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小程序的力量
小程序可以抽象地理解為基于超級APP微信的Web化解決方案。在小程序之前,微信的公眾號、今日頭條的頭條號、百度的直達號都是類似的解決方案。只不過,小程序是目前為止應用領域最廣泛、場景技術能力最強的,算得上質的飛躍的解決方案。通過微信作為流量入口,小程序旨在做一個移動場景下的超級鏈接工具。微信則可以拿小程序作為突破口成為一個類操作系統。
小程序最可能顛覆的兩類產品:第一類是移動端的競爭對手,例如,百度直達號、支付寶;第二類是PC端的搜索引擎和很多個人網站。正如張小龍所說,理解小程序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參照PC時代的網站,說明小程序在功能上可以某種程度上替代PC時代的很多網站。小程序顛覆這兩類互聯網業態的主要力量來自兩個方面:信息獲取能力和場景鏈接能力。
1.2.1 信息獲取能力
信息獲取能力原本是Web時代門戶網站、搜索引擎最核心的能力。公眾號一役,很大一部分門戶網站和媒體類APP都退出了互聯網舞臺。但除了新聞資訊以外的其他各類生活信息,還是需要依托搜索引擎的,所以搜索引擎一直從Web時代存活到移動互聯網時代。
但微信小程序加上微信內搜索,基本可以滿足用戶生活信息獲取的需求。這對百度等搜索類企業的影響將是巨大的。微信內部搜索是由其收購的搜狗團隊來做的。搜狗雖然在搜索引擎領域地位不如百度,但就微信內部的生態來看,小程序批量起來后加上內置的搜狗搜索基本等于Web時代的百度和網站的關系,而且很多中小網站也會開始做小程序,微信替代百度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
最主要的是,微信基于百度的前車之鑒可以把搜索的體驗做得更好。百度面臨的很多已經社會化的問題,微信可能就不會遇到了。一開始微信就嚴格限制小程序搜索,也不做干擾用戶的任何推薦。單憑這一點,微信內搜索的用戶體驗會明顯好于百度。只要小程序的體量足夠大,用戶會越來越愿意基于微信搜索而滿足信息獲取的需求。
張小龍公開表示,微信不會做蘋果的App Store,微信做的只是一個工具。但是,一旦這個工具強大到可以替代搜索成為用戶獲取信息的入口,互聯網的格局肯定會有所改變。
在微信內部通過搜索打開小程序的路徑只有兩個:一個是用戶記住名字直接搜,與搜域名或網站名稱是一個道理。小程序也有ID號和名稱,一個是搜索相關關鍵詞,這個和在百度上搜索關鍵詞是一樣的道理,但是微信根據搜索的關鍵詞到底如何做排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是,百度以下兩個弊病在微信里基本不會看到。
1.過度商業化
過度商業化帶來的問題很明顯,導致用戶體驗不好。如果在百度上搜某個品牌,通常第一時間出現的不是這個品牌的官網,而是競品購買關鍵詞之后顯示出來的廣告。這個很明顯是不正當競爭的一種表現形式。
百度最大的問題是什么?不是未來十年的商業變現,也不是百度集團的估值會下降,而是百度最初始時的核心價值“給用戶輸出精準的搜索結果”現在已經很難實現了。越來越多的用戶已經不相信百度的搜索結果了。
根據張小龍目前的公開表態,短時間內微信也不大可能通過搜索排名做商業化的變現,要最大限度地考慮用戶體驗。換句話說,微信短時間內不會利用搜索排名掙錢。
2.排名機制有漏洞
無論是早期的“黑帽玩法”,還是現在的各類SEO玩法,其實都是一種排名機制的漏洞,用戶基于搜索排名得到的信息很多是經過技術處理之后的結果。在搜索排名的機制上,微信會利用好手頭的大量用戶社交數據和未來海量小程序沉淀的數據做更科學、更精準的推薦。微信的數據體量和其掌握的數據分析技術,足矣讓微信最終成為一個龐大的數據公司。
1.2.2 場景鏈接能力
在小程序上線以前,微信的場景鏈接能力就比較強,但是還沒有能力鏈接絕大部分場景。場景鏈接能力是一種打通用戶和服務的能力。移動互聯網時代崛起的很多APP都是打通用戶和生活服務的平臺。小程序的崛起會給這些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
張小龍最看好小程序的能力就是場景鏈接能力,甚至還為此表態,微信拒絕成為平臺,只做工具,以此強調微信的工具屬性,這個工具屬性在小程序身上就是鏈接場景。移動互聯網上半場的主要新興商業模式都是圍繞場景鏈接來的,線下用車場景造就了“滴滴打車”,出差住賓館的場景造就了“去哪兒”,辦公室、家里叫外賣的場景造就了“美團”“餓了么”。小程序會加速提升整個移動互聯網鏈接場景的能力。
在張小龍看來,所有的應用程序應該是一種無處不在,可以隨時訪問的狀態。廣為流傳的張小龍關于小程序的解讀——“什么是小程序?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觸手可及的夢想,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就能打開應用,也實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不用安裝太多應用,應用隨處可用,但又無須安裝、卸載。”鏈接一切場景,并不是微信和它的小程序一家可以完成的。但就目前來看,微信小程序肯定是未來所有超級APP中最強的場景鏈接工具。
隨著上網工具從手機慢慢變成VR設備等其他智能移動設備,移動互聯網會進入下一個形態中。小程序這種用完就走的特性,優勢可能會更加明顯。張小龍曾經暢想智能眼鏡的未來——“當眼鏡變得非常智能化的時候,可能整個PC或者計算機的系統會藏在一副眼鏡里面,它的屏幕可能比我們現在的手機屏幕還要大,甚至比PC的屏幕還要大。不過這可能是十年以后的事情了,十年以后的技術可能可以做到把一個非常大的屏幕投到視網膜上,我們通過眼鏡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大的完整屏幕,日常我們就戴著這樣一個眼鏡到處跑,大家想一下這樣一副眼鏡是什么樣的系統在運行?當我想到十年以后的場景,我會想那個時候眼鏡背后的系統、它的應用程序的使用方式應該跟現在不太一樣了。我對它的期望是什么呢?我更加希望的是眼鏡里面不要再給我一些安裝應用程序這樣的過程,因為那樣很不自然,也不方便,我更加希望我的眼睛看到哪里,相關的應用程序就到哪里。舉個例子,假如我看到房間里面的一盞燈,我想讓這盞燈關掉或者打開,當我透過這樣一副很智能的眼鏡看到這盞燈的時候,我會希望在那個燈的上方出現一個虛擬的開關,我甚至可以用眼鏡去控制這樣一個開關。那個開關是什么東西?它其實是出現在真實物體上面的一個應用程序。當我看到這盞燈的時候,它的開關應用程序就自動出現了,同樣的,你可以想象非常多的場景。當你走到一個公園的門口時,可能公園門口會出現公園門票的應用程序,也就是說當你看到任何一個眼睛能看到的實物時,這個實物背后的信息和應用程序都會自動浮現,你通過眼鏡或者別的方法控制這樣的應用程序,去啟動它,去運行它。”
這是對未來的想象,但其實技術上已經完全可以實現了。只不過和很多技術一樣,從人類開發出來到用戶接受,再到商業化普及需要多長的路要走,很難預測。但可以預測的是,當微信和它的小程序在短時間內將信息獲取能力和場景鏈接能力基于手機無限放大后,便足矣改變這個時代并引發商業領域和生活領域的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