論了正式的憲政體制和非正式的江湖體制對法官決策體系(包括組織體系、規則體系和價值體系)的影響,揭示了法官決策過程中現實力量的博弈,與法官決策的整體困境。該書雖詳細論述了法官在決策的各個環節受到的影響因素,但并未明確指出法官的行為邏輯是什么。錢衛清:《法官決策論——影響司法過程的力量》,54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翁子明的《司法判決的生產方式——當代中國法官的制度激勵與行為邏輯》一書,將司法制度概括為意識形態上的工具主義、管理體制上的官僚制、觀念上的片面實證主義和一元化的司法功能,從而認為法官的行為邏輯是:“①積極地響應政治;②追求職務晉升;③隱性地行使自由裁量權;④消極地適用法律?!?img alt="翁子明:《司法判決的生產方式——當代中國法官的制度激勵與行為邏輯》,177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而艾佳慧在《中國法官最大化什么》一文中,也同樣強調了制度對法官行為偏好的影響,“忽視事前選拔而強調事后行政化監管的中國制度結構造就了最大化收入和官位的法官群體?!?img alt="艾佳慧:《中國法官最大化什么》,載蘇力編:《法律和社會科學》,98~151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此外,張偉強在論文《論法官的行為邏輯》中也指出,法官的決策取決于制度激勵和行為偏好。他認為,法官的行為邏輯并非“三段論”式的演繹推理,而是先憑借法律感做出初步判斷,而后再尋求依據以完善或修正最初的論斷。同時,“法官是否會選擇有利于法治的行為主要取決于其面臨的制度激勵與自身偏好的滿足?!?img alt="張偉強:《論法官的行為邏輯》,《法律適用》,2008(7),284~29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

(三)簡要評述

縱觀國外對法官行為的研究,可將其觀點分為兩派:法條主義和懷疑主義。它們的根本分歧源于對法律基本認識的不同。法條主義一般將法律視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王國,法官可以確定無疑地根據法律制定的規則、原則,經邏輯演繹推理而做出判決,如自然法學派和分析法學派。而懷疑論者則對法律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持懷疑態度,認為法官在裁判的過程中往往并不能依據規則做出決定,而會受到個人的偏好、他人的行為、外在的經濟、政治、道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如詭辯派和法律社會學派。歷史上這些學派的爭斗延續至今,就表現為波斯納法官總結的九種理論。其中法條主義自成一派,其他八種都屬于懷疑主義的衍生品。這些理論集中展現了目前對法官行為的研究成果,既有對先前理論的繼承,也有新的發展與融合。一方面,這些學說處處可見前人理論的精華。例如,態度理論就與司法行為主義的研究進路有相似之處,都關注法官的政治偏好對結果的影響;現象學也在卡多佐法官的名著《司法過程的性質》中得到了體現;經濟學理論的代表無疑就是波斯納法官本人,他在《法官與正義最大化什么》中提出的效用模型就是明證;而法條主義更是古已有之,從布萊克斯通到德沃金,都是法條主義的擁躉。另一方面,其中很多理論相互之間都有相通相融之處,相互借鑒,得到發展。比如社會學理論,本身就汲取了社會心理學和經濟學的某些理論,也對戰略理論和態度理論進行了擴展。

至于國內關于法官行為的研究,這些年已經獲得了較大發展,但是總體來說,仍然大多套用西方的理論,缺乏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創新。例如,艾佳慧的分析就采用了波斯納的經濟學理論;張偉強博士的觀點與實用主義理論如出一轍??梢姡谔剿鞣ü傩袨榈睦碚撗芯款I域,急需中國學者結合本國的國情提出創建,彌補西方理論的不足,為學術的發展做出貢獻。

二、關于涉訴信訪的文獻綜述

(一)國外相關文獻綜述

信訪為我國所獨有的制度,國外學者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極少見。有一些學者曾將信訪作為司法程序外的一種特殊的權利救濟途徑,對信訪的機構設置、工作流程等進行過相關介紹。

近年來,外國學者對中國抗爭政治的研究興趣日益濃厚,少數學者開始關注農民上訪、城市拆遷引發信訪等問題。其中,比較著名的研究有美國學者歐博文和中國學者李連江合著的《中國農民的以法抗爭》。他們將信訪作為農民新時期“以法抗爭”的一種途徑給予描述,認為信訪制度的存在有利于人們采取集體行為。此外,在裴宜理教授主編的《中國當代底層政治改革》(Grassroots Political Reform inContemporary China)一書中,信訪作為城市拆遷中的一種抗爭手段也有論及。

(二)國內相關文獻綜述

涉訴信訪的概念提出相對較晚,但對其研究卻包含在信訪研究中,可追溯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一時期對信訪制度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信訪問題還未成為社會熱點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從事這一問題的研究者也是寥寥無幾。當仍有一些學者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信訪概念、發展史和工作機制等方面。如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央辦公廳信訪局編著的《信訪學概論》、蔡燕的《信訪心理學》等。他們提出了“信訪學”這個概念,認為這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性社會科學,但是由于缺乏獨立的核心概念和理論框架,所做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秘書學范疇之內,而且缺乏對于國外學界先進研究成果的借鑒和比較,主要是以辦理人民來信、接待人民來訪的工作制度以及信訪信息工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后來者對于“信訪學”的響應者頗為寥寥。1996年出版的刁杰成的《人民信訪史略》成為信訪史的開山之作,對新中國成立以來至1995年的信訪工作和制度的歷史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因其史料翔實,提供了寶貴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成為后來者了解新中國信訪史的入門之作,為信訪制度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史料基礎。2000年出版的胡中才的《古代信訪史話》對于中國古代的信訪制度及其實踐作了歷史性的敘述。但是20世紀的信訪研究狀況基本上與信訪工作的邊緣地位一樣,長期以來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進入2003年下半年,信訪洪峰出現后,不僅是實踐界,理論界也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信訪問題,在2004年出現了“信訪研究熱”。對涉訴信訪的專題研究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對于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法律實務人員和法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學者們都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他們的研究路徑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規范性研究;二是實證性研究。以下就從這兩個路徑分別介紹他們的主要研究成果。

1.涉訴信訪的規范研究

對信訪問題的規范研究,首先需要明確對信訪制度的態度。關于這個問題,2004年年底圍繞信訪制度改革的大討論不得不提。引發這次討論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于建嶸教授發表的一篇題為“信訪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的文章。于教授于2004年5月至10月間,帶領課題組“對進京走訪者(主要是農民)進行問卷和深度訪談、分析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萬多封控告信,與部分信訪官員進行座談及進住‘上訪村’體驗生活等形式進行?!?img alt="于建嶸:《信訪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鳳凰周刊》,2004(32)。"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調查的結論是:信訪制度存在著重大的制度性缺陷并產生了十分嚴重的政治后果,因此必須徹底改革乃至取消。該觀點一經發表,立刻引起關于信訪制度存廢的激烈爭論。他們的觀點主要可總結為三種意見取向。一是“強化論”,認為目前信訪機構的權力仍需進一步擴大,探索“大信訪”格局,并通過立法統一規范信訪工作,建立高效的信訪監督監察機制?!霸谒痉y以真正獨立的情況下,需要信訪這樣一套沒有門檻的反饋系統來了解社會存在的問題,了解民眾的需要,并通過賦予信訪機構的實實在在的權力,樹立信訪機構的權威來解決社會問題。”趙凌:《國內首份信訪報告獲高層重視》,《南方周末》,2004-11-04。二是“弱化論”和“廢除論”,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信訪制度的存在與我國法治化和民主政治的建設目標不符,應當逐漸弱化,甚至廢除?!霸诎褟娀统绦蚧旁L制度作為公民政治參與渠道的同時,要把公民權利救濟方面功能從信訪制度中分離出去,以確定司法救濟的權威性?!?img alt="于建嶸:《信訪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鳳凰周刊》,2004(32)。"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三是“折中論”,這種立場的學者認為,對于信訪制度,既不能強化也不能弱化,在現階段司法救濟本身并不完善的情況下,主張作為一種過渡性制度保留現行信訪制度,同時強調保護信訪人的權利和強調政府責任。同樣,這三種不同意見在“涉訴信訪”問題上也有相應體現。

首先,堅持信訪制度需要保留的部分研究者認為:涉訴信訪的原因主要在于現有司法救濟途徑存在諸多弊端,難以公正解決大量復雜的社會糾紛和矛盾,所以信訪制度有其存在甚至強化的必要性。具體而言,他們認為:①法官素質不高,一方面表現為在具體辦案過程中對當事人態度惡劣,貶損了法官形象;另一方面表現在業務素質上,裁判論證不嚴密、說理性差,很難使當事人心悅誠服地接受判決。例如,“有的案件在程序上存在瑕疵,有的案件裁判結果缺乏證據支撐,有的案件法律文書質量不高,在敘述事實、證據論證、說理及校對等方面不認真,不能做到勝敗皆明?!?img alt="宋海萍:《關于預防和減少涉法涉訴信訪的幾點思考》,《中國審判》,2009(4),62~6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②司法腐敗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存在,一些“關系案”、“人情案”和“金錢案”造成了很多冤假錯案的產生,因此才會有人通過司法以外的途徑獲得權利救濟。

由于司法裁判不可信賴,所以信訪作為監督司法權的一種機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在對策方面,他們認為信訪制度不但不可偏廢,而且要更為重視涉訴信訪問題,加強法院涉訴信訪工作。①整合、強化法院信訪機構的職能。目前負責法院信訪工作的是立案庭,處理一般來訪、信訪、上級轉交的信訪案件的復查、審查、聽證、回復和啟動再審?!坝捎谄湓谠簝然蛏舷录壏ㄔ郝氊煵幻鳌嗔Σ蛔悖斐善浣鉀Q信訪能力不足,限制了其功能的發揮。因此,整合、增強法院信訪機構的職能、明確其權力和義務,是涉訴信訪制度改革的需要。”康少君:《關于我國涉訴信訪問題的思考》,《法制與社會》,2009(2),201~202頁。②要求法官明確認識,認真對待涉訴信訪問題的處理,重視案件審判的社會效果?!皥猿謱π旁L崗位的輪崗,面對信訪當事人需要付出普通案件十倍以上的耐心與認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去研究符合法律效果更要符合社會效果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從事這項工作的干警的工作能力是一種有效的鍛煉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會在以后的審判執行工作中,積極主動的把避免信訪案件的產生作為日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從而從源頭上減少、避免信訪案件的產生?!?img alt="張幸偉:《淺析涉訴信訪形勢與處理》,《法制與社會》,2008(23),18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

其次,對于大多數從事司法實踐的專家、學者而言,他們更傾向于認為涉訴信訪制度有礙法治發展,需要弱化直至廢除。他們認為司法腐敗、司法不公只是表面現象,并非導致涉訴信訪的根本原因。涉訴信訪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①客觀上,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期,很多社會矛盾凸顯,一時難以化解,也并非司法途徑可以解決的。也就是說,司法功能存在局限性,而公眾對此認識不足。正如陳桂明教授指出的:公眾對司法的不正當的期待,也是導致涉訴信訪的重要原因。②司法程序規定上的固有缺陷,為涉訴信訪的存在提供了制度上的有利條件。再審制度規定,如果生效判決確有錯誤,當事人可以提起再審程序。因此,陳衛東教授認為,“有的老百姓不相信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公正的,不相信下級司法機關的判決是正確的。最重要的是申訴行為本身的性質定位出了問題。目前刑事訴訟中的申訴不是訴訟行為,是非訴行為。刑事訴訟法沒有把申訴納入訴訟軌道來調整,使其不受約束,隨意性、盲目性,告狀滿天飛?!?img alt="蔣安杰:《涉法信訪是否挑戰司法權威》,《法制日報》,2004-06-10。"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③我國傳統文化影響,導致人們“清官”思想嚴重,從而“信訪不信法”?!鞍傩沼龅絾栴}或有了冤屈只能靠‘官’為其做主,且順著‘官’的主線一路走下去,哪怕走到地老天荒。直到冤不能申、怨不能解?!?img alt="劉學智:《司法解決涉訴信訪糾紛的機制構建》.《山東審判》,2008(1),54~5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④上訪人的自身原因。一是當事人深受實體正義的觀念影響,一味追求實體上的公正,通過各種手段、途徑,總想把案件“翻過來”,而不尊重法院判決的既判力。二是有些上訪人自身法律知識貧乏,“對在經濟交往過程中自身應當承擔的風險責任,以及參與訴訟所需承擔的風險缺乏清醒的認識,一旦敗訴,心理失去平衡,往往不理解或片面理解法律規定,僅憑自己的一知半解,提出不切實際的過分要求,引發涉訴信訪。”莊嚴:《關于涉訴信訪工作的思考》,《黑河學刊》,2009(1),95~96頁。三是部分信訪人為實現個人的不正當利益,以信訪手段向法院施壓,提出些不切實際的要求,一旦得不到滿足就走上纏訴纏訪之路。

所以,這部分學者認為,涉訴信訪必須法治化,與司法程序相融合。具體措施為:①近期措施是,建立信訪審查處理的終結機制。學者建議,“要把經過法院復查聽證確實不存在任何問題的案件,通過一定的方式將復查結論公之于眾,并將相關材料報上級法院、黨委政府信訪工作機構,以后不再就該案的申訴立卷復查或回函答復,只做一般性的接訪息訴工作?!?img alt="孫洪坤、蔣濤:《涉訴信訪問題探析》,《法治研究》,2008(8),23~2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②從長遠來看,要改革訴訟程序,將現有的兩審終審制改為三審終審,即“將涉訴信訪進行訴訟化改造,將其中的刑事申訴等程序直接作為第三審”(天津市檢察機關聯合課題組,2009)。③根本改革措施是對法官進行職業化建設。因為法官是審判的主體,只有法官修為的提升,才能從根本上確保案件質量,處理好包括涉訴信訪在內的所有糾紛。例如,賀衛方就曾指出司法職業化、法官獨立是解決涉訴信訪的重要措施。賀衛方:《司法改革的困境與路徑》,《南方周末》,2008-09-18。

最后,持“折中論”的學者認為,我國現行法律制度是移植自西方,與我國的現實國情不符,而信訪制度卻是我國“本土資源”,適合現實國情,現階段需以保留。因此,可以利用現有條件,對信訪制度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調整,使發揮更大作用。其主要做法是:“將現有的政府信訪機構與監察機關合并,成立獨立的監察信訪局,專門受理涉及政府公共行政管理領域及國家公共事業運營機構的各類投訴和求決,向各級人大負責并報告工作?!?img alt="田雷:《認真對待本土資源——論“變法”中的人民信訪制度》,載萬鄂湘主編:《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研究》,832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

2.涉訴信訪的實證研究

關于信訪的實證研究,在政治社會學方面,主要有應星2001年出版的《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和鄭欣的《鄉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應星“通過對平縣山陽鄉長達20多年的移民上訪及政府擺平過程的細致展現,來揭示當國家與農民在土地下放、人民公社制度瓦解后的新時期發生集體上訪這樣的正面遭遇時,權力是如何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實踐中運作的?!?img alt="應星:《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142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2359/153672574042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7441-Sf6ofDx2vVmrZX9V3IIIE7vonS0wEL0y-0-8fc563c73c905f89f32968ce76193c41">而鄭欣以華北農村農民上訪作為研究對象,用博弈論的分析視角,研究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他的研究結果表明,“治訪循環”式的村民上訪催化了當前鄉村社會利益的分化與沖突以及權威解構的裂變,并指出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與重新建構將導致農村回應型制度的變遷與鄉村民主社會的生成。鄭欣:《鄉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99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此外,李宏勃從法社會學視角寫作的《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人民信訪》,通過對信訪歷史沿革的分析,以及對北京“上訪村”等地進行的實際調研,對信訪進行的現狀考察,分析了信訪制度的利弊,揭示了法治與人治的矛盾與困惑,表達了信訪制度去留的彷徨。李宏勃:《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人民信訪》,42~43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三)簡要評述

概言之,目前學術界對涉訴信訪制度已有一定研究,但其局限性也很明顯,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從制度研究角度來看,研究者主要從事司法的事務工作,圍繞信訪制度的存廢,從現實角度提出一些比較務實的制度建議。這些研究來自于司法實踐的深入體悟,能夠反映出實踐中的現實問題,所提出的對策也針對性強、易操作。他們對信訪問題進行了較為綜合的成因對策分析,但大多剖析不夠深入、詳細。首先,研究者的視角不夠中立,所做判斷易偏頗。從現有文獻來看,對涉訴信訪制度進行批判的多是法院工作人員。他們多從自身工作角度分析問題,可能會陷入“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困境。其次,對信訪制度的改革建議主要停留在現實工作的改進,或機構合并、撤立,很難解決問題的根源。

從研究的實證層面來看,學者對信訪制度的研究主要是從國家與社會關系角度來進行分析,將其歸入抗爭政治的研究范疇。他們關注的是信訪的工具價值、手段價值,而并不深入探討制度本身的問題。這些國內外學者從這種視角分析信訪問題,對中國的抗爭政治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于采取抗爭政治的研究視角,使這部分研究受到了很大局限。其一,在研究主體上,他們只側重關注國家、基層政府和信訪人這三方主體,而忽視了司法者在涉訴信訪中的角色和作用。其二,在研究的對象上,他們大多只研究基層群眾與政府間的沖突與糾紛,因此以行政訴訟或相關案件為主,而將大量民商事案件排除在外,只能部分揭示涉訴信訪的問題,而不能反映問題的全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波县| 崇文区| 友谊县| 科技| 南江县| 蒲江县| 长泰县| 隆尧县| 潞西市| 寿光市| 白山市| 仁怀市| 安吉县| 荃湾区| 金川县| 综艺| 高邮市| 余江县| 永仁县| 汝阳县| 崇州市| 敦煌市| 伊宁县| 成安县| 枣强县| 容城县| 雷波县| 江津市| 大英县| 金坛市| 亳州市| 塘沽区| 陆川县| 建瓯市| 天长市| 望江县| 西畴县| 象山县| 富顺县| 杭锦后旗| 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