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道隣法政文集 (漢語法學文叢)
- 徐道隣
- 1425字
- 2020-11-28 22:48:04
八、論尊君
唐律中家族主義色彩之濃厚,略如上述,其次則當推尊君主義。斗訟律:告期親尊長……雖得實,徒三年。……若告謀反叛逆者各不坐,(斗訟四十五,告期親尊長條)則家族主義不敵于尊君主義矣。唐律一部刑名,緣坐入死者,止有謀反逆一端(賊盜一,謀反大逆條)又以事涉宮廷而致死罪者,幾及二十項。(衛禁二闌入宮門條,三闌入踰閾為限條,五非應宿衛自代條,十四奉敕夜開宮殿門條,十五夜禁宮殿出入條,十六宿衛上番不到條。職制十二合和御藥條,十三造御膳犯食禁條,十四御幸舟船條,十七監當主食有犯條,三十二指斥乘輿條。賊盜一謀犯大逆條,四謀叛條,二十四盜御寶條。詐偽一偽造皇帝寶條,三偽寫宮殿門符條,六詐為制書條。)宜乎說者謂唐律罰犯君之罪特嚴,有便于王朝。是以為歷代人君所喜,而因之承用不絕也。然詳究其實,則唐律中犯君各罪,大多追緣前代,歷襲相傳,非至于唐而特酷。而中國歷代法律之所以重君者,其深意所在,亦無非以其為國家象征,蓋所以定秩序正綱紀,而非特以神圣視君主個人也。(英國最早號稱民主政治,而始終用君主國體。無君主之國家,亦無不有元首,則亦無不有一種象征主義。)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國政治哲學中,君主對國家之作用如何,至明顯也。且即就唐律本身觀之,亦似其對于君主之代表國家,或用其本身資格,亦頗有所輕重。如十惡之罪,(名例六,十惡條)謀反(一)大逆(二)居于最首。而大不敬(六)在惡逆(四)不道(五)之后,則為禍國家者,重于禍君也。職制律,署置(一)貢舉(二)出界(三)之罪居其先,而合和御藥(十二)造御膳(十三)諸罪居其后,是事官先于侍君也。斗訟律,皇家袒免親,亦為己之所親時,則準尊卑服數為斷,不在皇親加例。(斗訟十四,皇家袒免以上親條問答)是私人親族身份,較皇親身份為優越。不以國家為本位,而僅圖“效忠一姓”者,其立法能如是乎?
依上述之義而讀中國歷代法典政書,凡有關君臣之說,皆可以此“君主為國家象征”之國家論為基礎,而其深意乃可明。若但以君臣個人關系,或一朝一姓之觀念求之,不獨有負昔賢,且亦將不得其解。要知我國過去,賢哲志士,以國家民族為心,而視死生利祿如敝履者,何可勝數,要皆不至于以“一姓忠仆”限其意志。然而終莫不以“忠事其君”表現之者,則中國之傳統國家論有以致之耳。
然我國政治哲學之發達,及其政治制度之成熟,雖超越世界上任何國家,而獨缺乏“國家論”之探討者,有數因在。一、漢族文化,以禮教為夷夏之分,(象形文字,益增強其統一性)是以無種族疆域之界,故昔哲皆以整個“天下”立說,而不作個別“國家”之比較。(季札觀樂,所論各國,皆屬于一個文化,而蠻夷之邦不與焉。)二、儒家學說,甚早即整個支配中國人民之國家觀念。而宗教思想,從未能對之發生重大影響,因之亦無何政治勢力。故中國從不識政教之爭,而遂缺乏外國國家論發達之一主要動力。三、周秦以還,大一統之制遂成。雖不乏鼎足偏安之局,而無不以統一為念,故歷史上亦從無帝權王權之辯。此又一與外國國家論環境不同之處。四、中國雖以君主立國體,而始終以德治為理論。民為邦本之義,歷世不磨,“雖不乏淫威之主,但往往天下騷然,終莫能從其制。亦不乏骫法之吏,但往往受民控訴,終莫能弄其法”。(陳顧遠,《中國法制史》,59頁)因之中國雖不乏種種階級事實,而終未養成任何特殊階級意識,是以亦從無民權、自由、憲法等之要求。蓋中國政治哲學之缺乏國家論者,以其歷史環境,與歐西不同,故國家概念之“問題性”,于中國不存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