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變化

古人綴文,最忌復沓。劉勰之論練字也,戒同字相犯,是其事也。欲逃斯病,恒務變文。《左氏傳》于同一篇中稱舉同一人者,名字號謚,錯雜不恒,幾于令人迷惑,斯為極變化之能事者矣。

一、能動的變化

甲 名詞

子 私名

天 人名

(一)

《左傳》僖公元年云:冬,莒人來求賂,公子友敗諸酈,獲莒子之弟挐。非卿也,嘉獲之也。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

樹達按:季友即公子友也。

(二)

又僖公十年云:丕鄭之如秦也,言于秦伯曰:“呂甥、郤稱、冀芮實為不從。若重問以召之,臣出晉君,君納重耳,蔑不濟矣。”冬,秦伯使泠至報問,且召三子。郤芮曰:“幣重而言甘,誘我也。”

樹達按:郤芮即上文之冀芮也。

(三)

又僖公十五年云:晉侯使郤乞告瑕呂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朝國人,而以君命賞。”且告之曰:“孤雖歸,辱社稷矣。其卜貳圉也!”眾皆哭。晉于是乎作爰田。呂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將若君何?”

樹達按:子金即瑕呂飴甥,其字也。又稱呂甥。

(四)

又僖公十七年云:齊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皆無子。齊侯好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長衛姬,生武孟;少衛姬,生惠公;鄭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華子,生公子雍。公與管仲屬孝公于宋襄公,以為太子。雍巫有寵于衛共姬,因寺人貂以薦羞于公,亦有寵,公許之立武孟。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內寵以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虧,孝公奔宋。

樹達按:衛共姬即長衛姬,公子無虧即武孟,易牙即雍巫,皆一人二稱。

(五)

又僖公二十四年云:狄人歸季隗于晉而請其二子。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余辭。

樹達按:子余,趙衰字也。

(六)

又宣公四年云:初,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為大慼。及將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無及于難!”且泣曰:“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及令尹子文卒,斗般為令尹,子越為司馬,賈為工正,譖子揚而殺之。子越為令尹,己為司馬。子越又惡之,乃以若敖氏之族圄伯嬴于□陽而殺之,遂處烝野。將攻王,王以三王之子為質焉,弗受,師于漳澨。秋七月戊戌,楚子與若敖氏戰于皋滸,伯棼射王汰辀,鼓跗,著于丁寧;又射汰辀,以貫笠轂。師懼,退。王使巡師曰:“吾先君文王克息,獲三矢焉,伯棼竊其二,盡于是矣。”鼓而進之,遂滅若敖氏。

樹達按:越椒,椒,子越,伯,同一人也,四稱。斗般,子揚,同一人也,二稱。賈,伯嬴,同一人也,亦二稱。

(七)

又襄公六年云:宋華弱與樂轡少相狎,長相優,又相謗也。子蕩怒,以弓梏華弱于朝。

樹達按:子蕩即樂轡也,變稱。

(八)

又襄公九年云:冬十月,諸侯伐鄭。庚午,季武子、齊崔杼、宋皇鄖,從荀罃、士匄,門于□門,衛北宮括、曹人、邾人,從荀偃、韓起,門于師之梁,滕人、薛人,從欒黡、士魴,門于北門,杞人、郳人,從趙武魏絳斬行栗。甲戌,師于氾。令于諸侯曰:“修器備,盛糇糧,歸老幼,居疾于虎牢,肆眚!”圍鄭,鄭人恐,乃行成。中行獻子曰:“遂圍之,以待楚人之救也,而與之戰。不然無成。”知武子曰:“許之盟而還師以敝楚人。吾三分四軍與諸侯之銳以逆來者,于我未病,楚不能矣,猶愈于戰。暴骨以逞,不可以爭。大勞未艾,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諸侯皆不欲戰,乃許鄭成。

樹達按:中行獻子即上文之荀偃,知武子即上文之荀罃也。又按:章學誠《文史通義》卷四《繁稱篇》云:“嘗讀《左氏春秋》而苦其書人名字不為成法也。夫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此則稱于禮文之言,非史文述事之例也。《左氏》則隨意雜舉而無義例,且名字謚行以外,更及官爵封邑焉。一篇之中,錯出互見,茍非注釋相傳有受授,至今不識為何如人。是以后世史文莫不鉆仰《左氏》,而獨于此事不復相師也。”按以實用言之,章說誠是矣。然作《左氏傳》者意在求美,后人之誤解與否,非所計及,其求美之意之切,亦可推見矣。

(九)

金文《公貿鼎》云:叔氏吏(使)安?白(伯),賓□馬轡乘,公貿用□休鮮,用乍(作)寶彝。

樹達按:與公貿為一人,名□字公貿也。

地 國名

《孟子·梁惠王下篇》云: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句踐事吳。

樹達按: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三《鬼方昆夷□狁考》云:“據《大雅·綿詩》本文,則太王所事正是混夷。此《詩》自一章至七章皆言太王遷都筑室之事,八章云:“柞□拔矣,行道兌矣,混夷矣,維其喙矣。’亦當言太王定都之后伐木開道,混夷畏其強而驚走也。太王所喙者既為混夷,則前此所事者亦當為混夷。孟子易以獯鬻者,以上文云‘文王事昆夷,’故以異名同實之獯鬻代之,臨文之道,不得不爾也。”

人 氏名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云:子我盟諸田于陳宗。

樹達按:下文云:“所不殺子者,有如田宗,”彼言田宗,則陳宗為變文明矣。

物 地名

《史記》卷九十五《樊噲傳》云:攻趙賁,下郿,槐里,柳中,咸陽,灌廢丘,最。

樹達按:《索隱》云:“廢丘即槐里也。初言槐里,稱其新名,后言功最,是重舉,不欲再見其文,故因舊稱廢丘也。”

丑 公名

(一)

《易·蠱卦》云: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

樹達按:考即父也。

(二)

《詩·小雅·六月》云: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樹達按:言王又言天子,天子即王也。

(三)

《左傳》襄公三年云: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午,祁奚子。)于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于是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赤,職之子伯華。)君子謂祁奚于是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商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其祁奚之謂矣。解狐得舉,祁午得位,伯華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

樹達按:《正義》云:官位一也,變文相避耳。

(四)

《左傳》昭公三年云:晉韓起如齊逆女,公孫蠆為少姜之有寵也,以其子更公女而嫁公子。

樹達按:公女即公子也,變文耳。

(五)

《左傳》昭公十六年云:宣子有環,其一在鄭商,宣子謁諸鄭伯,子產弗與。韓子買諸賈人,既成賈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韓子請諸子產曰:“日起請夫環,執政弗義,弗敢復也。今買諸商人,商人曰:‘必以聞。’敢以為請。”

樹達按:孔疏云:“賈人即商人也。行曰商,坐曰賈,對文雖別,散則不殊:故商賈并言之。”樹達按:此變文以辟復也。

(六)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云: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

樹達按:杜注云:“經者,道之常。”孔疏云:“此傳文于天言常,則地亦常也;于地言義,則天亦義也。復言天地之經,明天地皆有常也。”天有常明之義,地有常利之義也。既言天之經,不可復言地之經,故變文稱義。既言則天之明,不可復言則地之性,故變文言因;因之與則,互相通也,正是變文使相避耳。

(七)

《禮記》二十一《雜記下篇》云:升正柩,諸侯,執紼五百人。大夫之喪,其升正柩也,執引者三百人。

樹達按:鄭注云:“升正柩者,謂將葬朝于祖,正棺于廟也。紼引同耳,廟中曰紼,在涂曰引,互言之。”又按此節文僅二十五字,其變化至多。紼引變文,一也。大夫云“大夫之喪”,而諸侯不云“之喪”,二也。諸侯先云“升正柩”,后言“諸侯”;大夫則先云“大夫之喪”,后云“升正柩”,三也。因敘述先后不同,故大夫云“其升正柩也”而諸侯但云升正柩,四也。“執引”下有“者”字,“執紼”下無之,五也。

(八)

《禮記》二十五《祭統篇》云:天子親耕于南郊以共齊盛,王后蠶于北郊以共純服;諸侯耕于東郊,亦以共齊盛,夫人蠶于北郊以共冕服。

樹達按:鄭注云:“純服亦冕服也,互言之爾。純以見繪色,冕以著祭服。”

(九)

《周禮·地官·大司徒》云: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穡樹藝。

樹達按:鄭注云:壤亦土也,變言耳。

(十)

《穀梁傳》隱公元年云: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也?言君之不取為公也。君之不取為公,何也?將以讓桓也。

樹達按:范注云:“公,君也。上言君,下言公,互辭。”

(十一)

《國語·楚語》云:觀射父曰:“天子禘郊之事,王后必自舂其粢;諸侯宗廟之事,夫人必自舂其盛。”

樹達按:韋昭注云:“器實曰粢,在器曰盛。”上言粢,下言盛,互其文也。

(十二)

《國策》卷二十六《韓策》云: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

樹達按:今茲謂今年也。

(十三)

《國策·趙策》云:趙以七敗之余,收破軍之弊。

(十四)

《管子·小匡篇》云:戎車待游車之弊,戎士待臣妾之余。

樹達按:王念孫云:“弊亦余也。”詳見《經義述聞·周禮》。

(十五)

《淮南子·主術篇》云:兵莫憯于志,而莫邪為下;寇莫大于陰陽,而桴鼓為小。

樹達按:高注云:寇亦兵也。

(十六)

又云:夫寸生于□,□生于日,日生于形,形生于景,此度之本也;樂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風,此聲之宗也。

樹達按:高注云:宗亦本也。

(十七)又《說林篇》云:絳可以為□,不必以□。

樹達按:高注云:亦。

(十八)

《漢書》卷三十四《黥布傳》云:前年殺彭越,往年殺韓信。

樹達按:張晏云:往年與前年同耳,文相避也。

(十九)

《漢書》卷九十七《外戚·史皇孫王夫人傳》云:嫗(王嫗)言:“名妄人,家本涿郡蠡吾平鄉,年十四,嫁為同鄉王更得妻;更得死,嫁為廣望王乃始婦。”

樹達按:上言妻,下言婦。

乙 代名詞

子 自稱

(一)

《書·大誥》云: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樹達按:我朕并用。

(二)

又云:予惟往求朕攸濟。

樹達按:予朕并用。

(三)

又云:越予沖人,不卬自恤。

(四)

又云: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寧王大命!

樹達按:上二例予□并用。

(五)

又《仲虺之誥》云: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

樹達按:予臺并用。

(六)

又《盤庚中篇》云:予念我先神后之勞爾先。

樹達按:予我并用。

(七)

《詩·邶風·匏有苦葉篇》云: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樹達按:我皆吾也。

(八)

《論語》五《公冶長篇》云: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九)

又六《雍也篇》云: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十)

又七《述而篇》云: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十一)

又九《子罕篇》云: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十二)

又云: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十三)

又十七《陽貨篇》云: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十四)

《左傳》莊公十年云: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

(十五)

《莊子·齊物論》云:今者吾喪我。

(十六)

《漢書》卷四十九《爰盎傳》云:吾與汝兄善,今兒乃毀我。

(十七)

《左傳》桓公六年云: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

(十八)

《孟子·公孫丑篇》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十九)

又云: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

(二十)

《漢書》卷三十九《蕭何傳》云:相國為民請吾苑,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

樹達按:以上諸例皆吾我并用。

(二十一)

《莊子·秋水篇》云: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

樹達按:此例予吾并用。

丑 對稱

(一)

《書·盤庚上篇》云:汝猷黜乃心,無傲從康!

樹達按:汝乃并用。

(二)

《詩·小雅·巷伯篇》云: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樹達按:爾女并用。

(三)

《左傳》宣公十五年云: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

樹達按:爾而并用。

(四)

又昭公六年云:女喪而宗室,于人何有?

樹達按:女而并用。

(五)

《禮記》三《檀弓上篇》云: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吊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汝何無罪也!吾與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間,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汝何無罪歟!”

樹達按:爾汝二字并用。

(六)

《禮記》二十五《祭統篇》云:若纂乃考服。

樹達按:注云:“若乃猶女也。”按若乃義同變用。

(七)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傳》云:汝知而心左右手背乎?

樹達按:汝而變用。

(八)

又卷七十《張儀傳》云: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樹達按:若而汝并用。

(九)

又卷四十一《越世家》云: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吳國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

樹達按:而若并用。

寅 他稱

《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云:彼且為我死,故吾得與之俱生;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

樹達按:彼夫變用。

丙 動詞

(一)

《詩·小雅·采薇篇》云: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樹達按:維與斯皆為也。

(二)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云:賦車籍馬。

樹達按:孔疏云:“賦與籍俱是稅也,稅民之財,使備車馬,因車馬之異,故別為其文。”

(三)

《左傳》昭公元年云:趙孟視蔭,曰:“朝夕不相及,誰能待五?”后子出而告人曰:“趙孟將死矣。主民,玩歲而愒日,其與幾何!”

樹達按:杜注云:“玩愒皆貪也。”

(四)

《左傳》昭公四年云:申無宇曰:“楚禍之首,將在此矣。召諸侯而來,伐國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違,民其居乎?民之不處,其誰堪之?不堪王命,乃禍亂也。”

樹達按:“處”與“居”同義,變文以避復耳。

(五)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云:在禮:家施不及國,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

樹達按:遷移變義同。

(六)

《論語》九《子罕篇》云: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樹達按:上言曰,下言云,曰云同義。

(七)

《淮南子·原道篇》云:音之數不過五,而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味之和不過五,而五味之化不可勝嘗也。

樹達按:高注云:“化亦變也。”

(八)

又《俶真篇》云:夫疾風□木,而不能拔毛發。

樹達按:高注云:“□亦拔也。”

(九)

又《精神篇》云:是故憂患不能入也,而邪氣不能襲。

樹達按:高注云:“襲亦入也。”

(十)

又《道應篇》云:善治國家者,不變其故,不易其常。

樹達按:變易義同。

(十一)

又《說山篇》云:象解其牙,不憎人之利之也;死而棄其招簀,不怨人取之。

樹達按:高誘注云:“怨亦憎,變文耳。”樹達按:高特于此言變文以起例,知注凡言某亦某者皆變文也。

(十二)

又《說山篇》云:膏之殺鱉,鵲矢中猬。

樹達按:高注云:“中亦殺也。”

(十三)

又《說林篇》云:跖越者或以舟,或以車,雖異路,所極一也。

樹達按:高注云:“跖,至也。極亦至,互文耳。”

丁 狀詞

(一)

《儀禮·士冠禮》云: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二)

又云: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

樹達按:吉令皆善也。

(三)

《論語》十三《子路篇》云:為君難,為臣不易。

(四)

《淮南子·氾論篇》云:存亡之跡若此其易知也,愚夫蠢婦皆能諭之。

樹達按:高注云:“蠢亦愚。”

戊 副詞

(一)

《莊子·逍遙游篇》云: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樹達按:成玄英疏云:“彷徨,縱任之名;逍遙,自得之稱,亦是異言一致,互其文耳。”

己 介詞

(一)

《左傳》宣公十二年云: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于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后;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樹達按:上言訓之于,申儆之于;下言訓之以,于亦以也,互文耳。

(二)

《大戴禮記·朝事篇》云:禮樂謂之益習,德行謂之益修,天子之命為之益行。

樹達按:謂亦為也,互文耳。

(三)

《韓非子·解老篇》云:慈,于戰則勝,以守則固。

樹達按:老子于作以,韓非變文言之。

(四)

《史記》卷百二十五《佞幸傳》云: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五)

又卷百二十四《游俠傳》云: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

(六)

《漢書》卷八十一《張禹傳》云:上車駕至禹第,親問禹以天變,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

樹達按:以上三例皆以用二字并用,用亦以也。

二、被動的變化

甲 避復

(一)

《易·乾文言》云: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樹達按:疏云:“上云進德,下復云進德;上云修業,下變云居業者,以其間有修辭之文,故避其修文而云居業。”樹達按: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一云:“自漢以來,作文者即有回避假借之法。”據此例,周人記孔子語已然矣。

(二)

《書·堯典》云: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樹達按:《孔傳》云:“鳥,南方朱鳥七宿也。”《孔疏》云:“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東方成龍形,西方成虎形,南方成鳥形,北方成龜形。此經舉宿,為文不類。春言星鳥,總舉七宿;夏言星火,獨指房心;虛昴惟舉一宿,文不同者,互相通也。”崔適《史記探源》卷二云:“孔疏言小誤。若是,則總舉七宿,何獨于春,自有惟宜于春之故。蓋火為十二次之一,若春亦舉其一次,乃為鶉火,與三方之一名者不同。虛昴皆七星之中,若春亦舉中星,當曰日中星星,二字同文,又與三時星名不類,故曰星鳥,此可見古人修辭之誠。”樹達按:崔說甚確,猶未盡也。鄭注云:“星鳥,鶉火之方;星火,大火之屬。”仲夏為大火之次,既可省稱星火,然則鶉火亦可省稱。然若省火稱鶉,乃與鶉首鶉尾相混;省鶉稱火,又與仲夏之星火復重。然則星鳥之文,不惟如崔說避二字之復疊,不稱星星,又以避仲夏星火之文,不稱星火。古人屬辭之精,信可謂慘淡經營矣。

(三)

《詩·商頌·玄鳥篇》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樹達按: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卷四云:既云“降而生商”,下自不得云“宅商土芒芒”。易商為殷,文字宜然。按閻說是也。馮景《解舂集》駁閻說,此由馮不知古人修辭術耳。按此章商芒為韻,故知言殷所以避商,故不入能動的變化而入之此。

(四)

《周禮·地官·州長》云:正月之吉,各屬其州之民而讀法,以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以糾其過惡而戒之。若以歲時祭祀州社,則屬其民而讀法,亦如之。春秋,以禮會民而射于州序。

樹達按:賈疏云:上云歲時,皆謂歲之四時;此云歲時,唯謂歲之二時春秋耳。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豐熟;秋祭社者,以百谷豐稔,所以報功。孫詒讓《周禮正義》卷二十二云:賈說是也。州社有仲春仲秋兩祭,此經不著時者,以下文云春秋會民而射于州序,變文以避重復也。

(五)

《左傳》成公十六年云: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

樹達按:蹲,聚也。札亦甲也,變文耳。《廣雅釋詁》四云:札,甲也。

(六)

《國策》卷五《秦策》云:商君為孝公平權衡……功已成,遂以車裂。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功已成矣,賜死于杜郵。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種為越王墾草創邑……勾踐終棓而殺之。此四子者,成功而不去,禍至于此。……君之功極矣。如是不退,則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是也。

樹達按:上文云白起,下文變文言白公者,避下吳起起字重見也。

(七)

《莊子·山木篇》云:吾再逐于魯,伐樹于宋,削跡于衛,窮于商周,圍于陳蔡之間。

樹達按:成玄英疏云:“宋是殷后,孔子在宋及周遂不被用,故稱窮也。”樹達按:此文本當云窮于宋周,變文言商周者,避上文宋字之復也。

(八)

《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云: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樹達按: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一云:“本當是附夫子耳,避上文雷同,改作驥尾。”

(九)

《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載遷《報任少卿書》云: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樹達按:《補注》引王啟原云:左丘明作《春秋內外傳》,茲舉《國語》,避上《春秋》字。

(十)

《后漢書》卷五十七《劉瑜傳》云:且天地之性,陰陽正紀,隔絕其道,則水旱為并。

樹達按:王氏《集解》引蘇輿云:“并即隔并,隔并見陳忠郎□諸傳,避上隔字,因省言并。”

(十一)

《魏志》卷十九《陳思王植傳》云: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秦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

樹達按:裴松之注云:“秦穆公有赦盜馬事,趙則未聞。蓋以秦亦趙姓,故互文以避上秦字也。”

又按:赦盜馬事見《淮南子》。《史記》卷九十七《陸賈傳》云:“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漢書》卷六十三《燕王旦傳》云:“趙氏無炊火焉。”趙氏皆指秦言,是陳思所本也。

(十二)

謝靈運《述祖德詩》云:弦高犒晉師,仲連卻秦軍。

樹達按:《日知錄》卷二十一云:“弦高所犒者秦師,而改為晉以避下秦字,則舛而陋矣。”樹達按:弦高犒師事,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十三)

劉知幾《史通》卷六《敘事篇》云:魏收《代史》,吳均《齊錄》,或牢籠一世,或苞舉一家。

樹達按:魏收著《魏書》,而稱《代史》者,避魏字之復也。吳均著《齊春秋》三十卷,見《梁書》卷四十九均本傳。

(十四)

杜甫《諸將詩》云: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樹達按:《漢武帝故事》云:鄴縣有一人于市貨玉杯,吏疑其御物,欲捕之,因忽不見。縣送其器推問,乃茂陵中物也。霍光自呼吏問之,說市人形貌如先帝。《南史》:沈炯為魏所虜,出之獨行經漢武通天臺,為表奏之,其略云:“甲帳珠簾,一朝零落;茂陵玉碗,遂出人間。”即此事也。按杜用此事,改玉碗為金碗,以避上文玉字耳。

(十五)

歐陽修《歸田錄》卷一云:國家開寶中所鑄錢,文曰“宋通元寶。”至寶元中,則曰“皇宋通寶。”近世錢文皆著年號,惟此二錢不然者,以年號有“寶”字,文不可重故也。

乙 避嫌

(一)

《書·舜典》云: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汝陟帝位。”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舜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

樹達按:《日知錄》卷二云:“月正元日格于文祖之后,而四岳之咨,必稱‘舜曰’者,以別于上文之帝也。至其命禹始稱帝曰,問答之詞已明,則無嫌也。”樹達按:文已云帝乃殂落,則“舜曰”即改“帝曰”,宜可無嫌矣,而必以“舜曰”之稱,介于前后解釋不同兩“帝曰”之間,古人屬辭之慎密,真可驚也。

(二)

《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云:曩令樊、酈、絳、灌據數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

樹達按:《日知錄》卷二十三云:樊、酈、絳、灌,三人皆姓,而周勃(絳)獨爵,以功臣周姓者多也。汾陰侯昌,隆慮侯寵,魏其侯定,成侯□,高景侯成,博陽侯聚皆周姓。

(三)

又云:假設天下如曩時,淮陰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韓信王韓,張敖王趙,貫高為相,盧綰王燕,陳豨在代,令此六七公皆亡恙,當是時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樹達按:淮陰侯亦姓韓名信,故避稱淮陰侯以別于王韓之韓信。

(四)

《漢書》卷六十六《王?傳》云:?昭帝時代車千秋為丞相,封宜春侯。明年,薨,子譚嗣;薨,子咸嗣。王莽妻即咸女,莽篡位,宜春氏以外戚寵。

樹達按:師古注云:“若云王氏,則與莽族相涉,故以侯號(宜春氏)稱之耳。”

(五)

《漢書》卷七十二《王吉傳》云:駿子崇征入為御史大夫。是時,成帝舅安成恭侯夫人放寡居,共養長信宮,坐祝詛下獄。崇奏封事,為放言。

樹達按:《外戚恩澤侯表》,安成恭侯乃王崇,適與本傳之王崇同姓同名,故班氏特稱其爵謚,不著其名,所以避嫌也。

(六)

《漢書》卷九十《酷吏·嚴延年傳》云:延年后復劾大司農田延年持兵干屬車,大司農自訟不干屬車。事下御史,中丞譴責延年:“何以不移書宮殿門禁止大司農,而令得出入宮?”于是覆劾延年闌內罪人,法至死,延年亡命。

樹達按:此文敘嚴延年劾田延年事,二人同名相混,故下文于嚴延年則稱其名,而于田延年則改稱大司農,所以相避也。

丙 避諱

(一)

《左傳》昭公八年云:自根牟至于商衛。

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三云:定公名宋,蓋昭公事紀于定公之世,諱宋為商也。

(二)

《左傳》哀公二十四年云:周公及武公娶于薛,孝惠娶于商,自桓以下娶于齊。

樹達按:此為魯宗人釁夏對魯哀公之辭。薛齊皆舉國名,宋獨不舉國名而以商為代者,以哀公父定公名宋,故避之也。本宋林堯叟說。

(三)

《五代會要》云:晉天福六年二月,敕戶部侍郎張昭、起居郎賈緯、秘書少監趙熙、吏部郎中鄭受益、左司員外郎李為先等修撰《唐史》,仍令宰臣趙瑩監修。開運二年,史館上新修前朝李氏書紀志列傳共二百二十卷,并目錄一卷,賜監修宰臣劉昫、修史官張昭、直館王申等繒彩銀幣各有差。

樹達按: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六云:“‘前朝李氏書’者,避晉高祖(石敬瑭)嫌名,權易之耳。”

丁 表異

(一)

《周禮·地官·遂人》云:凡治野,以下劑致甿,以田里安甿,以樂昏擾甿,以土宜教甿稼穡,以興鋤利甿,以時器勸甿,以疆予任甿,以土均平政。

樹達按:鄭注云:“變民言甿,異外內也。”賈疏云:“案大司徒小司徒主六鄉,皆云民,不言甿,此變民言甿者,直是異外內而已。”樹達按:異外內者,六鄉在王國百里之內,六遂在王國百里之外也。

(二)

《書·洪范》云: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樹達按:《正義》云:“潤下炎上曲直從革,即是水火木金,體有本性;其稼穡以人事為名,非是土之本性。生物是土之本性,其稼穡非土本性也。爰亦曰也,變曰言爰,以見此異也。”

(三)

《詩·豳風·七月》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

樹達按:《毛傳》云:“一之日,周正月;二之日,殷正月,三之日,夏正月。”《日知錄》卷五云:“《七月》一篇之中,凡言月者,皆夏正;凡言日者,皆周正。”

(四)

《周禮·地官·大司徒》云: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國都鄙。……正歲,令于教官。

樹達按:鄭注云:“正月之吉,周正月朔日也。正歲,夏正月朔日。”賈疏云:“《周禮》凡言正歲者,則夏之建寅正月;直言正月者,則周之建子正月也。”

(五)

《谷梁傳》隱公二年云:婦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從長子。

戊 避實

(—)

《漢書》卷四十四《淮南厲王長傳》薄昭《諫厲王書》云:昔者周公誅管叔放蔡叔以安周,齊桓殺其弟以反國。

樹達按:韋昭云:“子糾,兄也。言弟者,諱也。”樹達按:韋言諱者,以文帝是厲王之兄,故不欲言弟殺兄耳,非為齊桓諱也。

(二)

宋莊季裕《雞肋篇》卷中云:宋景文與兄元憲少時嘗謁楊大年,坐中賦《落花詩》。元憲云:“金谷路塵埋國艷,武陵溪水泛天香。”景文云:“將飄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文公以兄為勝,謂景文小巧,他日富貴亦不迨其兄,且不當更用“落”字也。

(三)

《朱子語類》卷百三十九云:東坡《墨君堂記》只起頭不合說破竹字。不然,便似《毛穎傳》。

樹達按:《毛穎傳》不說破筆字。

(四)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云:秦會之丞相卒,魏道弼作參政,委任頗專,且大拜矣。翰苑欲先作白麻,又不能辦,假手于士人陳豐。豐以其姓魏,遂以“晉絳和戎”對“鄭公論諫”。

樹達按:晉大夫魏絳和戎事,見《左傳》襄公四年。此云“晉絳”。避實說“魏”字也。

(五)

沈義父《樂府指迷》云:煉字下語,最是緊要。如詠桃,不可直說破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如詠柳,不可直說破柳,須用“章臺”“灞岸”等字。又用事如曰“銀鉤空滿”,便是書字了,不必更說書字。“玉箸雙垂”便是淚字了,不必更說淚。如“綠云繚繞”隱然髻發;“困便湘竹”分明是簟。正不必分曉,如教初學小兒,說破這是甚物事,方見妙處。

己 諧音

子 協韻

(一)

《易·同人·爻辭》云:九五,同人先號□而后笑,大師克相遇。《象傳》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二云:同人之先,謂同人之先號咷而后笑也。直者,正也。《說文》:“直,正見也。”《文言》曰:“直其正也。”《曲禮》:“直而勿有。”《郊特牲》:“直祭祝于主。”《鄭注》并曰:“直,正也。”以中直也者,以中正也。《訟》象傳曰:“訟元吉,以中正也。”《豫》象傳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艮》象傳曰:“艮其輔,以中正也。”是也。同人九五位居中正,故曰中直。變正言直,以與克為韻耳,其實一也。

(二)

《詩·鄘風·柏舟篇》云: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樹達按:《毛傳》云:“天謂父也。”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卷一云:母則直曰母,而父則稱之為天,此變文協韻之例也。

(三)

《詩·小雅·蓼蕭篇》云:蓼彼蕭斯,零露瀼瀼,既見君子,為龍為光,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樹達按: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卷一云:《周易·說卦傳》:“離為日。”而虞注于《未濟》六五及《夬》彖傳并云:“離為光。”于《需》彖辭則曰“離日為光”,是日與光義得相通。此言遠國之君朝見于天子,故曰“既見君子,為龍為光”,并以天子言。不言為龍為日,而曰為龍為光,亦變文以協韻耳。傳訓龍為寵,則已不得其義矣。

(四)

《詩·大雅·公劉篇》云: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

樹達按:廬旅與處處義同,語語與言言義同,詩人自有復語耳。以上下文處處言言語語文例推之,正當言廬廬,而言廬旅者,以廬是平音,故改用上聲“旅”字,以與“野”“處”“語”協韻耳。音韻學家有疑古無上聲者,觀此詩知古人確有平上之分矣。

(五)

《左傳》哀公九年云:宋公伐鄭。晉趙鞅卜救鄭,遇水適火,占諸史趙史墨史龜。史龜曰:“是謂沈陽,可以興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齊則可,敵宋不吉。”

樹達按:《日知錄集釋》卷二引閻若璩云:“不曰伐齊與宋而變文言姜言商者,取與上文陽兵協韻也。”下文言伐齊則可,敵宋不吉,不用協韻,便直稱齊宋本號,則可見矣。

丑 調聲

(一)

《晉書》卷九十二《趙至傳》至《與嵇茂齊書》云:昔李叟入秦,及關而嘆;梁生適越,登岳長謠。

樹達按:《日知錄》卷二十一云:“梁鴻本適吳,而以為越者,吳為越所滅也。”今按:顧說是也。此因吳為平音,不諧,故改之耳。

(二)

李白《行路難》詩云: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安足道。

樹達按:《史記·李斯傳》記:斯受刑時,顧謂其中子曰:“此時欲出上蔡東門牽黃犬,豈可得哉!”此改黃犬為蒼鷹,蓋亦以諧音耳。顧氏《日知錄》云:此及杜詩之金碗病與謝詩同。

(三)

王維《老將行》云:今日垂楊生左肘。

樹達按:《莊子·至樂篇》云:“俄而柳生其左肘。”變柳為楊,以葉音也。

(四)

《五代史》卷二十八《李襲吉傳》載襲吉為晉王為書論梁云: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鐵馬,蹂踐于明時。

樹達按:此用石勒語。《晉書·載記·石勒傳》記勒語云:“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此改老拳為尊拳,亦調平仄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蒗| 德兴市| 丰城市| 锡林浩特市| 新田县| 昆明市| 江陵县| 高阳县| 磐石市| 济南市| 许昌县| 扶沟县| 手游| 承德县| 阿巴嘎旗| 鹤山市| 砀山县| 搜索| 海原县| 遂平县| 乐亭县| 广河县| 保山市| 扬州市| 阜康市| 赣州市| 枣强县| 屯留县| 固原市| 蕲春县| 博客| 汝城县| 克拉玛依市| 九江市| 凭祥市| 博客| 武夷山市| 安塞县| 盱眙县| 巴东县| 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