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深化雙重轉型,核心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轉型

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發展方式轉變已經成為核心,這就涉及多方面的雙重推進與調整。

(一)所有制形式上推動國有和民營的雙發展

從產權界定的基本前提出發,我國國有資本的改革重點就是資本配置改革,而資本配置改革就是提高資本配置效率。作者提出資本配置體制由國資委直接管理,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經營主體,這樣市場經營主體就必須健全企業管理體制,建立完善的股東會、董事會、總經理和監事會制度。有了主體地位的確立、企業積極性的調動、法人治理結構的健全,才能夠有效解決創新動力不足和創新能力弱的問題。保護民營企業的產權就要杜絕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不講誠信、不履行承諾、對企業攤派,甚至以各種罪名恐嚇、沒收企業財產等行為。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就是對民營企業實施產權保護,根據法律法規履行職責。企業自身也與產權界定有關系,不少企業從建立起,產權就不清晰,一旦發生產權紛爭就會阻礙企業發展。所以民營企業體制轉型的重點也是產權界定,只有產權清晰,投資主體才明確,法人治理結構才完善,決策程序才規范。

(二)經濟形式上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雙重關系

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虛擬經濟利潤率高、進入門檻低、退出投資領域容易等原因,出現了部分貨幣資金撤離實體經濟而轉入虛擬經濟的情況,使實體經濟資本供給嚴重不足,而過度的資金進入虛擬經濟領域,極易產生泡沫,給國民經濟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處理好二者關系在當前就是做好讓資本回歸實體經濟的基本對策。要讓實體經濟領域成為有利可圖的投資領域,要讓實體經濟領域成為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順利得到融資的投資領域,要將實體經濟的回歸和實體經濟的轉型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回歸實體經濟是當務之急,但虛擬經濟也需要發展,不能顧此失彼,虛擬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加強規范化科學化。資本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但必須認識到,僅僅回歸實體經濟是不夠的。技術在進步,實體經濟領域如果不轉變發展方式,走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道路,最終也會被淘汰出局。

(三)經濟調控上做好宏觀與微觀的雙銜接

當前的宏觀經濟調控將總需求與總供給調節并重,總量調節與結構調整并重,短期調節與中期調節并重。但宏觀經濟調控總存在滯后,其主要原因是宏觀經濟調整不把握短期經濟走向。這就需要關注微調措施,包括結構調整和細節調整,如遇到經濟下滑,仍應該以微調為上,穩中求進比急于求成好得多。宏觀經濟調控出大政策需要慎重,政策要有連續性,不要打亂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正常預期,以免經濟出現大的波動。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結構失調、產能過剩、部分物價上漲、技術工人供給不足、環境惡化、生態破壞等問題,通常不是依靠宏觀調控解決,所以不能以為宏觀經濟調控措施一用就靈。即使是股市、樓市的起落,靠宏觀經濟調控也不一定就能生效。如在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條件下,抑制物價的上漲不能單純依靠宏觀調控的緊縮總需求的措施。像用工成本上升而引起的一般物價水平上漲、原材料燃料供給不足而引起的生產成本上升、豬肉蔬菜供給不足而引起的食品價格上漲等情況,采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做法,反而會使供給更加緊張。經濟調控必須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把握宏觀與微觀的相互聯系,比如改變貨幣供應會影響企業資金鏈,企業資金鏈又與產品供應鏈相聯系。

(四)經濟發展上處理好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雙重關系

當前,我國進入了城鎮化與工業化共同推進時期,如何統籌考慮是個大問題。后起的工業化國家往往是較早推動工業化,再在此基礎上推進城鎮化,這就會產生一系列弊端,最典型的就是“城市病”。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城市化率高達90%以上。在經過二百多年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之后,城市化率已經沒有多大意義,更有意義的是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城鄉居民權利不平等和身份限制、公共服務不均衡等一系列城鄉差距。中國目前這些問題都存在,但并非西方傳統城市化模式的翻版。因此中國必須走適合自己國情的城鎮化道路,即“中國城鎮化應當分為三部分:老城區+新城區+農村新社區。這種新模式在有些地方又被稱作就地城鎮化模式”[1]

現階段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應該是相互促進、相互帶動的,而且是在中國經濟雙重轉型的過程中實現的。無論是工業化還是城鎮化,既需要經歷體制的轉型,也需要經歷發展的轉型。體制轉型指工業化要進一步市場化,要通過市場競爭和企業的自主創新、產業升級,使資源配置在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下趨于有效合理;而城鎮化要逐步突破城鄉二元體制,使農民、市民之間的差別最終不再存在。發展轉型指工業化重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使工業化的水平不斷上臺階;城鎮化重在發揮城鎮在引領農村發展、農業發展中的作用,使城鎮成為經濟中心,使農業走向產業化和現代化。作者認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促進的真正含義表現在:“在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由于體制轉型和發展轉型是結合在一起的雙重轉型,所以現階段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也必然結合在一起。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相互帶動、相互促進,說明了中國經濟雙重轉型的全過程。”[2]

(五)創新發展上要將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雙重推進

實踐為我們勾畫了企業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路線圖:“創意—發明創新—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市場—再創意”的無限循環。可持續發展的企業,都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促使產業升級,并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占據本行業技術制高點,站在價值鏈的最高端,成為行業的領跑者。中國的制造業受要素成本上升、國際競爭激烈、資金普遍緊張、國際市場知名度低等因素的影響,長期居于制造業價值鏈的中端和低端。面臨這樣的境地,中國制造業唯一的出路就是雙重推進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

實現制造業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首先要注重改革和制度調整。新與舊都是相對而言,所有紅利行將消失之日,也就是原有優勢潛力耗盡之時,要保證紅利不斷地出現,就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其次就是通過改革創造新優勢和新紅利,實現從舊人口紅利向新人口紅利,舊資源紅利向新資源紅利、舊改革紅利向新改革紅利的轉變。再次要使一部分較為領先的企業實現由制造業價值鏈低端和中端的位置升到高端位置,使產業結構的優化與產業結構調整相配合。最后在功能上揚長避短,利用技術先進性和熟練技術工人隊伍以及營銷創新和售前售后服務工作的改善,客觀評估我國制造業的不足之處,在“走出去”時規避國際市場風險。

作者在全書的最后,提出了實現雙重轉型最根本的依靠。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一直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今天我們要實現雙重轉型,最根本的依靠就是不斷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讓人民得到實惠。20世紀80年代前期農業承包制的推廣和鄉鎮企業的興起,使中國廣大農民得到了穩產增產的好處,農民可以吃飽穿暖,收入也增加了。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經濟轉入快車道,農民工紛紛進城務工,以親身的經歷感受到生活更有奔頭。這就是擺脫計劃經濟體制最大的動力,這就是雙重轉型之路,也就是中國道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是沒有終點的。我們只有在發展中始終堅持最根本的依靠,穩步推進雙重轉型,才能不斷取得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


注釋

[1]厲以寧.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07.

[2]厲以寧.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江| 武定县| 辽宁省| 长寿区| 灵川县| 安多县| 扶绥县| 衡阳市| 漳州市| 东丰县| 田东县| 浮梁县| 安阳县| 牡丹江市| 沙田区| 葵青区| 黄山市| 曲周县| 梁平县| 吉木乃县| 商河县| 会理县| 固安县| 金川县| 广丰县| 威海市| 碌曲县| 平阳县| 丽江市| 天气| 珠海市| 邵武市| 南漳县| 铜梁县| 长寿区| 青川县| 湾仔区| 东城区| 河间市| 浮山县| 乾安县|