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進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的解決機制 (部門行政法叢書)
- 余凌云
- 1084字
- 2020-11-28 20:54:06
(二)汽車時代帶來的問題
在美國,1900年僅有8000輛汽車,汽車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是一個傳說(hearsay)。1930年是一個拐點,從1920年的9239161輛激增到125531999輛。之后,每年以1000萬~2000萬輛的基數猛增。到2010年,平均每千人中就有834人擁有登記機動車(registered motor vehicles),加拿大為629人。該比例之高,在美洲居于前列。北美洲的機動車數量占整個美洲的近66%。
雖晚于歐美,也不及日韓,但中國也迎來了汽車時代。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開的統計數據顯示,近五年機動車年均增量1500多萬輛,駕駛人年均增量2000多萬人。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64億輛,其中汽車1.54億輛;機動車駕駛人突破3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超過2.46億人。全國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25輛私家車。駕駛人數量位居世界第一,汽車數量居世界第二位。
汽車時代賦予了“衣食住行”中的“行”更多現代化色彩,人們出行更加便捷,時空距離驟然縮短,出行安全日益突出。可以想見,人的出行,離不開路,更撇不下車,道路交通事故頻發也就自然不過的了。在美國,每年平均80萬起,死亡率比朝鮮戰爭幾乎高出7倍。死亡人數相當于美軍兩個師(equivalent of two Army divisions of Americans),
比如,1958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達到37000人,受傷1500000人,經濟損失5500000000美元。
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也躍入汽車時代,人身損害案件飆升,1971年沖到戰后的頂點,達12624起。
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近124萬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2000~5000萬人遭受非致命損傷。
筆者一直想找卻找不到全國每年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的總數。2014年,適逢《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10周年,我們從一組報道中發現了這樣一組數據,全國道路交通事故從2003年的66.7萬起下降到2013年的19.8萬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從10.4萬人,下降到近5年保持在6.3萬人左右,重特大交通事故從2004年的55起下降到2013年的16起。上述統計是為彰顯成就,顯然僅統計了法定要求上報的道路交通事故,而大量頻發的、通過自行協商、快處快賠解決的道路交通事故,應該不在統計之列。否則,數量之大,恐難以估算。倘若它們全都涌進法院,法官即便累死,也應接不暇。而且,交通事故的井噴,讓城市交通變得更加脆弱,哪怕是一起輕微的刮擦事故,也極易造成擁堵。
如何實現道路交通的安全與暢通,如何快速公正地解決事故糾紛,先是美日,后是我們,都成為一個無法回避、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這又是一個宏大的話題。事故糾紛的解決,從價值取向上,不僅包含公正、權利保障,還有交通效率。從涉及領域看,貫穿著技術的、管理的、法律的層面。從法律的視角,又包括刑事的、民事的與行政的責任追究。從過程看,還關涉調查取證、責任認定、保險、調解、訴訟等機制。就筆者所擅長的學科領域,根本無力涉獵這么寬泛的選題,必須小心界定本書的研究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