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經濟學大師共同思考
- 楊慶育
- 824字
- 2020-01-10 15:43:15
三、“互聯網+”對各級政府意味著什么
我國各級政府長期習慣以規劃、計劃和行政方式進行管理,這固然有其特別的價值和功能,然而,在“互聯網+”時代,創新是最基本的特點,這一點難以靠計劃規劃推動。
以“中國制造2025”為例,如果政府還停留在簡單的扶持思路上就難以奏效。傳統的政府扶持體現在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上,這些舉措在互聯網時代難以起到有效作用,因為制造業升級在互聯網時代是通過創新實現的,創新需要人才集聚、數據處理、系統集成,以及有利于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的保障。前者有遠見的企業可以做到,后者則是企業無能為力的,而后者卻正是政府應該做的。所以,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政府必須從過去重扶持政策轉向重環境塑造。創新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卻可以確定創造某種環境條件來吸引資源,比如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尊重培育人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如果這些環境要素能夠集成,就集中了創新的資源,就會大幅度提高創新成果的轉化率。這就是政府應該樹立的互聯網思維。
如果我們設想“互聯網+政府”,那么面對互聯網時代,政府就應該謀劃好用互聯網思維去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互聯網經濟的最大特征是成功概率很低,政府應該建立容錯機制。雖然國家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真正能成功創業的只是小眾,所以政府只有創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特別是給創新失敗的人予以極大寬容,并鼓勵他們繼續堅持,才可能使創新者到達勝利的彼岸。以前我們常講“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在“互聯網+”時代,是互聯網搭臺,創新者唱戲,當然政府也要為互聯網搭建公共平臺,讓數據開放共享,這樣才能就實現企業、投資者、創新者的共同參與,形成一個公共集聚的機制,實現真正的眾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缺乏這種公共信息平臺,使政府效率低下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關于精準扶貧的問題,就經常發生不符合條件領取、已經脫貧了繼續領取甚至人去世了若干年仍在領取的現象,如果我們能將公安、民政等數據集合形成大數據平臺系統,這些問題就可以得到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