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綠汀與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研究
- 徐科銳
- 1376字
- 2020-11-28 16:19:11
二、賀綠汀出生時期的音樂美育思潮
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是王國維與蔡元培。“美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它存在的最終目的是要明確美的載體是什么,即通過什么表現出來。它的發展也必然會推動社會的進步,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音樂是美育的主要載體之一,如王國維曾提出音樂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美育”思潮貫徹在學堂樂歌之中,與之相伴發展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學堂樂歌之前,音樂界關于“中”和“西”的爭鳴,最終指向了“美”,也引發了大眾對音樂或者其他藝術的本體的思考。“美育”能夠得到普遍的認同,也就避免了中西討論或爭鳴陷入尷尬的境地,那時的音樂藝術確實有傳播功能,不可否認學堂樂歌的作品具有“美”的和愉悅人心的功能價值。從文化思潮來看,五四運動前期,蔡元培在《新青年》雜志發表了具有深遠影響的《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對國人在精神信仰方面給予了幫助。在封建統治2000多年的制度瓦解時,國人精神上的奴性與自由意志發生了根本性的碰撞。“美育”的教育功能被蔡元培等人視作承載先進思想的武器。這在根本上是與振興民族大業息息相關的,如他在國立音樂院開院典禮上所述:“只要教學者及辦事人,皆以一番熱忱毅力,相策相輔,黽勉精進,則必日起有功,學者濟濟,術業成就,可拭目以待。”《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發表標志著中國知識界、教育界對教育以及美育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新文化運動早期科學精神與理性主義崛起的鮮明反映。美育思想從此不僅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社會教育中漸入人心的新觀念、新風尚,并最終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蔚然成風,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藝術教育包括音樂教育與新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美育與美學理論的結合,是具有科學性的。具體來說,一方面“美育”的概念產生于近代德國資產階級,經鮑姆加敦、康德和席勒的闡述后,具有一定的實踐與歷史研究基礎;另一方面,美育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它的研究范疇擴大到教學領域,更寬容地包含許多具體層面。蔡元培的眾多舉措和文章的發表,是基于時代作用于一個教育家的精神意志的顯現,在他的“美育”概念的脈絡中,他對于家庭教育、學校美育以及社會美育都提出了全面的設想和構造。蔡元培的思想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的,與其說這是他內在意志的一種體現,不妨說,“美育”本身的意義在于對整個社會、整個民族精神層面的貢獻,且客觀上它實現了作為有利的“武器”的價值。就像賀綠汀參加廣州起義和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的大量作品,都是在表達自我情感的同時,去鼓舞戰士保家衛國。歷史上任何一個事件的產生都存在必然性與偶然性,在特定時期出現的特殊思潮,影射了一個國家發展中存在的必然和偶然,那些優秀的民族性的顯現,是對歷史某個階段的必然闡釋。它的作用可能是微乎甚微抑或波瀾壯闊,無論是以完整的姿態出現還是淡出,它內在的輻射力都是存在的,蔡元培在學堂樂歌剛剛起步的情況下,把美育教育融入具體的實踐中去,起到了重要的傳播作用以及使國人自省的精神救贖的作用。他的一系列文章如同每一時期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推進和貢獻一樣不可磨滅,雖然有人評價其矯枉過正,過分追求形而上的理念,但是對于那個時期的國人來說,在特定時代產生的美育思潮始終是帶動音樂文化、音樂教育向前發展的,像蕭友梅、黃自等人的音樂教學乃至美學思想都受到這一時期的音樂思潮的影響,而他們對賀綠汀的影響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