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開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993—2002)

(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1993—1997)

20世紀90年代初,社會主義制度下計劃和市場的關系問題使改革陷入發展的僵局,由于承包制不能促進國有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還帶來國有資產的流失,使許多國有企業包括大中型企業陷于困境。同時,蘇聯的解體對社會主義制度形成了巨大沖擊。觸及計劃體制本身的改革勢在必行,國企改革由此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國企改革開始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同時對國企布局和不合理的結構進行調整,并經歷了“抓大放小”、戰略性改組。

1992年我國在繼續完善和推進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基礎上,開始逐步推進股份制改革試點。鄧小平南方談話中提出對市場經濟的卓越見解;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企改革作為經濟改革的中心環節,宏觀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微觀上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并對國企實行“抓大放小”政策以優化國有資產結構,為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指明了方向。這意味著:①國家不再擁有整個企業,而是擁有國家出資的那部分資產的財產權及相應的所有者權益;②國家只承擔以出資額為限的有限責任,不再為企業“買單”; ③企業可以引入其他出資人,實現產權多元化;④企業不再隸屬于某個行政部門,只對出資者承擔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假如真能這樣,就從根本上解決政企不分和企業負盈不負虧的老大難題,同時可以打造財產邊界清晰的獨立的市場主體,這正是市場經濟的必要基礎。

1992年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等有關部門制定并陸續公布了《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等規范股份制改革的文件。1993年,在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及國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和步驟,要求“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必須解決深層次矛盾,著力進行企業制度的創新”,并指出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征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從此,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制度創新階段。1994年以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在國企中展開。

(二)國有企業初步脫困(1998—2002)

1997年黨和政府提出幫助國有企業脫困的任務,其目標是從1998年起,用3年左右的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力爭到20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到2000年年底,這一目標已基本實現。1997年年底,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工業企業為16874戶,其中虧損的為6599戶,占39.1%。到2000年,虧損戶減為1800戶,減少近3/4。在幫助國有大中型企業脫困的同時,進行了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逐步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努力使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

伴隨著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要想把數以十萬計的國有企業都搞好是不可能的,大量的在一般競爭性行業從事生產經營的國有中小企業沒有優勢,競爭力低下。針對這一情況,從戰略上考慮,國家對國企的布局和結構進行大幅度調整。從一定意義上說,調整也是改革。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以及1999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的任務及“抓大放小”的方針,要求從整體上搞好國有經濟,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國有經濟主要控制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決定》中最使人們關注的就是“有進有退”。往哪里“進”呢?《決定》明確指出:“三大行業”“兩類企業”。三大行業是國家安全行業、自然壟斷行業、提供公共產品的公益性事業。兩類企業是高新技術產業中少數幾家關鍵性的企業,支柱產業中的骨干企業。所謂“進”,就是要加強,增加投入,提高經濟效益。從發展上看,在這些行業和企業中,經濟總量還會增加,還大有發展潛力和前景。除此之外,應當都在退的范圍之內。所謂“退”,就是國企從那里撤出來,為民營經濟騰出廣闊的發展空間,有利于民營經濟按照“三個有利于”的原則,通過各種方式放開搞活。在國企的“進”和“退”過程中,也要經過市場并通過收購、兼并、重組、出售、關閉、破產等多種形式實現。經過幾年的實踐,國企布局和結構取得了積極進展,成效顯著。

(1)國企在“三大行業”“兩類企業”中有了明顯的加強,不僅總量大大增加,質量明顯提高,而且管理也大有改善,從而促進國企在這些部門較快地發展。1995—2002年,通過改組、聯合、兼并、出售等多種形式,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戶數從7.76萬戶減少到4.19萬戶,下降了46%;中小企業戶數從24.5萬戶減少到14.9萬戶,下降了39.2%。

(2)一批長期虧損、資不抵債的企業和資源枯竭的等部門從市場退了出來。1994—2002年,全國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項目3080個,涉及核銷銀行呆壞賬準備金1995.4億元,安置職工約530萬人。關閉破產政策的實施,不僅推動了國企布局優化和結構的調整,也促進了企業優勝劣汰機制的建立。

(3)放開搞活了一大批中小民營企業。1997年以來,各地通過改組、聯合、兼并、出售等多種形式,使地、市、縣級的國有小企業的60%左右轉為民營企業,并給以信貸放寬的支持,促其發展。同時,相應地也加大了對地、縣、市以下的國有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改革的力度,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吸引外資等方式,對國有小企業實現產權多元化改革。

為了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還必須加快對國企的改革、調整和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只有繼續深化改革和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才能進一步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才能進一步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和規范法人治理結構,才能進一步促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

股份制以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進程中的重要轉折。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是要通過產權結構的改革,使國企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在現代企業產權結構的制約下,政府不能直接控制和經營國企。政府可通過其代理人即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或控股公司參與國企重大事宜的決策,但這個決策也要受所有者出資額即所持股份數額限制,不能一家說了算。當然,政府可在國企清算和轉讓時依據終極所有權實施和表達自己的意愿。因此,在現代企業組織框架中,從發展上看,政府的意志是遞減的、受限的,而股東的意愿和權利可得到組織和制度的保證。在現代企業制度中,權利、責任和義務是由法律規定的。決策只能由董事會成員討論后通過表決做出,這就可以避免長官意志和個人意志的獨斷專行,從而為企業的科學決策及其實現提供組織基礎。而股份制的推行說明政府開始從所有制角度破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題。

經過10年的努力,國企的現代化改革取得了明顯的績效,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任務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國有經濟和國有資本逐步向關系國民經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大企業集中,而從一般競爭性行業中逐步退出,開始改變國有企業量多面廣和過于分散的狀況。到2002年,15.9萬戶國有控股企業中的50%以上實行了公司制改革。1997年,全國國有工商企業實現利潤800億元。從1998年到2002年年底,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重組上市的有442家,累計籌集資金7436億元,其中境外籌資352億美元。這一時期涌現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1997—2002年,進入世界500強的內地企業由3家上升到11家,這些企業全部是國有及國有控股公司。2003年中國企業聯合會推出的我國企業500強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公司共有368家,占總數的73.6%,資產占總數的96.4%,利潤占總數的8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蔡县| 舞钢市| 成武县| 龙南县| 古交市| 汉川市| 营山县| 于都县| 五华县| 旬阳县| 子长县| 昔阳县| 钟祥市| 南靖县| 南昌市| 上蔡县| 宁津县| 宁海县| 新昌县| 襄樊市| 贵港市| 康乐县| 壶关县| 克拉玛依市| 海宁市| 哈密市| 邢台市| 东方市| 兴和县| 思南县| 芜湖市| 汉源县| 溧阳市| 宕昌县| 乌兰察布市| 图木舒克市| 攀枝花市| 浏阳市| 扬州市| 修文县| 敖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