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跨界人生(第二卷):講述51位跨界人士的故事
- 跨界俱樂部
- 3340字
- 2020-11-28 16:55:47
折騰,只為尋找真正的自己
彭雨田

跨界關鍵詞
文藝專業 人力資源 專職培訓與人才發展管理
“活著,就是要折騰”。我很喜歡這句話,任何不經過折騰的人生都是平淡無味的。至2016年,我大學畢業整十年,回顧十年走過的路,讓我小確幸的不是職場上取得的小成績,而是因三次跨界找到了我真正熱愛的、愿意終其一生付出的“事業”。
在《功夫熊貓3》這部電影里,阿寶一直都在尋找那個真正的“自己”,這讓我想起邏輯層次模型中提到的身份層,即“我是誰”。相信每個人都會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我也是帶著這樣的疑問,不斷嘗試,尋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尋找的過程不僅需要勇氣挑戰自我,還需要堅持,對方向、目標的堅持!正是有了這些思考、經歷,也才有了我的跨界故事。
一、“曲線救國”,由文入藝
小學至高二,我幾乎都是捧著武俠小說度過的。因此我很愛文學,以至于那時心中萌發的唯一夢想就是當一名作家。夢想很豐滿,然而現實很骨感。我想,你一定知道那個悲催的結果了……因為只有語文成績突出,物理、化學、數學對我來說就是天書,連英語也是全然落下,這一切的一切,帶來的唯一后果就是:高考可能無望、大學可能無緣吶。
在即將結束高二學習生活的時候,某一個黃昏,我獨自走在校園圍墻外面的小路上,滿面愁容,想著考大學的事兒。走著,走著,迎面走來一個中年男子,見我一幅有心事的樣子,于是,他就主動找我攀談。從我的回答中,他得知了我的困惑,說了這樣幾句話:“路,是人走出來的;此路不通,或許可以想想別的路。想想看,還有沒有其他的路可以選擇?”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想到了學校特長班(美術、體育、音樂專業的特長生)。雖然,那時的我很不屑藝術特長生,然而,這倒不失為是一個“曲線救國”的好選擇。于是,也就開始了一段(哦,不對,應該是很長一段的)藝術生涯。
為了順利考入大學,高三那一年,可謂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視唱練耳是反復聽、寫;一首鋼琴曲不記得練習了多少遍;一首歌不知重復唱了多少次……學習的熱情簡直要高于看武俠小說了。藝海有路勤為徑,2002年,我順利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大學四年,除專業學習外,我仍然保持著對文學的興趣,經常看些雜志、散文、小說,充實而有趣。轉眼間,即將迎來畢業找工作季,于是乎,又是一陣陣愁……愁的是沒有方向,愁的是不想當音樂教師。不想每天和初中生一起彈琴、唱歌,總認為這樣的事似乎更適合女孩子。于是,在實習期結束后,我決然地丟掉了自己的專業,轉而向職場圈邁進。就這樣,開始了我人生中的第二次跨界。
二、跨界雖不易,然樂在其中
2006年年初,我一個人打起背包,毅然南下,順利進入了一家行業地位不錯的鞋服上市企業,從文化建設、活動策劃做起(專業優勢,嘻嘻),而后負責培訓、招聘等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就這樣,毫無準備地進入了人力資源圈。對于管理零認知、零基礎的我而言,一開始真的不適應,無從下手,鬧出的笑話可不少。比如,經常聽到一些專業名詞,礙于面子不敢問領導,造成了理解偏差;經常策劃一個項目,丟三落四,考慮不周;經常上臺講著講著忘詞……
然,曾國藩的故事告訴我:勤能補拙。為此,剛開始的兩年職場時光,我幾乎周末不休,不是在書店,就是在去書店的路上。遇到不懂的,及時請教同事、領導;每次工作完畢,我都會反思、總結。
如果說,第一份工作是入門、打基礎,那么,第二份、第三份工作經歷,讓我感到了自我的飛速成長,而這背后,離不開貴人相助。好的領導,會使你開闊眼界,擴大視野,能給你專業上的指導,能教你學會如何有效思考,能影響你的為人處世……反過來,好領導的指導又能激勵自我不斷地實踐、學習、總結。
有句話說得好:越努力,越幸運。在接下來長達五年的職場生涯里,我遇到過兩位給我莫大幫助的好領導。讓我在不錯的平臺上歷練,給予我工作上的有效指導與反饋,分享他們的學習方法。在此,借這樣的機會,特別感謝給予我幫助的領導。也就是在這五年里,我從一個職場小白、菜鳥,成長為一個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回顧第二次轉型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我認為堅持付出、找到樂趣、貴人相助,是快速提升自我價值的關鍵因素。
三、因一本書,引發了我第三次跨界
經歷了近七年的打拼,總算是小有成績。可我總覺得這些都只是為了生存、為了地位、為了所謂的社會化標準,并不是我真正尋找的方向,并不是值得我為之奮斗一生的有意義的事。直到有一天,看到一本書,顛覆了我對人生的認知,也正是這本書,才有了我的第三次跨界故事。這本書叫《此生為何而來》,由社會心理學家、斯坦福教授邁克爾·雷所著。通過這本書,我才知道,什么是人生的最高目標?所謂的社會化目標(次佳)又是什么?于是,我陷入了一段長時間的深入思考……
我的最高目標是什么?讓我終其一生奮斗的有意義的事是什么?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上海的一家化妝品公司約我面試,面試的崗位是培訓與人才發展經理,經過一次面試我便順利通過。于是,我開始了專職培訓與人才發展管理工作,當然,這也就是我第三次的轉型。說到這,有人會有疑問,你不是還在做人力資源工作嗎?沒錯,是人力資源的工作,但對我來說,做全模塊人力資源管理和專職培訓與人才發展差別非常大,盡管原先負責過培訓管理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而轉為專職后,我關注的是專業領域的深度,關注的是如何用專業技術幫助員工成長,如何用教練方式、導師輔導方式,幫助員工提升績效,關注的是如何讓學習連接幸福,連接績效。
所以說,關注的角度不一樣了,專業領域的深度也不一樣了;最為重要的是,當我真正地深入進去,才發現,這才是我愿意為之奮斗一生的,才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事,這也是《此生為何而來》書中提到的最高目標。下面,與您分享發生在我第三次轉型期的一些真實經歷。通過這些經歷,也許您能更加體會到我為何說這便是我的最高目標了。
我覺得,作為培訓從業者,首要的條件就是要熱愛學習,我一直跟內部講師講這樣一句話:“做培訓的,個人的成長速度一定要快于組織的發展速度。”為此,我也是身體力行,每天八小時的工作時間外,還在進行瘋狂的學習。我平均每年閱讀60本書(其中培訓學習領域40余本,管理和領導力領域20本),每本書看完,都會做內部分享。經典的書通常反復讀三遍以上,并且做筆記,然后實踐、驗證、升華,平均每周至少兩次參加圈內活動、各種交流,大家一起討論專業,交流經驗,分享心得;平均每周至少一次分享、授課,提高自己的授課技巧;平均每天閱讀不少于10篇高質量的專業文章……
這兩年里,我極大地拓展了同行人脈,認識了很多圈內大咖,聽了他們的課程,收獲了他們的學習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讓我少走了一些彎路。一萬小時的積累,其背后是有策略的。不是量達標了就能成為專家,而是需要正確的方法。每次聽大咖們的分享,我都會工工整整地記筆記,把學到的方法,及時實踐、定期復盤。與此同時,我還會把每位大咖的方法、經驗加以整合,形成自己的一套體系。比如《如何高效讀書——萃取間接經驗》,我就在拆書法、快讀法、主題閱讀法等基礎上進行了整合,形成了我的個人高效讀書六法。再如,我根據我的經驗,梳理形成了高效學習的五大方法。
這兩年里,通過我的精心策劃、細心推動,培養了近50名內訓師,培養了30名新任經理、主管,輔導了60名帶教導師,推動了N次內部經驗分享……
以上,主要是與讀者朋友分享我的快速學習方法和實踐的成果。然而,對我來說,第三次跨界的真正意義卻不在于此。真正的內心富足,是這份工作背后的意義。我知道我不再是以完成任務、追求生活品質為目標,而是真正享受這個過程,享受幫助別人成長的那份喜悅。
四、關于未來的暢想
《場景革命》一書中提到,跨界即連接。在互聯網的時代,我們不僅需要工匠精神,同時也需要有跨界連接、跨界學習、跨界創新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符合這個開放時代的精神。關于我的未來,我想我仍以幫助他人成長為目標,或以培訓師的角色、或以教練的角色、或以內部人才發展顧問的角色……做好這些,我想心中要時刻把這些作為自我的最高目標,懷揣著大情懷,腳踏實地。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我的跨界故事也許不是最精彩的,但希望能給您帶來一些幫助。最后,用一首打油詩給我的跨界故事畫一個句號:
跨界即連接,事業需情懷。
幫助人成長,人生充滿愛。
跨界感悟
折騰+堅持=精彩
勇氣+行動=機會
付出+貴人=成長
有意義+內在富足=最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