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北朝及隋

(一)北魏律

東晉之末,海內分為南北。南朝的宋齊梁陳,盡文采風流之致,以清談相尚,輕視名法,所以在法律上無所貢獻,而使統治北方的拓跋氏,獨擅一代法制典章之盛。并且后來經過北齊的遞介,垂之隋唐,以后宋元明清,相繼因襲。所以講述《中國法制史》,北魏律實乃一非常重要的階段。

原來拓跋氏乘五胡之亂,跨據中原,歷代君主,都知道法律之重要:太祖、世祖、高宗、高祖、世宗、出帝,自天興元年(398),至太昌元年(532),百余年間,其改定律令者,前后不下十余次。有稱五次者,有稱六次者,有稱九次者,皆視其所取之規模大小而異。參看汪士鐸:《南北朝·刑法志》(見丘漢平《歷代刑法志》,299~305頁),程樹德:《九朝律考》399頁,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245~246頁,陳顧遠:《中國法制史》,202頁,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78~81頁。他們之看重法律何等明顯。至其改定大概,見諸記載者,有世祖神麚四年(431)崔浩所改定者,據說有三百九十條,正平元年(451)游雅、胡方回、高允等所改定者,三百七十條,高祖太和五年(481)自己刊定的,八百三十二章。程樹德,405~410頁。至其篇目名稱,從《唐律疏議》中可以考證出來的,有刑名、法例、官衛、建制、戶律、廄牧、擅興、賊律、盜律、斗律、系訊、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等諸篇,其他就不得而詳了。《后魏律》唐時已佚,程樹德,410頁。

北魏法學甚盛,代有名家,如李沖、封琳、鄭懿、李彪、崔挺、常景、孫紹等程樹德,409~410頁。,而有兩個人尤特別須要指出,即世祖時的崔浩、高允。崔浩長于漢律,是一個不世出的大政治家,高允深通公羊決獄之學,據律平刑,三十余年,內外稱平。(《高允傳》)北魏律之大率承用漢律,不盡襲魏晉之制,應該歸功于二人者不少。高允與胡方回共定律令,應該是正平元年(451)的事,而有人以太和五年(481)高閭修編的八百三十二章歸之高允者,誤矣。

同時,北魏修律,還另外有一種重要意義,陳寅恪先生曾指出之。他說:“元魏刑律,實綜匯中原士族僅傳之漢學,及永嘉亂后河西流寓儒者所保持或發展之漢魏晉文化,并加以江左所承西晉以來之律學。此誠可謂集當日之大成者。若較南朝承用之晉律論之,大體似較漢律為進化,然江左士大夫多不屑研求刑律,故其學無大發展。且漢律學自亦有精湛之義旨,為江東所墜失者,而河西區域所保存漢以來之學術,別自發展,與北魏初期中原所遺留者亦稍不同,故北魏前后定律,能綜合比較,取精用宏,所以成此偉業者,實有其廣收博取之功,并非偶然所致也。”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81頁。

北魏修律之重要性既如此,而高祖孝文帝拓跋宏(471—499)這個人,更值得我們大書特書。他不但是以夏變夷的一個徹底漢化的外族人(鮮卑),他廢棄胡姓而自改姓元,他禁止他的同種人胡俗胡語,而他對于法律,尤其具有任何君主所未有的愛好。在他一個人的朝代之中,就曾經有四次議訂法律之事。第一次在太和元年(477)九月,第二次在三年(479),到五年冬才完畢;第三次在十一年(487),第四次在十五年(491),次年頒布。文帝在名義上“聽政”,始于太和十五年。他每次議命律令,總是召集群臣,聚議一堂(太華殿、東明觀),并且“潤飾詞旨,刊定輕重”,多半都是自己動筆。《李沖傳》(見程樹德,408頁)。太和四年(480),他“辜廷尉籍坊二獄,引見諸囚,輕者免之”。汪士鐸:《南北朝·刑法志》(見丘漢平,301頁)。二十年(496)二月八月,他四至華林園聽訟,親詳囚徒。《孝文帝本紀》(見楊鴻烈,251頁)。可見他不但了解法律條文,并且還懂得審判案子。而且他改律的結果,“死刑止于三等,永絕門誅。慈祥愷惻,有逾文景。中葉以后,重禁止屠殺含孕,以為永制。仁及禽獸,迥非后世所及”。程樹德,400頁。后魏法律之見稱后世,孝文帝的功勞,應不在小。

(二)北齊律

東晉之末,朝分南北,南以文章盛,北以法制盛。北魏之末,再分齊周,周雖滅齊,而齊之法制獨傳,這是我們不宜忽略的。

北齊的法律,最初是沿用東魏的“麟趾格”。麟趾格是在天平年間(534),高歡當政時,由封述刪定,于興平三年(541),高澄當政時頒布的。到了高洋稱帝(文宣,550),不久就命群臣議造“齊律”,但是積年不成,到了第四代的武成帝,頻加催督,到了河清三年(564),才告成功。這部齊律分十二篇,據《隋書·刑法志》所稱,計為名例、禁衛、婚戶、擅興、違制、詐偽、斗訊、賊盜、捕斷、毀損、廄牧、雜律。定罪凡九百四十九條。

齊律的制訂,若是從麟趾格算起,可以說是歷時三十年,參與刪定的,有崔暹、封述、封隆之、李洋、魏收、崔昂、封繪、辛術等好幾十人。這樣的精細慎重,所以“法令明審,科條簡要”,在當時已有定評。朝廷又敕仕門子弟常講習之,所以當時齊人多曉法律。后來隋文帝承禪后周,不沿用周律,而多采后齊之制的并見《隋書·刑法志》。,可以說是善于取法。

北齊律在宋時已不見于著錄。但是從現存的唐律中,是可以略窺梗概。譬如“唐律與齊律,篇目雖有分合,而沿其十二篇之舊。刑名雖有增損,而沿其五等之舊。十惡名稱雖有歧出,而沿其重罪十條之舊。受罪枉法處絞刑,輕重亦與唐律同……齊律于是乎不亡矣”。程樹德,461頁。

北齊法律之能有這樣的成就,程樹德認為因為高氏是渤海蓚人,而渤海的封氏,世長律學:封隆之參訂麟趾格,封繪議定律令,而齊律實出于封述之手,可說是祖宗家法,具有淵源,而制律的時間長,刪定的人數眾,也是一個原因。程樹德,461頁,468頁。

(三)北周律

北周的宇文氏,也是鮮卑人,其以夏變夷,也不下于北魏的拓跋,而尤其是醉心于上古周朝的時代。所以不但其軍國詞令,朝廷文告,都要用尚書體,而其官名儀制,一切皆以周禮為依歸,即文字亦必求其相似。宇文泰相西魏時(535?),命河南趙肅為廷尉卿,撰定法律。肅積思累年,遂感心疾而死。乃命司憲大夫拓跋迪掌之,至周武帝保定三年(563)乃就,謂之《大律》,凡二十五篇,為刑名、法例、祀享、朝會、婚姻、戶禁、水火、興繕、衛宮、市廛、斗競、劫盜、賊叛、毀亡、違制、關津、諸侯、廄牧、雜犯、詐偽、請求、告言、逃亡、系訊、斷獄。定罪一千五百三十七條。“比于齊律,煩而不當。”見《隋書·刑法志》。又《唐六典注》:祀享作“祠享”,關津作“關市”,告言作“告劾”,與此略異。

周律“以科刑之典,麗于尚書周禮之文,削足適履,左支右絀”,真是“今古雜糅,禮律凌亂”,“陷于矯枉過正之失,乖夫適俗隨時之義”,隋氏代周,“一掃其迂謬之跡”程樹德,481頁。,無怪周律至唐時之久已散失也。

(四)隋律

近代考證制度源流的學者,都認為唐朝許多重要和優良的制度,多半都是因襲隋代。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這句話對于法律,尤其適用。不過隋律有開皇、大業二律之分,我們必須予以辨別。

隋文帝在開皇元年(581),即命高穎等更定新律,于十月中頒行。到了三年(583),認為“律尚嚴密,人多陷罪”,又敕蘇威牛弘等更定新律,定留唯五百條,凡十二卷,為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盜賊、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自是“刑綱簡要,疏而不失”,這就是后人所稱的開皇律。

開皇律雖是以北律為藍本,但是在刑罰制度上,它卻作了一次革命性的人道化的改革。他廢除了鞭刑、梟首及轘裂之法(開皇元年);它刪除了宮刑;依賈公彥孔穎達之說。它廢了孥戮相坐(開皇六年);它定了訊囚加杖不得過二百之制。見《隋書·刑法志》。流役六年,改為五載,刑徒五歲,變從三祀,其余以輕代重,化死為生,條目甚多。唐以后一千多年來中國的刑罰制度,全是在隋初奠定其基礎的。

文帝一生狠和佛家思想接近,他生下來由尼姑帶大的,他曾經(開皇二十年,600)下詔:沙門道士壞佛像天尊者,以“惡逆”論,百姓以“不道”論。即以“十惡”論罪之意,到了唐律,皆被刪去了。因此有人認為隋律之把刑罰人道化,是受了佛家的影響。但是我們看文帝晚年,愈信佛法,用刑愈是嚴酷,后來唐朝的武后,及她的幾個親信也都是同樣的侫佛和殘忍。而隋文帝在北周從政多年,親眼看見北周末年間重刑峻法之失去民心,而他即采用緩刑薄罰的手段來爭取民眾,這是見于史書的。所以我們與其說開皇律之輕刑,是文帝受了佛法的影響,不如說這是他在政治上從經驗中得來的卓見,較為切實而合理。

煬帝即位,說是開皇律禁網深密,于大業二年(606),敕牛弘等重修律令,三年(607)四月班行,凡十八篇,計名例、衛宮、違制、請求、戶、婚、擅興、告劾、賊、盜、斗、捕亡、倉庫、廄牧、關市、雜、詐偽、斷獄,共五百條。其五刑之中,降從輕典者二百余條,其枷杖決罰訊囚之制,并輕于舊。《隋書·刑法志》程樹德說大業律之于開皇,大抵增其篇目,仍其條項。隋末刑罰酷濫,本出于律令之外,唐初襲漢高入關約法之故智,因而廢之,非必其律之果不善也。程樹德,498頁。

唐高祖受禪,于武德元年(618)六月,廢隋大業律令,又使裴寂,蕭瑀等撰定律令,大略以開皇為準,于武德七年(624)上之。程樹德根據隋唐兩律的篇目、刑名、次序,認為“今所傳唐律,即隋開皇律舊本”。因為“唐初修律諸人,本非律家,開皇定律,源出北齊,而齊律之美備,載在史筆,人無異詞,執筆者不敢率為更改……僅擇開皇律之苛峻者,從事修正,其他條項,一無更改”云云。程樹德,497頁,980頁。所言甚為合理。隋氏兩律,都在宋朝散失,中國歷代法律,現存之最古者,只有唐律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城区| 乃东县| 淮阳县| 台山市| 浮山县| 申扎县| 当阳市| 大同市| 普兰店市| 庆城县| 东宁县| 江孜县| 营口市| 安丘市| 广平县| 祁阳县| 苍溪县| 广宗县| 手机| 苏尼特右旗| 叶城县| 新绛县| 政和县| 富源县| 永胜县| 梁山县| 周宁县| 焦作市| 长乐市| 江都市| 新建县| 通渭县| 锦屏县| 灵川县| 惠州市| 凌海市| 和林格尔县| 靖州| 雷州市| 铜梁县|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