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微信小程序
2.3.1 超級鏈接器
小程序是微信生態中最重要的一個產品。微信小程序的初心是彌補公眾號的不足,和其一起完善微信生態。但之所以被這么多的創業者追捧,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微信小程序在為用戶提供服務的能力上可以替代絕大部分APP。
張小龍說小程序不是為了替代APP而生的,最初的想法是為了滿足用戶產生的特定需求。這個特定需求是什么呢?張小龍是這么表述的:“回顧了PC這些年的變化,在沒有互聯網的PC時代,其實企業是很難通過不聯網的PC去提供服務的,當時我記得有一個企業做了一個PC機的程序,那是最早的一個表格軟件,但是這樣的軟件非常少,因為絕大多數的企業沒有能力去把其服務做成一個PC時代的軟件提供出來。”
“直到有了互聯網,才改變了這個局面,互聯網的出現使所有的企業都能建立自己的網站,通過網站把自己的服務放到網上,讓任何可以上網的人都能訪問的到,所以在PC互聯網的時代,改變這個世界的并不是有更多的應用程序出現,而是有更多的網站出現了,并且在這個背景下誕生了非常多偉大的互聯網公司。”
“很快,當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的時候,以前通過網站提供服務的企業開始選擇通過手機端的APP去提供服務,很多企業都做了這樣的嘗試,大家去做手機端的APP,然后推薦用戶去下載他們的APP。但是現狀并不像這些企業所想象的樣子,在手機時代用戶獲得了更便利的使用方式,也是更懶的使用方式,越來越多的用戶更多的只愿意每天只使用那么幾個APP,而不愿意去下載或者使用很多APP,這一點與PC互聯網時代很不一樣,PC時代你打開計算機以后,要訪問一個網頁是很快捷的,你可以從一個網頁跳到另外一個網頁,大家每天在計算機前面花更多的時間是在瀏覽器上,但是在智能手機時代,打開瀏覽器的頻率會越來越低。可能以前一天你要訪問20個網站,現在你不會在手機里面打開20個APP,或者為了了解一個企業的服務去下載這個企業的APP,大家不會這樣去做。”
“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企業會發現他們在智能手機時代反而不如像PC時代那樣更方便地通過一個網站來解決所有的問題,通過一個網站把所有的服務放到線上去,這也是為什么公眾號出來的時候,很多的企業發現公眾號可能是一個比他們做APP、做網站更好的方式,通過智能手機把服務提供給用戶。所以公眾號的出現是特別令人高興的事情,例如對于餐廳來說,即使在PC互聯網時代,這些餐館也沒有辦法把他們的服務放到網上去,讓別人可以訪問到。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公眾號的缺陷,公眾號基于訂閱和推送的關系,對一個餐館來說它更多的精力放在怎樣能夠收集到更多顧客的名單,它的驅動力在于它怎么樣才能夠給每天來餐館的人推送消息,去發送一些促銷信息。公眾號在這里就變成了客戶關系管理或者說是一個消息推送器的角色,這樣的角色與PC時代通過一個網站提供服務是有很大不同的,一個網站并不能給用戶推送消息,所以它并不會騷擾到用戶,但是它又希望獲得服務的人能很方便地訪問到,從這里可以看出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對于大多數的企業來說,他們缺少了一種有效的載體,甚至還不如PC互聯網時代那么方便,通過網站可以很方便把他們的服務線上化。”
張小龍講這么長一段話,就是想告訴大家小程序想解決的這個特定需求就是在手機上更高效地實現服務線上化。對于用戶而言做到價值直達,對企業而言,可以實現鏈接用戶路徑最短。在張小龍看來這是非常大的需求,而且沒有人去做。本書第1章就分析了這個問題,其實不止一家企業發現這個龐大的需求也嘗試著去做過,只是沒有做好而已。不過客觀地說,微信可能是國內第一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進而滿足用戶需求的互聯網產品。
之前說過,微信未來的核心價值是成為一個超級場景鏈接器,而張小龍也認為小程序比以往任何一種鏈接器都要出色。為此他舉了一個例子:
“記得上一次去深圳機場的時候,注意看了一下深圳機場兩邊的廣告牌,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深圳機場的廣告牌上80% 都有二維碼,這個二維碼是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這個很有意思,因為我們回顧一下在PC互聯網時代,那個時候的廣告牌其實一般會印一個自己的網站地址在上面,它是一個標配。上次我在深圳機場看到的情況,我自己也很高興,因為公眾號的二維碼變成了廣告牌的標配,取代了以前的網址。但是讓我稍微不太高興的地方在于,我看到這一面廣告,想了解它的服務的時候,卻需要去訂閱這個公眾號,成為它的‘訂戶’,收到它的推送消息。以前的廣告牌會貼一個自己的網址進去,讓用戶自己去它的網站看一下它有什么樣的服務,這是有很大不同的。”
“我認為一個廣告牌不應該在下面貼上用來訂閱的號,它應該貼的是可以立即展現服務的鏈接,這個展現服務的鏈接應該就是類似于小程序的形態,因為看到這個廣告的人并不是說我要訂閱你的公眾號,收到你的推送,而是說我想體驗你的服務,或者我想立即了解這個廣告背后的信息,我認為這樣一個使命是應該小程序去實現的,就是每一個信息背后,包括廣告牌背后包含的應該是我去掃一下,立即就獲得它的信息,或者立即啟動了一個小程序,就像以前我們訪問一個網站一樣,只不過我們通過掃二維碼的方式取代了輸入網址的方式。從用戶的角度來說,這樣一種方式才是用戶所需要的。”
在張小龍看來,這些大量存在的線下場景,作為鏈接工具的小程序要遠比公眾號、網站更好。當然APP就更不用說了,掃描之后費時費力地下載和注冊過程可能還不如公眾號的體驗好。這樣一種鏈接工具和Web時代的網站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鏈接工具明顯不同于公眾號和APP,首先不需要關注和下載,而是可以直接提供服務;其次鏈接路徑非常短,通常就是掃描、搜索后就直接跳轉服務頁面。把小程序想象成是PC時代的一個網站,會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小程序。只不過不同于網站的是,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小程序有移動化、社交化、場景化的天然優勢。
Web時代的入口是瀏覽器、搜索、門戶網站,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入口是二維碼。在張小龍看來“PC時代我們通過網站來獲取服務,確實,我們要先找到這個網站,所以搜索框在當時特別重要,但是在智能手機時代,我們要獲取更多的是跟線下有關的服務。其實就目前手機技術的實現來說,可能通過掃二維碼是最簡易的一種方式,跟周邊產生聯系,并且獲取服務。所以二維碼在微信里的重要性一直都很高,從添加好友到訂閱公眾號等,它都是微信里的一個基礎入口,掃一掃也是微信里一個非常基礎的功能,掃一掃甚至變成了微信去觸達周邊的一個最基本的方式。”
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從網站到小程序,其實本質沒有改變,只是用戶體驗有質的飛躍。張小龍對小程序的期許是這樣的:“本質上來說,我們更希望在智能手機里,用戶可以更快捷地獲取服務,但是他的體驗又比網站要好很多,同時它的麻煩程度又比去下載一個APP要好很多,它不像下載一個APP那么麻煩,這個就是小程序的定位。基于這個定位可以看出小程序的特性:無須安裝、觸手可及、用完即走、無須卸載。”
1.無須安裝
其實在PC時代的后半場,Web服務就是無須安裝的。之前講過,相對于前半場個人PC軟件為王的時代,Web服務有天然的優勢。所以PC軟件越來越走下坡路。小程序之于APP,就像Web服務之于PC軟件,都是用戶體驗上的一個極大的提升。
2.觸手可及
這個源于比爾·蓋茨寫的一本叫《信息唾手可得》的書,這是比爾·蓋茨在互聯網剛剛出現的時候寫的一本書。張小龍對這本書比較推崇,認為小程序就可以做到信息唾手可得。而在我看來,小程序除了信息可以唾手可得以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在未來某日實現服務觸手可得。
張小龍舉了幾個觸手可得的例子:“我們看到一盞燈,我們想要去控制它,可能我們只需要用智能手機對著它掃一下,然后控制這盞燈的應用程序就已經啟動起來了,在我的手機里,我直接使用它就可以了。在類似博物館這樣的場景里,用戶可以在一些不同的內容前面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獲知當前物體背后的信息,這都是觸手可得。”
不過在我看來,創業者在用產品詮釋觸手可得時,可能會像公眾號一樣超出微信的期待。
3.用完即走
關于用完即走,張小龍和微信團隊在很多場合都反復提起。他為此舉了形象的例子:“例如,我們到一個餐館,我們可能想排隊或者點一下菜,我們并不需要去下載這個餐館的應用程序,只需要在餐館掃一下它的二維碼,就啟動了這個餐館的小程序,我們可以立即在小程序里排隊或者點餐。當我做完這些事情,吃完飯并不需要卸載這個應用程序,當它不存在就可以了,是一種真正用完即走的狀態。”其實用完即走的前提還是不用關注小程序的產品形態導致的。
4.無須卸載
這個其實是多余的解釋,既然無須安裝,當然是不用卸載。
分析完這四點,其實可以知道小程序和公眾號、APP最大的不同和優勢是什么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微信生態中最重要的一款產品,必然會給用戶帶來完全不同的體驗,也會帶領微信甚至整個互聯網進入一個全新時期。
2.3.2 小程序大事記
2016年1月11日
當天,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Pro版中首次發表公開演講,微信官方正式宣布正在開發應用號。張小龍將其稱為“微信新的形態”。
“我們希望存在一種新的公眾號形態,這種形態下面用戶關注了一個公眾號,就像安裝了一個APP一樣。他要找這個公眾號的時候就像找一個APP,在平時這個號不會向用戶發東西,所以APP就會很安靜地存在那里,等用戶需要的時候找到它就好了。”
同日,發布微信Web開發者工具,開發者可以通過該工具在計算機上模擬訪問微信內網頁,方便地進行開發和調試,小程序的開發集成環境(IDE)的雛形就源于此。
2016年1月20日:WeUI發布
微信發布自己的網頁設計樣式庫——WeUI,開發者可以使用它快速開發出符合微信UI界面標準的網頁。
最初版本的WeUI包括按鈕、表單、Toast提示、對話框、進度條等多種預置樣式。小程序設計規范的雛形就來自WeUI控件樣式庫。
2016年4月19日:微信內置瀏覽器升級
微信更新微信Web開發者工具至0.5.0版本,該版本的開發者工具支持遠程調試。同時,微信宣布Android版微信內置瀏覽器升級為X5 Blink內核。這種內核可以讓微信內瀏覽器具有更好的HTML 5/CSS 3支持性能和強大的渲染能力,同時提供了硬件狀態檢測功能。
2016年9月22日:小程序發布內測
應用號更名為“小程序”,并陸續發放內測邀請。在官方邀請函中,微信這么表述: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開放能力,開發者可以快速地開發一個小程序。小程序可以在微信內被便捷地獲取和傳播,同時具有出色的使用體驗。
2016年11月3日:小程序開放公測
小程序進入公測狀態。期間所有企業、政府、媒體和其他機構都可以登記注冊小程序,并將完成的小程序提交審核,審核通過的小程序暫時不能公開使用。
2016年12月16日:WeUI.js框架發布
WeUI. js是一種特殊的前端框架,它允許開發者直接引入,并可以直接使用符合小程序UI標準的組件元素。同時,框架體積非常小,開發者幾乎不需要擔心引入框架需要造成額外的代碼壓縮工作量。
2016年12月28日
張小龍做微信PRO公開課,全面解讀微信小程序的理念。宣布小程序上線時間為2017年1月9日。
2017年1月9日:小程序正式上線
歷時一年,小程序終于上線了。可以看出,微信團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為小程序的上線做足了準備。從應用號的半遮半掩到如今小程序的熱鬧非凡,這開啟新時代的一年值得所有互聯網人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