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經濟學大師共同思考
- 楊慶育
- 1113字
- 2020-01-10 15:43:09
一、做對的改革其實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經濟社會和其他各方面的巨大成就,實現了歷史性的變遷。對這一點,國內外的學者和觀察者基本上沒有什么分歧。但華生沒有滿足于這種表面的認識,他提出的問題是:與幾乎處于同一時代的發展中國家相比,為什么中國會成功?這不能簡單地歸因于市場經濟、對外開放等。
他以一個經濟學家嚴謹的學風做出四點歸納:一是在確保國家主權的前提下實現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因而充分利用了中國的后發優勢和相對比較優勢;二是堅定而又漸進的市場化和有限私有化提供了持續改善的激勵和資源配置,避免了國民經濟家族寡頭化和大規模社會對抗;三是基于既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通過統分結合的家庭土地承包制度,既改善了農民的境遇,避免了土地兼并,又為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供應和土地供應;四是中央集權下的財政分灶吃飯和地方競爭[1]。
坦率地講,這四點總結都似曾相識,但作者并非只囿于從現象上詮釋改革,他在改革道路實踐性基礎上,進行了深刻的理性總結。第一,他從哲學意義上對改革的實踐進行分析。從1978年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一直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立,其間我們經歷的一系列似乎帶有偶然性的事件,實際上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所倡導的解放思想的開放態度和實踐出真知的探索精神的具體表現,它們構成了改革的認識論基礎。鄧小平的實踐標準論是整個改革開放的哲學基礎,用樸素的話來講就是:什么樣的鞋適合自己的腳,只有自己試穿一下才知道。第二,華生從意識形態的高度詮釋了改革。意識形態化,包括宗教化,是在人類社會信息成本很高的階段上動員和組織民眾和社會的一種形式。改革需要解放思想,需要徹底地打破泛意識形態化的羈絆。改革開放前,干什么都講階級斗爭觀念,凡事都問姓資姓社。擺脫這種貼標簽的泛意識形態化是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思想基礎和前提。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人民的選擇范圍越來越廣泛,政府的選擇空間越來越寬闊,從思想基礎上來說,就是得益于解放思想,擺脫了泛意識形態化的羈絆。第三,通過對改革的進程的分析揭示了貫穿改革全過程的主線。中國的改革起源于鄧小平提出的思想解放,而改革的真實歷史,是在實踐、認識、輿論和政策的互動中,為了實現現代化趕超又不出軌翻車,最高決策集團平衡不同的利益和價值訴求的全部過程。到了今天回頭去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條非常清晰的主線——拒絕固守傳統模式和守舊后退;拒絕簡單以西方模式為樣板的全面移植拷貝,不淪為別人的跟班;堅持從國情和民族利益出發,既學習模仿借鑒,又自主創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
注釋
[1]華生.中國改革:做對的和沒做的.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